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嚐嚐是不是比往常要好吃些,這次我兌了點鹽巴進去。」
待李令抓了把後,鍾蘭自己也捏了顆蠶豆放進嘴裏,不過沒有立即咀嚼而是側頭目含期待地望著還在緊盯豆子看的堂妹。
李令拈了顆因受熱不均沾有棕色小斑塊的蠶豆扔進嘴裏,由於正值換牙期她將鹹度適中的豆子用舌頭卷至還沒活動的牙齒下嘎嘣嘎嘣嚼起來。
「嗯,好吃!」雖然不是油炸的,但清香有咬勁且熱量又不高李令很認可的點頭贊道。
不過她生病剛痊癒不宜吃太多高鹽食物,於是將手中的吃完便不再繼續。
隨後觀鍾蘭做針線活,「月月,上次你說繡手帕開始做了嗎?」
鍾蘭將針上帶的棉線用完,從李令手中要過拳頭大小米白色線團重新開始搓線。
發現以前活潑好動對針黹無絲毫興趣的堂妹今日倒顯得興致勃勃。
「啊?還……還沒呢,阿娘說我的手冬天容易生痤瘡,待天暖和了再開始。」
想著這幾日每晚秦氏都讓她用加了鹽的熱水泡手泡腳,李令反應靈敏的為自己尋個很合適的理由。
未穿越前能把扣子縫的歪歪扭扭亂露線頭的人要繡手帕,說出來連她自己都笑了。
鍾蘭掃一眼堂妹胖成凹坑的小手,手背關節處果真布有紅瘡,「我三表弟同你差不多,有次碰見他用芝麻葉煮水泡手,要不明年讓二嬸也給你試試。」
民間有許多土方子,管它有用沒用試試再說,李令點頭暗自記下鍾蘭說的土方。
凍瘡真的很難受,天氣稍微暖和一點癢的恨不得肉摳掉一塊。
這邊兩姐妹聊的不亦樂乎,另一廂婆媳亦手口不閑。
「咱娘倆趁年前還有幾日,抓緊些將此半匹細棉布給織出來,趕節賣個好價錢。」
家境好的人家逢年節必做新衣,供需關係導致布匹價錢高於平常不少。
「娘,我正要和你說這個事兒,前天舂米碰上三嬸子了她說京都的布價每尺要貴上一文錢,若咱們拿京都賣,算下來多出五十文呢。三嬸還讓我崩說與其它人。」
一年裏她們不多不多也能織出兩匹布來,兩百文錢夠期間的割肉錢了。
「有這事?你三嬸我還不知道,十句話有一句真就不錯了。」他們離京都隻大半天腳程,來迴方便,若消息可靠以後到京都賣布未嚐不可,杜氏聽後也頗為心動。
「要不讓大郎去打聽打聽?年貨假若便宜順便置些年貨迴來。」
京都雖近,可當天趕不迴家需住宿一晚,天子腳下住客棧可不便宜,是以婆媳兩人記憶中隻去過兩三次。
「也行,過兩日大海義林他們也該迴來了。若價錢確實貴些,到時連帶老二家的老三家的攏在一起賣。」
三房都得利,到時京都開銷均攤,相信老大家的心裏理應不會有什麽想法,杜氏忖道。
小杜氏麵上的笑僵了僵,很快恢復如初笑說:「娘和我想一處了。二叔不在了照拂秀萍她們娘倆乃大房的本分。義林雖是我和大郎的長子,可也算二叔大半個兒,年節供奉清明上香都是林兒操心。」
「你們的好秀萍記在心裏呢,家裏做的好吃食哪次抹過義康,月兒十次扯新衣衫八次都有蘭蘭的。」
二兒媳婦一日沒改嫁就還是老鍾家的人,二兒子生前最爭氣也最為孝順,連帶另外倆兒子也沒少跟著沾光。
杜氏對大兒媳的話有些不以為然,但話裏話外仍然保持不偏不倚。
