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成王聽到虞卿的意見,頓時沉默了下去。本來按照他的想法是想讓趙括扛起趙國軍方的大旗,不過虞卿所言倒是沒有錯。
平陽君趙豹從輩分上說還是趙括的叔父一輩,在他擔當左國尉的時候,貿然將趙括提到平陽君的頭上,難保自己這個叔父心中所何感想。
所以思來想去趙孝成王決定將這個難題交給平原君趙勝:“平原君身為吾國相邦,自然清楚,依你之見如何?”
趙勝看了一眼麵色平靜如水的趙豹,猶豫了一下方才說道:“迴稟大王,虞卿所言當是老成謀國,馬服君畢竟年歲尚幼,貿然上位說不得還會犯下過錯。依臣下之見,馬服君可跟左國尉平陽君學習一二,再行擢升。”
趙孝成王當即拍板,還是決定暫緩趙括的擢升:“平原君與虞卿之言倒是沒錯,是寡人著急了一些。那就改封趙括為晉陽君,以彰顯趙括的赫赫戰功!”
趙括一聽心裏鬆了一口氣,遂行禮謝恩:“多謝大王恩寵,臣下必不負大王所托,為吾國清退各方宵小!”
晉陽乃是趙國興起之地,想當年趙國創始人趙襄子就是在這裏打敗了智、韓、魏三家的圍攻,鼎定趙國之勢。
之後又是趙國多年的都城所在,即使趙國已經將都城遷到了邯鄲,晉陽也是趙國西北方的重中之重。
此時趙孝成王將趙括的封地改為了晉陽,足以想見趙括在趙孝成王心目中的地位。
今天的會議其實就是圍繞著趙括來展開的,既然趙括的封賞已經確定,是以趙孝成王也就遣散了幾位大臣。
平原君走在虞卿和趙括的身旁,笑著說道:“括兒不會心中怨恨叔父吧?”
“叔父說得哪裏話,想當年吾父亦是由叔父引薦,才有了吾父後來的赫赫聲威。小侄知道叔父隻是為了小侄好,害怕小侄鋼過易折,小侄還要多謝叔父才是!”
趙括發自肺腑之言讓趙勝老懷大慰,馬服君趙奢在趙國一向是被眾人視為他的鐵杆,全是因為趙勝對於趙奢的引薦之恩。
因為這樣,趙勝和趙奢一家是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既損。
是以在趙奢故去、趙括未崛起的那幾年趙勝沒少照顧趙奢府上的家眷,此時聽到趙括的話,足以證明兩家的情誼並沒有因為趙奢故去而減弱幾分。
趙括其實也明白,他與趙勝因為趙奢的關係天然就會被認為一黨,他也沒有想去改變什麽。
畢竟平原君趙勝現在身為趙國的相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加上自己在軍方的協助,足以壓製趙國任何不滿。
不過樹大畢竟招風,趙括已經在心裏打定了主意,在沒有戰事之前自己要韜光養晦。
好家夥一個晉陽君傳出去就足以讓趙國所有人眼紅了,要是哪個不開眼的家夥再拿上趙王後李瀅做些文章,自己怕是不死也要死了。
所以他立刻和趙勝、虞卿辭行,急匆匆的返迴到趙府之中。
隨著這次趙王宮會議的結束,趙孝成王改封趙括為晉陽君的詔令隨即通傳天下,一時間趙國朝野紛紛震動。
而趙府再一次成為門庭若市的地方,光光是排隊拜訪的人就足以將趙府的門檻踩爛。
趙括奉行著自己韜光養晦的策略,每日除了前往國尉府坐差之外,所有拜訪自己的人一律不見。
這樣的表現讓趙母身為滿意,覺得多年的辛苦真的是沒有白費,趙括終於慢慢變得成熟起來。
不過這些人倒是不厭其煩,為了能在晉陽君趙括麵前露個臉,甚至追到了國尉府的門口。
因為左國尉平陽君趙豹身份敏感又鐵麵無私,他們都不敢太過造次,每日就在門口靜靜守著趙括的出現。
這樣的情況也讓趙括不厭其煩,終於按捺不住和平陽君趙豹告假一段時間。
