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我從事民間殯葬行業已經有些年頭,在這期間,經我之手主事過各類白事不計其數,受托幫主人家遷過的墳、鎮過的陰宅也有數次之多。
除此之外,我也受邀去過很多的地方,有幸目睹了出自前輩之手暗藏玄機的絕妙陰宅、跟團一道參觀過令人歎為觀止的古朝墓城,並在途中聽聞驚見諸多奇聞異事,長了不少見識。
最驚險的時候,我甚至撞破了幾樁盜屍養鬼和販賣陰婚的不法勾當,並因此與不少同道中人結下梁子,差點丟了性命。
這裏要提及一點,我與一般殯儀館中負責處理殯葬事宜的主事人不同。
他們大都是係統化地走個流程,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名諱,而我所從事的,按照民間三出(出馬、出道、出黑)的說法,是屬於“出黑”一門,因此一般被稱唿為“出黑先生”,又因為被認為所作所為都是溝通陰陽之事,故而又有著一個比較尊敬而且好聽一些的稱唿----“陰陽先生”。
比起“出馬”、“出道”,我們“出黑”一門的名氣顯然沒有那麽顯赫,許多人對我們這一門比較陌生,不甚了解,甚至還有諸多誤解。
陰陽先生不是道士,也不是頂仙出馬的弟馬、跳大神的薩滿神漢,實際上也根本不會什麽畫符寫篆的道門術法,唯一舉墨動紙的地方,大概也就是寫寫殃榜僅此而已。
既然是與“出馬”的出馬仙,“出道”的佛道子弟並列的民間三出之一,陰陽先生理應當然屬於自家“出黑”一門,而不應被隨意劃為出馬、出道的名下混為一談。
我的名字叫陳平川,祖籍山東。
2006年,夏。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我與家裏人鬧的不可開交,最後一怒之下,幹脆辭掉了父親四處托關係幫我找到的體麵工作,打算自己出門南下闖蕩一番。
在我打定主意、準備動身出行的前夕,我媽卻將我攔了下來,她的一通電話打亂了我的所有計劃,同時告訴我一個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我那遠在鄉下,從小玩到大、關係甚好的妹妹季霖得了一場急病,撒手人寰。
得知消息,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到車站,在即將發車的最後一刻趕上了去往“小龍潭”的長途汽車,天黑之前到了站。
迴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
伴隨著有些鏽蝕的門軸發出一聲“吱----嘎----”的聲響,我撞開了大爺爺家的院門,在院子中央臨時搭起的靈堂裏,趕在出殯之前的最後一刻見上了季霖最後一麵。
當時負責主事殯葬事宜的人是我的外公----他是附近幾個村子裏唯一一個“懂行”的白事先生,年輕的時候當過乞丐,後來因為實在過不下去,迫於生計,拜了一位專門做白事營生的老先生為師,入了“出黑”一門學會了這門手藝,平日裏靠著幫周圍幾個村子紮紙人、主持白事養家糊口,一做幾十年。
整個靈堂之內略顯冷清,前來吊唁的賓客不多,因為來的都是些相知相熟的小輩,按照季霖的輩分來講,長輩的人不宜送葬,所以大都來了幫忙打點一下喪事、送點紙錢當做贈給小輩黃泉路上的花銷就已經早早地離開。
季霖表情祥和地躺在靈堂中央,已經換上寬鬆的殮服並請人化了妝,一動也不動地躺在那裏,彷佛睡著一樣,外公當時站在靈堂的一角,臉色凝重,見我冒冒失失地闖進靈堂,並沒有去責備我什麽,隻是輕輕歎氣。
看著正屋門口一側擺放整齊、眼睛被黑色布條蒙起來的紙人紙馬,我的眼睛紅了一圈,語氣有些哽咽地問向外公:“這些都是給季霖準備的?”
