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數一
開元《大衍曆法》,最為精密,曆代用其朔法。至熙寧中考之,曆已後天五十餘刻,而前世曆官皆不能知。《奉元曆》乃移其閏朔。熙寧十年,天正元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四夷朝貢者用舊曆,比來款塞。眾論謂氣至無顯驗可據,因此以搖新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影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凡移五十餘刻,立冬、立春之影方停。以此為驗,論者乃屈。元會使人亦至,曆法遂定。
六壬天十二辰:亥曰征明,為正月將;戍曰天魁,為二月將。古人謂之合神,又謂之太陽過宮。合神者,正月建寅合在亥,二月建卯合在戌之類。太陽過宮者,正月日躔娵訾,二月日躔降婁之類。二說一也。此以《顓帝曆》言之也。今則分為二說者,蓋日度隨黃道歲差。今太陽至雨水後方躔娵訾,春分後方躔降婁。若用合神,則須自立春日便用亥將,驚蟄便用戌將。今若用太陽,則不應合神;用合神,則不應太陽。以理推之,發課皆用月將加正時,如此則須當從太陽過宮。若不用太陽躔次,則當日當時日月、五星、支幹、二十八宿,皆不應天行。以此決知須用太陽也。然尚未是盡理,若盡理言之,並月建亦須移易。緣目今鬥杓昏刻巳不能當月建,須當隨黃道歲差。今則雨水後一日方合建寅,春分後四日方合建卯,穀雨後五日方合建辰,如此始與太陽相符,複會為一說。然須大改曆法,事事厘正。如東方蒼龍七宿,當起於亢,終於鬥;南方朱鳥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西方白虎七宿,起於婁,終於參;北方玄武七宿,起於牛,終於奎。如此曆法始正,不止六壬而已。
六壬天十二辰之名,古人釋其義曰:“正月陽氣始建,唿召萬物,故曰征明。二月物生根魁,故曰天魁。三月華葉從根而生,故曰從魁。四月陽極無所傳,故曰傳送。五月草木茂盛,逾於初生,故曰勝先。六月萬物小盛,故曰小吉。七月百穀成實,自能任持,故曰太一。八月枝條堅剛,故曰天罡。九月木可為枝幹,故曰太衝。十月萬物登成,可以會計,故曰功曹。十一月月建在子,君複其位,故曰大吉。十二月為酒醴以報百神,故曰神後。”此說極無稽據義理。予按,征明者,正月三陽始兆於地上,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故曰征明。天魁者,鬥魁第一星也,鬥魁第一星抵於戌,故曰天魁。從魁者,鬥魁第二星也,鬥魁第二星抵於酉,故曰從魁。傳送者,四月陽極將退,一陰欲生,故傳陰而送陽也。小吉,夏至之氣,大往小來,小人道長,小人之吉也,故為婚姻酒食之事。勝先者,王者向明而治,萬物相見乎此,勝莫先焉。太一者,太微垣所在,太一所居也。天罡者,鬥剛之所建也。太衝者,日月五星所出之門戶,天之衝也。功曹者,十月歲功成而會計也。大吉者,冬至之氣,小往大來,君子道長,大人之吉也,故主文武大臣之事。十二月子位北方之中,上帝所居也。神後,帝君之稱也。天十二辰也,故皆以天事名之。
六壬有十二神將,以義求之,止合有十一神將。貴人為之主;其前有五將,謂螣蛇、朱雀、六合、句陳、青龍也,此木火之神在方左者、其後有五將,謂天後、太陰、玄武、太常、白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唯貴人對相無物,如日之在天,月對則虧,五星對則逆行避之,莫敢當其對。貴人亦然,莫有對者,故謂之天空。空者,無所有也,非神將也,猶月殺之有月空也。以之占事,吉兇皆空。唯求對見及有所伸理於君者,遇之乃吉。
