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我,」段緒言閉眼埋進他懷裏,「什麽都不用說,哪裏也不要去。」
一點清淚無聲滑落,阮青洲垂眼,抬手撫上他的後背,緩緩將他摟入懷中。
窗外夜色闌殘,他們相伴,無人在意天明。
——
又過幾日,東廠一夜焚盡流民之事不知如何傳出,多名翰林學士聯名上書,請願徹查此事真偽,在鑾殿外跪了多時。
阮泊文進宮時,烈日正盛,他朝鑾殿行去,便見阮青洲領頭跪在翰林學士身前,汗自頜邊淌落,已將前襟濕透。
他不鹹不淡地看了一眼,行至阮青洲身旁停步,躬身拜過一禮,上階入殿。
已至六月,正是入暑時節,阮青洲始終跪地不起,受著地麵灼燙,雙頰也被騰騰熱氣悶出了紅。
約莫又過一炷香,似聽殿內隱隱傳來一聲:「讓他進來。」
阮青洲緩神動了動眼,宦官已至麵前屈身傳來了話。
「殿下,陛下傳召,讓您進去呢。」
殿門大開那時,阮泊文從中邁出,與他錯肩而過,神色冷淡。
待殿門再度合起,阮譽之坐於主位,已屏退旁人,他靜等阮青洲跪身行完禮,也不曾看去一眼,直言道:「太子上書陳論,說晟王處置流民失責失格,可有證據?」
阮青洲眼中黯然,語氣平淡:「兒臣手無鐵證,卻是目睹耳聞,但請三司會審,還死者公道。」
「三司會審,」阮譽之冷冷地拋下手中奏本,「你想要什麽結果,是晟王入獄,皇室尊嚴經此重擊,由得眾民共憤,挑釁朝廷,還是要皇都接納數百數千流民,再引農戶聚眾滋事,揮空國庫,引得外敵開戰入侵!」
阮譽之手按桌麵,朝前傾身,沉聲道:「那日謝存奕為何攔你,誰讓他攔的你,你心裏不清楚嗎?」
「兒臣知道,」阮青洲漸抬起眼,「所以今日隻為求見父帝一麵,問清是非。」
阮譽之扶額平復心緒:「你要的是非,就是要為政者兼顧天下眾生,見不得傷殘病死、貧瘠窮寒?可你怎不想人心莫測,普天之下,何事能真正做到兩全其美,康健病殘、富貴貧賤,這萬世不變的衝突怎會易解?而今就算你顧得一時,成全這數十數百人,便能保證另一側那數千甚至上萬人不會因此心生不滿、惶恐不安?治國治民非是紙上談兵,不是靠著一腔熱血和滿腹情懷便能造出百年盛世,能有多少人做得到先人後己,你不要高估了人心的度量。」
「可如此卻也不是焚燒無辜生民的緣由,他們有血有肉,清白無罪,兒臣不知為此平反錯在何處,隻知道,今日兒臣若罔顧冤死的百姓,那麽身為皇儲,我的良知何在,濟世愛民的仁道何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兒臣循著此道不動如山,十載朝夕裏守著的就是這些!這是父帝的教誨,老師的教誨,而今卻要讓我背逆此道,去理解這些荒謬的』犧牲『。穩定民心和政序固然沒錯,可那些枉死的百姓何辜,而所謂的大道,也非是冷漠無情,非是急於壓製民聲、隻為護住在位者和皇室的——」
「太子!」阮譽之怒拍桌案,「這就是你和朕說話的態度嗎?!」
他起身至阮青洲麵前,蹲身凝視著那雙黯淡的眼。
「多少年了,關州的遺患隻增不減,國庫虧空就是事實,流民和農戶一旦在城內城外大肆渲染,南望遲早招致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而你卻在此時散出傳言,又召集翰林學士到殿前請願,是在反駁朕的權威、要翻了朕的江山嗎!」
