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治理的郡縣,興修水渠, 引進外來優良作物, 又設置學習各種生產技術的學堂, 廣招百姓,免費教導,還設置互惠互利的機製,使一家有難,十家助之,僅耗費少許的銀錢上繳,在逢難之後,便可得到救濟。
諸如此類,為民造福之事,數不勝數。
很快,原本貧瘠的土地一片欣欣向榮,宋潮生的名聲也開始傳到了千裏之外的京城。
許多原本等著看他笑話,或者為他嘆惋不值的人,一下子熄了聲音。
在這段任期內,宋潮生所做最有魄力的一件事,便是不顧周邊所有人的反對,用自己的私銀去資助商隊,一隊自西穿過大漠,一隊往東乘船出海,一年之後,他們帶迴了來自於遠方大陸的珍貴作物,耐旱高產,宜採摘儲存,讓貧瘠的西北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宋潮生的聲譽之盛,遠在京城的天子亦有耳聞,先帝本就對這個親自點下的探花郎頗有好感,當初見他執意要去西北苦寒之地,欣賞的同時亦許諾到,隻要他能在當地做出成績,將立刻委以重任。
於是,宋潮生很快被授予了一州主官的職位,而朝中,竟無人能反駁。
成為青州刺史後,宋潮生與邊軍的聯繫日漸緊密,時常號召百姓踴躍擁軍,幫助保衛家國。他雖是文臣,但心裏十分清楚,邊疆一日不平,百姓永無寧日。
先帝因對蕭問淵心懷忌憚,亦擔心西北擁兵自重,時常對其做諸多限製。
有時軍糧短缺,宋潮生會指派人將青州多餘的存糧送去。
但真正讓蕭問淵對宋潮生留下深刻印象,還是有一次突厥騎兵圍城,城池恰好是北麵的一處偏遠邊陲,因交通不便,幾乎算是隔絕於世,當地有一關隘,唯有蕭問淵領兵孤守,此地是要塞,若是被長驅直入,後方危矣。
緊急之時,糧盡援絕,傳信到京,皇帝卻遲遲不應,危急關頭,宋潮生挺身而出,親自帶州府軍跋山涉水,穿過崎嶇山路,翻越險峻峽穀,從唯一沒有被圍困的東麵,帶著援糧,兵器和援軍馳援沙場。
他出現的時候,城中已經受困三日以上,卻得不到朝廷任何援助,絕境之下,宋潮生幾乎像一束光一樣出現在疲憊不堪的將士們麵前,帶來了嶄新的希望,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放棄,一鼓作氣,擊潰了敵軍,化險為夷。
從那之後,蕭問淵就與宋潮生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他心中留下的震撼到如今都記得十分清晰,一個文弱書生,是如何獨自頂下偌大的壓力,不惜背負惹怒皇帝的後果,毅然決然地馳援前線。
宋潮生到達疆場的時候,原本素淨潔白的衣袍早已染上髒汙,但他的麵龐依舊是那麽冷靜泰然,有條不紊的指揮著手下的人參與城池內的事務,仿佛經歷幾日辛苦奔波,如今依舊處境艱險的不是他一般。
蕭問淵向他表示感謝,宋潮生卻隻是淡淡道,他不是為了他,也不是為了利益,隻是為了不負本心,不負百姓。
宋潮生不參與黨派鬥爭,也無心於皇子奪嫡,所思所想均為大雍百姓安樂,不在乎功名利祿,亦不在乎自身疾苦。
他問宋潮生如何應對先帝,他卻隻是道,既立命於世,就不屑做那不求無功,隻求無過之人,天子若遷怒於他,他亦不悔今日。
