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天熙認可君逸羽的判斷,也從來不懷疑君逸羽的能力。她召來君康逸,隻是想說:“她在戰事上,過於捨生忘死。綏平已失,我軍在漠南無險可守,若事不可為,不如迴師北疆,改日整軍再戰。”
熙兒是擔心羽兒再冒險?君康逸聽出君天熙的意圖後,強忍笑意,應承道:“陛下放心,我會寫信給羽兒,讓她穩重行事,不可涉險。”
君康逸知道,如果不是去年西武宮變,君天熙根本不會讓君逸羽再入行伍。而今也是不好臨陣換帥,才隻能眼看著君逸羽處於兵爭之中。念及此事,君康逸微頓之後,又說道:“羽兒的身份,不宜久留軍中。陛下當初給她兵柄,本是方便她救助師姐。如今永寧王已經安居玉安了,等漠南事了,陛下召羽兒迴京吧?”
君天熙點頭應允了。
該說的話說得差不多了,君康逸當即告辭。說話之間,他還試圖還迴軍報。
君天熙同意了君康逸的告辭,卻拒絕了他遞迴的軍報。
一邊擔心羽兒,一邊又不肯留下她的手書嗎?君康逸已經習慣了君逸羽複雜的情史。他隻在心中感慨了一句,就把軍報收入了懷中。
陛下連皇夫殿下的手跡都不願意要,這還能和好嗎?明明陛下還擔心殿下的安危,不該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呀!老天爺呀,殿下到底是怎麽得罪陛下了!
慕晴操碎了一顆月老心,幾乎感到了絕望。
更讓慕晴絕望的,是漠北使者。
漠北使者抵達玉安的第三天,在鴻臚寺的指引下來到了華朝朝堂,向君天熙奉上了國書。
雖然君天熙今天才拿到娜音巴雅爾的議和國書,但是國書的內容,鴻臚寺昨天就打聽到了。君天熙象徵性地掃了國書一眼,對漠北使者說道:“朕已命左相主管和談事宜,會同有司,與使者議定款項。”
左相君康逸對漠北使者拱手一禮,算是相互認了認臉。
漠北使者也對君康逸還了一禮。
兩國議和的細則千頭萬緒,不是朝堂之上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既然雙方首腦都認可了議和,接下來便該在談判桌上慢慢商議,今日遞交國書的典禮,也該到此為止。
鴻臚寺正想引導漠北使者離開,漠北使者卻說道:“我朝監國公主為示盟好誠意,願與貴國聯姻。監國說,隻要讓榮樂王迴我朝當監國公主駙馬,她願撤兵綏平,與華朝以冬不恩山為界,奉華朝皇帝為姑母,與華朝以叔侄之國論交。敬問華朝皇帝,聯姻之事,左相也能做主嗎?”
娜音巴雅爾這迴派出來的使者,不僅精通漢語,而且聲若洪鍾。
他鏗鏘有力的語句一字一頓地砸在華朝廟堂上,將這座浩大的殿宇砸成了一片死寂。
依照華朝禮製,遞交國書的大典,在京官員都要列席。也是因此,今日的華朝朝堂上,人數著實不少。在場的華朝臣工,礙於外人在場,迴過神來後,極力壓抑震驚,還是免不了倒吸一口涼氣。
胡使說什麽?隻要讓榮樂王去給娜音巴雅爾當駙馬,他們願意讓出綏平?還願意以侄國自居?兩國講和,向來是錙銖必爭。為了榮樂王,北胡當著這麽多人的麵,一開口就退讓這麽多,是何心思?從這個胡使的言談來看,他熟知我朝國語。他方才說的是讓榮樂王“迴我朝”當駙馬,他又是榮樂王派人護送入京的,別是榮樂王已經與娜音巴雅爾私下有約了吧?
