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靜,肅靜1張華高聲斥道,「陛下有旨意1
嘰嘰喳喳的議論聲瞬間平息,文武齊刷刷叩首靜聽。立在晏清身側晏珩,邁步走到玉墀前端,抖開了手中明黃色的聖旨,高聲宣讀。
「穎川郡丞袁曉,為官一方,政績斐然。旱澇無有,生民無勞,國策無失。昔年雖鑄小錯,而今俱已更張。」
「朝廷獎罰分明,今袁曉功大於過,超擢為侍禦史,兼領太子少傅,欽此。」
「臣等遵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1
不理睬各懷心思的忠臣,晏珩親自下階,將手中的聖旨交給了跪在禦道正中的袁曉。
晏珩溫和道:「侍禦史大人,接旨吧。」
袁曉抬起頭,深陷的眼窩中,一雙眼睛明亮有神,蓄起的山羊須雖然花白,卻根根硬朗。
他恭敬地高舉雙手,接過晏珩手中的聖旨,誠惶誠恐道:「老臣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
「謝陛下。」晏珩攙了袁曉一把,而後立於丹陛東側,斜麵南而站。
晏清望向公孫弘,見他沉著臉站在首排,不由問道:「丞相,吳王那邊怎麽說?」
被點名的公孫弘,挪腳顫巍巍地往禦道上走,卻被晏清擺手製止:「不要動了,就站在那兒說。」
「是……」
公孫弘收迴腳,頓了頓,方恭敬地迴道:「吳王今早遣使來奏,說感念陛下天恩,許康平縣主為皇長子妃。今皇長子就藩為王,康平縣主理應隨荊王一起。畢竟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哦?」晏清捋了捋鬍鬚,笑道,「吳王竟如此迴奏,想來琮兒與康平命裏該有此姻緣。既如此,朕準了。原定婚期不變,宗正……」
「臣在。」晏方聞言出列。
「琮兒為朕之長子,卻是除了珩兒以外唯一沒有娶正妃的皇子。婚事耽擱了這麽多年,朕深以為疚。你親自去一趟武陵,不必吝嗇物力人力,務必好好籌備這場婚禮。」
「臣遵旨……」晏方鄭重地應下了。
公孫弘想起賜婚時,那詔書上的寫的分明是「皇長子妃」,而非「太子妃」,不由得背後生涼……
「臣有事啟奏陛下。」待晏方與公孫弘退迴原位後,不出晏珩意料,袁曉站了出來。
晏清頷首:「講。」
「臣以為,吳王德行有失,其外孫女不足以配陛下長子。」
晏清放下了捋須的手,置與膝上,望向下方不卑不亢的袁曉,沉聲問道:「袁愛卿何出此言?」
「昔日□□陛下初定天下,諸子年少力弱,故大封同姓諸侯以鎮九州。□□兄三子,皆承王爵,臨土千裏,封民數以萬計。」
「然惠帝亡後,□□妻林氏稱製,誅戮功臣,重用外戚,諸王惶惶,怨而不敢言。而□□兄三子,受帝之恩,背帝之約,公然獻媚於林氏,為天下所唾。」
「後林氏崩,外戚失所仗。袒晏之軍蜂起,群臣共擊之。三王如牆頭之草,轉投正義之師。棄主背恩,反覆無常,實為失德,何以教化生民,宣朝廷大義?」
「庶孽吳王,前因王太子之隙,詐病不朝,於古法當誅。太宗陛下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而吳王,不思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其心昭然。」
「臣以為,吳王所為,理應問罪。豈能許其外孫女與皇長子聯姻?」
此言一出,滿堂譁然。唯有晏珩與龍椅之上的晏清,淡然處之,不以為奇。
「當年他就總提『眾建諸侯少其力』,說得好聽罷了,就是想削藩……」
「嗬,他無爵無封,反正削不到他頭上。」
「大夏之土,三分而諸侯享其一。都是□□親戚,陛下同宗,朝廷怎麽削?能削得動?」
「看看丞相有何高見……」
袁曉自然年過花甲,卻依舊耳聰目明。群臣的議論,自是一字不落的聽了個全。但他不為所動,因為殿上最尊貴的兩位主子沒有開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大夏,如今真正當家做主的,是皇帝晏清。以後能說一不二的,是太子晏珩。
公孫弘顯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並不打算與皇帝生齟齬。
晏清不置可否,側首望向晏珩,似是詢問:「珩兒,你怎麽看?」
「迴父皇,兒臣以為,少傅大人所言極是。」晏珩是重活一世的人,自然不像上一世那樣謹慎,麵對這個敏感的問題沉默不敢言。
晏清揚了揚眉,笑道:「珩兒倒是與朕所見略同。」
晏珩謙虛地朝晏珩與袁曉各拱了拱手:「不敢,父皇與袁大人才是目光長遠的英雄。」
「怎麽說?」
「兒臣前些日子,剛好拜讀了袁大人的《削藩策》。」
晏珩朗朗道:「北方匈奴虎視眈眈,□□之辱猶待一雪。我朝與匈奴一戰,或早或晚,不可避免。但戰爭不是兒戲,需舉一國之力。」
「諸王鎮守地方,本殊為勞苦。但歲貢獻於朝廷,卻不足郡縣所繳的半數。占盡膏腴,未盡其力,於國有礙。故,兒臣認為,藩地可削。」
「!!1
「太子殿下這是被袁曉灌了什麽迷魂湯?」
「可殿下這番言論,不無道理……」
「匈奴兵強馬壯,大夏與其多結秦晉之好,不是兩全其美?就算匈奴南下,所擾不過北方三郡,何苦要動刀兵呢?」
