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朱宏三現在的發展進入瓶頸,用後世的術語就是生產力已經製約生產關係的發展。朱宏三軍隊的實力可以說是全亞洲之冠,就是在歐洲來說,單兵作戰能力上也遠遠高於歐洲列強。這在前段時間南直隸的一係列戰鬥就能看出來。
通過完善的訓練、威力強大的武器武裝起來的新軍,在正麵完敗滿清軍隊。這不是靠數量就能彌補過來的。就像清末,一萬多英法聯軍,就打的滿清二十多萬軍隊滿地找牙;海灣戰爭時期,美國隻靠空軍就癱瘓了一個國家。當實力形成代差時,高維打低維根本不用費多少勁。
可是這些是建立在相符合的生產力上的,朱宏三擁有一支近代化軍隊,但是他的工業還是古代的手工業。南直隸的戰果看著很爽,但是後邊是全廣東幾萬家工廠,上百萬工人組成的堅強後盾。
一場戰鬥就要消耗幾百噸火藥,上千顆各型炮彈,子彈更是無數。南直隸的戰鬥打了半個月,後果就是朱宏三的武器庫存少了一多半,火藥更是全都運往南直隸。如果這時滿清直接打到廣東,朱宏三隻有坐船逃跑的命了。
朱宏三估計了一下,廣東上千萬人口,如果都在自己的控製下,所能供給的軍隊最多隻有十萬人,再要多就要裝備冷兵器了。
所以現在朱宏三的重點就是要研製新型機械提供動力,解決這種半手工半水力的生產模式。新機械也有,就是大殺器蒸汽機。這東西原理很簡單,弄個鍋爐就行,可是關鍵就是這個鍋爐,要強度夠,不能漏氣,這實在是已經超出明朝的科技水平。
蒸汽機的圖紙朱宏三已經畫完了,使用的是一八四四年發明的蘭開夏雙煙道型鍋爐,隨後被廣泛的運用――經過不斷的設計、材料方麵的小改進之後,它為現代工業一直服務到二十世紀。
蘭開夏鍋爐的容量較大,能夠提供穩定的蒸汽流,它是常壓鍋爐,不能提供高壓蒸汽,因此在蒸發功率上比較弱,使用上也比較受局限。不過它的技術簡單成熟,製造也無難度,用低碳鋼板鉚接,也可以用輥製的熟鐵板製造,對於朱宏三現在的生產工藝來說完全沒有問題。
解決鍋爐的問題蒸汽機就完成了一大半,朱宏三設計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是一種臥式蒸汽機,它由蘭開夏鍋爐驅動,設有蒸汽套的汽缸座落在鑄鐵底座上,滑槽與底座是鑄造成一體式,並且鑽有孔。曲柄銷與一個懸掛的曲軸板相連,曲軸的外端靠一個獨立的軸承來支撐的。調節器根據該機的負荷來自動的調節膨脹程度。曲軸上有兩個偏心輪驅動的主滑閥和膨脹閥。當蒸汽壓強為每平方厘米四公斤,轉速九十五轉每分鍾時,它能產生五十馬力的功率。
理想是美好的,可現實是骨感的。朱宏三這第一款蒸汽機設計的非常成功,可是在生產的時候大明的生產工藝拖了後腿,到現在為止也沒生產出一個可以實用的蒸汽機,大部分都不到一百個小時的使用壽命。
弄到後來朱宏三也失去興致,交給那幫工匠去搗鼓就不管了。可是現在沒有新的動力源根本不行,朱宏三這次決定一定要在半年內弄出實用的蒸汽機。
朱宏三看著手中調兵的命令,心中苦笑,這幫家夥說得簡單,一張嘴就是多少萬人,多少艘船,可是自己知道,現在廣東的生產能力已經到頂了。但是現在沒辦法,沒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朱宏三拿起紅筆在張家玉起草的命令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讓張家玉交給內閣實施。
朱宏三現在隻是監國,使用的還是大明那套內閣製,其實這套製度已經很像後世的首相製度。皇帝負責大方向,內閣首輔大學士帶領班子負責實施,朱宏三也認為這套製度很完美,不用怎麽改動。所以完全是拿來主義,明朝怎麽辦現在就怎麽辦。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士大夫們完全沒有陌生感,能十分快速的處理政務。同時上下官吏的合理流動也可以形成凝聚力。但是這隻是內閣,大明另外一個奇葩機構朱宏三還沒想好怎麽辦,那就是禦史製度。
