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奧:這裏指屋內位居西南角的神。
4灶:這裏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評析】
從表麵上看,孔子似乎迴答了王孫賈的有關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產與生活,但在內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監1於二代2,鬱鬱3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
1監: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裏指夏代和周代。
3鬱鬱:文采盛貌。豐富、濃鬱之意。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借鑒於夏、商二代,是多麽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製度。”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製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曆史是不能割斷的,後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麵的篇章裏,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製度都應有所損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o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裏,什麽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裏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並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釋】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於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評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於周禮的內容之一。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射箭,隻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隻要肯學習有關禮的規定,不管學到什麽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 子貢欲去告朔1之餼羊2。子曰:“賜也!爾愛3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1告朔:朔,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製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2餼羊:餼,音xi。餼羊,祭祀用的活羊。
3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評析】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曆書放在祖廟裏,並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成為形式。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餼羊”。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製的立場。
【原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評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諂媚。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已經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原文】
3.19 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諡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迴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隻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於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後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於發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 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1《關睢》:睢,音ju。這是《詩經》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評析】
孔子對《關睢》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關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幹,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3.21 哀公問社1於宰我,宰我2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3。”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3戰栗:恐懼,發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麽樹木,宰我迴答:“夏朝用鬆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評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於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迴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裏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原文】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2,官事不攝3,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4,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春秋時期的法家先驅。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
3攝:兼任。
4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別內外,相當於屏風、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裏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麽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麽管仲知禮嗎?”孔子迴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麽還有誰不知禮呢?”
【評析】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子曾有數處評價。這裏,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點也是儒家一貫倡導的“節儉”和“禮製”。在另外的篇章裏,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
【原文】
3.23 子語1魯大師2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從4之,純5如也,皦6如也,繹7如也,以成。”
【注釋】
1語:音yu,告訴,動詞用法。
2大師:大,音tài。大師是樂官名。
3翕:音xi。意為合、聚、協調。
4從:音zong,意為放縱、展開。
5純:美好、和諧。
6皦:音jiǎo,音節分明。
7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評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內容極為豐富和全麵,樂理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
【原文】
3.24 儀封人1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4。”
【注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係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裏指失去官職。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裏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製方麵,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3.25 子謂韶1:“盡美2矣,又盡善3也;”謂武4:“盡美矣,未盡美也。”
【注釋】
1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2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而言的。
4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評析】
孔子在這裏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原文】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麽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麵,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4灶:這裏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
5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王孫賈問道:“(人家都說)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這話是什麽意思?”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沒有地方可以禱告了。”
【評析】
從表麵上看,孔子似乎迴答了王孫賈的有關拜神的問題,實際上講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這就是:地方上的官員如灶神,他直接管理百姓的生產與生活,但在內廷的官員與君主往來密切,是得罪不得的。
【原文】
3.14 子曰:“周監1於二代2,鬱鬱3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
1監:音jiàn,同鑒,借鑒的意思。
2二代:這裏指夏代和周代。
