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魏國殘軍迴到大梁城內,再加上城外重新被趙國大軍團團圍住,整個大梁陷入到莫名的恐慌之中。
此時的魏王宮魏安厘王的議事大殿之中正彌漫著壓抑的氣氛,魏安厘王和龍陽君對視而坐盡皆默然不語。
一直盯著龍陽君的魏安厘王沉默許久突然開口說道:“此時城外重新被趙國大軍團團圍住,段幹子統帥之吾國大軍相比已經兇多吉少,龍陽心中可還有妙策?”
龍陽君聽到魏安厘王的問題,歎了一口氣說道:“此時向各國求援,或許可將對方趕出吾國境內。”
魏國的西麵韓國已經背棄了魏國與趙國結盟,想必現在對於魏國的情況絕對是不管不顧。
東麵齊國或許可派援軍前來救援魏國,隻不過道阻且長、遠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齊國西麵尚有衛、宋兩個小諸侯國牽製,魏國同樣指望不上。
所以當龍陽君提起求援的時候,魏安厘王心中閃過的唯一一個國家就是位於魏國南邊的楚國。
隻不過楚考烈王也是一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要想說動楚考烈王派軍前來魏國救援,不下血本可是請不動楚國的大軍。
魏安厘王的視線逐漸移到了龍陽君的身上,若是魏國國內誰人可以擔當出使楚國的重任,非眼前的龍陽君不可。
隻是現在魏國大梁城內將領缺失,一旦派遣龍陽君出使楚國,那麽憑借大梁城中這些酒囊飯袋,能否在龍陽君歸來之前守住大梁城?
魏安厘王麵對如此困境陷入到兩難的抉擇當中,一時之間心中根本拿不定任何的主意。
作為魏安厘王現在的枕邊人,龍陽君當然看出自家大王的猶豫來,當下開口說道:“啟稟大王,臣覺得可派遣須相前往楚國求援,吾國已經沒有和楚國討價還價的餘地,隻是不要讓楚國獅子大開口就是了。”
“臣還是待在大梁城中吧,趙括並不是一個好相與的對手。其人屢出奇謀兼又心狠手辣,臣若是出使楚國陳都的話,害怕城中守軍有些招架不住!”
魏安厘王點點頭認同了龍陽君的意見,此時的龍陽君甚至可以說是大梁城中的定海神針,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刻出使楚國。
見到魏安厘王同意了自己的意見,龍陽君心底稍微鬆了一口氣,試探的開口說道:“敢問大王,心中可曾做好最壞的打算?”
聽到龍陽君突然提起這個,魏安厘王心中一突說道:“事情已經發展到不得不考慮後路的地步了?”
龍陽君突然離開坐席單膝跪倒在魏安厘王的麵前,接下來的這番話對於魏安厘王來說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所以他將自己的姿態放到了最低。
“大王若不想魏國國祚葬送在大王的手中,睢陽、汝陽兩地大王可任選一地充作遷都之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吾國甚至可以仿照越王勾踐同趙國求和,隻要能夠為吾國贏得足夠的時間!”
魏安厘王瞪大了雙眼死死的盯著眼前的龍陽君,胸口一直不停的起伏著,那一口氣別在胸口顯得非常難受。
龍陽君踩著溫柔的腳步來到了魏安厘王的身後,雙手撫摸著自家大王的前胸後背給他順氣,終於是將這口氣替魏安厘王捋順。
“你......你竟敢......”
就算如此魏安厘王依舊難以說出一句完整的話語,甩開龍陽君的雙手一直拍打著自己的胸膛。
龍陽君重新單膝跪倒在地上,低著頭不去看魏安厘王暴怒的神情:“啟稟大王,此番吾國真的已經到了懸崖邊上,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複之局。臣認為大王必須考慮後路,真到了那個時候絕對不能為大梁城陪葬!”
