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牆師有誡,
經笥我無慚。
亂世成何事,
唯添七不堪。
《夢中作》
崔致遠〔唐代〕
——我是分割線——
相比之前那些土豪、小貴族為了被骨品製所封閉的進身之途,而積怨日久所發起的諸多反亂;這一次的赤褲黨之亂,才是真正來自民家饑寒煎迫的中人(平民)、奴婢和賤民的社會最底層的絕望唿聲和激烈反抗。因此相對於自據爭戰的豪姓割據勢力,彼輩響應和聯動的很快,幾乎是在半個多月之間就蔓延了南部數州之地。
接下來,南麵討伐軍就從已經平定了大部分的康州鹹安郡,帶著繳獲和俘虜沿著黃山河重新轉迴到了良州境內;然後又一路勢如破竹的揮師東進,接連打破了火王郡、密城郡的十多處大小寨壘和城邑,也擒殺自立的形形色色城主、將軍、軍主之流,儼然超過了兩位數之多。
因此,一時間源自金海京的南麵招討軍的聲勢與名氣大振,響徹於康、良兩大州的十餘郡之地,乃至由此衍生出了諸如“軍中皆是刀槍不入的鐵人”或是“使丈高噴火夜叉當先”“做法地動山搖而無所不催”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傳聞來。
就連那些原本已經初步在明麵上表示順服,或又是暫且做壁上觀的地方城邑和鄉裏,也一下子像是恍然大悟的重歸為恭順臣民,而忙不迭背負了稻米和牽了瘦巴巴的豬羊前來犒軍,隻求之製征南王師能夠過境封刀,而令這些地方軍吏士民得以苟安。
事實上,對於這些異域作戰的太平軍將士而言,在這新羅之地所遭遇的敵手實在是太孱弱了;從某種意義上從頭到腳的孱弱不堪,不僅僅是舊日九僮十停的王軍所屬,還有那些爭相起事的地方豪強、大戶,隻要能夠拿起刀劍批塊布就敢自稱成軍了,然後這個刺史那個太守的還一個頭銜比一個嚇人。
而那些橫行山野的盜匪、亂軍就更差勁了,甚至連像樣的鐵製武器都沒法配全,而隻是拿根削尖的竹木,就敢跟在少數又披掛的頭目後麵,搖旗呐喊號稱是一支人馬了。因此,在這些用精良製式的刀槍劍戟,全身鐵鱗甲和鑲鐵布甲所武裝到牙齒的淮南軍麵前,幾乎大多時候就是摧枯拉朽的一邊倒局麵。
而唯一能夠令他們受挫和止步的,也就是這些土軍、山兵、鄉丁,見勢不妙而仗著輕裝負累少往山林裏亂鑽的時刻,然後在追擊過程當中不熟悉地形而導致的摔傷、撞傷意外,甚至還多過對方輕飄飄的弓箭,僥幸射中鎧甲防護不及位置的戰傷。
因此,那些本地招募的輔卒和義從,也幾乎是每戰告捷的跟在後麵負責撿人頭和打掃殘局就好。盡管如此,這些淮南軍卻是尚不滿意的開始將他們分批驅使在陣前和兩翼,然後又在各種順風戰和優勢的攻堅戰中,用皮鞭棍棒刀劍將其給強行的鍛煉起來最基本的令行禁止了。
但是當他們在密城郡與大成郡交界處的穴禮山下,初步遭遇當地赤褲軍的時候,卻讓這些參加過多次輾轉奔戰南北的太平老卒們,再度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在寒冬之日下,那些出身微賤的鄉土亂黨,大多是光腳赤膊僅在褲胯上插上一條紅布條,就敢赤手空拳衝擊嚴整有序的軍陣;
雖然,很快就在雜亂無章一波波湧上來的過程中,被嚴陣以待的淮南軍毫不猶豫的殺戮一空,而幾乎毫無傷亡可言隻是出了一身熱汗,但卻也觸動了一些太平老卒的某種心情,而當場製止了輔卒和義從的後續殺戮和補刀。
結果,在追擊這些赤褲黨人的道路上,見到的又是一地被凍死餓死在半路上的屍橫累累,而在他們所臨時聚合而成的後方營地內,更是凍綏和餓殍滿營老弱婦孺而沒有剩下多少活人了。或者可以說,這些生於亂世與的奴婢、賤籍之屬,就是如此用自己卑微如草芥的性命,來籍此表示對著絕望而汙濁世間的抗爭和發聲。
因此,接下來這些淮南軍所主導的征南軍,卻是改弦更張的不再主動進攻;而是用拋灑在雪地上的雜麵團子和碎餅作為誘餌,將這些赤褲軍從藏身處引出來之後再盡量包圍俘獲之;短時之內就迅速瓦解了密城郡與大成郡的十多股赤褲黨人,並且開始在各條路口設立告貼和榜文,招徠逃亡人口和鄉間有意報效的義士。