3鬱鬱:文采盛貌。豐富、濃鬱之意。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製度借鑒於夏、商二代,是多麽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製度。”
【評析】
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製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曆史是不能割斷的,後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麵的篇章裏,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製度都應有所損益。
【原文】
3.15 子入太廟1,每事問。或曰:“孰謂鄹2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1太廟:君主的祖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
2鄹:音zo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
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裏,什麽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評析】
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他來到祭祀周公的太廟裏卻每件事都要問別人。所以,有人就對他是否真的懂禮表示懷疑。這一段說明孔子並不以“禮”學專家自居,而是虛心向人請教的品格,同時也說明孔子對周禮的恭敬態度。
【原文】
3.16 子曰:“射不主皮1,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注釋】
1皮:皮,用善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比賽射箭,不在於穿透靶子,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同。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評析】
“射”是周代貴族經常舉行的一種禮節儀式,屬於周禮的內容之一。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射箭,隻不過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隻要肯學習有關禮的規定,不管學到什麽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原文】
3.17 子貢欲去告朔1之餼羊2。子曰:“賜也!爾愛3其羊,我愛其禮。”
【注釋】
1告朔:朔,農曆每月初一為朔日。告朔,古代製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際,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發給諸侯,告知每個月的初一日。
2餼羊:餼,音xi。餼羊,祭祀用的活羊。
3愛:愛惜的意思。
【譯文】
子貢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廟用的活羊。孔子說:“賜,你愛惜那隻羊,我卻愛惜那種禮。”
【評析】
按照周禮的規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際,就把第二年的曆書頒給諸侯,諸侯把曆書放在祖廟裏,並按照曆書規定每月初一日來到祖廟,殺一隻活羊祭廟,表示每月聽政的開始。當時,魯國君主已不親自去“告朔”,“告朔”已經成為形式。所以,子貢提出去掉“餼羊”。對此,孔子大為不滿,對子貢加以指責,表明了孔子維護禮製的立場。
【原文】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謅媚呢。”
【評析】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周禮的規定事奉君主,這是他的政治倫理信念。但卻受到別人的譏諷,認為他是在向君主諂媚。這表明,當時的君臣關係已經遭到破壞,已經沒有多少人再重視君臣之禮了。
【原文】
3.19 1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1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諡號。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呢?”孔子迴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評析】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隻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於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還不似後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於發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原文】
3.20 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1《關睢》:睢,音ju。這是《詩經》的第一篇。此篇寫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時輾轉反側,寤寐思之的憂思,以及結婚時鍾鼓樂之琴瑟友之的歡樂。
【譯文】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
【評析】
孔子對《關睢》一詩的這個評價,體現了他的“思無邪”的藝術觀。《關睢》是寫男女愛情、祝賀婚禮的詩,與“思無邪”本不相幹,但孔子卻從中認識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思想,認為無論哀與樂都不可過分,有其可貴的價值。
【原文】
3.21 哀公問社1於宰我,宰我2對曰:“夏後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3。”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注釋】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
3戰栗:恐懼,發抖。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麽樹木,宰我迴答:“夏朝用鬆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說:使老百姓戰栗。”孔子聽到後說:“已經做過的事不用提了,已經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評析】
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於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迴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裏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原文】
3.22 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2,官事不攝3,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4,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5,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齊國人,春秋時期的法家先驅。齊桓公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三歸:相傳是三處藏錢幣的府庫。
3攝:兼任。
4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築的一道短牆,以別內外,相當於屏風、照壁等。
5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譯文】
孔子說:“管仲這個人的器量真是狹小呀!”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裏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麽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麽管仲知禮嗎?”孔子迴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設備,管仲也有這樣的設備。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麽還有誰不知禮呢?”
【評析】
在《論語》中,孔子對管子曾有數處評價。這裏,孔子指出管仲一不節儉,二不知禮,對他的所作所為進行批評,出發點也是儒家一貫倡導的“節儉”和“禮製”。在另外的篇章裏,孔子也有對管仲的肯定性評價。
【原文】
3.23 子語1魯大師2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從4之,純5如也,皦6如也,繹7如也,以成。”
【注釋】
1語:音yu,告訴,動詞用法。
2大師:大,音tài。大師是樂官名。
3翕:音xi。意為合、聚、協調。
4從:音zong,意為放縱、展開。
5純:美好、和諧。
6皦:音jiǎo,音節分明。
7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對魯國樂官談論演奏音樂的道理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奏,聲音繁美;繼續展開下去,悠揚悅耳,音節分明,連續不斷,最後完成。”
【評析】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內容極為豐富和全麵,樂理就是其中之一。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音樂思想和音樂欣賞水平。
【原文】
3.24 儀封人1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4。”
【注釋】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係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裏指失去官職。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裏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製方麵,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3.25 子謂韶1:“盡美2矣,又盡善3也;”謂武4:“盡美矣,未盡美也。”
【注釋】
1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2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而言的。
4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評析】
孔子在這裏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原文】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於執政地位的人,不能寬厚待人,行禮的時候不嚴肅,參加喪禮時也不悲哀,這種情況我怎麽能看得下去呢?”
【評析】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麵,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