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舜耕曆山,亦雲在此,所未詳也。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麵側湖,此水便成淨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揪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可謂濠梁之性,物我無違矣。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曆城西而側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曆祠下泉,泉源競發。其水北流,逕曆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逕曆城北。西北為陂,謂之曆水,與濼水會。又北,曆水枝津首受曆水於曆城東,東北逕東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濼水,又北,聽水出焉。濼水又北流注於濟,謂之濼口也。
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卻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逢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子將戮之。唿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矣。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絕聽瀆二十裏,注於濟。
又東北過台縣北。
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逕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裏,即此城也。三麵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斬邑於此。巨合水又北合關盧水。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原泉。北逕譚城東,俗謂之布城也。又北,逕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譚不禮焉。魯莊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郡治也,漢文帝十六年置為王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其水又北,逕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為侯國。其水合關盧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逕台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侯國。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逕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流,注於巨合水,亂流又北,入於濟。
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水出台縣故城東南,西北流逕台城東,又西北,入於濟水。
又東北過菅縣南。
濟水東,逕菅縣故城南。漢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右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逕陽丘縣故城中。漢孝文帝四年,以封齊悼惠王子劉安為陽丘侯。世謂之章邱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逕黃巾固,蓋賊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於濟。
濟水又東,有楊緒溝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裏,西北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北逕甯戚城西。而北流,注於濟水也。
又東北過梁鄒縣北。
瀧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逕其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故資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瀧水,北逕其縣,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東,北逕萌山西,東北入於瀧水。瀧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
水南出長白山東柳泉口,山即陳仲子夫妻之所隱也。《孟子》曰:仲子,齊國之世家,兄戴,祿萬鍾,仲子非而不食,辟兄離母,家於於陵,即此處也。其水又逕於陵縣故城西,王莽之於陸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則鄉侯侯霸之子昱為侯國。其水北流注於瀧水,瀧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濟南梁鄒縣有袁水”
者也。瀧水又西北,逕梁鄒縣故城南,鄒平又北,屈逕其城西,漢高祖六年,封武虎為侯國。其水北注濟。其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注焉。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
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東觀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以臨濟故。
《地理風俗記》雲: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縣之故城也,北枕濟水。《地理誌》曰:侯國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罷軍之罷也。《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敬侯劉燕之國也,今渤海僑郡治。
濟水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坈。漯沃縣側有平安故城,俗謂之會城,非也。按《地理誌》,千乘郡有平安縣,侯國也,王莽曰鴻睦也。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裏,有平安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水又東北,逕高昌縣故城西。按《地理誌》曰: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裏,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裏,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
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齊城六十裏,樂安越水差遠,驗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為侯國。城西三裏,有任光等塚,光是縣人,不得為博昌明矣。
濟水又逕薄姑城北。後漢《郡國誌》曰: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呂尚封於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裏,近濟水,史遷曰:胡公徙薄姑。城內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後太公又因之,臣以為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君之樂。即於是台也。
濟水又東北,逕狼牙固西而東北流也。
又東北過利縣西。
《地理誌》曰:齊郡有利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裏。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於河。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曆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裏,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曰:濟水絕钜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流不絕,《經》言入河,二說並失。然河水於濟、漯之北,別流注海,今所綴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即實非也。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
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卻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逢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子將戮之。唿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矣。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絕聽瀆二十裏,注於濟。
又東北過台縣北。
巨合水南出雞山西北,北逕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討張步也,守巨裏,即此城也。三麵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營也,與費邑戰,斬邑於此。巨合水又北合關盧水。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原水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原泉。北逕譚城東,俗謂之布城也。又北,逕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齊桓之出,過譚,譚不禮焉。魯莊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滅之。城東門外,有樂安任照先碑,濟南郡治也,漢文帝十六年置為王國,景帝二年為郡,王莽更名樂安。其水又北,逕巨合城東,漢武帝以封城陽頃王子劉發為侯國。其水合關盧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逕台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侯國。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逕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聽水注之。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流,注於巨合水,亂流又北,入於濟。
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水出台縣故城東南,西北流逕台城東,又西北,入於濟水。
又東北過菅縣南。
濟水東,逕菅縣故城南。漢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右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逕陽丘縣故城中。漢孝文帝四年,以封齊悼惠王子劉安為陽丘侯。世謂之章邱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逕黃巾固,蓋賊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於濟。
濟水又東,有楊緒溝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裏,西北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丘城東,又北逕甯戚城西。而北流,注於濟水也。
又東北過梁鄒縣北。
瀧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逕其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在般水之陽,故資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瀧水,北逕其縣,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東,北逕萌山西,東北入於瀧水。瀧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
水南出長白山東柳泉口,山即陳仲子夫妻之所隱也。《孟子》曰:仲子,齊國之世家,兄戴,祿萬鍾,仲子非而不食,辟兄離母,家於於陵,即此處也。其水又逕於陵縣故城西,王莽之於陸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則鄉侯侯霸之子昱為侯國。其水北流注於瀧水,瀧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濟南梁鄒縣有袁水”
者也。瀧水又西北,逕梁鄒縣故城南,鄒平又北,屈逕其城西,漢高祖六年,封武虎為侯國。其水北注濟。其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注焉。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
縣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東觀漢記》安帝永初二年改從今名。以臨濟故。
《地理風俗記》雲: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縣之故城也,北枕濟水。《地理誌》曰:侯國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罷軍之罷也。《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敬侯劉燕之國也,今渤海僑郡治。
濟水又東北,迤為淵渚,謂之平州坈。漯沃縣側有平安故城,俗謂之會城,非也。按《地理誌》,千乘郡有平安縣,侯國也,王莽曰鴻睦也。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裏,有平安亭,故縣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濟水又東北,逕高昌縣故城西。按《地理誌》曰:千乘郡有高昌縣,漢宣帝地節四年,封董忠為侯國,世謂之馬昌城,非也。濟水又東北,逕樂安縣故城南。伏琛《齊記》曰:博昌城西北五十裏,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裏,隔時、濟二水,指此為博昌北城,非也。
樂安與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齊城六十裏,樂安越水差遠,驗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樂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漢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為侯國。城西三裏,有任光等塚,光是縣人,不得為博昌明矣。
濟水又逕薄姑城北。後漢《郡國誌》曰: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呂尚封於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裏,近濟水,史遷曰:胡公徙薄姑。城內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後太公又因之,臣以為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君之樂。即於是台也。
濟水又東北,逕狼牙固西而東北流也。
又東北過利縣西。
《地理誌》曰:齊郡有利縣。王莽之利治也。晏謨曰,縣在齊城北五十裏。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於河。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曆琅槐縣故城北。《地理風俗記》曰:博昌東北八十裏,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曰:濟水絕钜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以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流不絕,《經》言入河,二說並失。然河水於濟、漯之北,別流注海,今所綴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為濟注之,即實非也。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
其一水東南流者,過乘氏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