「兒臣沒有。」
阮青洲一字一句道:「兒臣沒有做過這些。」
「若沒有,那殿外跪著的是誰!他們是朕的臣子,卻隨著朕的兒子一併逼著朕撻伐親王,擾亂政序民心!意欲何為!」
阮譽之斥袖起身,踱了幾步,方才俯身將手掌拍向阮青洲的肩頭。
「沒做過那些是吧,好,隻要太子說與此事無關,朕便讓此事與你無關,若一定要有個結果,那麽今日之後,朕就會讓外頭那些人盡數下獄,直至追究到帶頭煽動的肇事者,當街問斬。太子見不得流民淌血,便是想看到這些嗎?」
阮青洲怳然,抬眸直直地看著他,手心掐得紫紅卻也覺不出痛感。
「陛下是在逼臣……認莫須有的罪嗎?」
阮譽之注視他半晌,一手重按他的肩頭,咬牙壓低了聲量:「你是朕的兒子,朕的血肉,他們隻是朕的臣下,孰輕孰重,朕又會對誰心軟對誰狠下殺手,你心裏有數。此事是就此平息還是由著他們繼續作亂、波及生死,看你選擇。」
置若枉然,阮青洲麻木地紅著眼,攥得袖角濕皺。
遲遲等不到他服軟,阮譽之默然頷首,垂袖站起,倏地沉下眉眼抬聲道:「來人!即刻將跪在殿外的——」
「是臣。」
兩字一出口,阮青洲雙目泛空,再無波瀾:「煽動群情,召集大臣請願,皆是臣一人所為……還請陛下,落罪。」
阮譽之眉頭微動,許久才問:「門外那些人,你打算如何處置?」
阮青洲說:「臣會讓他們迴去,再不提及此事。」
沉默半晌,阮譽之側頭深深緩過一口氣,背過身去。
「傳令!即日起太子禁足東宮,未有禦旨不得再踏出宮門半步!至於今日……」阮譽之仰頭闔眸,借著扶額抹過眼角一點濕潤,放緩了語氣,「今日就在殿外罰跪自省,至宮門下鑰,再步行迴宮。」
一點清淚無聲滑落,阮青洲垂眼,抬手撫上他的後背,緩緩將他摟入懷中。
窗外夜色闌殘,他們相伴,無人在意天明。
——
又過幾日,東廠一夜焚盡流民之事不知如何傳出,多名翰林學士聯名上書,請願徹查此事真偽,在鑾殿外跪了多時。
阮泊文進宮時,烈日正盛,他朝鑾殿行去,便見阮青洲領頭跪在翰林學士身前,汗自頜邊淌落,已將前襟濕透。
他不鹹不淡地看了一眼,行至阮青洲身旁停步,躬身拜過一禮,上階入殿。
已至六月,正是入暑時節,阮青洲始終跪地不起,受著地麵灼燙,雙頰也被騰騰熱氣悶出了紅。
約莫又過一炷香,似聽殿內隱隱傳來一聲:「讓他進來。」
阮青洲緩神動了動眼,宦官已至麵前屈身傳來了話。
「殿下,陛下傳召,讓您進去呢。」
殿門大開那時,阮泊文從中邁出,與他錯肩而過,神色冷淡。
待殿門再度合起,阮譽之坐於主位,已屏退旁人,他靜等阮青洲跪身行完禮,也不曾看去一眼,直言道:「太子上書陳論,說晟王處置流民失責失格,可有證據?」
阮青洲眼中黯然,語氣平淡:「兒臣手無鐵證,卻是目睹耳聞,但請三司會審,還死者公道。」
「三司會審,」阮譽之冷冷地拋下手中奏本,「你想要什麽結果,是晟王入獄,皇室尊嚴經此重擊,由得眾民共憤,挑釁朝廷,還是要皇都接納數百數千流民,再引農戶聚眾滋事,揮空國庫,引得外敵開戰入侵!」
阮譽之手按桌麵,朝前傾身,沉聲道:「那日謝存奕為何攔你,誰讓他攔的你,你心裏不清楚嗎?」
「兒臣知道,」阮青洲漸抬起眼,「所以今日隻為求見父帝一麵,問清是非。」