婆婆字字句句堵的自己沒法再繼續以功自居,尷尬地接句:「秀萍卻是沒少疼那仨孩子。」便轉了話語聊起其它。
……
這方李令和鍾蘭漸漸熟稔,從她口中套出不少話。
第4章 曾家白事(一)
臘冬寒天,在屋裏呆久了漸漸感覺到冷意,家中人口多不可能人人有火炕睡。
此刻鍾蘭手中的一隻千層底也納完了,便拉著李令去院外路上踢雞毛毽子,提議正合其心意。
兩人拿著毽子興高采烈出門恰巧碰上從茅廁小解出來的小杜氏,瞧見李令揚起笑容道:「月月今兒晚上別走了,伯娘蒸蛋羹你吃。」
李令又不是真的七八歲孩童聽不懂人家的客氣話,笑眯眯地迴說:「謝謝伯娘,奶奶說雞蛋攢著賣錢,好給大哥娶嫂子!」
「小嘴摸了蜜似的,義康有你一半懂事伯娘做夢都能笑醒,等你大嫂過門時伯娘給咱月月多留些糖果……」
小杜氏被李令的話逗得哈哈大笑,上前揉了揉她有點蓬鬆的包包頭,囑咐兩人別玩的太瘋等話便迴屋繼續做事。
冬日裏,大人們無需去田間勞作,小孩子的雜活自然也少不少,因而村子裏非常熱鬧。
她們跨出院門左拐兩百米到村裏的一條幹道上,道路上有不少玩鬧的孩子。
因天氣幹燥,泥巴土路被一層深杏色的灰塵所覆蓋。
男孩子們抽陀螺以及玩單腿鬥雞的地方霧氣狼煙,可根本對他們沒任何影響。
偶爾穿行塵霧中肩掮手推的大人們則習慣性地沖一群熊孩子嚎幾句:「一邊耍去,髒不髒?!」
可迴以他們的是敷衍般的往路邊挪挪,少頃又恢復如初。
女孩子則離揚塵製造者遠遠的。
「瞧你身上滾的吆,跟泥猴似的。你姐呢?」鍾蘭從一堆撅著屁股堆沙土的雉童中發現了小堂弟,從口袋中拿出手絹彎腰幫其把臉上的灰塵擦了擦,又用力地拍拍其撒滿灰塵的棉襖棉褲。
待李令抓了把後,鍾蘭自己也捏了顆蠶豆放進嘴裏,不過沒有立即咀嚼而是側頭目含期待地望著還在緊盯豆子看的堂妹。
李令拈了顆因受熱不均沾有棕色小斑塊的蠶豆扔進嘴裏,由於正值換牙期她將鹹度適中的豆子用舌頭卷至還沒活動的牙齒下嘎嘣嘎嘣嚼起來。
「嗯,好吃!」雖然不是油炸的,但清香有咬勁且熱量又不高李令很認可的點頭贊道。
不過她生病剛痊癒不宜吃太多高鹽食物,於是將手中的吃完便不再繼續。
隨後觀鍾蘭做針線活,「月月,上次你說繡手帕開始做了嗎?」
鍾蘭將針上帶的棉線用完,從李令手中要過拳頭大小米白色線團重新開始搓線。
發現以前活潑好動對針黹無絲毫興趣的堂妹今日倒顯得興致勃勃。
「啊?還……還沒呢,阿娘說我的手冬天容易生痤瘡,待天暖和了再開始。」
想著這幾日每晚秦氏都讓她用加了鹽的熱水泡手泡腳,李令反應靈敏的為自己尋個很合適的理由。
未穿越前能把扣子縫的歪歪扭扭亂露線頭的人要繡手帕,說出來連她自己都笑了。
鍾蘭掃一眼堂妹胖成凹坑的小手,手背關節處果真布有紅瘡,「我三表弟同你差不多,有次碰見他用芝麻葉煮水泡手,要不明年讓二嬸也給你試試。」
民間有許多土方子,管它有用沒用試試再說,李令點頭暗自記下鍾蘭說的土方。
凍瘡真的很難受,天氣稍微暖和一點癢的恨不得肉摳掉一塊。
這邊兩姐妹聊的不亦樂乎,另一廂婆媳亦手口不閑。
「咱娘倆趁年前還有幾日,抓緊些將此半匹細棉布給織出來,趕節賣個好價錢。」
家境好的人家逢年節必做新衣,供需關係導致布匹價錢高於平常不少。