趙豹也是對外麵的這些人搞得非常頭疼,隻是人家就在那裏靜靜侯著,並不會打擾國尉府的運行。
是以趙括的告假剛剛報了上來,趙豹二話不說就準了趙括的請求,隻是讓他在家好好休息。
迴到家中的趙括剛開始還算不錯,每日裏就是在魚姝、魚雅兩姐妹的陪同下看看兵書學習韜略、做些愉快的事情,這時間一長趙括就有點扛不住了。
在這個太多沒有娛樂方式、美食匱乏的年代,任何事情做多了多容易讓人感到厭煩。
這一日趙括終於是在府中待不下去了,叫上藤卻和向宇往趙國內史衙門走了過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全邯鄲都知道晉陽君趙括非常反感人們向他這裏聚集。所以現在就算是趙括騎馬出門,也沒有了當時人群聚集的情況。
趙國內史掌管著國家租稅、錢穀與財政收支,趙國最為倚重的騎兵裝備就是在內史的管控之下。
說起來趙括也算是給自己找點事做,畢竟騎在裸馬之上飛奔是讓人異常頭疼的事情。
之前因為戰事的原因趙括並沒有著手去解決這個事情,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趙括自然會讓趙國騎兵成為真正的騎兵部隊。
現在的趙國騎兵雖然名義上是騎兵,但是隻能夠在平坦的地區進行作戰。
一旦是在長平地區那樣多是崎嶇山路的地帶,趙國的騎兵能夠在馬匹顛簸中不被戰馬甩下來就算不錯了,更遑論去進行戰鬥。
有了馬鞍和馬鐙之後,趙國騎兵這些精銳就能更好的去掌控胯下的戰馬,可以在任何地形展開對敵人的快速衝殺。
內侍衙門可沒成想趙括會突然前來拜訪,內史令田倉聽到晉陽君趙括前來拜訪,慌忙間走出府衙迎接。
趙括將胯下戰馬牽了進來,停在了內史衙門的中庭之處。
內史令田倉連忙走到了趙括的身邊,笑著說道:“君上,這內史府衙乃是下臣等辦公的地方,君上將戰馬牽入這裏怕是不妥吧?”
趙括沒有去搭理田倉的話,而是將韁繩綁在門廳的柱子上說道:“本君此來就是為了這個事情,若是不讓田內史看見這戰馬,怕是田內史不知該如何去做呀!”
平陽君趙豹從輩分上說還是趙括的叔父一輩,在他擔當左國尉的時候,貿然將趙括提到平陽君的頭上,難保自己這個叔父心中所何感想。
所以思來想去趙孝成王決定將這個難題交給平原君趙勝:“平原君身為吾國相邦,自然清楚,依你之見如何?”
趙勝看了一眼麵色平靜如水的趙豹,猶豫了一下方才說道:“迴稟大王,虞卿所言當是老成謀國,馬服君畢竟年歲尚幼,貿然上位說不得還會犯下過錯。依臣下之見,馬服君可跟左國尉平陽君學習一二,再行擢升。”
趙孝成王當即拍板,還是決定暫緩趙括的擢升:“平原君與虞卿之言倒是沒錯,是寡人著急了一些。那就改封趙括為晉陽君,以彰顯趙括的赫赫戰功!”
趙括一聽心裏鬆了一口氣,遂行禮謝恩:“多謝大王恩寵,臣下必不負大王所托,為吾國清退各方宵小!”
晉陽乃是趙國興起之地,想當年趙國創始人趙襄子就是在這裏打敗了智、韓、魏三家的圍攻,鼎定趙國之勢。
之後又是趙國多年的都城所在,即使趙國已經將都城遷到了邯鄲,晉陽也是趙國西北方的重中之重。
此時趙孝成王將趙括的封地改為了晉陽,足以想見趙括在趙孝成王心目中的地位。
今天的會議其實就是圍繞著趙括來展開的,既然趙括的封賞已經確定,是以趙孝成王也就遣散了幾位大臣。
平原君走在虞卿和趙括的身旁,笑著說道:“括兒不會心中怨恨叔父吧?”
“叔父說得哪裏話,想當年吾父亦是由叔父引薦,才有了吾父後來的赫赫聲威。小侄知道叔父隻是為了小侄好,害怕小侄鋼過易折,小侄還要多謝叔父才是!”