嘰嘰喳喳的議論聲瞬間平息,文武齊刷刷叩首靜聽。立在晏清身側晏珩,邁步走到玉墀前端,抖開了手中明黃色的聖旨,高聲宣讀。
「穎川郡丞袁曉,為官一方,政績斐然。旱澇無有,生民無勞,國策無失。昔年雖鑄小錯,而今俱已更張。」
「朝廷獎罰分明,今袁曉功大於過,超擢為侍禦史,兼領太子少傅,欽此。」
「臣等遵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1
不理睬各懷心思的忠臣,晏珩親自下階,將手中的聖旨交給了跪在禦道正中的袁曉。
晏珩溫和道:「侍禦史大人,接旨吧。」
袁曉抬起頭,深陷的眼窩中,一雙眼睛明亮有神,蓄起的山羊須雖然花白,卻根根硬朗。
他恭敬地高舉雙手,接過晏珩手中的聖旨,誠惶誠恐道:「老臣領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
「謝陛下。」晏珩攙了袁曉一把,而後立於丹陛東側,斜麵南而站。
晏清望向公孫弘,見他沉著臉站在首排,不由問道:「丞相,吳王那邊怎麽說?」
被點名的公孫弘,挪腳顫巍巍地往禦道上走,卻被晏清擺手製止:「不要動了,就站在那兒說。」
「是……」
公孫弘收迴腳,頓了頓,方恭敬地迴道:「吳王今早遣使來奏,說感念陛下天恩,許康平縣主為皇長子妃。今皇長子就藩為王,康平縣主理應隨荊王一起。畢竟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哦?」晏清捋了捋鬍鬚,笑道,「吳王竟如此迴奏,想來琮兒與康平命裏該有此姻緣。既如此,朕準了。原定婚期不變,宗正……」
「臣在。」晏方聞言出列。
「琮兒為朕之長子,卻是除了珩兒以外唯一沒有娶正妃的皇子。婚事耽擱了這麽多年,朕深以為疚。你親自去一趟武陵,不必吝嗇物力人力,務必好好籌備這場婚禮。」
「臣遵旨……」晏方鄭重地應下了。
公孫弘想起賜婚時,那詔書上的寫的分明是「皇長子妃」,而非「太子妃」,不由得背後生涼……
「臣有事啟奏陛下。」待晏方與公孫弘退迴原位後,不出晏珩意料,袁曉站了出來。
晏清頷首:「講。」
「臣以為,吳王德行有失,其外孫女不足以配陛下長子。」
晏清放下了捋須的手,置與膝上,望向下方不卑不亢的袁曉,沉聲問道:「袁愛卿何出此言?」
「昔日□□陛下初定天下,諸子年少力弱,故大封同姓諸侯以鎮九州。□□兄三子,皆承王爵,臨土千裏,封民數以萬計。」
「然惠帝亡後,□□妻林氏稱製,誅戮功臣,重用外戚,諸王惶惶,怨而不敢言。而□□兄三子,受帝之恩,背帝之約,公然獻媚於林氏,為天下所唾。」
「後林氏崩,外戚失所仗。袒晏之軍蜂起,群臣共擊之。三王如牆頭之草,轉投正義之師。棄主背恩,反覆無常,實為失德,何以教化生民,宣朝廷大義?」
「庶孽吳王,前因王太子之隙,詐病不朝,於古法當誅。太宗陛下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而吳王,不思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其心昭然。」
「臣以為,吳王所為,理應問罪。豈能許其外孫女與皇長子聯姻?」
此言一出,滿堂譁然。唯有晏珩與龍椅之上的晏清,淡然處之,不以為奇。
「當年他就總提『眾建諸侯少其力』,說得好聽罷了,就是想削藩……」
「嗬,他無爵無封,反正削不到他頭上。」
「大夏之土,三分而諸侯享其一。都是□□親戚,陛下同宗,朝廷怎麽削?能削得動?」
「看看丞相有何高見……」
袁曉自然年過花甲,卻依舊耳聰目明。群臣的議論,自是一字不落的聽了個全。但他不為所動,因為殿上最尊貴的兩位主子沒有開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大夏,如今真正當家做主的,是皇帝晏清。以後能說一不二的,是太子晏珩。
公孫弘顯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並不打算與皇帝生齟齬。
晏清不置可否,側首望向晏珩,似是詢問:「珩兒,你怎麽看?」
「迴父皇,兒臣以為,少傅大人所言極是。」晏珩是重活一世的人,自然不像上一世那樣謹慎,麵對這個敏感的問題沉默不敢言。
晏清揚了揚眉,笑道:「珩兒倒是與朕所見略同。」
晏珩謙虛地朝晏珩與袁曉各拱了拱手:「不敢,父皇與袁大人才是目光長遠的英雄。」
「怎麽說?」
「兒臣前些日子,剛好拜讀了袁大人的《削藩策》。」
晏珩朗朗道:「北方匈奴虎視眈眈,□□之辱猶待一雪。我朝與匈奴一戰,或早或晚,不可避免。但戰爭不是兒戲,需舉一國之力。」
「諸王鎮守地方,本殊為勞苦。但歲貢獻於朝廷,卻不足郡縣所繳的半數。占盡膏腴,未盡其力,於國有礙。故,兒臣認為,藩地可削。」
「!!1
「太子殿下這是被袁曉灌了什麽迷魂湯?」
「可殿下這番言論,不無道理……」
「匈奴兵強馬壯,大夏與其多結秦晉之好,不是兩全其美?就算匈奴南下,所擾不過北方三郡,何苦要動刀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