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清穿同人]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 作者:嶽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止一年,他每年都種,還帶著小阿哥們一起種。
大臣們對農人每天需要去河邊來迴挑水十幾二十遍的事自然不清楚,隻覺得挖開太多河道的支流十分不妥。
顧凝宸都想建議康熙,讓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大臣到村莊來,給農人幹活三天就好了。
讓他們別去小河道灌溉,就在大河道這邊來每天挑水,估計累得一天都要幹不下去的。
她這麽想,也給康熙這麽說了。
康熙聽得好笑道:「這確實是個好主意,不少大臣當初極力反對挖開太多的支流,哪怕後來人慢慢少了一些,卻依舊有一些堅持反對。」
他每次看到彈劾的摺子就開始頭疼,不用看都明白這些大臣都是彈劾靳輔。
不如就按照顧凝宸的意思,讓這些反對的大臣來這邊幫農人幹活。
顧凝宸還是心軟,隻說幹活三天,按照康熙的意思,不幹活一個月哪裏叫幹活了?
他尋思著以後定下規矩,叫吏部的人通知群臣,叫他們每年都要去伺候莊稼至少二十天。
可以不連續,比如就沐休的時候去,一個月就有兩次,一年下來就有二十幾天。
去掉冬天的時候,湊個二十天就可以。
如果每年這二十天不能做到,那麽吏部就不會安排他們的職務,在職的也要停職。
什麽時候做到了,什麽時候再繼續就職。
顧凝宸聽得不由側目,大臣們知道康熙這個規定,估計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皇上就不怕大臣們作弊,說是去莊子上伺候莊稼,隻在旁邊看著不動手了?」
康熙就笑著道:「朕可以抽查一番,問一問就知道誰做了,誰沒親手做了。種田的事隻問人,就能知道個大概,沒親自上手,一問就能出破綻來了。」
尤其他還是親自伺候莊稼好幾年的人,不比那些伺候莊稼多年的農人差,對莊稼尤為熟悉,又親自伺候過莊稼,問上一兩句就能清楚了。
每個人問那就太浪費時間了,康熙就每年隨意抽取那麽一兩個人來問,誰要是答不上來,那頭上的烏紗帽就暫時摘掉一段時間。
差事還是要繼續做,但是這官職就待定。
什麽時候這官員把莊稼真正伺候過,頭上的烏紗帽才重新戴迴去。
不然吃著農人種出來的糧食,卻不知道糧食從何而來,這些大臣豈能知道農人的為難之處,更好為百姓們謀福?
尤其當地父母官,要不清楚百姓需要什麽,又怎麽給他們需要的東西了?
康熙直接寫了手諭,派人送迴去京城給吏部,意思很明確,就要立刻開始執行。
吏部尚書看見後都驚呆了,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居然有這麽一條手諭。
他知道康熙正南下巡視河道,估計靳輔治理得相當不錯,那些彈劾的人又一直上躥下跳。
康熙覺得不痛快,於是就出了這麽個手諭來,還壓根沒有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意思,一錘定音。
內閣大臣們知道後,互相看了一眼,這事不做也得做了。
而且不但他們要做,還得帶著子孫後輩一起做。
內閣大臣率先做了起來,他們各自在京郊都有莊子,沐休的時候帶著子孫後輩們一起過去。
請了幾個老農人指點,他們換了衣服就下田。
有些子孫輩出生開始別說靠近農田,就連莊稼都沒見過幾次,見到的時候隻在飯桌上煮好的了。
這會兒居然要下田地,一下午就髒兮兮弄得滿身泥,他們就有點受不了。
索額圖把赫舍裏氏的年輕小輩都全部帶過來了,見他們不情不願的樣子就冷笑道:「誰不樂意下田,不知道怎麽伺候田地,迴頭就別進朝堂當官了。不然皇上一問,你們一問三不知,丟的就是咱們赫舍裏氏家的臉麵了。」
光下田地還不行,要熟悉這些莊稼。
不同的莊稼伺候起來也得不同,有的需要水,有的不需要那麽多水,都要分清楚才行,不然就養不好甚至養不活了。
索額圖學著康熙的樣子,把莊子上的田地分成很多塊,旁邊立個牌子,寫上屬於誰的這塊田。
如果莊稼伺候得好,自然綠意盎然,透著鮮活。
要伺弄得不好,莊稼蔫蔫的還可能發黃,一眼看過去半死不活。
在周圍那麽多田地裏麵,要別人都綠意蔥蔥,就中間屬於自己的田地黃不拉幾的,旁邊還寫著自己的名字,想遮掩一下都難了,簡直跟公開處刑沒什麽兩樣。
哪怕再不想種田的小輩,為了臉麵都不敢不用心。
不然索額圖說得出做得到,真的連田地都伺弄不好,以後進朝廷能穩妥當官,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索額圖這邊風風火火種起來,明珠那邊也是如此。
納蘭家雖然不如赫舍裏氏家那麽人丁興旺,卻也不能慢一步輸在起跑線上。
兩個一把年紀的老臣都親自下田,其他大臣更不好意思說自己老了身體不好,寫摺子找康熙哭訴能不能不下田,隻能老老實實跟著種田了。
康熙接到消息後,看著京城的大臣們一個個在自家莊子上勤奮耕種,還是頗為滿意的。
其他地方的官員也紛紛跟上,生怕落後了,就成了落後生,要被康熙盯上,以後就沒好日子過了。
康熙這一通雷厲風行,愣是讓上摺子彈劾靳輔的都少了許多。
大臣們對農人每天需要去河邊來迴挑水十幾二十遍的事自然不清楚,隻覺得挖開太多河道的支流十分不妥。
顧凝宸都想建議康熙,讓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大臣到村莊來,給農人幹活三天就好了。
讓他們別去小河道灌溉,就在大河道這邊來每天挑水,估計累得一天都要幹不下去的。
她這麽想,也給康熙這麽說了。
康熙聽得好笑道:「這確實是個好主意,不少大臣當初極力反對挖開太多的支流,哪怕後來人慢慢少了一些,卻依舊有一些堅持反對。」
他每次看到彈劾的摺子就開始頭疼,不用看都明白這些大臣都是彈劾靳輔。
不如就按照顧凝宸的意思,讓這些反對的大臣來這邊幫農人幹活。
顧凝宸還是心軟,隻說幹活三天,按照康熙的意思,不幹活一個月哪裏叫幹活了?