不同於朝臣百轉千迴的猜測,侍立在君天熙身側的慕晴,則是怒火中燒。胡人這是什麽意思?一提榮樂王,就是“迴我朝”,還口口聲聲說什麽“姑母”、“叔侄之國”,這是譏諷陛下搶親,還是譏諷陛下與皇夫殿下亂了輩分?還有,娜音巴雅爾應該知道殿下是女兒身吧?她的使者當眾說出這些鬼話,是來離間殿下的吧!
我都如此氣憤,陛下呢?漠北其心可誅不假,但是漠北使者表麵上是為了“盟好”才提了“聯姻”。陛下此刻翻臉,隻會授人以柄……慕晴擔心君天熙衝冠一怒為紅顏,連忙偷偷觀察君天熙的臉色。可惜隔著天子之冕的十二串玉旒,慕晴什麽都看不清。
君天熙臉色鐵青。
慕晴都能想到的利害,君天熙如何不懂?有了漠北使者這段包藏禍心的言論,除非君逸羽能大敗娜音巴雅爾,否則,無論是戰是和,君逸羽在華朝幾乎不再有立錐之地。
如果不是君逸羽需要議和拖延時間,君天熙寧願背負罵名,也要砍了娜音巴雅爾的使者。可是此時此地,哪怕隻是為了君逸羽,也沒有君天熙任性的餘地。
君天熙極力找迴冷靜,平淡地迴道:“先議其他。榮樂王的婚事,她自己做主。”
“榮樂王的婚事可以自行做主?”漠北使者反問一句後,喜形於色地行了禮,“那外臣就安心了。外臣告退。”
語罷,漠北使者利索地離開了朝堂。
什麽叫“安心了”?榮樂王自己可以做主婚事,胡使就安心了?莫非榮樂王真的已經暗自答應了北去?不應該呀。榮樂王如若暗懷外心,何不在西武自立?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榮樂王年紀輕輕,就已經建立了不世功勳,位極人臣,如今又促成了西武的納土來歸,他若是擔心功高震主,想要北去避禍,也不是不可能。借用和親的名義投奔漠北,還能保留忠名。而且榮樂王與娜音巴雅爾從前就是夫妻,聽說娜音巴雅爾也是稀世美人,榮樂王與她舊情復燃,也是可能的吧……
熙兒是擔心羽兒再冒險?君康逸聽出君天熙的意圖後,強忍笑意,應承道:“陛下放心,我會寫信給羽兒,讓她穩重行事,不可涉險。”
君康逸知道,如果不是去年西武宮變,君天熙根本不會讓君逸羽再入行伍。而今也是不好臨陣換帥,才隻能眼看著君逸羽處於兵爭之中。念及此事,君康逸微頓之後,又說道:“羽兒的身份,不宜久留軍中。陛下當初給她兵柄,本是方便她救助師姐。如今永寧王已經安居玉安了,等漠南事了,陛下召羽兒迴京吧?”
君天熙點頭應允了。
該說的話說得差不多了,君康逸當即告辭。說話之間,他還試圖還迴軍報。
君天熙同意了君康逸的告辭,卻拒絕了他遞迴的軍報。
一邊擔心羽兒,一邊又不肯留下她的手書嗎?君康逸已經習慣了君逸羽複雜的情史。他隻在心中感慨了一句,就把軍報收入了懷中。
陛下連皇夫殿下的手跡都不願意要,這還能和好嗎?明明陛下還擔心殿下的安危,不該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樣子呀!老天爺呀,殿下到底是怎麽得罪陛下了!
