潘博飯也吃的差不多,坐起身來,認真聽小白講解。


    小白歎了口氣,“可以說,很多人正是因為被這個社會不斷的物化,導致人們越來越向私的方向演化,看事物視角越來越微觀,才會形成這種認知本能。


    其實你們常常說,你們學到的東西,都是來自於我的理論體係,我是非常不喜歡你們這樣說的。這些認知觀點看法,從來不是我個人的。我不希望將來如果這些觀點被廣泛傳播出去後,人們會說這是白小川提出的理論觀點。


    同樣,道家也不是某個群體的道家。道家這個詞,隻是對某些觀點信息進行一個便於人們能想到的稱唿描述。包括儒家法家這些其實都一樣。隻是說,有些人,把這些信息研究得比較深刻,所以具有代表性。


    這就是名和實的區別。


    就像為什麽來到這裏一開始,我給你們講,人們對道德經有一定的誤解。原本道德經隻是對某個時代的曆史進行了一定的總結。但是人們把這部作品看作了某個文化的起點。


    道家不是某個人或是某群人的道家,如果說道德經是老子自己的道德經,他為什麽要把這些內容觀點分享出來?隻為了出名麽?如果隻為了出名他寫完這部作品也沒必要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我教給你們的東西是我自己的東西麽?那我自己藏著掖著不好麽?”


    潘博深以為然得點了點頭,“所以其實這種看法,就好像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吧。”


    小白微微點頭,“正是因為現代人們的認知普遍處於一種被物化信息時代裹挾的狀態,所以看問題視角都是封閉式狀態,沒辦法從封閉的視角當中跳出來,所以很多事物看不懂。很多信息對於他們來說,太過容易超出他們的認知。


    從而感到迷茫,無助,需要這世上出來一個世人解救大家。


    為什麽你們每次拿我比作聖人,我都非常排斥。因為從我個人來說,我其實是這麽看待這個事的。如果大家需要我承擔聖人的責任,我有能力的話,我願意承擔。就像我所說的,我輩中人,向往聖人的高度。


    但是聖人這個名份,我擔不起。


    因為一旦用聖人之名來綁架我,我所做的事,我所提出的觀點,就都會被人們以一種聖人標準進行衡量,然後賦予其中一定的意義,那麽我所做的事和分享的觀點信息,就會失去它們原本的初衷。


    我的行為也好,言論也罷,都會被過度解讀。那樣人們反而不能從我這裏學到真正的東西。就像老子的道德經,會被人們認為故弄玄虛,孔孟之道,會被認為是用來對人們進行奴化思想道德綁架的工具,法家也會被認為是用來給政治家實現權謀利益的工具。


    道家從來不是哪一個人的道家,儒家也不是哪一群人的儒家,法家也不是哪個勢力的法家。這些東西,都是在某個曆史時期,某個時代,一些能看出很多社會問題,想要解決社會問題的人,提出來的針對某些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潘博的目光逐漸從疑惑變為了堅定,似乎很有收獲。


    然後似乎想到了什麽,看向小白,“老師,我覺得可能很多人一聽到道家,就會想到道士。所以才會覺得道家隻是少數人群體的理論觀點體係吧?”


    小白點了點頭,“沒錯。提到道家,人們很容易因為道教,道士這些群體把這些文化內容聯係到玄學層麵。這也是一種誤解。道家和道教屬於兩個群體。


    道家的起源,在伏羲,從咱們文化起源開始,就已經存在了,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八卦,易理。這些東西原本都是有很明確的現實意義。


    最早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對治理天下方麵提供一些思想層麵,方法層麵的指導。像用河洛觀天地之間的陰陽之氣,確定天時曆法,四季節氣,用來指導農事。


    而道教的起源其實是非常晚的。大概要到漢朝了,隻是說道教出現以後,道教是以老子作為鼻祖以道德經作為主要指導思想,從而立教。再後來就是主要針對個人修行層麵的事。


    道教指的主要是道士這些人群,道家的範圍就是不止道教的這群人。自古至今,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有很多人學習。就好像說佛教,主要就是寺廟裏的僧人,說佛家,就是包括了生活中很多信佛學佛的人,還有供養佛像的那些人家。”


