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庵道:“沒錯,確實是太皇太後囑托。”
小童點點頭。
老者道:“那我也湊個熱鬧,來講個故事。”
聞言,謝慈想帶阿寧告辭了,但是阿寧看著老者應道:“好!”
其他人也點頭,謝慈心裏苦的沉默。
老者道:“仲秋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但是嫁人後常被夫君打罵,公婆罰,被小妾誣陷,仲秋努力的不怨懟,直到仲秋懷胎十月的孩子被夫君不小心摔死後,仲秋用剪刀傷了自己的夫君,然後被夫家休了,成了下堂婦,仲秋被家族舍棄,曾經的千金,後半生孤苦出家。”
說著,老者不說了,劉庵等人見此,問道:“然後呢?”
老者道:“沒有然後了。”
眾人嘴角抽了一下,不知道說什麽了。
老者這時又道:“還有一個故事。”
隻聽老者道:“有個名字叫梅花姑娘,年少時嫁人生子,日子幸福的過了半生,直到不幸降臨,梅花的丈夫病死,兒子死於戰亂,兒媳走了,孫子掉進了河裏淹死,前半生有一家子人,後半生孑然一身。”
老者似乎又說完了,眾人麵無表情,依舊不知道說什麽。
見眾人不說話,老者琢磨了一下,又道:“哦,還有一個故事。”
老者道:“有個姑娘,名字叫紫煙,紫煙曾是煙南一處樓巷的名伶,紫煙小時候被爹娘賣給了樓巷,由於姿貌佳,深得掌櫃喜歡,少年時,便已是煙南那裏的名伶,偶然一次,紫煙在路邊撿了一個人,那是一個臉上有傷的男子,紫煙把他帶迴了樓巷,掌櫃一開始反對,然後見那男子的臉,便讓他留下了,讓他給紫煙撐傘。”
“那男子會武功,也很聽話,他一直跟著紫煙,看著紫煙,他喜歡紫煙,而紫煙,近二十一年的人生,從未有人真心待她,紫煙習慣了他的陪伴,但是那個男子覺得自己配不上紫煙,紫煙亦覺得自己配不上他,兩人各懷心意,直到某一天,男子突然和紫煙道別,說一定會迴來,但是,他再也沒有迴來,隻是托人送來一封書信,一個盒子。”
說完,老者自己點點頭,覺得自己講的不錯。
然而聽完,眾人還是一言難盡的模樣,劉庵問道:“後來呢?”
老者道:“沒有後來了,紫煙隨那人去了。”
劉庵服氣了。
老者捋須道:“哦,還有一個故事,你們再聽一聽。”
劉庵等人不說話。
老者道:“大齊四百年前還不叫大齊,而是叫晉皇朝,晉朝最後一位皇帝晉明帝劉庸,有治國之才,卻毀在了皇後陳錦的手中,晉太子被皇後毒殺,陷害牽扯了幾位有能力的皇子,晉明帝痛失愛子對其他兒子失望之時,陳皇後又和當朝丞相往來,以權暗中扶植自己的小兒子劉桀。
“晉明帝日益不適卻查不出因,被陷毒殺太子的幾位皇子見勢,紛紛不掩謀權,一時朝中各勢踞一方,陳皇後不甘,先讓人殺了信任自己的晉明帝,後又騙幾位皇子於丞相府別院刺殺,後而又栽陷給丞相。”
“野心勃勃的陳皇後以為萬事俱全終能幹政,卻惡行被留一手的丞相披露,昭然於天下,至此國政內亂爭權,晉國異姓王雲中王世子趙珣以伐後之名於雲中城起義,後雲中軍大勝,趙珣登基稱帝,一生隻娶一妻,改國號周,從此周皇朝趙氏皇族崛起,而科舉也是周朝開始的。”
說完,老者看向謝慈和柳善慶道:“對了,再過兩年又是科舉,你們兩個會去吧?”
聞言,柳善慶點頭道:“是。”
謝慈笑笑沒說什麽。
雖然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麽時候,但顯然是自己不了解的古時候,就自己所了解的科舉,謝慈記得南北朝時期還沒有科舉這一名字和製度,科舉製度始於隋朝,完善於唐,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年,這之前,魏晉南北朝皆奉行九品中正製,世家大族把持鄉舉裏選,壟斷仕途,品評士人,選拔官吏時,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加之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存在官多民少,十羊九牧,清幹良才,百分無一的現象,使薦舉製積弊顯無遺,隋朝立國後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製,創建科舉考試。
至於自己參不參科舉?