天事以“辰”名者為多,皆本於“辰巳”之“辰”,今略舉數事。十二支謂之十二辰,一時謂之一辰,一日謂之一辰,日、月、星謂之三辰,北極謂之北辰,大火謂之大辰,五星中有辰星,五行之時謂之五辰,《書》曰“撫於五辰”是也。巳上皆謂之“辰”。今考子醜至於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傳》雲:“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則十二辰也。日月之所舍,始於東方蒼龍角亢之星,起於辰,故以所首者名之。子醜戌亥之月既謂之辰,則十二支、十二時皆子醜戌亥,則謂之辰無疑也。一日謂之一辰者,以十二支言也。以十幹言之,謂之今日;以十二支言之,謂之今辰,故支幹謂之日辰。日月星謂之三辰者,日月星至於辰而畢見,以其所見者名之,故皆謂之辰。星有三類:一經星,北極為之長;二舍星,大火為之長;三行星,辰星為之長。故皆謂之辰。
《洪範》“五行”數,自一至五,先儒謂之此“五行生數”,各益以土數,以為“成數。”以謂五行非土不成,故水生一而成六,火生二而成七,木生三而成八,金生四而成九,土生五而成十,合之為五十有五。唯《黃帝素問》:“土生數五,成數亦五。”蓋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無所待,故止一五而已。畫而為圖,其理可見。為之圖者,設木於東,設金於西,火居南,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為生數,各並中央之土,以為成數。土自居其位,更無所並,自然止有五數,蓋土不須更待士而成也。合五行之數為五十,則大衍之數也。此亦有理。
揲蓍之法:四十九蓍,聚之則一,而四十九隱於一中;散之則四十九,而一隱於四十九中。一者,道也。謂之無,則一在;謂之有,則不可取。四十九者,用也。靜則歸於一,動則惟睹其用,一在其間而不可取。此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世之談數者,蓋得其粗跡。然數有甚微者,非考曆所能知。況此但跡而已,至於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跡不預焉。此所以前知之神,未易可以跡求,況得其粗也。予之所謂甚微之跡者,世之言星者,恃曆以知之,曆亦出乎億而已。予於《奉元曆序》論之甚詳。治平中,金、火合於軫,以《崇玄》、《宣明》、《明》、《崇》、《欽天》凡十一家大曆步之,悉不合,有差三十日以上者,曆豈足恃哉。縱使在其度,然又有行黃道之裏者,行黃道之外者,行黃道之上者,行黃道之下者,有循度者,有失度者,有犯經星者,有犯客星者,所占各不同,此又非曆之能知也。又一時之間,天行三十餘度,總謂之一宮。然時有始末,豈可三十度間陰陽皆同,至交他宮則頓然差別?世言星曆難知,唯五行時日為可據,是亦不然。世之言五行消長者,止是知一歲之間,如冬至後日行盈度為陽,夏至後日行縮度為陰,二分行平度。殊不知一月之中,自有消長,望前月行盈度為陽,望後月行縮度為陰,兩弦行平度。至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一月之中亦然。不止月中,一日之中亦然。《素問》雲:“疾在肝,寅卯患,申酉劇。病在心,巳午患,子亥劇。”此一日之中,自有四時也。安知一時之間無四時?安知一刻、一分、一刹那之中無四時邪?又安知十年、百年、一紀、一會、一元之間,又豈無大四時邪?又如春為木,九十日間,當亹亹消長,不可三月三十日亥時屬木,明日子時頓屬火也。似此之類,亦非世法可盡者。
曆法步歲之法,以冬至鬥建所抵,至明年冬至所得辰刻衰秒,謂之鬥分。故“歲”文從步、從戌。戌者,鬥魁所抵也。
正月寅,二月卯,謂之建,其說謂鬥杓所建。不必用此說。但春為寅、卯、辰,夏為巳、午、未,理自當然,不須因鬥建也。緣鬥建有歲差,蓋古人未有歲差之法。《顓帝曆》:“冬至日宿鬥初。”今宿鬥六度。古者正月鬥杓建寅,今則正月建醜矣。又歲與歲合,今亦差一辰。《堯典》曰:“日短星昴。”今乃日短星東壁。此皆隨歲差移也。
