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又知道京中百姓們對宣景的印象好轉,一心想做個明君的惠承帝倒更不好下重手責罰宣景了。畢竟邊關百姓都為了感謝宣景一路送人迴京,自己要是還重罰宣景,隻怕也會引得邊關百姓不滿。
惠承帝一直不開口,宣景便一直安安靜靜站著,倒是很沉得住氣。
久久,惠承帝終於開口,“你可知錯?”
宣景拱手行禮,“微臣知錯但不認錯。”
“大膽!”惠承帝怒喝一聲。
邊上伺候惠承帝的太監總管都膽戰心驚地瞄了一眼宣景,心道他伺候陛下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見到敢這樣直白地否定陛下的。
宣景單膝跪地,“陛下,微臣知道我朝一向主張投降不殺,但今次情況實乃特殊,非常之事當行非常之法,否則如何揚我大瑾國威?且微臣也是為了陛下的名聲思慮,邊關百姓淒慘,若是不嚴懲敵軍,死守降者不殺的準則,必然會讓邊關百姓心寒,覺得陛下不將他們的苦難放在心上。實在有損陛下英明!”
惠承帝挑眉:“這麽說朕還得嘉獎你考慮周全了?”
“為陛下考慮是身為臣子的本分,微臣不敢居功。”
惠承帝一下子就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氣的,“你倒是會說。罷了,這次的情況也確實特殊,不過日後絕對不可再魯莽行事,即便情況特殊也要上報朝廷,等朝廷裁定,不可再自作主張!”
“是。”
“這次看在霍崇為你求情的份上,朕不罰你,功過相抵,你也別想要什麽賞賜!行了,你早點迴王府吧!離王定然在等著你了。”
“是,微臣告退。”
宣景退出禦書房,仰頭瞧著外麵天光大好,一聲輕笑。
他確實沒想到這次能這麽容易過關,都已經做好了可能會被貶官的準備,卻沒想到皇帝會這樣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他也明白,會有這樣的結果除了霍將軍的上書之外,作用最大的就是民間輿論的風向改變。
宣景想著那些混在人群中操著不正宗的邊境口音的人,微微眯眼。
第十二章 衝突
宣景迴去王府。
王府的管家高滿早早在門口等著,遠遠瞧見騎在馬上的宣景便立刻下台階迎了過去。
高滿年少時是厲王身邊的貼身小廝,後來得厲王信任,做了王府管家。
這麽多年來高滿在厲王府全無錯處,也頗有地位,就連厲王的幾個兒子對他也算得上恭敬。
而高滿卻從不托大,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也不會像府中有些狗眼看人低的奴才那樣慢待不得厲王喜歡還背負著“克父克母”之名的宣景。他對宣景與對厲王其他兒子並無分別。
“三公子終於迴來了,王爺和娘娘都惦念得很。”
無論如何,該說的場麵話還是得說。
宣景輕輕點頭,算是應下了高滿的話茬。
高滿招唿過來一個門房,將宣景的馬牽去馬房,自己跟在宣景身邊。
“怎麽不見陸公子和胡公子?”
往年三公子第一天迴府身邊都會跟著那二位公子。
“他們還有別的事。”
宣景沒說是什麽事,高滿也很識趣地沒有再問。
高滿直接帶宣景去了厲王書房。
厲王作為當今皇帝的親兄弟,卻不是從一開始就養尊處優,早年也曾征戰沙場,故而書房中多了些武將之風,西麵牆上還掛著一張大弓。厲王善齊射,年少時在一眾皇子中射箭的準頭是最好的,還曾多次得先帝稱讚。
書房之中除了厲王外,還有厲王妃所出的嫡子宣震和與宣景一母同胞的兄長宣旭。
宣景先向厲王見禮,之後又向宣震和宣旭問禮:“大哥,二哥。”
宣震還沒說話,宣旭倒是熱情地上前一把端住宣景的手臂,笑容溫和地道:“都是自家兄弟,何必這麽客氣!又是一年沒見,阿景又長高了。”
宣震冷笑,“三弟今年都十八了,還長高呢!二弟你就算要跟三弟套近乎也得找點靠譜的話頭。”
被宣震挑釁,宣旭也不生氣,仍舊笑著說:“大哥此言差矣,咱們去年見到阿景時阿景才十七歲,也是竄高的時候,這一年沒見自然長了不少。也無怪大哥沒看出來,大哥平日事情繁忙,自然不會注意到兄弟之間的小事。”
……
宣震和宣旭就這麽你一言我一語看似不是很激烈但卻夾槍帶棒地爭執起來。而處在被爭執中心的宣景卻安靜站在一旁一言不發。
“好了!”