謝慈從未打算參加科舉。
若說一個真的想做的事的話,謝慈還是想做一個商人。
劉庵聽完老者的話,道:“老兄,我怎麽沒有聽說過?這是真的嗎?”
老者道:“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當年我師父是這麽告訴我的。”
劉庵看看老者,最終沒問老者的師父。
“科舉啊,想當年,我也參加過科舉。”劉庵說。
聽到劉庵的話,老者和謝慈還有柳善慶沒覺得詫異,畢竟劉庵識字,且看起來讀過的書不少,至於為何潦倒至今,就不得而知了,都是有故事的人啊。
老者道:“我不是打小就識字,我是及冠了才遇見我師父,跟著我師父讀書寫字,但是沒幾年他老人家就去了,我會讀書寫字,但沒敢去參加科舉,怕給師父他老人家丟麵子。”
劉庵道:“唉,我是連讓我丟麵子的人都沒有,我沒有爹娘,沒有家,也沒有師父,會識字,還是去學塾蹲牆角聽來的,都是找機會學的,然後就自不量力的去參加科舉了。”
說到這裏,劉庵道:“你們猜,那年我參加科舉,開的是什麽題?”
柳善慶忙問:“什麽題?”
劉庵就道:“‘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十年寒窗,壯誌未酬空悠悠’,‘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聽到劉庵說完,柳善慶愣住了。
老者也道:“這是什麽意思?怎麽答?”
劉庵道:“沒說怎麽答,就給你這些題,讓你自己寫,也不說寫什麽,你說氣人不氣人。”
老者道:“這可真是。”
柳善慶道:“科舉不是這樣開題的啊。”
劉庵道:“是啊,所以那年我實屬倒黴。”
老者問道:“那年誰主考?”
劉庵道:“周翦。”
老者道:“倒未聽過這號人。”
劉庵歎了口氣道:“不提也罷。”
小童聽著劉庵等人的話,問道:“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是啥意思?”
劉庵聽了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我隻擔心家國為此覆沒。”
聽到劉庵的話,小童又問:“那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呢?”
劉庵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事有利於國家,就算會影響個人的富貴也要去做,以大局為重。”
小童又追問了劉庵剩下的話的意思,知道了才不說話。
劉庵想了想,又道:“對了,你們誰讀過九章算術?”
老者搖了搖頭,謝慈讀過,柳善慶聽了搖頭道:“沒有,九章算術?我似乎聽過。”
劉庵道:“我想起來了,當時開題不止有我說的那些,還有九章算術。”
老者道:“九章算術老夫有耳聞,開題也沒說考什麽?”
劉庵歎口氣道:“說了考什麽。”
老者問道:“考什麽?”
劉庵道:“把九章算術全部默寫於宣紙。”
老者等人驚呆了。
劉庵道:“那可是一本書。”
老者問:“有人真的寫了嗎?”
劉庵道:“說起這個,我就懷疑當年那些人是舞弊,他們真的寫了,我不知他們如何完成。”
老者等人不說話了。
劉庵道:“十年寒窗,人家是十年寒窗,後來我就認識到了,還是我道行不夠。”
老者等人不說話了,柳善慶聽得若有所思。
劉庵擺手道:“不說了不說了,我給你們講後稷的故事吧。”
小童聽了道:“好!”
劉庵道:“周的始祖後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子,叫薑原,薑原是帝嚳的第一個妻子,薑原在外看見了巨人的腳印,就踩了上去,然後就覺得不對勁起來,後來薑原懷胎滿月生下了一個孩子,覺得不吉利,就把孩子放在一個巷子裏,但經過的馬和牛卻都躲開不去踩他。”
老者等人認真的聽著,小童問道:“馬和牛為何躲開?”
劉庵道:“因為後稷不是平常人。”
小童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劉庵繼續道:“薑原又把他移放在林子裏,又碰上山林裏人很多,再換個地方把他丟在冰麵上,又有飛鳥用它們的翅膀保護他,薑原認為是奇跡,便把後稷又抱迴撫養,由於最初想把後稷扔掉,所以給後稷取名叫棄。”
小童道:“後稷知道他阿娘扔他的事嗎?”