《唐書》雲:“落下閎造曆,自言後八百年當差一算。至唐,一行僧出而正之。”此妄說也。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其間闕略甚多,且舉二事言之。漢世尚未知黃道歲差,至北齊張子信方候知歲差。今以今古曆校之,凡八十餘年差一度。則閎之曆八十年自已差一度,兼餘分疏闊,據其法推氣朔五星,當時便不可用,不待八十年。乃曰“八百年差一算”,太欺誕也。
天文家有渾儀,測天之器,設於崇台,以候垂象者,則古璣衡是也。渾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銀轉之,置於密室,與天行相符,張衡、陸績所為,及開元中置於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祐中,禮部試《璣衡正天文之器賊》,舉人皆雜用渾象事,試官亦自不曉,第為高等。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星。自祖亙以璣衡考驗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熙寧中,予受詔典領曆官,雜考星曆,以璣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複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遊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凡曆三月,極星方遊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每極星入窺管,別畫為一圖。圖為一圓規,乃畫極星於規中。具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各圖之,凡為二百餘圖,極星方常循圓規之內,夜夜不差。予於《熙寧曆奏議》中敘之甚詳。
古今言刻漏者數十家,悉皆疏繆。曆家言晷漏者,自《顓帝曆》至今見於世謂之大曆者,凡二十五家,其步漏之術,皆未合天度。予占天候景,以至驗於儀象,考數下漏,凡十餘年,方粗見真數,成書四第,謂之《熙寧晷漏》,皆非襲蹈前人之跡。其間二事尤微。一者,下漏家常患冬月水澀,夏月水利,以為水性如此,又疑冰澌所壅,萬方理之,終不應法。予以理求之,冬至日行速,天運未期,而日已過表,故百刻而有餘;夏至日行遲,天運已期,而日未至表,故不及百刻。既得此數,然後複求晷景漏刻,莫不吻合。此古人之所未知也。二者,日之盈縮,其消長以漸,無一日頓殊之理。曆法皆以一日之氣短長之中者,播為刻分,累損益氣初日衰,每日消長常同,至交一氣,則頓易刻衰。故黃道有觚而不圜,縱有強為數以步之者,亦非乘理用算,而多形數相詭。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數。方圜端斜,定形也;乘除相蕩,無所附益,泯然冥會者,真數也。其術可以心得,不可以言喻。黃道環天正圜,圜之為體,循之則其妥至均,不均不能中規衡;絕之則有舒有數,無舒數則不能成妥。以圜法相蕩而得衰,則衰無不均;以妥法相蕩而得差,則差有疏數。相因以求從,相消以求負,從、負相入,會一術以禦日行。以言其變,則秒刻之間,消長未嚐同;以言其齊,則止用一衰,循環無端,終始如貫,不能議其隙。此圜法之微,古之言算者,有所未知也。以日衰生日積,反生日衰,終始相求,迭為賓主,順循之以索日變,衡別之求去極之度,合散無跡,泯如運規。非深知造算之理者,不能與其微也。其詳具予奏議,藏在史官,及予所著《熙寧晷漏》四第之中。
