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頁
[清穿同人]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作者: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是最後一個大夫會一點西洋醫學,還曾去南邊當過遊醫,看出了端倪。
他認為這很可能是瘧疾,也就是南邊的瘴氣入體,傳教士手裏才可能有藥。
傳教士都在京城,曹家不敢直接跟傳教士聯繫,免得被有心人做文章,就隻好求助於康熙。
這樣就更簡單方便,果然康熙立刻就派人送藥來,好歹救下了曹寅的性命。
卻也因為拖延得有點久,曹寅體內已經不是一代瘧原蟲,沒能徹底根治。
人也變得虛弱,隻怕再也不能領差事,要早早放下手裏的權柄了。
比起能活著,曹寅還是高興的,遺憾的是他不能繼續給康熙效忠和分憂。
他為此手寫了一封告罪摺子讓人送進京城,康熙看過後心裏不免有些難過。
他對顧凝宸說道:「朕有意在江南設下西洋醫館,起碼在有人得了瘧疾的時候,也能立刻拿到金雞納霜這樣的藥物,盡快得到醫治了。」
畢竟曹寅如果盡早得到金雞納霜服下的話,雖然未必能百分百恢復原本的樣子,但是起碼能恢復八成,就跟太子一樣。
隻要不過分勞累,跟平常人就沒什麽區別,繼續辦差也是沒問題的了。
對此顧凝宸表示極大的支持,不管是西洋醫學還是中醫學,隻要能治病救人就行。
康熙握著她的手笑道:「不管朕做什麽決定,你都是第一時間支持朕。」
顧凝宸也笑了:「因為皇上每次都做了英明的決定,我如何能不支持?」
第112章 二更合一
康熙說做就做,隻是在江南開設西洋醫館不是難事,但是誰去當這個醫館的負責人就得想一想了。
如今大夫主要擅長中醫,西洋醫術並不擅長。
傳教士擅長一些,卻隻能看出西洋的一些病症,像中醫那樣把脈來辯證也是不會的。
如此一來,倒是讓康熙為難了。
讓傳教士過去坐診西洋醫館就說不過去,自己也不能徹底放心,叫禦醫過去,對西洋藥物可能並沒有傳教士那麽熟悉。
為此白晉給康熙推薦了一個法蘭西人,是個藥師。
他對中醫很感興趣,這些年也一直在大清遊歷,跟不少大夫是好友,學會了不少中醫方麵的事,尤其一口官話說得十分流利。
會說官話,又懂一點中醫,對西洋醫學也熟悉,讓他來坐診西洋醫館是再適合不過了。
尤其他放下了西洋那一套治療的方式,不會一上來就粗蠻放血,叫康熙也放心了一點。
顧凝宸就提議道:「皇上可以讓當地知名的大夫去醫館輪流坐診,這樣就不耽誤他們自個的醫館,又有人幫著看病,不至於叫這位西洋藥師手忙腳亂。」
哪怕這個西洋藥師會一點中醫的藥理,但是讓他把脈看病還是太為難人了。
這得從小學,還得有天賦和領悟力才行。
中醫靠的是人本身,一個好的中醫需要很多年培養後才能妙手迴春,這位西洋藥師想要幾年內就熟悉是不可能的。
康熙點點頭:「這個法子不錯,想必很多大夫願意過去坐診。」
畢竟是康熙名下的西洋醫館,這些大夫在當地有名氣,當然也想要更上一層樓。
他們輪流去西洋醫館坐診,在康熙麵前留下個好印象,自己的名聲更好不說,指不定還能造福子孫,如何能不樂意?
反過來說,對康熙也有好處,就是他不必多宣傳,有這些大夫作為金字招牌在,很多病人就聞訊而至,讓西洋醫館很快被眾人熟知。
有什麽疑難雜症也能過去看看,指不定是西洋的病症,比如瘧疾這樣的就能第一時間過來拿藥,不至於耽誤了病情。
這正是康熙想要的,對當地大夫來說是雙贏的好事,自然是個極好的法子了。
果然康熙一有意,當地不少大夫都紛紛遞了名帖,願意輪流在西洋醫館坐診。
暫時病人都是衝著這些有名的大夫去的,西洋藥師無所事事,也不閑著,跟過來的家屬普及了一下瘧疾的病症。
隻說如果誰出現這樣的症狀就不是普通的寒症,得立刻送來西洋醫館,用西洋藥醫治才行。
曹寅為了支持康熙建起西洋醫館,還特意派人來,讓西洋藥師可以提起自己的名字和病症。
曹家在江南當地是響噹噹的人家了,這樣的人家能請的大夫無數,最後誰都沒治好曹寅,反而是用了西洋藥材保住了性命。
要西洋藥師說得天花亂墜,這藥還救過太子之類的,隻怕沒誰會相信。
畢竟太子離得太遠了,是真是假,誰都不可能去查明真相。
但是曹寅就不一樣了,曹家在江南太有名,又是康熙的心腹大臣,不少人家都跟曹家交好。
曹寅病重的事自然傳了出去,如今是無人不知。
他忽然好起來,還是京城派人送藥來,西洋藥師又肯定了這個說法,曹家還派人來跟西洋藥師打交道,要買下一盒子金雞納霜放在家裏備用。
西洋醫館門前那麽多人親眼所見,對西洋藥師的話就深信不疑了。