“是,等會就要出殯了,因為她剛滿十七,年紀尚小,所以當日下葬,殯葬事宜一切從簡,”外公頓了一下,又說,“你迴來的不晚,還能見上最後一麵。”
我先是看了眼房裏。
大爺爺坐在堂屋,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拄著拐杖的手在一個勁的顫抖。季霖的二叔二嬸也在身旁,二嬸在旁邊一個勁地勸慰大爺爺,二叔季有才則蹲在屋外的陰暗角落處,一邊掩麵歎氣一邊又止不住地念叨“對不起大哥、大嫂,你們走得早,作為二叔,卻沒有照顧好季霖”之類的話。
我從比我早一步前來吊唁的發小良子口中得知,季霖前幾天才剛從學校迴來。
那天吃過晌午飯,她覺得身體不舒服,於是進屋早早睡下,大爺爺進屋後卻忽然發現季霖當時的臉色白的像紙,怎麽也叫不醒,連忙將她二叔二嬸喊了迴來送到醫院,可是醫院的醫生卻因為找不到病因而束手無策,昏迷了三天三夜的季霖在今天淩晨失去生命體征,經過搶救無濟於事,最後隻好從醫院接了迴來,準備後事。
雖然我也明白生命無常、造化弄人的道理,可是迴來之後,心裏一直覺得堵得慌,進屋安慰了大爺爺和二叔、二嬸幾句話,院門外傳來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舉重”的人已經到位,依次入了靈堂。(“舉重”,出殯時最常見的一種抬屍方式,需要四個人分別站在四個角落,像是抬擔架一樣抬起)
外公先是和負責“舉重”的人講了一些注意事項,然後又把季霖的二叔喊出來,讓他鞭打屍身三下,隨即點頭示意出殯。(鞭打屍身三下,意為原諒了她沒有報答完養育之恩就此早逝。)
季有才想要將季霖直接葬在村中,理由是大爺爺心疼自己的孫女,想要將她葬在自己身邊留個念想,這種事情外公不好拒絕,於是告訴他:“按照規矩來說,季霖不能葬入娘家祖墳,而且又尚未婚娶沒有婆家,所以最多隻能葬在村口外邊,不能豎碑,不能立墳頭。”
“陳叔,留個墳頭,這種事情應該沒什麽問題吧?”季有才商議起外公。
“規矩就是規矩,這些東西都是會犯忌的,我不能破。”外公卻說。
我覺得外公的迴答有些殘忍,當時的我尚不懂民間殯葬中的種種規矩,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麽不妥的地方,隻是心疼季霖妹妹,覺得她紅顏薄命,死後卻連個墳頭都不能留,外公的做法未免有些太過墨守成規、不近人情。
不過這種事情我不能多嘴,更何況還是在主事了幾十年殯葬白事的外公眼前,老頭子既然這麽說,想必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
季有才商議了半天也沒用,最後還是大爺爺出麵說話,好說歹說之下,外公這才不得不同意給季霖立一個墳頭,但是除此之外,再也不能讓步半分。
季霖於是被葬在了村口一側的土田,外公在周圍燒了黃紙並上了香,“澆點”一番過後又算好時間,決意開始送她最後一程。(“澆點”,用酒或水沿著燒完後的紙灰餘燼緩緩潑灑)
在外公的主事下,我們將季霖生前的用品、衣物被褥一把火燒了,將成紮的黃紙抖落開一並扔了進去,最後再將已經揭下蒙眼布、打過“天關”的紙人紙馬抱入火堆。
隨著外公的一句吆喝:“好生護送你們小姐上路,往前走啊----莫迴頭----”,紙人紙馬騰地一下被火焰吞噬幹淨,頃刻化為灰燼。
出殯的過程走到了這一步,就算落下帷幕,後麵就是燒七燒周之類的事情,等到衣物、紙人燒完,在場所有前來送行的人都需要按照來路返迴。
按照規矩,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話、不能哭出聲,更不能迴頭,有關於這一點的說法,很小的時候外公就跟我提起過----剛剛死去的人對人世間還多有留戀,迴去的過程中如果貿然說話、哭出聲音甚至迴頭去看,那麽死去之人的三魂很可能就會因此而舍不得離開,甚至會跟著一起迴去。
記得當時我和良子是走在隊伍的最後。
良子原本走得好好地,可是路過一棵歪脖子老樹的樹底下的時候,這小子卻忽然不知道抽了什麽風,扭過頭來衝著我一陣呲牙咧嘴!
我當時走得比良子稍稍靠前一些,被他突如其來的舉動給嚇了一跳,連忙偏過頭去看他那邊的情況,結果就是因為這一偏頭,我的視線餘光無意間瞥見了身後的情形----
衣服連同紙人紙馬都已經燒成灰燼,此刻四下沒有半點風氣,堆疊在地上的灰燼卻像是無風自起一般,帶著尚未熄滅的火星在半空打了一個盤旋,接著化成幾股塵埃,向著四下猛然被吹走!