予編校昭文書時,預詳定渾天儀。官長問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對曰:“天事本無度,推曆者無以寓其數,乃以日所行分天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既分之,必有物記之,然後可窺而數,於是以當度之星記之。循黃道,日之所行一期,當者止二十八宿而已。今所謂‘距度星’者是也。非不欲均也,黃道所由當度之星,止有此而已。”
開元《大衍曆法》,最為精密,曆代用其朔法。至熙寧中考之,曆已後天五十餘刻,而前世曆官皆不能知。《奉元曆》乃移其閏朔。熙寧十年,天正元用午時,新曆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四夷朝貢者用舊曆,比來款塞。眾論謂氣至無顯驗可據,因此以搖新曆。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影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凡移五十餘刻,立冬、立春之影方停。以此為驗,論者乃屈。元會使人亦至,曆法遂定。
六壬天十二辰:亥曰征明,為正月將;戍曰天魁,為二月將。古人謂之合神,又謂之太陽過宮。合神者,正月建寅合在亥,二月建卯合在戌之類。太陽過宮者,正月日躔娵訾,二月日躔降婁之類。二說一也。此以《顓帝曆》言之也。今則分為二說者,蓋日度隨黃道歲差。今太陽至雨水後方躔娵訾,春分後方躔降婁。若用合神,則須自立春日便用亥將,驚蟄便用戌將。今若用太陽,則不應合神;用合神,則不應太陽。以理推之,發課皆用月將加正時,如此則須當從太陽過宮。若不用太陽躔次,則當日當時日月、五星、支幹、二十八宿,皆不應天行。以此決知須用太陽也。然尚未是盡理,若盡理言之,並月建亦須移易。緣目今鬥杓昏刻巳不能當月建,須當隨黃道歲差。今則雨水後一日方合建寅,春分後四日方合建卯,穀雨後五日方合建辰,如此始與太陽相符,複會為一說。然須大改曆法,事事厘正。如東方蒼龍七宿,當起於亢,終於鬥;南方朱鳥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西方白虎七宿,起於婁,終於參;北方玄武七宿,起於牛,終於奎。如此曆法始正,不止六壬而已。
六壬天十二辰之名,古人釋其義曰:“正月陽氣始建,唿召萬物,故曰征明。二月物生根魁,故曰天魁。三月華葉從根而生,故曰從魁。四月陽極無所傳,故曰傳送。五月草木茂盛,逾於初生,故曰勝先。六月萬物小盛,故曰小吉。七月百穀成實,自能任持,故曰太一。八月枝條堅剛,故曰天罡。九月木可為枝幹,故曰太衝。十月萬物登成,可以會計,故曰功曹。十一月月建在子,君複其位,故曰大吉。十二月為酒醴以報百神,故曰神後。”此說極無稽據義理。予按,征明者,正月三陽始兆於地上,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故曰征明。天魁者,鬥魁第一星也,鬥魁第一星抵於戌,故曰天魁。從魁者,鬥魁第二星也,鬥魁第二星抵於酉,故曰從魁。傳送者,四月陽極將退,一陰欲生,故傳陰而送陽也。小吉,夏至之氣,大往小來,小人道長,小人之吉也,故為婚姻酒食之事。勝先者,王者向明而治,萬物相見乎此,勝莫先焉。太一者,太微垣所在,太一所居也。天罡者,鬥剛之所建也。太衝者,日月五星所出之門戶,天之衝也。功曹者,十月歲功成而會計也。大吉者,冬至之氣,小往大來,君子道長,大人之吉也,故主文武大臣之事。十二月子位北方之中,上帝所居也。神後,帝君之稱也。天十二辰也,故皆以天事名之。
六壬有十二神將,以義求之,止合有十一神將。貴人為之主;其前有五將,謂螣蛇、朱雀、六合、句陳、青龍也,此木火之神在方左者、其後有五將,謂天後、太陰、玄武、太常、白虎也,此金水之神在方右者。唯貴人對相無物,如日之在天,月對則虧,五星對則逆行避之,莫敢當其對。貴人亦然,莫有對者,故謂之天空。空者,無所有也,非神將也,猶月殺之有月空也。以之占事,吉兇皆空。唯求對見及有所伸理於君者,遇之乃吉。