說這話時,宋潮生麵上是一貫的平靜淡然,好似真無懼亦無畏,亦不在意旁人的評價,無論是生前稱頌,還是身後名節。
那是蕭問淵第一次對一個人如此肅然起敬。
這許,就是這樣出淤泥而不染,清濯澄淨,置己身生死度外,憂天下之憂的品質,才能讓多疑多思的先帝,亦對他委以重任。
帝王的聲音醇厚而悠遠,幾乎將宋秋覓帶迴了那個遙遠的時代,他緩緩結束最後一句話,但她卻還沒有迴過神來,而是怔怔地看著他,眼眶發紅,無意識地滾下淚來。
她也說不清是哪裏難受,亦不知道情緒是何時積累起來,以至於淚珠壓製不住,大顆大顆地落下,順著她瑩白如玉的臉頰,流淌而下,滴落在地。
因為父親去得太早,她的印象十分淺薄,常常試著將他的形象在腦海中勾勒出來,但是卻發現十分困難。
今日聽著帝王娓娓道來,一個豐滿的,立體的父親形象,生動地展現在了她的麵前,她越發深刻地感受到,父親已經逝去多年的悲哀。
從前年幼,心智未開,亦感覺不到太多悲傷,最為難過的時候,興許是幼時受到冷落,被人欺負,獨自躲在院角哭泣的時候,那時候,想著若是父母還在,她亦不是沒人庇護疼愛的孩子。
時隔多年,如今聽見往事樁樁件件,憶起那些失去的,永遠也彌補不上的時光,才覺何為悲切,何為吞噬人心的巨大悲傷。
宋潮生不僅是她的父親,亦是一個好官,好人。
感受到宋秋覓低落的情緒,帝王生平難得出現了手足無措的情況。
他伸手去接她掉落下來的淚水,淚水積聚在掌心,浸透了他的掌紋,感覺到手中溫熱的淚水,一滴滴地落下來,蕭問淵第一次體會到了,何為摧人心肺的滋味。
他喉間仿佛被哽住了一般,一時找不出合適的話語,於是最終隻是低聲安慰道:「你父親若是在世,看見你如今這般聰敏靈秀,應隻會覺欣慰。」
帝王軟著嗓音,聲音柔得不能在柔,他覺得自己粘著她的淚水的手仿佛都在輕微地顫抖,心驚於皮膚表麵傳迴來的溫度。
諸如此類,為民造福之事,數不勝數。
很快,原本貧瘠的土地一片欣欣向榮,宋潮生的名聲也開始傳到了千裏之外的京城。
許多原本等著看他笑話,或者為他嘆惋不值的人,一下子熄了聲音。
在這段任期內,宋潮生所做最有魄力的一件事,便是不顧周邊所有人的反對,用自己的私銀去資助商隊,一隊自西穿過大漠,一隊往東乘船出海,一年之後,他們帶迴了來自於遠方大陸的珍貴作物,耐旱高產,宜採摘儲存,讓貧瘠的西北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宋潮生的聲譽之盛,遠在京城的天子亦有耳聞,先帝本就對這個親自點下的探花郎頗有好感,當初見他執意要去西北苦寒之地,欣賞的同時亦許諾到,隻要他能在當地做出成績,將立刻委以重任。
於是,宋潮生很快被授予了一州主官的職位,而朝中,竟無人能反駁。
成為青州刺史後,宋潮生與邊軍的聯繫日漸緊密,時常號召百姓踴躍擁軍,幫助保衛家國。他雖是文臣,但心裏十分清楚,邊疆一日不平,百姓永無寧日。
先帝因對蕭問淵心懷忌憚,亦擔心西北擁兵自重,時常對其做諸多限製。
有時軍糧短缺,宋潮生會指派人將青州多餘的存糧送去。
但真正讓蕭問淵對宋潮生留下深刻印象,還是有一次突厥騎兵圍城,城池恰好是北麵的一處偏遠邊陲,因交通不便,幾乎算是隔絕於世,當地有一關隘,唯有蕭問淵領兵孤守,此地是要塞,若是被長驅直入,後方危矣。
緊急之時,糧盡援絕,傳信到京,皇帝卻遲遲不應,危急關頭,宋潮生挺身而出,親自帶州府軍跋山涉水,穿過崎嶇山路,翻越險峻峽穀,從唯一沒有被圍困的東麵,帶著援糧,兵器和援軍馳援沙場。