正巧有一戶人家,當家是個行商,前陣子去南邊送貨,迴來後可能太累就病倒了,說的症狀竟然跟西洋藥師一模一樣,嚇得那家人趕緊請西洋藥師去家裏。
這行商果真也是瘧疾,幸好發病不久,服下金雞納霜之後就沒什麽大礙,很快就好了起來。
他認為這很可能是瘧疾,也就是南邊的瘴氣入體,傳教士手裏才可能有藥。
傳教士都在京城,曹家不敢直接跟傳教士聯繫,免得被有心人做文章,就隻好求助於康熙。
這樣就更簡單方便,果然康熙立刻就派人送藥來,好歹救下了曹寅的性命。
卻也因為拖延得有點久,曹寅體內已經不是一代瘧原蟲,沒能徹底根治。
人也變得虛弱,隻怕再也不能領差事,要早早放下手裏的權柄了。
比起能活著,曹寅還是高興的,遺憾的是他不能繼續給康熙效忠和分憂。
他為此手寫了一封告罪摺子讓人送進京城,康熙看過後心裏不免有些難過。
他對顧凝宸說道:「朕有意在江南設下西洋醫館,起碼在有人得了瘧疾的時候,也能立刻拿到金雞納霜這樣的藥物,盡快得到醫治了。」
畢竟曹寅如果盡早得到金雞納霜服下的話,雖然未必能百分百恢復原本的樣子,但是起碼能恢復八成,就跟太子一樣。
隻要不過分勞累,跟平常人就沒什麽區別,繼續辦差也是沒問題的了。
對此顧凝宸表示極大的支持,不管是西洋醫學還是中醫學,隻要能治病救人就行。
康熙握著她的手笑道:「不管朕做什麽決定,你都是第一時間支持朕。」
顧凝宸也笑了:「因為皇上每次都做了英明的決定,我如何能不支持?」
第112章 二更合一
康熙說做就做,隻是在江南開設西洋醫館不是難事,但是誰去當這個醫館的負責人就得想一想了。
如今大夫主要擅長中醫,西洋醫術並不擅長。
傳教士擅長一些,卻隻能看出西洋的一些病症,像中醫那樣把脈來辯證也是不會的。
如此一來,倒是讓康熙為難了。
讓傳教士過去坐診西洋醫館就說不過去,自己也不能徹底放心,叫禦醫過去,對西洋藥物可能並沒有傳教士那麽熟悉。
為此白晉給康熙推薦了一個法蘭西人,是個藥師。
他對中醫很感興趣,這些年也一直在大清遊歷,跟不少大夫是好友,學會了不少中醫方麵的事,尤其一口官話說得十分流利。
會說官話,又懂一點中醫,對西洋醫學也熟悉,讓他來坐診西洋醫館是再適合不過了。
尤其他放下了西洋那一套治療的方式,不會一上來就粗蠻放血,叫康熙也放心了一點。
顧凝宸就提議道:「皇上可以讓當地知名的大夫去醫館輪流坐診,這樣就不耽誤他們自個的醫館,又有人幫著看病,不至於叫這位西洋藥師手忙腳亂。」
哪怕這個西洋藥師會一點中醫的藥理,但是讓他把脈看病還是太為難人了。
這得從小學,還得有天賦和領悟力才行。
中醫靠的是人本身,一個好的中醫需要很多年培養後才能妙手迴春,這位西洋藥師想要幾年內就熟悉是不可能的。
康熙點點頭:「這個法子不錯,想必很多大夫願意過去坐診。」
畢竟是康熙名下的西洋醫館,這些大夫在當地有名氣,當然也想要更上一層樓。
他們輪流去西洋醫館坐診,在康熙麵前留下個好印象,自己的名聲更好不說,指不定還能造福子孫,如何能不樂意?
反過來說,對康熙也有好處,就是他不必多宣傳,有這些大夫作為金字招牌在,很多病人就聞訊而至,讓西洋醫館很快被眾人熟知。
有什麽疑難雜症也能過去看看,指不定是西洋的病症,比如瘧疾這樣的就能第一時間過來拿藥,不至於耽誤了病情。
這正是康熙想要的,對當地大夫來說是雙贏的好事,自然是個極好的法子了。
果然康熙一有意,當地不少大夫都紛紛遞了名帖,願意輪流在西洋醫館坐診。
暫時病人都是衝著這些有名的大夫去的,西洋藥師無所事事,也不閑著,跟過來的家屬普及了一下瘧疾的病症。
隻說如果誰出現這樣的症狀就不是普通的寒症,得立刻送來西洋醫館,用西洋藥醫治才行。
曹寅為了支持康熙建起西洋醫館,還特意派人來,讓西洋藥師可以提起自己的名字和病症。
曹家在江南當地是響噹噹的人家了,這樣的人家能請的大夫無數,最後誰都沒治好曹寅,反而是用了西洋藥材保住了性命。
要西洋藥師說得天花亂墜,這藥還救過太子之類的,隻怕沒誰會相信。
畢竟太子離得太遠了,是真是假,誰都不可能去查明真相。
但是曹寅就不一樣了,曹家在江南太有名,又是康熙的心腹大臣,不少人家都跟曹家交好。
曹寅病重的事自然傳了出去,如今是無人不知。
他忽然好起來,還是京城派人送藥來,西洋藥師又肯定了這個說法,曹家還派人來跟西洋藥師打交道,要買下一盒子金雞納霜放在家裏備用。
西洋醫館門前那麽多人親眼所見,對西洋藥師的話就深信不疑了。
正巧有一戶人家,當家是個行商,前陣子去南邊送貨,迴來後可能太累就病倒了,說的症狀竟然跟西洋藥師一模一樣,嚇得那家人趕緊請西洋藥師去家裏。
這行商果真也是瘧疾,幸好發病不久,服下金雞納霜之後就沒什麽大礙,很快就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