天事以“辰”名者為多,皆本於“辰巳”之“辰”,今略舉數事。十二支謂之十二辰,一時謂之一辰,一日謂之一辰,日、月、星謂之三辰,北極謂之北辰,大火謂之大辰,五星中有辰星,五行之時謂之五辰,《書》曰“撫於五辰”是也。巳上皆謂之“辰”。今考子醜至於戌亥,謂之十二辰者,《左傳》雲:“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則十二辰也。日月之所舍,始於東方蒼龍角亢之星,起於辰,故以所首者名之。子醜戌亥之月既謂之辰,則十二支、十二時皆子醜戌亥,則謂之辰無疑也。一日謂之一辰者,以十二支言也。以十幹言之,謂之今日;以十二支言之,謂之今辰,故支幹謂之日辰。日月星謂之三辰者,日月星至於辰而畢見,以其所見者名之,故皆謂之辰。星有三類:一經星,北極為之長;二舍星,大火為之長;三行星,辰星為之長。故皆謂之辰。
《洪範》“五行”數,自一至五,先儒謂之此“五行生數”,各益以土數,以為“成數。”以謂五行非土不成,故水生一而成六,火生二而成七,木生三而成八,金生四而成九,土生五而成十,合之為五十有五。唯《黃帝素問》:“土生數五,成數亦五。”蓋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無所待,故止一五而已。畫而為圖,其理可見。為之圖者,設木於東,設金於西,火居南,水居北,土居中央。四方自為生數,各並中央之土,以為成數。土自居其位,更無所並,自然止有五數,蓋土不須更待士而成也。合五行之數為五十,則大衍之數也。此亦有理。
揲蓍之法:四十九蓍,聚之則一,而四十九隱於一中;散之則四十九,而一隱於四十九中。一者,道也。謂之無,則一在;謂之有,則不可取。四十九者,用也。靜則歸於一,動則惟睹其用,一在其間而不可取。此所謂“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世之談數者,蓋得其粗跡。然數有甚微者,非考曆所能知。況此但跡而已,至於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跡不預焉。此所以前知之神,未易可以跡求,況得其粗也。予之所謂甚微之跡者,世之言星者,恃曆以知之,曆亦出乎億而已。予於《奉元曆序》論之甚詳。治平中,金、火合於軫,以《崇玄》、《宣明》、《明》、《崇》、《欽天》凡十一家大曆步之,悉不合,有差三十日以上者,曆豈足恃哉。縱使在其度,然又有行黃道之裏者,行黃道之外者,行黃道之上者,行黃道之下者,有循度者,有失度者,有犯經星者,有犯客星者,所占各不同,此又非曆之能知也。又一時之間,天行三十餘度,總謂之一宮。然時有始末,豈可三十度間陰陽皆同,至交他宮則頓然差別?世言星曆難知,唯五行時日為可據,是亦不然。世之言五行消長者,止是知一歲之間,如冬至後日行盈度為陽,夏至後日行縮度為陰,二分行平度。殊不知一月之中,自有消長,望前月行盈度為陽,望後月行縮度為陰,兩弦行平度。至如春木、夏火、秋金、冬水,一月之中亦然。不止月中,一日之中亦然。《素問》雲:“疾在肝,寅卯患,申酉劇。病在心,巳午患,子亥劇。”此一日之中,自有四時也。安知一時之間無四時?安知一刻、一分、一刹那之中無四時邪?又安知十年、百年、一紀、一會、一元之間,又豈無大四時邪?又如春為木,九十日間,當亹亹消長,不可三月三十日亥時屬木,明日子時頓屬火也。似此之類,亦非世法可盡者。
曆法步歲之法,以冬至鬥建所抵,至明年冬至所得辰刻衰秒,謂之鬥分。故“歲”文從步、從戌。戌者,鬥魁所抵也。
正月寅,二月卯,謂之建,其說謂鬥杓所建。不必用此說。但春為寅、卯、辰,夏為巳、午、未,理自當然,不須因鬥建也。緣鬥建有歲差,蓋古人未有歲差之法。《顓帝曆》:“冬至日宿鬥初。”今宿鬥六度。古者正月鬥杓建寅,今則正月建醜矣。又歲與歲合,今亦差一辰。《堯典》曰:“日短星昴。”今乃日短星東壁。此皆隨歲差移也。