厲王沉聲,正在鬥嘴的兩人立即安靜下來。
厲王左右看了看宣震和宣旭,又看了看眼宣景,“你兩位兄長為你爭執,你怎麽不說話?”
宣景麵無表情拱手行禮:“讓兩位兄長為我的身高爭執,景十分愧疚。”
宣震&宣旭:是這麽迴事,但感覺好像有哪裏不太對……
厲王歎息,揮手讓宣震和宣旭先出去。
兩人行禮,轉身出去經過門口時宣震還故意趁著厲王沒注意撞了一下宣旭。宣旭壓著火,臉色陰沉。
書房中隻剩下父子倆。
厲王看著麵容剛毅、身姿挺拔的宣景,久久才開口:“你可怪我?”
怪?哪件事?
宣景垂下眼眸,“兒子不敢。”
厲王:“當年送你離京,我心中也有不舍,但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沒錯,不然你這昭武將軍的官職從何而來?至於這次你犯下大錯,我並未在陛下麵前為你求情,就是希望你明白,有些明知道不討好的事情,要麽不要做,要做就得有善後的本事,不能指望別人幫你,就算是你的父王,也不可能一輩子罩著你。”
宣景:“父王說的是。我並未想牽累父王,也提前做好了準備,但世事無絕對,我也想過如果陛下執意重罰,那我會一力承擔,絕對不會讓父王為難。但好在陛下仁慈,隻說讓我功過相抵,不做另外懲罰。這麽多年我未能在父王身邊盡孝,所能做的就是不拖累父王,並爭得軍功讓父王驕傲。”
厲王仔細觀察著宣景,見這個兒子雖然麵色淡然,但眼神誠摯不似作偽,心下便舒坦了許多,麵容也多了幾分慈愛之色。
“你能明白就好。所幸這件事已經妥善解決,隻是往後你當引以為戒,行事莫要再如此意氣用事。”
“兒子謹記。”
厲王很滿意宣景的態度,語氣又溫和了些:“現你已歸京,日後在京中行走要多加注意,京城不比邊關恣意,許多事情都要拿捏好分寸,也要注意約束下屬,莫要惹出亂子。”
“是,兒子明白。”
“好了,去看看你母妃吧,她也惦記你。”
“是。”
宣景退了出去,關上書房的門,卻站了片刻後才離去。
意氣用事?父王不是不知盧鴻關的情形,霍崇一早就給父王去了信。可在父王眼中,他的行為還是意氣用事!
霍崇口中從前的父王也曾大馬金刀戍邊多年,與邊關百姓軍民同仇敵愾,恨不得手刃每一個夏兵。
到底是京城的繁華安逸讓父王轉了心性?
隻見紅樓霓裳舞,不聞邊關百姓苦!
