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秦晉之好?與他們稱兄道弟也就罷了,歲輸幣帛、遣女和親,簡直……簡直是大夏之辱1
「武官就是一根筋,這仗,是萬萬不能打的……」
「肅靜1
晏清淡淡的看了張華一眼,後者即刻會意,尖聲喝道:「殿上準許議事,禁止喧譁,有異議者,出列按奏。」
話落,殿內頓時靜了下來。並沒有人出列奏事,仿佛剛剛交頭接耳的根本不是他們。
晏珩對這些該說話的時候卻一聲不吭的大臣,極為厭惡。讓他們說不說,不讓他們說偏要偷偷摸摸地說。整日裏高談闊論,不切實際。明明袁曉之言切中肯綮,對如今大夏之症,是一劑猛藥、良藥。可他們畏畏縮縮,不敢明著反抗,卻暗地裏使絆子。
上一世,袁曉是怎麽死的,晏珩記得清清楚楚。
雖然之前在削藩一事上,晏珩沒有過多關注。但腰斬這樣的極刑,在她的記憶中,於她那以仁孝著稱的父皇禦宇的二十年間裏,好像隻有這麽一例。被施刑之人,是位列三公的禦史大夫,她名義上的老師,所以她很難沒印象。
奈何,她讀到袁曉著作的時間太晚。等她反應過來時,一代名士、河南大儒已然隕落。痛失良才難免讓惜才的她遺憾,如今一切才剛剛開始。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對於此刻朝堂的寂靜,晏清早有準備,他點了公孫弘的名:「丞相,你的意思呢?」
「……」意料之中,公孫弘苦笑著開始往禦道中央移動。
「不用動了,」晏清製止道,「直接說吧。」
作為黃老學說的忠實支持者,公孫弘一向與信奉儒家思想的袁曉不對付,更別提舊恨還擺在那。但晏珩與晏清相繼表態,他雖為兩朝元老,卻也沒有那個膽子去拂儲君與天子的麵子。
「啟稟陛下,老臣以為,袁大人所言雖是,但仍有不妥。」公孫弘很自然的將錯誤歸咎到袁曉身上,「聖人言:『治大國如烹小鮮』,削藩一事,應當徐徐圖之。吳王勢大,輕易削之,難免生事。若削……」
「當先試行於小國……」
第40章 選擇(四)
「少傅大人留步1散了朝,晏珩快步追上了準備迴去的袁曉。
「太子殿下。」袁曉聞言停下,朝向自己走來的晏珩拱手行禮。
晏珩未受,眼疾手快地托住了袁曉作揖的手。周圍不斷有官員悄悄往向這邊看,晏珩收了手,正色道:「煩請借一步說話。」
……
「不知殿下有何事吩咐?」膝蓋剛挨上錦簟,袁曉便單刀直入地發問。
「少傅大人莫急,」晏珩態度十分很隨和,「孤想和您請教一下削藩的事。」
「大人請用茶。」葉青沏了茶奉上,將茶盞擺好,執著色澤如玉的茶壺往盞中添了湯。
晏珩指著瓷白的茶盞中澄黃的茶湯,微笑道:「今歲的長沙郡新貢的君山銀針,前兒剛啟了壇,大人嚐嚐?」
「謝殿下。」袁曉不好推辭,隻得端起茶盞抿了兩口。甘醇甜爽的滋味在舌尖漫開,喉間清香沁人,袁曉恭肅的麵容也有所緩和。
晏珩亦端起茶抿了一口,才慢條斯理地開口:「方才在朝上,大人與丞相各執一詞,互不謙讓。孤拜讀過先生大作,對先生的灼見十分認同。」
晏珩放下茶盞,在袁曉的注視下繼續說道:「□□昔日封建親戚,是為了拱衛皇室。中央朝廷與諸侯之間,關係緊密,如唇齒相依。」
「可日久年深,王爵疊代,所謂的血脈相承已經疏遠。朝廷不再需要地方諸侯屏藩,諸侯的存在對於中央來說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袁曉自然地接過話頭,講了起來。
「老臣自幼習儒,尤愛荀子之說。臣始終認為,大夏若想長治久安,必先清內患,而後攘外。」
晏珩沉吟道:「先生說的外,也是匈奴。」
「不錯,」袁曉頷首,「匈奴不僅是大夏的勁敵,更是與中土歷史上所有王朝交過手的敵人。中土自古以來,就是這群餓狼眼中的肥羊。」
「□□當年定下的綏靖之策,已經滋生了匈奴人的野心。臣猜測,最多也不出十年,夏與匈奴必有一戰。」
晏珩點頭,誠懇道:「避無可避,隻能打。這不止是為了雪□□之恥,也不止是為了宣揚大夏的國威,而是為了奪迴始皇之後,華夏萬兆生民丟掉的尊嚴。」
「所以,內患必須早平。」袁曉嘆了口氣,「留給老臣的時間不多了。大丈夫立於世間,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晏珩聽完,卻搖頭否定道:「先生最後這句話,孤不贊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帝王將相又如何,死後依舊化作塵土。與尋常百姓的區別,無非是裝在什麽樣的盒子裏罷了。」
「人應當為自己而活,為平生所願努力。隻一味汲汲於名利,難免會有損清譽。」
晏珩一臉正氣的說完後,袁曉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子殿下,臣是否為沽名釣譽之輩,殿下日後自然可知。不過太子殿下人這般通透,是老臣沒有想到的。」
「殿下不必擔心,削藩一事,老臣一定會堅持,力促其速成。不過,未免諸侯以此做筏,攻訐殿下,老臣還是希望殿下『潔身自好』,與老臣保持距離。」
「先生……」