    潘博點了點頭,“老師,那佛家也是說和道家這種情況一樣麽?基於某種理論,形成了文化圈。”


    小白又搖了搖頭,“道教和佛教,可以說是兩種修行群體。但道家和佛家,就完全不是兩種群體那麽簡單。剛才我跟你說了,道家自古就起源於我們華夏,基於現實意義,提出解決一些人們的問題,根據一些對宇宙萬物規律的探索,通過一些方式梳理總結出來的文化體係。


    通過觀測,思考,感悟等方式。其理論現實意義大於文化傳播意義。而且其實我們現代人對古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現代就有很多科學理解不了的個體個人,因為特殊經曆導致激活了鬆果體,能夠實現遙視。


    古人可以說應該很多人具備遙視的能力。所以他們能憑借肉眼,達到現代天文望遠鏡的視力水平,從而觀測天體運行規律,借以參考製訂曆法。


    道家和道教的關係,是先有的道家,後有的道教。


    佛教和佛家則不然,是現有的佛教,後有的佛家。不論佛教的鼻祖他是通過覺醒前世靈魂記憶也好,還是連接到阿卡西記錄也罷,他個人通過這種覺醒開悟,獲得了佛教認為的人生智慧。然後開辟了佛門宗教的起源。


    也就是說,在佛教起源之前,佛家的文化並沒有大規模傳播。


    而我們的道家文化,在道教起源之前,就已經上至天子,下至讀書人,傳播了一定曆史時期。還有我曾經說過,道家文明如飛船一般墜毀,才有了後來的儒家法家。也就是說,原本的道家,其實是包含儒家和法家的。


    佛家正是因為和道家這種不同的曆史起源,缺乏很多現實驗證。所以其文化傳播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可以說完全是基於某個個人的思想智慧,發展出來的。


    而道家文化,是基於群體智慧發展出來的。


    所謂的道,無所不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並不是因為道充滿了玄幻色彩,而是因為道在不同時期,麵對不同問題,會出現不同形態的變化。道的主要思想,就是麵對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而佛則不然,佛的思路其實是模糊問題,迴避問題。


    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出來,當初的佛祖是怎麽開悟的。在他的人生中,遇到很多問題,讓他感覺到了迷茫,於是他通過入定修行感悟,然後無意見或許是覺醒了靈魂記憶,或者是連接上了阿卡西記錄。


    然後通過意識世界傳來的訊息,他看到了萬物的凋零和毀滅,看到了無數次輪迴,於是在當時那種心境下,他頓悟了,一切不過是虛妄。把問題放下了,也就沒有問題了,最後萬物都會有迴到起點的那一天。但因為經曆過無數次輪迴,他累了,不想再開始了。


    於是留下了基於這種視角下看待事物方式的各種理論。讓人們不要執著於活著時候麵對的種種問題。


    所以佛家的理論,從來就不適合我們這些在世上活著的人。也不能幫助我們真正解決一些現實中的問題。


    反觀道家而言,從一開始起源的時候,就是為了幫助活在世上的人,解決各種現實問題,所以道家思想要求人們需要明確自己的立場,明確自己的需求。同時講述一些宇宙中的至理,告訴人們現實中的一些事物發展規律。


    在事物的不同周期和不同階段,都會發生一些什麽樣的現象,而這些現象都該怎麽去解決。當事物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因為沒有太多複雜的事物出現,人們都是比較天真的狀態。不會生出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就像剛出生的孩子一樣。


    試想一下,沒有大人的約束和管教,孩子們之間一起玩,一起鬧,其實不會產生什麽矛盾。當到了一定的階段,人們因為需要和他人相處,其他群體以及外界整個世界相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事物,讓人感覺到迷惑。不同認知能力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想法。


    有的人心智水平高,會保持善,而有的人或許心智水平不足,沒辦法保持善。那麽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就需要對人進行教化,用仁義禮智信等觀點讓人學會約束自己。再後來,社會越來越複雜,用高尚的道德方向引導人們已經不夠了,就需要給人們的行為規定下限。


    那就是法家。當人的行為超出了做人下限,就需要通過效仿天地道殺之力,殺伐果斷,止住罪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如全民躺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棍王大仙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棍王大仙兒並收藏不如全民躺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