他出現的時候,城中已經受困三日以上,卻得不到朝廷任何援助,絕境之下,宋潮生幾乎像一束光一樣出現在疲憊不堪的將士們麵前,帶來了嶄新的希望,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放棄,一鼓作氣,擊潰了敵軍,化險為夷。
從那之後,蕭問淵就與宋潮生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他心中留下的震撼到如今都記得十分清晰,一個文弱書生,是如何獨自頂下偌大的壓力,不惜背負惹怒皇帝的後果,毅然決然地馳援前線。
宋潮生到達疆場的時候,原本素淨潔白的衣袍早已染上髒汙,但他的麵龐依舊是那麽冷靜泰然,有條不紊的指揮著手下的人參與城池內的事務,仿佛經歷幾日辛苦奔波,如今依舊處境艱險的不是他一般。
蕭問淵向他表示感謝,宋潮生卻隻是淡淡道,他不是為了他,也不是為了利益,隻是為了不負本心,不負百姓。
宋潮生不參與黨派鬥爭,也無心於皇子奪嫡,所思所想均為大雍百姓安樂,不在乎功名利祿,亦不在乎自身疾苦。
他問宋潮生如何應對先帝,他卻隻是道,既立命於世,就不屑做那不求無功,隻求無過之人,天子若遷怒於他,他亦不悔今日。
說這話時,宋潮生麵上是一貫的平靜淡然,好似真無懼亦無畏,亦不在意旁人的評價,無論是生前稱頌,還是身後名節。
那是蕭問淵第一次對一個人如此肅然起敬。
這許,就是這樣出淤泥而不染,清濯澄淨,置己身生死度外,憂天下之憂的品質,才能讓多疑多思的先帝,亦對他委以重任。
帝王的聲音醇厚而悠遠,幾乎將宋秋覓帶迴了那個遙遠的時代,他緩緩結束最後一句話,但她卻還沒有迴過神來,而是怔怔地看著他,眼眶發紅,無意識地滾下淚來。
她也說不清是哪裏難受,亦不知道情緒是何時積累起來,以至於淚珠壓製不住,大顆大顆地落下,順著她瑩白如玉的臉頰,流淌而下,滴落在地。
因為父親去得太早,她的印象十分淺薄,常常試著將他的形象在腦海中勾勒出來,但是卻發現十分困難。
今日聽著帝王娓娓道來,一個豐滿的,立體的父親形象,生動地展現在了她的麵前,她越發深刻地感受到,父親已經逝去多年的悲哀。
從前年幼,心智未開,亦感覺不到太多悲傷,最為難過的時候,興許是幼時受到冷落,被人欺負,獨自躲在院角哭泣的時候,那時候,想著若是父母還在,她亦不是沒人庇護疼愛的孩子。
時隔多年,如今聽見往事樁樁件件,憶起那些失去的,永遠也彌補不上的時光,才覺何為悲切,何為吞噬人心的巨大悲傷。
宋潮生不僅是她的父親,亦是一個好官,好人。
感受到宋秋覓低落的情緒,帝王生平難得出現了手足無措的情況。
他伸手去接她掉落下來的淚水,淚水積聚在掌心,浸透了他的掌紋,感覺到手中溫熱的淚水,一滴滴地落下來,蕭問淵第一次體會到了,何為摧人心肺的滋味。
他喉間仿佛被哽住了一般,一時找不出合適的話語,於是最終隻是低聲安慰道:「你父親若是在世,看見你如今這般聰敏靈秀,應隻會覺欣慰。」
帝王軟著嗓音,聲音柔得不能在柔,他覺得自己粘著她的淚水的手仿佛都在輕微地顫抖,心驚於皮膚表麵傳迴來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