劉庵道:“我也不知道。”
小童就不說話了,劉庵道:“棄還是孩子時,就高大勇武,有巨人之誌,他喜歡栽麻,栽的麻都長得茁壯茂盛,等後稷長大成人,也就很喜歡莊稼,後稷能根據土地選擇適宜的穀物培養,百姓見了都仿效後稷。”
“帝堯聽說了,便舉用棄為農師,天下的人都蒙受其惠,有功勞,帝舜對後稷說,棄,百姓們當初忍饑挨餓,全靠你撒下的各種穀物,所以封棄幹邰,號稱後稷,另外得姓為姬氏,後稷的揚名,全在陶唐,虞,夏幾代之間,曆任者都很有美德。”
“後稷死了,其子不窋即位,不窋末年,夏後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官,不再勸百姓務農,不窋因而失去官職,逃奔戎狄中,不窋死了,其子鞠即位,鞠死了,其子公劉即位,公劉雖身在戎狄之中,卻重新恢複後稷的舊業,致力於農作,按照土地的栽培耕種,從漆,沮二水渡渭水,伐取材木。”
小童道:“不再勸百姓務農?那百姓不耕田吃什麽?”
劉庵道:“不用人勸,百姓也會耕田,因為人們想活著。”
小童聽了,似乎明白了,然後道:“我明白了。”
劉庵接著道:“行路人有盤纏,居家者有儲備,百姓仰賴他的恩德,百姓感戴公劉,多遷居而投靠他,周人治道的大興是從這裏開始的,所以詩人用詩歌讚美他,追懷他的恩德,公劉死了,其子慶節即位,建都於豳,慶節死了,其子皇仆即位,皇仆死了,其子差弗即位,差弗死了,其子毀隃即位,毀隃死了,其子公非即位,公非死了,其子高圉即位,高圉死了,其子亞圉即位,亞圉死了,其子公叔祖類即位,公叔祖類死了,其子古公亶父即位。”
“古公亶父重新恢複後稷和公劉的舊業,積德行義,國都中的百姓都擁戴他,黛盲等戎狄部族攻打他,想得到財物,他就把財物給他們,過了一陣又來攻打,還想得到土地和百姓,百姓都很憤怒,想迎戰,古公對百姓說,百姓立君長,是求對他們有利,現在戎狄之所以來攻打,是為了得到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的治下,與在他們的治下,有什麽不同,百姓是因為擁護我的緣故才去打仗,但靠犧牲別人的父親和孩子來統治,我不忍心這樣做。”
“因而同他的親近左右離開了囪,涉漆,沮二水,翻過梁山,定居在歧山腳下,而豳地的百姓舉國扶老攜幼,也全部重新迴到古公身邊來到岐山腳下,連周圍國家聽說古公仁慈,也多來投奔他,從此古公才貶斥戎狄的習俗,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設立五種官職,百姓都用詩歌讚美他,歌頌他的恩德。”
說到這裏,劉庵就不說了。
小童見此,問道:“沒有了嗎?”
劉庵道:“沒錯。”
小童道:“古公的兒子呢?”
劉庵道:“不知道,但古公有兒子的話一定會接替古公。”
有道理,小童道:“可是戎狄放著不管真的沒事嗎?”
劉庵道:“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說到這裏,小童問道:“後稷是誰啊?”
劉庵嘴角抽了一下,道:“後稷是農耕始祖,五穀之神。”
小童聞言點頭道:“原來後稷是神明。”
阿寧道:“神明也會死嗎?”
劉庵聽了道:“應該會吧。”
小童道:“為什麽?神明怎麽會死?為什麽會死?”
劉庵道:“這,這我也不知道。”
小童道:“真的有神明嗎?後稷死了,他的兒子接替了他,後稷的子孫死了很多,後稷的子孫也是神明嗎?”
劉庵被問的不知道說什麽,他是真的不知道,咳嗽了一聲,劉庵道:“真的有沒有神明,也沒有人見過,至於後稷的子孫,也算是神明。”
小童點點頭。
老者道:“那我也湊個熱鬧,來講個故事。”
聞言,謝慈想帶阿寧告辭了,但是阿寧看著老者應道:“好!”
