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朝百官中,本不缺有識之士,他們也懷疑漠北使者是存心離間。但是在漠北使者一句“安心”之後,哪怕是君逸羽的故交舊好,也難免再生疑慮。
第220章 【溫泉宮?!】
朝堂上沒有外人後,有些持重的大臣,當即就想建議君天熙召迴君逸羽。不管榮樂王是否裏通外國,先換一個與胡人沒有淵源的主帥,才算是以策萬全。
此外,從漠南安護府設立之日起,華朝國內就有人反對。他們認為漠南之地無法耕種,駐兵隻是徒費糧餉,如今便想舊話重提,勸君天熙召迴君逸羽以及漠南的華軍,放棄經營漠南。
又有一波朝臣認為,華朝新收西武之地,徹底消化西武,才是當務之急。漠南已經輸了一場,甭管榮樂王和親不和親,先把漠南的大軍撤入安全之地,才算穩住了局麵。否則,若漠南再生變故,隻怕華朝將在西、北兩麵都得不償失。
哪怕是反對議和的武將,此刻也支持召迴君逸羽。大家都曾領兵在外,最清楚君臣互疑的危害。在他們看來,就算隻是為了榮樂王的個人榮辱著想,榮樂王迴京,至少是示誠心於天下。
退一萬步想,榮樂王畢竟真的當過胡人的駙馬,誰能保證他真的沒與娜音巴雅爾舊情復燃?就算一切都是胡人的離間之計,榮樂王是陛下親筆休棄的皇夫,本就是最遭忌諱的身份,萬一他真的行差踏錯了呢?召迴榮樂王,大家都安心。
總而言之,不管是何考慮,此刻的華朝朝臣都有同一個共識——榮樂王不能再領兵。漠北使者告退後,有心進言的官員不在少數。
君天熙提前預料到了朝臣的躍躍欲試,不等人張嘴,就直接宣布了退朝。
退朝幫君天熙避開了臣下的麵奏,卻避不開如雪的奏書。
一夜之間,勸皇帝召迴君逸羽的奏書,堆滿了君天熙的案頭。
這是君逸羽第二次因為漠北遭受非議,也是君天熙第二次為君逸羽應對漠北帶來的非議。
君逸羽第一次因漠北而遭受朝堂的非議,是在天熙五年的冬天。確切的說,當時不僅是非議,而是一場討伐。
那一年,娜音巴雅爾親自來華朝議和,君逸羽意外撞見了娜音巴雅爾,曝光了自己“安旭木都格”的身份。得知君逸羽曾任漠北駙馬,大半個朝堂都彈劾君逸羽叛國。當時,君天熙強調了君逸羽的軍功,又有以高平侯鄒昌為首的部分武官,咬死了君逸羽是因為“離魂症”流落漠北,情有可原,才為君逸羽壓下了那場朝堂討伐。
而此次麵對的奏書,不是激烈的彈劾,隻是溫和地建議君天熙,召迴君逸羽。這些隱晦的猜忌,就像是一堆棉花,讓人想反駁都沒有著力點。君天熙隻好先將奏書留中。
天下間沒有不透風的朝堂。漠北使者想要君逸羽“迴”漠北繼續當駙馬,這種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很快傳遍了玉安。華朝有禁軍輪流戍邊的製度,如今隨君逸羽遠在漠南的十萬士兵,其中就不乏玉安出生的禁軍。這些禁軍將士的家屬想到君逸羽會去當漠北駙馬,擔心自家子弟的安危,也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更換漠南主帥。
輿論這種東西,向來容易隨風倒。一時間,玉安謠言滿天,不知道的,還以為君逸羽已經投靠了娜音巴雅爾。
君天熙本想用留中不發拖延時間,但是麵對朝野內外甚囂塵上的議論,她已無法再靜默。可是娜音巴雅爾的使者已經將君逸羽推入了百口莫辯的嫌疑之地,以至於就連君康逸都不好幫孩兒在朝堂上辯解。君天熙孤掌難鳴,還能有什麽辦法維護君逸羽呢?