海棠苑中。
李如詩正在笑吟吟地跟自己的寶貝兒子宣旭說話。
她是厲王側妃,也是宣旭和宣景的生母。
聽到侍女稟告說宣景來了,李如詩臉上的笑容逐漸凝固消失。
宣旭瞧出李如詩並不想見宣景,笑著說:“母妃,您還是得見見阿景。且不說您與阿景一年未見,這時候若是將阿景拒之門外父王定然不高興。且我看宮中也沒有傳下旨意責罰阿景,那就說明對於這次阿景屠殺俘虜的事陛下已經不予追究,他還是昭武將軍。若是我們兄弟能和睦相處,那對我也是好的。”
李如詩又笑起來:“罷了,就當是為了我的旭兒,”轉頭又跟那侍女說,“讓他進來吧。”
語氣之隨便,仿佛在她心中宣景隻是個可見可不見阿貓阿狗。
很快,侍女帶著宣景進來。
宣景進來後向李如詩行了禮。李如詩卻好像沒看到一般,繼續跟宣旭說說笑笑,一副母慈子孝的畫麵。
若是七歲之前,宣景自己被冷落卻看著兄長與母妃近親,心中自然酸澀,但如今已是麻木無感,仿佛在看一場無聊透頂的戲。
李如詩從來不掩飾對他這個親生兒子的厭惡,宣景也知道,自己每年過年迴來李如詩都不高興,甚至當著下人的麵就直接說他一年迴來一次太頻繁,大過年的就讓她不痛快。
宣景從謹小慎微渴望母愛到心如死灰再無期許,倒也沒用幾年光景。
好一會,李如詩才好像剛剛看到宣景一般,收斂了對著宣旭時候的笑容神色冷淡地說:“陛下這是赦免你的罪過了?”
母子一年未見,開口便是問責的架勢。
“是。”
“陛下仁厚,你也不能托大。且就算陛下不計較,你心裏也該愧疚!那兩萬俘虜不是人命嗎?怎能說殺就殺?”李如詩越說眸中的嫌惡越重,“小小年紀便如此殘忍陰狠,當真是沒心沒肺!自己狠毒也就罷了,可莫要連累了王府!”
宣景抬頭,冰冷而犀利的目光看得李如詩一愣,心下陡然升起一股寒意。
“你、你這麽看著我做什麽?我是你的母妃,還說不得你了?!”
宣景眸光冷淡,仿佛看著一個陌生人:“母妃深居簡出,不了解邊關戰事,還是莫要指手畫腳的好,即便是父王也並未覺得我殘忍陰狠。母妃是女子,心性軟弱,聽不得戰場血腥,我能理解,隻是日後關於邊關戰事,母妃在王府裏說說也就罷了,萬不可到外麵去宣揚,免得被人嘲笑不懂戰事還牝雞司晨。”
“你!你!”李如詩蹭地一下站起來,臉上氣得通紅,“你就這樣跟你的母親說話!”
宣景不為所動,依舊言辭冰冷,“母妃是我母親,但首先是王府的側妃,什麽話該說什麽話不該說母妃心中最好有數。”
李如詩氣得胸口起伏,唿吸都有些不暢,她、她這是被這個逆子教訓了?
邊上宣旭眼看事態超出控製,原本還想讓母妃多訓斥宣景兩句殺殺宣景的銳氣,這會也隻能趕緊勸和,他的目的可不是跟宣景鬧得水火不容。
“母妃息怒,阿景並非有意頂撞母妃。阿景,趕緊跟母妃認個錯!”
“我可當不起他認錯!”李如詩滿眼怒火地瞪著宣景,“他這是自恃軍功在身就不把我這個母妃放在眼裏了!我看陛下就是過於寬和,如此不孝狠毒之人就該奪了他昭武將軍之位打發到西北苦寒之地服役去!”
宣景冷冷勾起嘴角,仿佛毫不在意李如詩的誅心之言:“母妃若是覺得陛下該重罰我,那就去找父王,讓父王去跟陛下建議,或者母妃到外麵去找交好的命婦訴說我的不孝狠毒,讓禦史到陛下那裏去參我一本。但我還是要提醒母妃小心禍從口出,畢竟如母妃所言,莫要連累了王府。我還有事,就不打擾二哥和母妃說話了。”
說完便利落地一轉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李如詩隻覺得一陣頭昏眼花,心口悶得厲害,喝了侍女分上來的安神茶又在宣旭好一番勸慰下才稍稍平複心緒,一緩過來就又開始跟宣旭絮絮叨叨地數落著宣景的“劣跡”。
第十三章 誰是誰爹?
都說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可一樣米養百樣人,這世上就是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李如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宣景出生時,宣旭已經兩歲,李如詩幾乎將所有的母愛都投入到了長子身上,宣景的到來算是個意外,也不在李如詩的期許之內。
懷著宣景時李如詩很不舒服,孕期反應極大。且那段時間本該是她在王爺麵前固寵的時候,卻因為意外懷有身孕不便伺候王爺而讓魏側妃鑽了空子,重得王爺的喜愛。這就讓李如詩有些遷怒還未出世的宣景。
惠承帝一直不開口,宣景便一直安安靜靜站著,倒是很沉得住氣。
久久,惠承帝終於開口,“你可知錯?”