《唐書》雲:“落下閎造曆,自言後八百年當差一算。至唐,一行僧出而正之。”此妄說也。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其間闕略甚多,且舉二事言之。漢世尚未知黃道歲差,至北齊張子信方候知歲差。今以今古曆校之,凡八十餘年差一度。則閎之曆八十年自已差一度,兼餘分疏闊,據其法推氣朔五星,當時便不可用,不待八十年。乃曰“八百年差一算”,太欺誕也。
天文家有渾儀,測天之器,設於崇台,以候垂象者,則古璣衡是也。渾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銀轉之,置於密室,與天行相符,張衡、陸績所為,及開元中置於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祐中,禮部試《璣衡正天文之器賊》,舉人皆雜用渾象事,試官亦自不曉,第為高等。漢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謂之極星。自祖亙以璣衡考驗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之末猶一度有餘。熙寧中,予受詔典領曆官,雜考星曆,以璣衡求極星,初夜在窺管中,少時複出,以此知窺管小,不能容極星遊轉,乃稍稍展窺管候之,凡曆三月,極星方遊於窺管之內,常見不隱,然後知天極不動處,遠極星猶三度有餘。每極星入窺管,別畫為一圖。圖為一圓規,乃畫極星於規中。具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各圖之,凡為二百餘圖,極星方常循圓規之內,夜夜不差。予於《熙寧曆奏議》中敘之甚詳。
古今言刻漏者數十家,悉皆疏繆。曆家言晷漏者,自《顓帝曆》至今見於世謂之大曆者,凡二十五家,其步漏之術,皆未合天度。予占天候景,以至驗於儀象,考數下漏,凡十餘年,方粗見真數,成書四第,謂之《熙寧晷漏》,皆非襲蹈前人之跡。其間二事尤微。一者,下漏家常患冬月水澀,夏月水利,以為水性如此,又疑冰澌所壅,萬方理之,終不應法。予以理求之,冬至日行速,天運未期,而日已過表,故百刻而有餘;夏至日行遲,天運已期,而日未至表,故不及百刻。既得此數,然後複求晷景漏刻,莫不吻合。此古人之所未知也。二者,日之盈縮,其消長以漸,無一日頓殊之理。曆法皆以一日之氣短長之中者,播為刻分,累損益氣初日衰,每日消長常同,至交一氣,則頓易刻衰。故黃道有觚而不圜,縱有強為數以步之者,亦非乘理用算,而多形數相詭。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數。方圜端斜,定形也;乘除相蕩,無所附益,泯然冥會者,真數也。其術可以心得,不可以言喻。黃道環天正圜,圜之為體,循之則其妥至均,不均不能中規衡;絕之則有舒有數,無舒數則不能成妥。以圜法相蕩而得衰,則衰無不均;以妥法相蕩而得差,則差有疏數。相因以求從,相消以求負,從、負相入,會一術以禦日行。以言其變,則秒刻之間,消長未嚐同;以言其齊,則止用一衰,循環無端,終始如貫,不能議其隙。此圜法之微,古之言算者,有所未知也。以日衰生日積,反生日衰,終始相求,迭為賓主,順循之以索日變,衡別之求去極之度,合散無跡,泯如運規。非深知造算之理者,不能與其微也。其詳具予奏議,藏在史官,及予所著《熙寧晷漏》四第之中。
予編校昭文書時,預詳定渾天儀。官長問予:“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對曰:“天事本無度,推曆者無以寓其數,乃以日所行分天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既分之,必有物記之,然後可窺而數,於是以當度之星記之。循黃道,日之所行一期,當者止二十八宿而已。今所謂‘距度星’者是也。非不欲均也,黃道所由當度之星,止有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