「娘,我正要和你說這個事兒,前天舂米碰上三嬸子了她說京都的布價每尺要貴上一文錢,若咱們拿京都賣,算下來多出五十文呢。三嬸還讓我崩說與其它人。」
一年裏她們不多不多也能織出兩匹布來,兩百文錢夠期間的割肉錢了。
「有這事?你三嬸我還不知道,十句話有一句真就不錯了。」他們離京都隻大半天腳程,來迴方便,若消息可靠以後到京都賣布未嚐不可,杜氏聽後也頗為心動。
「要不讓大郎去打聽打聽?年貨假若便宜順便置些年貨迴來。」
京都雖近,可當天趕不迴家需住宿一晚,天子腳下住客棧可不便宜,是以婆媳兩人記憶中隻去過兩三次。
「也行,過兩日大海義林他們也該迴來了。若價錢確實貴些,到時連帶老二家的老三家的攏在一起賣。」
三房都得利,到時京都開銷均攤,相信老大家的心裏理應不會有什麽想法,杜氏忖道。
小杜氏麵上的笑僵了僵,很快恢復如初笑說:「娘和我想一處了。二叔不在了照拂秀萍她們娘倆乃大房的本分。義林雖是我和大郎的長子,可也算二叔大半個兒,年節供奉清明上香都是林兒操心。」
「你們的好秀萍記在心裏呢,家裏做的好吃食哪次抹過義康,月兒十次扯新衣衫八次都有蘭蘭的。」
二兒媳婦一日沒改嫁就還是老鍾家的人,二兒子生前最爭氣也最為孝順,連帶另外倆兒子也沒少跟著沾光。
杜氏對大兒媳的話有些不以為然,但話裏話外仍然保持不偏不倚。
婆婆字字句句堵的自己沒法再繼續以功自居,尷尬地接句:「秀萍卻是沒少疼那仨孩子。」便轉了話語聊起其它。
……
這方李令和鍾蘭漸漸熟稔,從她口中套出不少話。
第4章 曾家白事(一)
臘冬寒天,在屋裏呆久了漸漸感覺到冷意,家中人口多不可能人人有火炕睡。
此刻鍾蘭手中的一隻千層底也納完了,便拉著李令去院外路上踢雞毛毽子,提議正合其心意。
兩人拿著毽子興高采烈出門恰巧碰上從茅廁小解出來的小杜氏,瞧見李令揚起笑容道:「月月今兒晚上別走了,伯娘蒸蛋羹你吃。」
李令又不是真的七八歲孩童聽不懂人家的客氣話,笑眯眯地迴說:「謝謝伯娘,奶奶說雞蛋攢著賣錢,好給大哥娶嫂子!」
「小嘴摸了蜜似的,義康有你一半懂事伯娘做夢都能笑醒,等你大嫂過門時伯娘給咱月月多留些糖果……」
小杜氏被李令的話逗得哈哈大笑,上前揉了揉她有點蓬鬆的包包頭,囑咐兩人別玩的太瘋等話便迴屋繼續做事。
冬日裏,大人們無需去田間勞作,小孩子的雜活自然也少不少,因而村子裏非常熱鬧。
她們跨出院門左拐兩百米到村裏的一條幹道上,道路上有不少玩鬧的孩子。
因天氣幹燥,泥巴土路被一層深杏色的灰塵所覆蓋。
男孩子們抽陀螺以及玩單腿鬥雞的地方霧氣狼煙,可根本對他們沒任何影響。
偶爾穿行塵霧中肩掮手推的大人們則習慣性地沖一群熊孩子嚎幾句:「一邊耍去,髒不髒?!」
可迴以他們的是敷衍般的往路邊挪挪,少頃又恢復如初。
女孩子則離揚塵製造者遠遠的。
「瞧你身上滾的吆,跟泥猴似的。你姐呢?」鍾蘭從一堆撅著屁股堆沙土的雉童中發現了小堂弟,從口袋中拿出手絹彎腰幫其把臉上的灰塵擦了擦,又用力地拍拍其撒滿灰塵的棉襖棉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