其他人也點頭,謝慈心裏苦的沉默。
老者道:“仲秋是大戶人家的小姐,但是嫁人後常被夫君打罵,公婆罰,被小妾誣陷,仲秋努力的不怨懟,直到仲秋懷胎十月的孩子被夫君不小心摔死後,仲秋用剪刀傷了自己的夫君,然後被夫家休了,成了下堂婦,仲秋被家族舍棄,曾經的千金,後半生孤苦出家。”
說著,老者不說了,劉庵等人見此,問道:“然後呢?”
老者道:“沒有然後了。”
眾人嘴角抽了一下,不知道說什麽了。
老者這時又道:“還有一個故事。”
隻聽老者道:“有個名字叫梅花姑娘,年少時嫁人生子,日子幸福的過了半生,直到不幸降臨,梅花的丈夫病死,兒子死於戰亂,兒媳走了,孫子掉進了河裏淹死,前半生有一家子人,後半生孑然一身。”
老者似乎又說完了,眾人麵無表情,依舊不知道說什麽。
見眾人不說話,老者琢磨了一下,又道:“哦,還有一個故事。”
老者道:“有個姑娘,名字叫紫煙,紫煙曾是煙南一處樓巷的名伶,紫煙小時候被爹娘賣給了樓巷,由於姿貌佳,深得掌櫃喜歡,少年時,便已是煙南那裏的名伶,偶然一次,紫煙在路邊撿了一個人,那是一個臉上有傷的男子,紫煙把他帶迴了樓巷,掌櫃一開始反對,然後見那男子的臉,便讓他留下了,讓他給紫煙撐傘。”
“那男子會武功,也很聽話,他一直跟著紫煙,看著紫煙,他喜歡紫煙,而紫煙,近二十一年的人生,從未有人真心待她,紫煙習慣了他的陪伴,但是那個男子覺得自己配不上紫煙,紫煙亦覺得自己配不上他,兩人各懷心意,直到某一天,男子突然和紫煙道別,說一定會迴來,但是,他再也沒有迴來,隻是托人送來一封書信,一個盒子。”
說完,老者自己點點頭,覺得自己講的不錯。
然而聽完,眾人還是一言難盡的模樣,劉庵問道:“後來呢?”
老者道:“沒有後來了,紫煙隨那人去了。”
劉庵服氣了。
老者捋須道:“哦,還有一個故事,你們再聽一聽。”
劉庵等人不說話。
老者道:“大齊四百年前還不叫大齊,而是叫晉皇朝,晉朝最後一位皇帝晉明帝劉庸,有治國之才,卻毀在了皇後陳錦的手中,晉太子被皇後毒殺,陷害牽扯了幾位有能力的皇子,晉明帝痛失愛子對其他兒子失望之時,陳皇後又和當朝丞相往來,以權暗中扶植自己的小兒子劉桀。
“晉明帝日益不適卻查不出因,被陷毒殺太子的幾位皇子見勢,紛紛不掩謀權,一時朝中各勢踞一方,陳皇後不甘,先讓人殺了信任自己的晉明帝,後又騙幾位皇子於丞相府別院刺殺,後而又栽陷給丞相。”
“野心勃勃的陳皇後以為萬事俱全終能幹政,卻惡行被留一手的丞相披露,昭然於天下,至此國政內亂爭權,晉國異姓王雲中王世子趙珣以伐後之名於雲中城起義,後雲中軍大勝,趙珣登基稱帝,一生隻娶一妻,改國號周,從此周皇朝趙氏皇族崛起,而科舉也是周朝開始的。”
說完,老者看向謝慈和柳善慶道:“對了,再過兩年又是科舉,你們兩個會去吧?”
聞言,柳善慶點頭道:“是。”
謝慈笑笑沒說什麽。
雖然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麽時候,但顯然是自己不了解的古時候,就自己所了解的科舉,謝慈記得南北朝時期還沒有科舉這一名字和製度,科舉製度始於隋朝,完善於唐,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年,這之前,魏晉南北朝皆奉行九品中正製,世家大族把持鄉舉裏選,壟斷仕途,品評士人,選拔官吏時,強調士庶之分和門第高低,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麵,加之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存在官多民少,十羊九牧,清幹良才,百分無一的現象,使薦舉製積弊顯無遺,隋朝立國後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製,創建科舉考試。
至於自己參不參科舉?