“滾!給寡人滾出去!”魏安厘王抓起案幾上的漆器杯子扔在了龍陽君的麵前碎成了一地,咒罵著就要將他趕出議事大殿之中。
這幾日見到的都是魏安厘王陰沉沉的神情,所有侍從、侍女見到如此狂暴的魏安厘王俱都縮起了腦袋,唯恐惹禍上身。
龍陽君看著一地的碎片緩緩站起了身子,躬身一禮說道:“大王,臣下之言句句發自肺腑,還望大王慎重考慮,臣告退。”
等到龍陽君的身影從議事大殿之中消失許久之後,魏安厘王這才從暴怒的神情中恢複過來。
他的腦海中一直迴蕩著龍陽君的之前的勸諫,他自己也漸漸站在純中立的角度去看待此番的大梁之圍。
由於自己的的愚蠢決定,積攢了兩年的魏軍主力隨之陷入到了對方的算計之中,最終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結局。
這樣的結局造成了大梁城中現在守軍不足十萬之數,完全落入到被動挨打的地步。
在魏軍主力離開了大梁城前往黃池方向救援的時候,龍陽君在城中的所作所為魏安厘王一直看在眼裏。
先是召集全城的工匠仿照趙軍拋石機進行製作,短短時間就將拋石機數量翻了一倍有餘,然後就是根據手中最後的力量去布置城防,總之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到這一場守城之戰中。
但是龍陽君所做的這些事情到底是卓爾有效還是杯水車薪,都需要趙軍全力攻城才能夠看出來。
魏安厘王想著想著心思就飄到了汝陽城上麵來,他竟然開始很認真的考慮遷都的事情。
不知道為什麽,因為自己那位姐姐魏蕾孤身一人前往睢陽,恨屋及烏下的他對於睢陽有一種莫名的不爽感覺。
想到這裏魏安厘王在心中默默下定了決心,若是局勢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位,遷都汝陽就會成為自己的唯一選擇。
龍陽君離開魏王宮之後,就立刻前往大梁城城牆之上巡視,他不能留給趙軍任何的可趁之機,將大梁城白白拱手送給趙人。
位於趙軍中軍大帳之中的趙括並不想讓大梁城內的魏國守軍多麽滋潤。在守軍失去了出城迎擊的力量之後,趙括決定安排蘇射、林於兩人率領麾下士卒在大梁城外護城河搭設浮橋,以期能讓趙國大軍渡過大梁護城河。
此時的魏王宮魏安厘王的議事大殿之中正彌漫著壓抑的氣氛,魏安厘王和龍陽君對視而坐盡皆默然不語。
一直盯著龍陽君的魏安厘王沉默許久突然開口說道:“此時城外重新被趙國大軍團團圍住,段幹子統帥之吾國大軍相比已經兇多吉少,龍陽心中可還有妙策?”
龍陽君聽到魏安厘王的問題,歎了一口氣說道:“此時向各國求援,或許可將對方趕出吾國境內。”
魏國的西麵韓國已經背棄了魏國與趙國結盟,想必現在對於魏國的情況絕對是不管不顧。
東麵齊國或許可派援軍前來救援魏國,隻不過道阻且長、遠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齊國西麵尚有衛、宋兩個小諸侯國牽製,魏國同樣指望不上。
所以當龍陽君提起求援的時候,魏安厘王心中閃過的唯一一個國家就是位於魏國南邊的楚國。
隻不過楚考烈王也是一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要想說動楚考烈王派軍前來魏國救援,不下血本可是請不動楚國的大軍。
魏安厘王的視線逐漸移到了龍陽君的身上,若是魏國國內誰人可以擔當出使楚國的重任,非眼前的龍陽君不可。
隻是現在魏國大梁城內將領缺失,一旦派遣龍陽君出使楚國,那麽憑借大梁城中這些酒囊飯袋,能否在龍陽君歸來之前守住大梁城?
魏安厘王麵對如此困境陷入到兩難的抉擇當中,一時之間心中根本拿不定任何的主意。
作為魏安厘王現在的枕邊人,龍陽君當然看出自家大王的猶豫來,當下開口說道:“啟稟大王,臣覺得可派遣須相前往楚國求援,吾國已經沒有和楚國討價還價的餘地,隻是不要讓楚國獅子大開口就是了。”
“臣還是待在大梁城中吧,趙括並不是一個好相與的對手。其人屢出奇謀兼又心狠手辣,臣若是出使楚國陳都的話,害怕城中守軍有些招架不住!”