晏珩不解,欲開口再問,卻見袁曉擺擺手,將他那杯茶一飲而盡後,起身撣撣朝服上壓出的摺痕,揚長而去。
「武官就是一根筋,這仗,是萬萬不能打的……」
「肅靜1
晏清淡淡的看了張華一眼,後者即刻會意,尖聲喝道:「殿上準許議事,禁止喧譁,有異議者,出列按奏。」
話落,殿內頓時靜了下來。並沒有人出列奏事,仿佛剛剛交頭接耳的根本不是他們。
晏珩對這些該說話的時候卻一聲不吭的大臣,極為厭惡。讓他們說不說,不讓他們說偏要偷偷摸摸地說。整日裏高談闊論,不切實際。明明袁曉之言切中肯綮,對如今大夏之症,是一劑猛藥、良藥。可他們畏畏縮縮,不敢明著反抗,卻暗地裏使絆子。
上一世,袁曉是怎麽死的,晏珩記得清清楚楚。
雖然之前在削藩一事上,晏珩沒有過多關注。但腰斬這樣的極刑,在她的記憶中,於她那以仁孝著稱的父皇禦宇的二十年間裏,好像隻有這麽一例。被施刑之人,是位列三公的禦史大夫,她名義上的老師,所以她很難沒印象。
奈何,她讀到袁曉著作的時間太晚。等她反應過來時,一代名士、河南大儒已然隕落。痛失良才難免讓惜才的她遺憾,如今一切才剛剛開始。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對於此刻朝堂的寂靜,晏清早有準備,他點了公孫弘的名:「丞相,你的意思呢?」
「……」意料之中,公孫弘苦笑著開始往禦道中央移動。
「不用動了,」晏清製止道,「直接說吧。」
作為黃老學說的忠實支持者,公孫弘一向與信奉儒家思想的袁曉不對付,更別提舊恨還擺在那。但晏珩與晏清相繼表態,他雖為兩朝元老,卻也沒有那個膽子去拂儲君與天子的麵子。
「啟稟陛下,老臣以為,袁大人所言雖是,但仍有不妥。」公孫弘很自然的將錯誤歸咎到袁曉身上,「聖人言:『治大國如烹小鮮』,削藩一事,應當徐徐圖之。吳王勢大,輕易削之,難免生事。若削……」
「當先試行於小國……」
第40章 選擇(四)
「少傅大人留步1散了朝,晏珩快步追上了準備迴去的袁曉。
「太子殿下。」袁曉聞言停下,朝向自己走來的晏珩拱手行禮。
晏珩未受,眼疾手快地托住了袁曉作揖的手。周圍不斷有官員悄悄往向這邊看,晏珩收了手,正色道:「煩請借一步說話。」
……
「不知殿下有何事吩咐?」膝蓋剛挨上錦簟,袁曉便單刀直入地發問。
「少傅大人莫急,」晏珩態度十分很隨和,「孤想和您請教一下削藩的事。」
「大人請用茶。」葉青沏了茶奉上,將茶盞擺好,執著色澤如玉的茶壺往盞中添了湯。
晏珩指著瓷白的茶盞中澄黃的茶湯,微笑道:「今歲的長沙郡新貢的君山銀針,前兒剛啟了壇,大人嚐嚐?」
「謝殿下。」袁曉不好推辭,隻得端起茶盞抿了兩口。甘醇甜爽的滋味在舌尖漫開,喉間清香沁人,袁曉恭肅的麵容也有所緩和。
晏珩亦端起茶抿了一口,才慢條斯理地開口:「方才在朝上,大人與丞相各執一詞,互不謙讓。孤拜讀過先生大作,對先生的灼見十分認同。」
晏珩放下茶盞,在袁曉的注視下繼續說道:「□□昔日封建親戚,是為了拱衛皇室。中央朝廷與諸侯之間,關係緊密,如唇齒相依。」
「可日久年深,王爵疊代,所謂的血脈相承已經疏遠。朝廷不再需要地方諸侯屏藩,諸侯的存在對於中央來說成了越來越大的威脅。」袁曉自然地接過話頭,講了起來。
「老臣自幼習儒,尤愛荀子之說。臣始終認為,大夏若想長治久安,必先清內患,而後攘外。」
晏珩沉吟道:「先生說的外,也是匈奴。」
「不錯,」袁曉頷首,「匈奴不僅是大夏的勁敵,更是與中土歷史上所有王朝交過手的敵人。中土自古以來,就是這群餓狼眼中的肥羊。」
「□□當年定下的綏靖之策,已經滋生了匈奴人的野心。臣猜測,最多也不出十年,夏與匈奴必有一戰。」
晏珩點頭,誠懇道:「避無可避,隻能打。這不止是為了雪□□之恥,也不止是為了宣揚大夏的國威,而是為了奪迴始皇之後,華夏萬兆生民丟掉的尊嚴。」
「所以,內患必須早平。」袁曉嘆了口氣,「留給老臣的時間不多了。大丈夫立於世間,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晏珩聽完,卻搖頭否定道:「先生最後這句話,孤不贊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帝王將相又如何,死後依舊化作塵土。與尋常百姓的區別,無非是裝在什麽樣的盒子裏罷了。」
「人應當為自己而活,為平生所願努力。隻一味汲汲於名利,難免會有損清譽。」
晏珩一臉正氣的說完後,袁曉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子殿下,臣是否為沽名釣譽之輩,殿下日後自然可知。不過太子殿下人這般通透,是老臣沒有想到的。」
「殿下不必擔心,削藩一事,老臣一定會堅持,力促其速成。不過,未免諸侯以此做筏,攻訐殿下,老臣還是希望殿下『潔身自好』,與老臣保持距離。」
「先生……」
晏珩不解,欲開口再問,卻見袁曉擺擺手,將他那杯茶一飲而盡後,起身撣撣朝服上壓出的摺痕,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