阮譽之扶額平復心緒:「你要的是非,就是要為政者兼顧天下眾生,見不得傷殘病死、貧瘠窮寒?可你怎不想人心莫測,普天之下,何事能真正做到兩全其美,康健病殘、富貴貧賤,這萬世不變的衝突怎會易解?而今就算你顧得一時,成全這數十數百人,便能保證另一側那數千甚至上萬人不會因此心生不滿、惶恐不安?治國治民非是紙上談兵,不是靠著一腔熱血和滿腹情懷便能造出百年盛世,能有多少人做得到先人後己,你不要高估了人心的度量。」
「可如此卻也不是焚燒無辜生民的緣由,他們有血有肉,清白無罪,兒臣不知為此平反錯在何處,隻知道,今日兒臣若罔顧冤死的百姓,那麽身為皇儲,我的良知何在,濟世愛民的仁道何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兒臣循著此道不動如山,十載朝夕裏守著的就是這些!這是父帝的教誨,老師的教誨,而今卻要讓我背逆此道,去理解這些荒謬的』犧牲『。穩定民心和政序固然沒錯,可那些枉死的百姓何辜,而所謂的大道,也非是冷漠無情,非是急於壓製民聲、隻為護住在位者和皇室的——」
「太子!」阮譽之怒拍桌案,「這就是你和朕說話的態度嗎?!」
他起身至阮青洲麵前,蹲身凝視著那雙黯淡的眼。
「多少年了,關州的遺患隻增不減,國庫虧空就是事實,流民和農戶一旦在城內城外大肆渲染,南望遲早招致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而你卻在此時散出傳言,又召集翰林學士到殿前請願,是在反駁朕的權威、要翻了朕的江山嗎!」
「兒臣沒有。」
阮青洲一字一句道:「兒臣沒有做過這些。」
「若沒有,那殿外跪著的是誰!他們是朕的臣子,卻隨著朕的兒子一併逼著朕撻伐親王,擾亂政序民心!意欲何為!」
阮譽之斥袖起身,踱了幾步,方才俯身將手掌拍向阮青洲的肩頭。
「沒做過那些是吧,好,隻要太子說與此事無關,朕便讓此事與你無關,若一定要有個結果,那麽今日之後,朕就會讓外頭那些人盡數下獄,直至追究到帶頭煽動的肇事者,當街問斬。太子見不得流民淌血,便是想看到這些嗎?」
阮青洲怳然,抬眸直直地看著他,手心掐得紫紅卻也覺不出痛感。
「陛下是在逼臣……認莫須有的罪嗎?」
阮譽之注視他半晌,一手重按他的肩頭,咬牙壓低了聲量:「你是朕的兒子,朕的血肉,他們隻是朕的臣下,孰輕孰重,朕又會對誰心軟對誰狠下殺手,你心裏有數。此事是就此平息還是由著他們繼續作亂、波及生死,看你選擇。」
置若枉然,阮青洲麻木地紅著眼,攥得袖角濕皺。
遲遲等不到他服軟,阮譽之默然頷首,垂袖站起,倏地沉下眉眼抬聲道:「來人!即刻將跪在殿外的——」
「是臣。」
兩字一出口,阮青洲雙目泛空,再無波瀾:「煽動群情,召集大臣請願,皆是臣一人所為……還請陛下,落罪。」
阮譽之眉頭微動,許久才問:「門外那些人,你打算如何處置?」
阮青洲說:「臣會讓他們迴去,再不提及此事。」
沉默半晌,阮譽之側頭深深緩過一口氣,背過身去。
「傳令!即日起太子禁足東宮,未有禦旨不得再踏出宮門半步!至於今日……」阮譽之仰頭闔眸,借著扶額抹過眼角一點濕潤,放緩了語氣,「今日就在殿外罰跪自省,至宮門下鑰,再步行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