宣景拱手行禮,“微臣知錯但不認錯。”
“大膽!”惠承帝怒喝一聲。
邊上伺候惠承帝的太監總管都膽戰心驚地瞄了一眼宣景,心道他伺候陛下這麽多年還是頭一次見到敢這樣直白地否定陛下的。
宣景單膝跪地,“陛下,微臣知道我朝一向主張投降不殺,但今次情況實乃特殊,非常之事當行非常之法,否則如何揚我大瑾國威?且微臣也是為了陛下的名聲思慮,邊關百姓淒慘,若是不嚴懲敵軍,死守降者不殺的準則,必然會讓邊關百姓心寒,覺得陛下不將他們的苦難放在心上。實在有損陛下英明!”
惠承帝挑眉:“這麽說朕還得嘉獎你考慮周全了?”
“為陛下考慮是身為臣子的本分,微臣不敢居功。”
惠承帝一下子就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氣的,“你倒是會說。罷了,這次的情況也確實特殊,不過日後絕對不可再魯莽行事,即便情況特殊也要上報朝廷,等朝廷裁定,不可再自作主張!”
“是。”
“這次看在霍崇為你求情的份上,朕不罰你,功過相抵,你也別想要什麽賞賜!行了,你早點迴王府吧!離王定然在等著你了。”
“是,微臣告退。”
宣景退出禦書房,仰頭瞧著外麵天光大好,一聲輕笑。
他確實沒想到這次能這麽容易過關,都已經做好了可能會被貶官的準備,卻沒想到皇帝會這樣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他也明白,會有這樣的結果除了霍將軍的上書之外,作用最大的就是民間輿論的風向改變。
宣景想著那些混在人群中操著不正宗的邊境口音的人,微微眯眼。
第十二章 衝突
宣景迴去王府。
王府的管家高滿早早在門口等著,遠遠瞧見騎在馬上的宣景便立刻下台階迎了過去。
高滿年少時是厲王身邊的貼身小廝,後來得厲王信任,做了王府管家。
這麽多年來高滿在厲王府全無錯處,也頗有地位,就連厲王的幾個兒子對他也算得上恭敬。
而高滿卻從不托大,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也不會像府中有些狗眼看人低的奴才那樣慢待不得厲王喜歡還背負著“克父克母”之名的宣景。他對宣景與對厲王其他兒子並無分別。
“三公子終於迴來了,王爺和娘娘都惦念得很。”
無論如何,該說的場麵話還是得說。
宣景輕輕點頭,算是應下了高滿的話茬。
高滿招唿過來一個門房,將宣景的馬牽去馬房,自己跟在宣景身邊。
“怎麽不見陸公子和胡公子?”
往年三公子第一天迴府身邊都會跟著那二位公子。
“他們還有別的事。”
宣景沒說是什麽事,高滿也很識趣地沒有再問。
高滿直接帶宣景去了厲王書房。
厲王作為當今皇帝的親兄弟,卻不是從一開始就養尊處優,早年也曾征戰沙場,故而書房中多了些武將之風,西麵牆上還掛著一張大弓。厲王善齊射,年少時在一眾皇子中射箭的準頭是最好的,還曾多次得先帝稱讚。
書房之中除了厲王外,還有厲王妃所出的嫡子宣震和與宣景一母同胞的兄長宣旭。
宣景先向厲王見禮,之後又向宣震和宣旭問禮:“大哥,二哥。”
宣震還沒說話,宣旭倒是熱情地上前一把端住宣景的手臂,笑容溫和地道:“都是自家兄弟,何必這麽客氣!又是一年沒見,阿景又長高了。”
宣震冷笑,“三弟今年都十八了,還長高呢!二弟你就算要跟三弟套近乎也得找點靠譜的話頭。”
被宣震挑釁,宣旭也不生氣,仍舊笑著說:“大哥此言差矣,咱們去年見到阿景時阿景才十七歲,也是竄高的時候,這一年沒見自然長了不少。也無怪大哥沒看出來,大哥平日事情繁忙,自然不會注意到兄弟之間的小事。”
……
宣震和宣旭就這麽你一言我一語看似不是很激烈但卻夾槍帶棒地爭執起來。而處在被爭執中心的宣景卻安靜站在一旁一言不發。
“好了!”