慕晴操碎了一顆月老心,幾乎感到了絕望。
更讓慕晴絕望的,是漠北使者。
漠北使者抵達玉安的第三天,在鴻臚寺的指引下來到了華朝朝堂,向君天熙奉上了國書。
雖然君天熙今天才拿到娜音巴雅爾的議和國書,但是國書的內容,鴻臚寺昨天就打聽到了。君天熙象徵性地掃了國書一眼,對漠北使者說道:“朕已命左相主管和談事宜,會同有司,與使者議定款項。”
左相君康逸對漠北使者拱手一禮,算是相互認了認臉。
漠北使者也對君康逸還了一禮。
兩國議和的細則千頭萬緒,不是朝堂之上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既然雙方首腦都認可了議和,接下來便該在談判桌上慢慢商議,今日遞交國書的典禮,也該到此為止。
鴻臚寺正想引導漠北使者離開,漠北使者卻說道:“我朝監國公主為示盟好誠意,願與貴國聯姻。監國說,隻要讓榮樂王迴我朝當監國公主駙馬,她願撤兵綏平,與華朝以冬不恩山為界,奉華朝皇帝為姑母,與華朝以叔侄之國論交。敬問華朝皇帝,聯姻之事,左相也能做主嗎?”
娜音巴雅爾這迴派出來的使者,不僅精通漢語,而且聲若洪鍾。
他鏗鏘有力的語句一字一頓地砸在華朝廟堂上,將這座浩大的殿宇砸成了一片死寂。
依照華朝禮製,遞交國書的大典,在京官員都要列席。也是因此,今日的華朝朝堂上,人數著實不少。在場的華朝臣工,礙於外人在場,迴過神來後,極力壓抑震驚,還是免不了倒吸一口涼氣。
胡使說什麽?隻要讓榮樂王去給娜音巴雅爾當駙馬,他們願意讓出綏平?還願意以侄國自居?兩國講和,向來是錙銖必爭。為了榮樂王,北胡當著這麽多人的麵,一開口就退讓這麽多,是何心思?從這個胡使的言談來看,他熟知我朝國語。他方才說的是讓榮樂王“迴我朝”當駙馬,他又是榮樂王派人護送入京的,別是榮樂王已經與娜音巴雅爾私下有約了吧?
不同於朝臣百轉千迴的猜測,侍立在君天熙身側的慕晴,則是怒火中燒。胡人這是什麽意思?一提榮樂王,就是“迴我朝”,還口口聲聲說什麽“姑母”、“叔侄之國”,這是譏諷陛下搶親,還是譏諷陛下與皇夫殿下亂了輩分?還有,娜音巴雅爾應該知道殿下是女兒身吧?她的使者當眾說出這些鬼話,是來離間殿下的吧!
我都如此氣憤,陛下呢?漠北其心可誅不假,但是漠北使者表麵上是為了“盟好”才提了“聯姻”。陛下此刻翻臉,隻會授人以柄……慕晴擔心君天熙衝冠一怒為紅顏,連忙偷偷觀察君天熙的臉色。可惜隔著天子之冕的十二串玉旒,慕晴什麽都看不清。
君天熙臉色鐵青。
慕晴都能想到的利害,君天熙如何不懂?有了漠北使者這段包藏禍心的言論,除非君逸羽能大敗娜音巴雅爾,否則,無論是戰是和,君逸羽在華朝幾乎不再有立錐之地。
如果不是君逸羽需要議和拖延時間,君天熙寧願背負罵名,也要砍了娜音巴雅爾的使者。可是此時此地,哪怕隻是為了君逸羽,也沒有君天熙任性的餘地。
君天熙極力找迴冷靜,平淡地迴道:“先議其他。榮樂王的婚事,她自己做主。”
“榮樂王的婚事可以自行做主?”漠北使者反問一句後,喜形於色地行了禮,“那外臣就安心了。外臣告退。”
語罷,漠北使者利索地離開了朝堂。
什麽叫“安心了”?榮樂王自己可以做主婚事,胡使就安心了?莫非榮樂王真的已經暗自答應了北去?不應該呀。榮樂王如若暗懷外心,何不在西武自立?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榮樂王年紀輕輕,就已經建立了不世功勳,位極人臣,如今又促成了西武的納土來歸,他若是擔心功高震主,想要北去避禍,也不是不可能。借用和親的名義投奔漠北,還能保留忠名。而且榮樂王與娜音巴雅爾從前就是夫妻,聽說娜音巴雅爾也是稀世美人,榮樂王與她舊情復燃,也是可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