謝慈從未打算參加科舉。
若說一個真的想做的事的話,謝慈還是想做一個商人。
劉庵聽完老者的話,道:“老兄,我怎麽沒有聽說過?這是真的嗎?”
老者道:“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當年我師父是這麽告訴我的。”
劉庵看看老者,最終沒問老者的師父。
“科舉啊,想當年,我也參加過科舉。”劉庵說。
聽到劉庵的話,老者和謝慈還有柳善慶沒覺得詫異,畢竟劉庵識字,且看起來讀過的書不少,至於為何潦倒至今,就不得而知了,都是有故事的人啊。
老者道:“我不是打小就識字,我是及冠了才遇見我師父,跟著我師父讀書寫字,但是沒幾年他老人家就去了,我會讀書寫字,但沒敢去參加科舉,怕給師父他老人家丟麵子。”
劉庵道:“唉,我是連讓我丟麵子的人都沒有,我沒有爹娘,沒有家,也沒有師父,會識字,還是去學塾蹲牆角聽來的,都是找機會學的,然後就自不量力的去參加科舉了。”
說到這裏,劉庵道:“你們猜,那年我參加科舉,開的是什麽題?”
柳善慶忙問:“什麽題?”
劉庵就道:“‘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十年寒窗,壯誌未酬空悠悠’,‘一身之利無謀也,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無謀也,而利萬世者則謀之’,‘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聽到劉庵說完,柳善慶愣住了。
老者也道:“這是什麽意思?怎麽答?”
劉庵道:“沒說怎麽答,就給你這些題,讓你自己寫,也不說寫什麽,你說氣人不氣人。”
老者道:“這可真是。”
柳善慶道:“科舉不是這樣開題的啊。”
劉庵道:“是啊,所以那年我實屬倒黴。”
老者問道:“那年誰主考?”
劉庵道:“周翦。”
老者道:“倒未聽過這號人。”
劉庵歎了口氣道:“不提也罷。”
小童聽著劉庵等人的話,問道:“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是啥意思?”
劉庵聽了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我隻擔心家國為此覆沒。”
聽到劉庵的話,小童又問:“那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呢?”
劉庵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個事有利於國家,就算會影響個人的富貴也要去做,以大局為重。”
小童又追問了劉庵剩下的話的意思,知道了才不說話。
劉庵想了想,又道:“對了,你們誰讀過九章算術?”
老者搖了搖頭,謝慈讀過,柳善慶聽了搖頭道:“沒有,九章算術?我似乎聽過。”
劉庵道:“我想起來了,當時開題不止有我說的那些,還有九章算術。”
老者道:“九章算術老夫有耳聞,開題也沒說考什麽?”
劉庵歎口氣道:“說了考什麽。”
老者問道:“考什麽?”
劉庵道:“把九章算術全部默寫於宣紙。”
老者等人驚呆了。
劉庵道:“那可是一本書。”
老者問:“有人真的寫了嗎?”
劉庵道:“說起這個,我就懷疑當年那些人是舞弊,他們真的寫了,我不知他們如何完成。”
老者等人不說話了。
劉庵道:“十年寒窗,人家是十年寒窗,後來我就認識到了,還是我道行不夠。”
老者等人不說話了,柳善慶聽得若有所思。
劉庵擺手道:“不說了不說了,我給你們講後稷的故事吧。”
小童聽了道:“好!”
劉庵道:“周的始祖後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氏的女子,叫薑原,薑原是帝嚳的第一個妻子,薑原在外看見了巨人的腳印,就踩了上去,然後就覺得不對勁起來,後來薑原懷胎滿月生下了一個孩子,覺得不吉利,就把孩子放在一個巷子裏,但經過的馬和牛卻都躲開不去踩他。”
老者等人認真的聽著,小童問道:“馬和牛為何躲開?”