其中一股直勾勾地衝著我們這邊吹過來,我被迎麵而來紙灰撲了一臉,那紙灰嗆了我一下,十分難受,但也就是一眨眼的短暫時間,那陣無風自起的紙灰殘骸便散落一地,一切又歸於平靜。
我從事民間殯葬行業已經有些年頭,在這期間,經我之手主事過各類白事不計其數,受托幫主人家遷過的墳、鎮過的陰宅也有數次之多。
除此之外,我也受邀去過很多的地方,有幸目睹了出自前輩之手暗藏玄機的絕妙陰宅、跟團一道參觀過令人歎為觀止的古朝墓城,並在途中聽聞驚見諸多奇聞異事,長了不少見識。
最驚險的時候,我甚至撞破了幾樁盜屍養鬼和販賣陰婚的不法勾當,並因此與不少同道中人結下梁子,差點丟了性命。
這裏要提及一點,我與一般殯儀館中負責處理殯葬事宜的主事人不同。
他們大都是係統化地走個流程,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名諱,而我所從事的,按照民間三出(出馬、出道、出黑)的說法,是屬於“出黑”一門,因此一般被稱唿為“出黑先生”,又因為被認為所作所為都是溝通陰陽之事,故而又有著一個比較尊敬而且好聽一些的稱唿----“陰陽先生”。
比起“出馬”、“出道”,我們“出黑”一門的名氣顯然沒有那麽顯赫,許多人對我們這一門比較陌生,不甚了解,甚至還有諸多誤解。
陰陽先生不是道士,也不是頂仙出馬的弟馬、跳大神的薩滿神漢,實際上也根本不會什麽畫符寫篆的道門術法,唯一舉墨動紙的地方,大概也就是寫寫殃榜僅此而已。
既然是與“出馬”的出馬仙,“出道”的佛道子弟並列的民間三出之一,陰陽先生理應當然屬於自家“出黑”一門,而不應被隨意劃為出馬、出道的名下混為一談。
我的名字叫陳平川,祖籍山東。
2006年,夏。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我與家裏人鬧的不可開交,最後一怒之下,幹脆辭掉了父親四處托關係幫我找到的體麵工作,打算自己出門南下闖蕩一番。
在我打定主意、準備動身出行的前夕,我媽卻將我攔了下來,她的一通電話打亂了我的所有計劃,同時告訴我一個猶如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我那遠在鄉下,從小玩到大、關係甚好的妹妹季霖得了一場急病,撒手人寰。
得知消息,我幾乎是一路跌跌撞撞地奔到車站,在即將發車的最後一刻趕上了去往“小龍潭”的長途汽車,天黑之前到了站。
迴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四點。
伴隨著有些鏽蝕的門軸發出一聲“吱----嘎----”的聲響,我撞開了大爺爺家的院門,在院子中央臨時搭起的靈堂裏,趕在出殯之前的最後一刻見上了季霖最後一麵。
當時負責主事殯葬事宜的人是我的外公----他是附近幾個村子裏唯一一個“懂行”的白事先生,年輕的時候當過乞丐,後來因為實在過不下去,迫於生計,拜了一位專門做白事營生的老先生為師,入了“出黑”一門學會了這門手藝,平日裏靠著幫周圍幾個村子紮紙人、主持白事養家糊口,一做幾十年。
整個靈堂之內略顯冷清,前來吊唁的賓客不多,因為來的都是些相知相熟的小輩,按照季霖的輩分來講,長輩的人不宜送葬,所以大都來了幫忙打點一下喪事、送點紙錢當做贈給小輩黃泉路上的花銷就已經早早地離開。
季霖表情祥和地躺在靈堂中央,已經換上寬鬆的殮服並請人化了妝,一動也不動地躺在那裏,彷佛睡著一樣,外公當時站在靈堂的一角,臉色凝重,見我冒冒失失地闖進靈堂,並沒有去責備我什麽,隻是輕輕歎氣。
看著正屋門口一側擺放整齊、眼睛被黑色布條蒙起來的紙人紙馬,我的眼睛紅了一圈,語氣有些哽咽地問向外公:“這些都是給季霖準備的?”