厲王沉聲,正在鬥嘴的兩人立即安靜下來。
厲王左右看了看宣震和宣旭,又看了看眼宣景,“你兩位兄長為你爭執,你怎麽不說話?”
宣景麵無表情拱手行禮:“讓兩位兄長為我的身高爭執,景十分愧疚。”
宣震&宣旭:是這麽迴事,但感覺好像有哪裏不太對……
厲王歎息,揮手讓宣震和宣旭先出去。
兩人行禮,轉身出去經過門口時宣震還故意趁著厲王沒注意撞了一下宣旭。宣旭壓著火,臉色陰沉。
書房中隻剩下父子倆。
厲王看著麵容剛毅、身姿挺拔的宣景,久久才開口:“你可怪我?”
怪?哪件事?
宣景垂下眼眸,“兒子不敢。”
厲王:“當年送你離京,我心中也有不舍,但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沒錯,不然你這昭武將軍的官職從何而來?至於這次你犯下大錯,我並未在陛下麵前為你求情,就是希望你明白,有些明知道不討好的事情,要麽不要做,要做就得有善後的本事,不能指望別人幫你,就算是你的父王,也不可能一輩子罩著你。”
宣景:“父王說的是。我並未想牽累父王,也提前做好了準備,但世事無絕對,我也想過如果陛下執意重罰,那我會一力承擔,絕對不會讓父王為難。但好在陛下仁慈,隻說讓我功過相抵,不做另外懲罰。這麽多年我未能在父王身邊盡孝,所能做的就是不拖累父王,並爭得軍功讓父王驕傲。”
厲王仔細觀察著宣景,見這個兒子雖然麵色淡然,但眼神誠摯不似作偽,心下便舒坦了許多,麵容也多了幾分慈愛之色。
“你能明白就好。所幸這件事已經妥善解決,隻是往後你當引以為戒,行事莫要再如此意氣用事。”
“兒子謹記。”
厲王很滿意宣景的態度,語氣又溫和了些:“現你已歸京,日後在京中行走要多加注意,京城不比邊關恣意,許多事情都要拿捏好分寸,也要注意約束下屬,莫要惹出亂子。”
“是,兒子明白。”
“好了,去看看你母妃吧,她也惦記你。”
“是。”
宣景退了出去,關上書房的門,卻站了片刻後才離去。
意氣用事?父王不是不知盧鴻關的情形,霍崇一早就給父王去了信。可在父王眼中,他的行為還是意氣用事!
霍崇口中從前的父王也曾大馬金刀戍邊多年,與邊關百姓軍民同仇敵愾,恨不得手刃每一個夏兵。
到底是京城的繁華安逸讓父王轉了心性?
隻見紅樓霓裳舞,不聞邊關百姓苦!
海棠苑中。
李如詩正在笑吟吟地跟自己的寶貝兒子宣旭說話。
她是厲王側妃,也是宣旭和宣景的生母。
聽到侍女稟告說宣景來了,李如詩臉上的笑容逐漸凝固消失。
宣旭瞧出李如詩並不想見宣景,笑著說:“母妃,您還是得見見阿景。且不說您與阿景一年未見,這時候若是將阿景拒之門外父王定然不高興。且我看宮中也沒有傳下旨意責罰阿景,那就說明對於這次阿景屠殺俘虜的事陛下已經不予追究,他還是昭武將軍。若是我們兄弟能和睦相處,那對我也是好的。”
李如詩又笑起來:“罷了,就當是為了我的旭兒,”轉頭又跟那侍女說,“讓他進來吧。”
語氣之隨便,仿佛在她心中宣景隻是個可見可不見阿貓阿狗。
很快,侍女帶著宣景進來。
宣景進來後向李如詩行了禮。李如詩卻好像沒看到一般,繼續跟宣旭說說笑笑,一副母慈子孝的畫麵。
若是七歲之前,宣景自己被冷落卻看著兄長與母妃近親,心中自然酸澀,但如今已是麻木無感,仿佛在看一場無聊透頂的戲。
李如詩從來不掩飾對他這個親生兒子的厭惡,宣景也知道,自己每年過年迴來李如詩都不高興,甚至當著下人的麵就直接說他一年迴來一次太頻繁,大過年的就讓她不痛快。
宣景從謹小慎微渴望母愛到心如死灰再無期許,倒也沒用幾年光景。
好一會,李如詩才好像剛剛看到宣景一般,收斂了對著宣旭時候的笑容神色冷淡地說:“陛下這是赦免你的罪過了?”