劉庵道:“因為後稷不是平常人。”
小童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劉庵繼續道:“薑原又把他移放在林子裏,又碰上山林裏人很多,再換個地方把他丟在冰麵上,又有飛鳥用它們的翅膀保護他,薑原認為是奇跡,便把後稷又抱迴撫養,由於最初想把後稷扔掉,所以給後稷取名叫棄。”
小童道:“後稷知道他阿娘扔他的事嗎?”
劉庵道:“我也不知道。”
小童就不說話了,劉庵道:“棄還是孩子時,就高大勇武,有巨人之誌,他喜歡栽麻,栽的麻都長得茁壯茂盛,等後稷長大成人,也就很喜歡莊稼,後稷能根據土地選擇適宜的穀物培養,百姓見了都仿效後稷。”
“帝堯聽說了,便舉用棄為農師,天下的人都蒙受其惠,有功勞,帝舜對後稷說,棄,百姓們當初忍饑挨餓,全靠你撒下的各種穀物,所以封棄幹邰,號稱後稷,另外得姓為姬氏,後稷的揚名,全在陶唐,虞,夏幾代之間,曆任者都很有美德。”
“後稷死了,其子不窋即位,不窋末年,夏後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官,不再勸百姓務農,不窋因而失去官職,逃奔戎狄中,不窋死了,其子鞠即位,鞠死了,其子公劉即位,公劉雖身在戎狄之中,卻重新恢複後稷的舊業,致力於農作,按照土地的栽培耕種,從漆,沮二水渡渭水,伐取材木。”
小童道:“不再勸百姓務農?那百姓不耕田吃什麽?”
劉庵道:“不用人勸,百姓也會耕田,因為人們想活著。”
小童聽了,似乎明白了,然後道:“我明白了。”
劉庵接著道:“行路人有盤纏,居家者有儲備,百姓仰賴他的恩德,百姓感戴公劉,多遷居而投靠他,周人治道的大興是從這裏開始的,所以詩人用詩歌讚美他,追懷他的恩德,公劉死了,其子慶節即位,建都於豳,慶節死了,其子皇仆即位,皇仆死了,其子差弗即位,差弗死了,其子毀隃即位,毀隃死了,其子公非即位,公非死了,其子高圉即位,高圉死了,其子亞圉即位,亞圉死了,其子公叔祖類即位,公叔祖類死了,其子古公亶父即位。”
“古公亶父重新恢複後稷和公劉的舊業,積德行義,國都中的百姓都擁戴他,黛盲等戎狄部族攻打他,想得到財物,他就把財物給他們,過了一陣又來攻打,還想得到土地和百姓,百姓都很憤怒,想迎戰,古公對百姓說,百姓立君長,是求對他們有利,現在戎狄之所以來攻打,是為了得到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的治下,與在他們的治下,有什麽不同,百姓是因為擁護我的緣故才去打仗,但靠犧牲別人的父親和孩子來統治,我不忍心這樣做。”
“因而同他的親近左右離開了囪,涉漆,沮二水,翻過梁山,定居在歧山腳下,而豳地的百姓舉國扶老攜幼,也全部重新迴到古公身邊來到岐山腳下,連周圍國家聽說古公仁慈,也多來投奔他,從此古公才貶斥戎狄的習俗,建造城郭和房屋,分成邑落居住,設立五種官職,百姓都用詩歌讚美他,歌頌他的恩德。”
說到這裏,劉庵就不說了。
小童見此,問道:“沒有了嗎?”
劉庵道:“沒錯。”
小童道:“古公的兒子呢?”
劉庵道:“不知道,但古公有兒子的話一定會接替古公。”
有道理,小童道:“可是戎狄放著不管真的沒事嗎?”
劉庵道:“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說到這裏,小童問道:“後稷是誰啊?”
劉庵嘴角抽了一下,道:“後稷是農耕始祖,五穀之神。”
小童聞言點頭道:“原來後稷是神明。”
阿寧道:“神明也會死嗎?”
劉庵聽了道:“應該會吧。”
小童道:“為什麽?神明怎麽會死?為什麽會死?”
劉庵道:“這,這我也不知道。”
小童道:“真的有神明嗎?後稷死了,他的兒子接替了他,後稷的子孫死了很多,後稷的子孫也是神明嗎?”
劉庵被問的不知道說什麽,他是真的不知道,咳嗽了一聲,劉庵道:“真的有沒有神明,也沒有人見過,至於後稷的子孫,也算是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