他尋思著以後定下規矩,叫吏部的人通知群臣,叫他們每年都要去伺候莊稼至少二十天。
可以不連續,比如就沐休的時候去,一個月就有兩次,一年下來就有二十幾天。
去掉冬天的時候,湊個二十天就可以。
如果每年這二十天不能做到,那麽吏部就不會安排他們的職務,在職的也要停職。
什麽時候做到了,什麽時候再繼續就職。
顧凝宸聽得不由側目,大臣們知道康熙這個規定,估計驚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
「皇上就不怕大臣們作弊,說是去莊子上伺候莊稼,隻在旁邊看著不動手了?」
康熙就笑著道:「朕可以抽查一番,問一問就知道誰做了,誰沒親手做了。種田的事隻問人,就能知道個大概,沒親自上手,一問就能出破綻來了。」
尤其他還是親自伺候莊稼好幾年的人,不比那些伺候莊稼多年的農人差,對莊稼尤為熟悉,又親自伺候過莊稼,問上一兩句就能清楚了。
每個人問那就太浪費時間了,康熙就每年隨意抽取那麽一兩個人來問,誰要是答不上來,那頭上的烏紗帽就暫時摘掉一段時間。
差事還是要繼續做,但是這官職就待定。
什麽時候這官員把莊稼真正伺候過,頭上的烏紗帽才重新戴迴去。
不然吃著農人種出來的糧食,卻不知道糧食從何而來,這些大臣豈能知道農人的為難之處,更好為百姓們謀福?
尤其當地父母官,要不清楚百姓需要什麽,又怎麽給他們需要的東西了?
康熙直接寫了手諭,派人送迴去京城給吏部,意思很明確,就要立刻開始執行。
吏部尚書看見後都驚呆了,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居然有這麽一條手諭。
他知道康熙正南下巡視河道,估計靳輔治理得相當不錯,那些彈劾的人又一直上躥下跳。
康熙覺得不痛快,於是就出了這麽個手諭來,還壓根沒有跟內閣大臣商議的意思,一錘定音。
內閣大臣們知道後,互相看了一眼,這事不做也得做了。
而且不但他們要做,還得帶著子孫後輩一起做。
內閣大臣率先做了起來,他們各自在京郊都有莊子,沐休的時候帶著子孫後輩們一起過去。
請了幾個老農人指點,他們換了衣服就下田。
有些子孫輩出生開始別說靠近農田,就連莊稼都沒見過幾次,見到的時候隻在飯桌上煮好的了。
這會兒居然要下田地,一下午就髒兮兮弄得滿身泥,他們就有點受不了。
索額圖把赫舍裏氏的年輕小輩都全部帶過來了,見他們不情不願的樣子就冷笑道:「誰不樂意下田,不知道怎麽伺候田地,迴頭就別進朝堂當官了。不然皇上一問,你們一問三不知,丟的就是咱們赫舍裏氏家的臉麵了。」
光下田地還不行,要熟悉這些莊稼。
不同的莊稼伺候起來也得不同,有的需要水,有的不需要那麽多水,都要分清楚才行,不然就養不好甚至養不活了。
索額圖學著康熙的樣子,把莊子上的田地分成很多塊,旁邊立個牌子,寫上屬於誰的這塊田。
如果莊稼伺候得好,自然綠意盎然,透著鮮活。
要伺弄得不好,莊稼蔫蔫的還可能發黃,一眼看過去半死不活。
在周圍那麽多田地裏麵,要別人都綠意蔥蔥,就中間屬於自己的田地黃不拉幾的,旁邊還寫著自己的名字,想遮掩一下都難了,簡直跟公開處刑沒什麽兩樣。
哪怕再不想種田的小輩,為了臉麵都不敢不用心。
不然索額圖說得出做得到,真的連田地都伺弄不好,以後進朝廷能穩妥當官,那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索額圖這邊風風火火種起來,明珠那邊也是如此。
納蘭家雖然不如赫舍裏氏家那麽人丁興旺,卻也不能慢一步輸在起跑線上。
兩個一把年紀的老臣都親自下田,其他大臣更不好意思說自己老了身體不好,寫摺子找康熙哭訴能不能不下田,隻能老老實實跟著種田了。
康熙接到消息後,看著京城的大臣們一個個在自家莊子上勤奮耕種,還是頗為滿意的。
其他地方的官員也紛紛跟上,生怕落後了,就成了落後生,要被康熙盯上,以後就沒好日子過了。
康熙這一通雷厲風行,愣是讓上摺子彈劾靳輔的都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