這種製度古已有之,從秦朝就開始設立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是全國所有官吏的監察機構,對皇帝直接負責。到明代,朱元璋承襲宋元舊製設給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六科給事中初設,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後逐漸定型,這成為明代監察製度的一個重要發展。
明代的禦史製度分為兩塊,一是督察院的禦史著重監察全國官吏和一般機關,二是六科則是對六部的業務進行對口監察,二者不相統屬,可互相彈劾。每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從七品),給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職責是“常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因為六部是全國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門,所以六科對它們的監察作為主要職責,對皇帝來說是有其必要性的。六科給事中的威權與禦史相近,但其專門化的業務監察,要求工作尚在進行當中便發現並糾正其可能的危害,消滅可能造成的損失。
明代對於這一職位的選拔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按規定,一般是“在各衙門辦事進士及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並推官、知縣三年考滿到部者”。同時明朝也很關注給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來定度。可見,明朝大量設置台諫官,一方麵是為了維護皇權以防止權臣跋扈,另一方麵則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係,以便於對內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權力。
這種奇葩禦史製度在和平時期是皇帝掌握全國權利的保證,可是在危急時刻就成了製約。就像崇禎一樣,明明可以和後金和談,騰出手來先消滅內亂。
朱宏三現在的發展進入瓶頸,用後世的術語就是生產力已經製約生產關係的發展。朱宏三軍隊的實力可以說是全亞洲之冠,就是在歐洲來說,單兵作戰能力上也遠遠高於歐洲列強。這在前段時間南直隸的一係列戰鬥就能看出來。
通過完善的訓練、威力強大的武器武裝起來的新軍,在正麵完敗滿清軍隊。這不是靠數量就能彌補過來的。就像清末,一萬多英法聯軍,就打的滿清二十多萬軍隊滿地找牙;海灣戰爭時期,美國隻靠空軍就癱瘓了一個國家。當實力形成代差時,高維打低維根本不用費多少勁。
可是這些是建立在相符合的生產力上的,朱宏三擁有一支近代化軍隊,但是他的工業還是古代的手工業。南直隸的戰果看著很爽,但是後邊是全廣東幾萬家工廠,上百萬工人組成的堅強後盾。
一場戰鬥就要消耗幾百噸火藥,上千顆各型炮彈,子彈更是無數。南直隸的戰鬥打了半個月,後果就是朱宏三的武器庫存少了一多半,火藥更是全都運往南直隸。如果這時滿清直接打到廣東,朱宏三隻有坐船逃跑的命了。
朱宏三估計了一下,廣東上千萬人口,如果都在自己的控製下,所能供給的軍隊最多隻有十萬人,再要多就要裝備冷兵器了。
所以現在朱宏三的重點就是要研製新型機械提供動力,解決這種半手工半水力的生產模式。新機械也有,就是大殺器蒸汽機。這東西原理很簡單,弄個鍋爐就行,可是關鍵就是這個鍋爐,要強度夠,不能漏氣,這實在是已經超出明朝的科技水平。
蒸汽機的圖紙朱宏三已經畫完了,使用的是一八四四年發明的蘭開夏雙煙道型鍋爐,隨後被廣泛的運用――經過不斷的設計、材料方麵的小改進之後,它為現代工業一直服務到二十世紀。
蘭開夏鍋爐的容量較大,能夠提供穩定的蒸汽流,它是常壓鍋爐,不能提供高壓蒸汽,因此在蒸發功率上比較弱,使用上也比較受局限。不過它的技術簡單成熟,製造也無難度,用低碳鋼板鉚接,也可以用輥製的熟鐵板製造,對於朱宏三現在的生產工藝來說完全沒有問題。