趙括發自肺腑之言讓趙勝老懷大慰,馬服君趙奢在趙國一向是被眾人視為他的鐵杆,全是因為趙勝對於趙奢的引薦之恩。
因為這樣,趙勝和趙奢一家是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既損。
是以在趙奢故去、趙括未崛起的那幾年趙勝沒少照顧趙奢府上的家眷,此時聽到趙括的話,足以證明兩家的情誼並沒有因為趙奢故去而減弱幾分。
趙括其實也明白,他與趙勝因為趙奢的關係天然就會被認為一黨,他也沒有想去改變什麽。
畢竟平原君趙勝現在身為趙國的相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加上自己在軍方的協助,足以壓製趙國任何不滿。
不過樹大畢竟招風,趙括已經在心裏打定了主意,在沒有戰事之前自己要韜光養晦。
好家夥一個晉陽君傳出去就足以讓趙國所有人眼紅了,要是哪個不開眼的家夥再拿上趙王後李瀅做些文章,自己怕是不死也要死了。
所以他立刻和趙勝、虞卿辭行,急匆匆的返迴到趙府之中。
隨著這次趙王宮會議的結束,趙孝成王改封趙括為晉陽君的詔令隨即通傳天下,一時間趙國朝野紛紛震動。
而趙府再一次成為門庭若市的地方,光光是排隊拜訪的人就足以將趙府的門檻踩爛。
趙括奉行著自己韜光養晦的策略,每日除了前往國尉府坐差之外,所有拜訪自己的人一律不見。
這樣的表現讓趙母身為滿意,覺得多年的辛苦真的是沒有白費,趙括終於慢慢變得成熟起來。
不過這些人倒是不厭其煩,為了能在晉陽君趙括麵前露個臉,甚至追到了國尉府的門口。
因為左國尉平陽君趙豹身份敏感又鐵麵無私,他們都不敢太過造次,每日就在門口靜靜守著趙括的出現。
這樣的情況也讓趙括不厭其煩,終於按捺不住和平陽君趙豹告假一段時間。
趙豹也是對外麵的這些人搞得非常頭疼,隻是人家就在那裏靜靜侯著,並不會打擾國尉府的運行。
是以趙括的告假剛剛報了上來,趙豹二話不說就準了趙括的請求,隻是讓他在家好好休息。
迴到家中的趙括剛開始還算不錯,每日裏就是在魚姝、魚雅兩姐妹的陪同下看看兵書學習韜略、做些愉快的事情,這時間一長趙括就有點扛不住了。
在這個太多沒有娛樂方式、美食匱乏的年代,任何事情做多了多容易讓人感到厭煩。
這一日趙括終於是在府中待不下去了,叫上藤卻和向宇往趙國內史衙門走了過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全邯鄲都知道晉陽君趙括非常反感人們向他這裏聚集。所以現在就算是趙括騎馬出門,也沒有了當時人群聚集的情況。
趙國內史掌管著國家租稅、錢穀與財政收支,趙國最為倚重的騎兵裝備就是在內史的管控之下。
說起來趙括也算是給自己找點事做,畢竟騎在裸馬之上飛奔是讓人異常頭疼的事情。
之前因為戰事的原因趙括並沒有著手去解決這個事情,現在有了這樣的機會,趙括自然會讓趙國騎兵成為真正的騎兵部隊。
現在的趙國騎兵雖然名義上是騎兵,但是隻能夠在平坦的地區進行作戰。
一旦是在長平地區那樣多是崎嶇山路的地帶,趙國的騎兵能夠在馬匹顛簸中不被戰馬甩下來就算不錯了,更遑論去進行戰鬥。
有了馬鞍和馬鐙之後,趙國騎兵這些精銳就能更好的去掌控胯下的戰馬,可以在任何地形展開對敵人的快速衝殺。
內侍衙門可沒成想趙括會突然前來拜訪,內史令田倉聽到晉陽君趙括前來拜訪,慌忙間走出府衙迎接。
趙括將胯下戰馬牽了進來,停在了內史衙門的中庭之處。
內史令田倉連忙走到了趙括的身邊,笑著說道:“君上,這內史府衙乃是下臣等辦公的地方,君上將戰馬牽入這裏怕是不妥吧?”
趙括沒有去搭理田倉的話,而是將韁繩綁在門廳的柱子上說道:“本君此來就是為了這個事情,若是不讓田內史看見這戰馬,怕是田內史不知該如何去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