權術。
君天熙深思熟慮後發現,隻有玩弄權術,才能破除當下的困局。
君天熙重新主政以來,一直在整頓吏治,兩年下來,已初見成效。就說這迴主張召迴君逸羽的官員,很多人都是一片為國為民的公心,領頭的幾位大臣,更是素有忠直之名。
通過運用權術,君天熙固然可以為君逸羽壓製非議,但是君主帶頭玩弄權術,必然會敗壞朝廷風氣,遺禍無窮。這一點,君天熙不願意。君天熙相信,君逸羽也一定不願意。
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君天熙對親手寫下休書之事,第一次感到了後悔。如果早知道會有今天,她去年真的應該改寫“和離書”,這樣的話,官場上的投機者會揣測她的心意,就不缺為君逸羽說話的人了。
君逸羽沒有讓君天熙為難太久。
一封露布馳入玉安,擊碎了華朝上下的猜疑之心。
露布報捷。
這是君逸羽大敗娜音巴雅爾的捷書。
君逸羽勸降了漠北圖顏部的首領紮奈那部,在圖顏部的配合下,裏應外合,奪迴了綏平。圖顏部的變節直接威脅了魯勒浩克的安危,娜音巴雅爾擔心後院起火,急於迴師漠北,又被君逸羽堵在了必經之路上,大敗了一場。娜音巴雅爾壁虎斷尾,付出了無數傷亡,才勉強完成了撤兵。
經此一戰,君逸羽幾乎打斷了娜音巴雅爾的根基。聽到漠南的捷報後,華朝臣民哪怕是個瞎子,也不難看到榮樂王的忠心,針對君逸羽的朝野非議,也隨之夏然而止。
誰還能懷疑榮樂王與胡人的監國公主有私情呢?笑話!隻怕娜音巴雅爾想把榮樂王生吞活剝!
君逸羽不知道娜音巴雅爾是否想將自己生吞活剝,她隻知道,娜音巴雅爾這迴派出的議和使者,一定是真心的。
第220章 【溫泉宮?!】
朝堂上沒有外人後,有些持重的大臣,當即就想建議君天熙召迴君逸羽。不管榮樂王是否裏通外國,先換一個與胡人沒有淵源的主帥,才算是以策萬全。
此外,從漠南安護府設立之日起,華朝國內就有人反對。他們認為漠南之地無法耕種,駐兵隻是徒費糧餉,如今便想舊話重提,勸君天熙召迴君逸羽以及漠南的華軍,放棄經營漠南。
又有一波朝臣認為,華朝新收西武之地,徹底消化西武,才是當務之急。漠南已經輸了一場,甭管榮樂王和親不和親,先把漠南的大軍撤入安全之地,才算穩住了局麵。否則,若漠南再生變故,隻怕華朝將在西、北兩麵都得不償失。
哪怕是反對議和的武將,此刻也支持召迴君逸羽。大家都曾領兵在外,最清楚君臣互疑的危害。在他們看來,就算隻是為了榮樂王的個人榮辱著想,榮樂王迴京,至少是示誠心於天下。
退一萬步想,榮樂王畢竟真的當過胡人的駙馬,誰能保證他真的沒與娜音巴雅爾舊情復燃?就算一切都是胡人的離間之計,榮樂王是陛下親筆休棄的皇夫,本就是最遭忌諱的身份,萬一他真的行差踏錯了呢?召迴榮樂王,大家都安心。
總而言之,不管是何考慮,此刻的華朝朝臣都有同一個共識——榮樂王不能再領兵。漠北使者告退後,有心進言的官員不在少數。
君天熙提前預料到了朝臣的躍躍欲試,不等人張嘴,就直接宣布了退朝。
退朝幫君天熙避開了臣下的麵奏,卻避不開如雪的奏書。
一夜之間,勸皇帝召迴君逸羽的奏書,堆滿了君天熙的案頭。
這是君逸羽第二次因為漠北遭受非議,也是君天熙第二次為君逸羽應對漠北帶來的非議。