“是,等會就要出殯了,因為她剛滿十七,年紀尚小,所以當日下葬,殯葬事宜一切從簡,”外公頓了一下,又說,“你迴來的不晚,還能見上最後一麵。”
我先是看了眼房裏。
大爺爺坐在堂屋,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拄著拐杖的手在一個勁的顫抖。季霖的二叔二嬸也在身旁,二嬸在旁邊一個勁地勸慰大爺爺,二叔季有才則蹲在屋外的陰暗角落處,一邊掩麵歎氣一邊又止不住地念叨“對不起大哥、大嫂,你們走得早,作為二叔,卻沒有照顧好季霖”之類的話。
我從比我早一步前來吊唁的發小良子口中得知,季霖前幾天才剛從學校迴來。
那天吃過晌午飯,她覺得身體不舒服,於是進屋早早睡下,大爺爺進屋後卻忽然發現季霖當時的臉色白的像紙,怎麽也叫不醒,連忙將她二叔二嬸喊了迴來送到醫院,可是醫院的醫生卻因為找不到病因而束手無策,昏迷了三天三夜的季霖在今天淩晨失去生命體征,經過搶救無濟於事,最後隻好從醫院接了迴來,準備後事。
雖然我也明白生命無常、造化弄人的道理,可是迴來之後,心裏一直覺得堵得慌,進屋安慰了大爺爺和二叔、二嬸幾句話,院門外傳來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舉重”的人已經到位,依次入了靈堂。(“舉重”,出殯時最常見的一種抬屍方式,需要四個人分別站在四個角落,像是抬擔架一樣抬起)
外公先是和負責“舉重”的人講了一些注意事項,然後又把季霖的二叔喊出來,讓他鞭打屍身三下,隨即點頭示意出殯。(鞭打屍身三下,意為原諒了她沒有報答完養育之恩就此早逝。)
季有才想要將季霖直接葬在村中,理由是大爺爺心疼自己的孫女,想要將她葬在自己身邊留個念想,這種事情外公不好拒絕,於是告訴他:“按照規矩來說,季霖不能葬入娘家祖墳,而且又尚未婚娶沒有婆家,所以最多隻能葬在村口外邊,不能豎碑,不能立墳頭。”
“陳叔,留個墳頭,這種事情應該沒什麽問題吧?”季有才商議起外公。
“規矩就是規矩,這些東西都是會犯忌的,我不能破。”外公卻說。
我覺得外公的迴答有些殘忍,當時的我尚不懂民間殯葬中的種種規矩,並不覺得這樣做有什麽不妥的地方,隻是心疼季霖妹妹,覺得她紅顏薄命,死後卻連個墳頭都不能留,外公的做法未免有些太過墨守成規、不近人情。
不過這種事情我不能多嘴,更何況還是在主事了幾十年殯葬白事的外公眼前,老頭子既然這麽說,想必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
季有才商議了半天也沒用,最後還是大爺爺出麵說話,好說歹說之下,外公這才不得不同意給季霖立一個墳頭,但是除此之外,再也不能讓步半分。
季霖於是被葬在了村口一側的土田,外公在周圍燒了黃紙並上了香,“澆點”一番過後又算好時間,決意開始送她最後一程。(“澆點”,用酒或水沿著燒完後的紙灰餘燼緩緩潑灑)
在外公的主事下,我們將季霖生前的用品、衣物被褥一把火燒了,將成紮的黃紙抖落開一並扔了進去,最後再將已經揭下蒙眼布、打過“天關”的紙人紙馬抱入火堆。
隨著外公的一句吆喝:“好生護送你們小姐上路,往前走啊----莫迴頭----”,紙人紙馬騰地一下被火焰吞噬幹淨,頃刻化為灰燼。
出殯的過程走到了這一步,就算落下帷幕,後麵就是燒七燒周之類的事情,等到衣物、紙人燒完,在場所有前來送行的人都需要按照來路返迴。
按照規矩,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說話、不能哭出聲,更不能迴頭,有關於這一點的說法,很小的時候外公就跟我提起過----剛剛死去的人對人世間還多有留戀,迴去的過程中如果貿然說話、哭出聲音甚至迴頭去看,那麽死去之人的三魂很可能就會因此而舍不得離開,甚至會跟著一起迴去。
記得當時我和良子是走在隊伍的最後。
良子原本走得好好地,可是路過一棵歪脖子老樹的樹底下的時候,這小子卻忽然不知道抽了什麽風,扭過頭來衝著我一陣呲牙咧嘴!
我當時走得比良子稍稍靠前一些,被他突如其來的舉動給嚇了一跳,連忙偏過頭去看他那邊的情況,結果就是因為這一偏頭,我的視線餘光無意間瞥見了身後的情形----
衣服連同紙人紙馬都已經燒成灰燼,此刻四下沒有半點風氣,堆疊在地上的灰燼卻像是無風自起一般,帶著尚未熄滅的火星在半空打了一個盤旋,接著化成幾股塵埃,向著四下猛然被吹走!
其中一股直勾勾地衝著我們這邊吹過來,我被迎麵而來紙灰撲了一臉,那紙灰嗆了我一下,十分難受,但也就是一眨眼的短暫時間,那陣無風自起的紙灰殘骸便散落一地,一切又歸於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