魏安厘王點點頭認同了龍陽君的意見,此時的龍陽君甚至可以說是大梁城中的定海神針,絕對不能在這個時刻出使楚國。
見到魏安厘王同意了自己的意見,龍陽君心底稍微鬆了一口氣,試探的開口說道:“敢問大王,心中可曾做好最壞的打算?”
聽到龍陽君突然提起這個,魏安厘王心中一突說道:“事情已經發展到不得不考慮後路的地步了?”
龍陽君突然離開坐席單膝跪倒在魏安厘王的麵前,接下來的這番話對於魏安厘王來說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所以他將自己的姿態放到了最低。
“大王若不想魏國國祚葬送在大王的手中,睢陽、汝陽兩地大王可任選一地充作遷都之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吾國甚至可以仿照越王勾踐同趙國求和,隻要能夠為吾國贏得足夠的時間!”
魏安厘王瞪大了雙眼死死的盯著眼前的龍陽君,胸口一直不停的起伏著,那一口氣別在胸口顯得非常難受。
龍陽君踩著溫柔的腳步來到了魏安厘王的身後,雙手撫摸著自家大王的前胸後背給他順氣,終於是將這口氣替魏安厘王捋順。
“你......你竟敢......”
就算如此魏安厘王依舊難以說出一句完整的話語,甩開龍陽君的雙手一直拍打著自己的胸膛。
龍陽君重新單膝跪倒在地上,低著頭不去看魏安厘王暴怒的神情:“啟稟大王,此番吾國真的已經到了懸崖邊上,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複之局。臣認為大王必須考慮後路,真到了那個時候絕對不能為大梁城陪葬!”
“滾!給寡人滾出去!”魏安厘王抓起案幾上的漆器杯子扔在了龍陽君的麵前碎成了一地,咒罵著就要將他趕出議事大殿之中。
這幾日見到的都是魏安厘王陰沉沉的神情,所有侍從、侍女見到如此狂暴的魏安厘王俱都縮起了腦袋,唯恐惹禍上身。
龍陽君看著一地的碎片緩緩站起了身子,躬身一禮說道:“大王,臣下之言句句發自肺腑,還望大王慎重考慮,臣告退。”
等到龍陽君的身影從議事大殿之中消失許久之後,魏安厘王這才從暴怒的神情中恢複過來。
他的腦海中一直迴蕩著龍陽君的之前的勸諫,他自己也漸漸站在純中立的角度去看待此番的大梁之圍。
由於自己的的愚蠢決定,積攢了兩年的魏軍主力隨之陷入到了對方的算計之中,最終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結局。
這樣的結局造成了大梁城中現在守軍不足十萬之數,完全落入到被動挨打的地步。
在魏軍主力離開了大梁城前往黃池方向救援的時候,龍陽君在城中的所作所為魏安厘王一直看在眼裏。
先是召集全城的工匠仿照趙軍拋石機進行製作,短短時間就將拋石機數量翻了一倍有餘,然後就是根據手中最後的力量去布置城防,總之就是全心全意投入到這一場守城之戰中。
但是龍陽君所做的這些事情到底是卓爾有效還是杯水車薪,都需要趙軍全力攻城才能夠看出來。
魏安厘王想著想著心思就飄到了汝陽城上麵來,他竟然開始很認真的考慮遷都的事情。
不知道為什麽,因為自己那位姐姐魏蕾孤身一人前往睢陽,恨屋及烏下的他對於睢陽有一種莫名的不爽感覺。
想到這裏魏安厘王在心中默默下定了決心,若是局勢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位,遷都汝陽就會成為自己的唯一選擇。
龍陽君離開魏王宮之後,就立刻前往大梁城城牆之上巡視,他不能留給趙軍任何的可趁之機,將大梁城白白拱手送給趙人。
位於趙軍中軍大帳之中的趙括並不想讓大梁城內的魏國守軍多麽滋潤。在守軍失去了出城迎擊的力量之後,趙括決定安排蘇射、林於兩人率領麾下士卒在大梁城外護城河搭設浮橋,以期能讓趙國大軍渡過大梁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