解決鍋爐的問題蒸汽機就完成了一大半,朱宏三設計製造的第一台蒸汽機是一種臥式蒸汽機,它由蘭開夏鍋爐驅動,設有蒸汽套的汽缸座落在鑄鐵底座上,滑槽與底座是鑄造成一體式,並且鑽有孔。曲柄銷與一個懸掛的曲軸板相連,曲軸的外端靠一個獨立的軸承來支撐的。調節器根據該機的負荷來自動的調節膨脹程度。曲軸上有兩個偏心輪驅動的主滑閥和膨脹閥。當蒸汽壓強為每平方厘米四公斤,轉速九十五轉每分鍾時,它能產生五十馬力的功率。
理想是美好的,可現實是骨感的。朱宏三這第一款蒸汽機設計的非常成功,可是在生產的時候大明的生產工藝拖了後腿,到現在為止也沒生產出一個可以實用的蒸汽機,大部分都不到一百個小時的使用壽命。
弄到後來朱宏三也失去興致,交給那幫工匠去搗鼓就不管了。可是現在沒有新的動力源根本不行,朱宏三這次決定一定要在半年內弄出實用的蒸汽機。
朱宏三看著手中調兵的命令,心中苦笑,這幫家夥說得簡單,一張嘴就是多少萬人,多少艘船,可是自己知道,現在廣東的生產能力已經到頂了。但是現在沒辦法,沒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
朱宏三拿起紅筆在張家玉起草的命令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讓張家玉交給內閣實施。
朱宏三現在隻是監國,使用的還是大明那套內閣製,其實這套製度已經很像後世的首相製度。皇帝負責大方向,內閣首輔大學士帶領班子負責實施,朱宏三也認為這套製度很完美,不用怎麽改動。所以完全是拿來主義,明朝怎麽辦現在就怎麽辦。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士大夫們完全沒有陌生感,能十分快速的處理政務。同時上下官吏的合理流動也可以形成凝聚力。但是這隻是內閣,大明另外一個奇葩機構朱宏三還沒想好怎麽辦,那就是禦史製度。
這種製度古已有之,從秦朝就開始設立三公之一的禦史大夫,是全國所有官吏的監察機構,對皇帝直接負責。到明代,朱元璋承襲宋元舊製設給事中,洪武六年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六科給事中初設,至洪武二十四年以後逐漸定型,這成為明代監察製度的一個重要發展。
明代的禦史製度分為兩塊,一是督察院的禦史著重監察全國官吏和一般機關,二是六科則是對六部的業務進行對口監察,二者不相統屬,可互相彈劾。每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從七品),給事中四至十人不等,其職責是“常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因為六部是全國最高的行政管理部門,所以六科對它們的監察作為主要職責,對皇帝來說是有其必要性的。六科給事中的威權與禦史相近,但其專門化的業務監察,要求工作尚在進行當中便發現並糾正其可能的危害,消滅可能造成的損失。
明代對於這一職位的選拔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按規定,一般是“在各衙門辦事進士及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並推官、知縣三年考滿到部者”。同時明朝也很關注給事中的考核,七品小官,其升降都要由皇帝來定度。可見,明朝大量設置台諫官,一方麵是為了維護皇權以防止權臣跋扈,另一方麵則為了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係,以便於對內外百官行使皇帝的權力。
這種奇葩禦史製度在和平時期是皇帝掌握全國權利的保證,可是在危急時刻就成了製約。就像崇禎一樣,明明可以和後金和談,騰出手來先消滅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