母子一年未見,開口便是問責的架勢。
“是。”
“陛下仁厚,你也不能托大。且就算陛下不計較,你心裏也該愧疚!那兩萬俘虜不是人命嗎?怎能說殺就殺?”李如詩越說眸中的嫌惡越重,“小小年紀便如此殘忍陰狠,當真是沒心沒肺!自己狠毒也就罷了,可莫要連累了王府!”
宣景抬頭,冰冷而犀利的目光看得李如詩一愣,心下陡然升起一股寒意。
“你、你這麽看著我做什麽?我是你的母妃,還說不得你了?!”
宣景眸光冷淡,仿佛看著一個陌生人:“母妃深居簡出,不了解邊關戰事,還是莫要指手畫腳的好,即便是父王也並未覺得我殘忍陰狠。母妃是女子,心性軟弱,聽不得戰場血腥,我能理解,隻是日後關於邊關戰事,母妃在王府裏說說也就罷了,萬不可到外麵去宣揚,免得被人嘲笑不懂戰事還牝雞司晨。”
“你!你!”李如詩蹭地一下站起來,臉上氣得通紅,“你就這樣跟你的母親說話!”
宣景不為所動,依舊言辭冰冷,“母妃是我母親,但首先是王府的側妃,什麽話該說什麽話不該說母妃心中最好有數。”
李如詩氣得胸口起伏,唿吸都有些不暢,她、她這是被這個逆子教訓了?
邊上宣旭眼看事態超出控製,原本還想讓母妃多訓斥宣景兩句殺殺宣景的銳氣,這會也隻能趕緊勸和,他的目的可不是跟宣景鬧得水火不容。
“母妃息怒,阿景並非有意頂撞母妃。阿景,趕緊跟母妃認個錯!”
“我可當不起他認錯!”李如詩滿眼怒火地瞪著宣景,“他這是自恃軍功在身就不把我這個母妃放在眼裏了!我看陛下就是過於寬和,如此不孝狠毒之人就該奪了他昭武將軍之位打發到西北苦寒之地服役去!”
宣景冷冷勾起嘴角,仿佛毫不在意李如詩的誅心之言:“母妃若是覺得陛下該重罰我,那就去找父王,讓父王去跟陛下建議,或者母妃到外麵去找交好的命婦訴說我的不孝狠毒,讓禦史到陛下那裏去參我一本。但我還是要提醒母妃小心禍從口出,畢竟如母妃所言,莫要連累了王府。我還有事,就不打擾二哥和母妃說話了。”
說完便利落地一轉身,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李如詩隻覺得一陣頭昏眼花,心口悶得厲害,喝了侍女分上來的安神茶又在宣旭好一番勸慰下才稍稍平複心緒,一緩過來就又開始跟宣旭絮絮叨叨地數落著宣景的“劣跡”。
第十三章 誰是誰爹?
都說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可一樣米養百樣人,這世上就是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李如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宣景出生時,宣旭已經兩歲,李如詩幾乎將所有的母愛都投入到了長子身上,宣景的到來算是個意外,也不在李如詩的期許之內。
懷著宣景時李如詩很不舒服,孕期反應極大。且那段時間本該是她在王爺麵前固寵的時候,卻因為意外懷有身孕不便伺候王爺而讓魏側妃鑽了空子,重得王爺的喜愛。這就讓李如詩有些遷怒還未出世的宣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