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


    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隻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評析】


    從本章孔子的言論來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這種認識的基礎,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覺,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達到仁。這裏,孔子強調了人進行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有其重要意義。


    【原文】


    7.31 陳司敗1問:“昭公2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3巫馬期4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5,君子亦黨乎?君取6於吳,為同姓7,謂之吳孟子8。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注釋】


    2 司敗:陳國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詳,也有人說是齊國大夫,姓陳名司敗。


    2昭公:魯國的君主,名惆,音chou,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昭”是諡號。


    3揖:做揖,行拱手禮。


    4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30歲。


    5黨: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為同姓:魯國和吳國的國君同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違禮的行為。


    8吳孟子:魯昭公夫人。春秋時代,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


    【譯文】


    陳司敗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禮。”孔子出來後,陳司敗向巫馬其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對他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君在吳國娶了一個同姓的女子為做夫人,是國君的同姓,稱她為吳孟子。如果魯君算是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把這句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是幸運。如果有錯,人家一定會知道。”


    【評析】


    魯昭公娶同姓女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定,而孔子卻說他懂禮。這表明孔子的確在為魯昭公袒護,即“為尊者諱”。孔子以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製度為最高原則,所以他自身出現了矛盾。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事實上,他已經承認偏袒魯昭公是自己的過錯,隻是無法解決這個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文】


    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注釋】


    莫:約摸、大概、差不多。


    【譯文】


    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評析】


    對於“文,莫吾猶人也”一句,在學術界還有不同解釋。有的說此句意為:“講到書本知識我不如別人”;有的說此句應為:“勤勉我是能和別人相比的。”我們這裏采用了“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這樣的解釋。他從事教育,既要給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他說自己在身體力行方麵,還沒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學生們盡可能地從這個方麵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1為之2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3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注釋】


    1抑:折的語氣詞,“隻不過是”的意思。


    2為之:指聖與仁。


    3雲爾:這樣說。


    【譯文】


    孔子說:“如果說到聖與仁,那我怎麽敢當!不過(向聖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評析】


    本篇第2章裏,孔子已經談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章又說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問題,其實是一致。他感到,說起聖與仁,他自己還不敢當,但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會不厭其煩地去做,而同時,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誨別人。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與不仁,其基礎在於好學不好學,而學又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能行。所以學而不厭,為之不厭,是相互關聯、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請禱2。子曰:“有諸3?”子路對曰:“有之。《誄》4曰:‘禱爾於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禱久矣。”


    【注釋】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嚴重。


    2請禱: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


    3有諸:諸,“之於”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


    4《誄》:音lěi,祈禱文。


    5神祗:祗:音qi,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譯文】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孔子說:“有這迴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評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為他祈禱,孔子對此舉並不加以反對,而且說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對於這段文字怎麽理解?有人認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迷信天地神靈的人;也有人說,他已經向鬼神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未見好轉,表明他對鬼神抱有懷疑態度,說孔子認為自己平素言行並無過錯,所以祈禱對他無所謂。這兩種觀點,請讀者自己去仔細品評。


    【原文】


    7.36 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釋】


    1孫:同遜,恭順。不孫,即為不順,這裏的意思是“越禮”。


    2固:簡陋、鄙陋。這裏是寒酸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奢侈了就會越禮,節儉了就會寒酸。與其越禮,寧可寒酸。


    【評析】


    春秋時代各諸侯、大夫等都極為奢侈豪華,他們的生活享樂標準和禮儀規模都與周天子沒有區別,這在孔子看來,都是越禮、違禮的行為。盡管節儉就會讓人感到寒酸,但與其越禮,則寧可寒酸,以維護禮的尊嚴。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注釋】


    1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2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評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原文】


    7.38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


    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評析】


    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讚揚。孔子認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厲”、“猛”等都有些“過”,而“不及”同樣是不可取的。孔子的這些情感與實際表現,可以說正是符合中庸原則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孔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孔丘並收藏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