君逸羽第一次因漠北而遭受朝堂的非議,是在天熙五年的冬天。確切的說,當時不僅是非議,而是一場討伐。
那一年,娜音巴雅爾親自來華朝議和,君逸羽意外撞見了娜音巴雅爾,曝光了自己“安旭木都格”的身份。得知君逸羽曾任漠北駙馬,大半個朝堂都彈劾君逸羽叛國。當時,君天熙強調了君逸羽的軍功,又有以高平侯鄒昌為首的部分武官,咬死了君逸羽是因為“離魂症”流落漠北,情有可原,才為君逸羽壓下了那場朝堂討伐。
而此次麵對的奏書,不是激烈的彈劾,隻是溫和地建議君天熙,召迴君逸羽。這些隱晦的猜忌,就像是一堆棉花,讓人想反駁都沒有著力點。君天熙隻好先將奏書留中。
天下間沒有不透風的朝堂。漠北使者想要君逸羽“迴”漠北繼續當駙馬,這種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很快傳遍了玉安。華朝有禁軍輪流戍邊的製度,如今隨君逸羽遠在漠南的十萬士兵,其中就不乏玉安出生的禁軍。這些禁軍將士的家屬想到君逸羽會去當漠北駙馬,擔心自家子弟的安危,也聯名上書朝廷,請求更換漠南主帥。
輿論這種東西,向來容易隨風倒。一時間,玉安謠言滿天,不知道的,還以為君逸羽已經投靠了娜音巴雅爾。
君天熙本想用留中不發拖延時間,但是麵對朝野內外甚囂塵上的議論,她已無法再靜默。可是娜音巴雅爾的使者已經將君逸羽推入了百口莫辯的嫌疑之地,以至於就連君康逸都不好幫孩兒在朝堂上辯解。君天熙孤掌難鳴,還能有什麽辦法維護君逸羽呢?
權術。
君天熙深思熟慮後發現,隻有玩弄權術,才能破除當下的困局。
君天熙重新主政以來,一直在整頓吏治,兩年下來,已初見成效。就說這迴主張召迴君逸羽的官員,很多人都是一片為國為民的公心,領頭的幾位大臣,更是素有忠直之名。
通過運用權術,君天熙固然可以為君逸羽壓製非議,但是君主帶頭玩弄權術,必然會敗壞朝廷風氣,遺禍無窮。這一點,君天熙不願意。君天熙相信,君逸羽也一定不願意。
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君天熙對親手寫下休書之事,第一次感到了後悔。如果早知道會有今天,她去年真的應該改寫“和離書”,這樣的話,官場上的投機者會揣測她的心意,就不缺為君逸羽說話的人了。
君逸羽沒有讓君天熙為難太久。
一封露布馳入玉安,擊碎了華朝上下的猜疑之心。
露布報捷。
這是君逸羽大敗娜音巴雅爾的捷書。
君逸羽勸降了漠北圖顏部的首領紮奈那部,在圖顏部的配合下,裏應外合,奪迴了綏平。圖顏部的變節直接威脅了魯勒浩克的安危,娜音巴雅爾擔心後院起火,急於迴師漠北,又被君逸羽堵在了必經之路上,大敗了一場。娜音巴雅爾壁虎斷尾,付出了無數傷亡,才勉強完成了撤兵。
經此一戰,君逸羽幾乎打斷了娜音巴雅爾的根基。聽到漠南的捷報後,華朝臣民哪怕是個瞎子,也不難看到榮樂王的忠心,針對君逸羽的朝野非議,也隨之夏然而止。
誰還能懷疑榮樂王與胡人的監國公主有私情呢?笑話!隻怕娜音巴雅爾想把榮樂王生吞活剝!
君逸羽不知道娜音巴雅爾是否想將自己生吞活剝,她隻知道,娜音巴雅爾這迴派出的議和使者,一定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