結果告貼和榜文傳出之後,居然還有許多中小豪強和良人之家,爭相帶著部曲來投,因為他們在鄉裏也實在過不下去了。一方麵是災荒連年的減產和佃戶、隸民的競相逃亡,另一方麵則是饑民過境所帶來寸草不生的人禍,再加上大豪族之間的侵並;讓他們在家鄉無以為繼了,還不如來這支官軍處討一口飯吃。
然後作為招討行營長史崔致遠的宗家,號稱品頭六姓之一的崔氏祖房,也派了好些子弟來投奔他,再加上原本從王京中帶來的誌趣相投的朋黨和親故,還有後來陸續前來投奔王京下等頭品小貴族和匠人、士人之家;儼然一時之間,他已經有了組建一個小規模幕僚班子和設置官府的底氣和基礎了。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隨後作為常駐新羅主事官的王啟年,也伴隨著輸送隊給崔致遠送來了隨船抵達更加具體的細則和實行內容,也是太平軍在輾轉征戰和席卷天下的過程當中,所總結出來的一整套如何擴張勢力和後續治理,令人歎為觀止的方案和計劃所在。
其中包括了如何用不同的宣傳口號,配合短時間內就可以立竿見影的現實利益主張,來發動和爭取各個市井各個層麵的不滿者和不得誌的群體,然後如何爭取那些遊移不定或是首鼠兩端的中間派,如何孤立、排擠和打擊少數冥頑不靈的頑固派、反對派。。
又如何在就有體製內,甄別和分辨出那些是可以爭取的潛在誌同道合之輩,那些是可以拉攏或是保持相安無事的同盟傾向,那些是可以無視和忽略、甚至適當壓迫的牆頭草,那些事需要堅決打擊以儆效尤和表明立場、態度的真正敵人。
然後,如何因地製宜的最大效率征募兵員和籌集糧械物資,如何將投奔的人群分類而建立起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人力資源,令男女老幼皆有所用處的簡易戰鬥和輸送、維護、飲食供給等等後勤保障體係。那隻如何對付那些不合作的大戶之家,而取其資材丁口並迅速變成自身的助力。
而更深一步的,則是獲得第一塊底盤之後如何有效的治理和滾雪球一般的經營下去。包括如何統計戶口、清丈田地和工坊,如何分配生產任務和安置招徠的民眾,如何從中挑選兵員和培植忠實的基本盤;乃至是如何從中伺察和甄別,那些心懷不軌的奸細和潛在敵意的破壞分子。
然後,又有好些農學和營造的書目可選,以為指導四季耕稼、選育良種、善用人畜和工具的增產之法,乃至植樹伐木、尋礦挖礦的營治之道和流通有無的貨殖手段;可以為新政權創造出更多的產出和增益來的配套計劃,乃至是開班鄉校的初步教材。
甚至還有現成的條例和法令,直接修改一二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或又是初步建立起政權之後,諸多需要注意的事項細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就像是太平軍在漫漫征戰天下和治理過程當中的經驗教訓和得失成敗的總結和凝縮。
因此,初初閱覽完這些條目的崔致遠,已然沒有任何其他多餘想法了;或者說是這世上怕是再也沒有人能夠拿出比這個更好的,征服天下和改朝換代的長遠規劃和步驟了。這種足以動搖任何一個國家根本,而本該珍而藏之乃至嚴令禁絕流傳的屠龍術,就這麽輕而易舉的交付到了自己手中。
這讓他既是惶恐又是惴惴不安,這位王上不愧是號稱入世救民的一代聖人化身。卻究竟是在什麽時候,就已然完成了對於新羅之地的這麽一番未雨籌謀和規劃呢?其中的種種蘊含深意和所揣測不到的內容,更是令人有些承受不起而又受寵若驚。
但崔致遠在軍中輾轉反側了、夜不能寐好幾天之後,終究還是下定了決心,就算是太平軍早就有意謀求新羅之地,難道還能比現在積重難返的局麵更壞,更加可悲麽。說不定將來有朝一日這片海東苦寒的邊鄙之地,有幸成為天朝上國一隅的王道樂土,哪怕是小部分實現了太平軍的那些治理方略,那也是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了。
況且,中土大唐的名義在新羅這個邊藩之國,天然還有一個潛在的好處和意外加成,就是從朝堂道鄉野民間普遍存在的“大唐唯上論”,但凡是來自大唐的東西就是好的,如果你不好,那一定是你沒有好好的侍奉和領會天朝上國的;
哪怕是士人貴族,也是以出使大唐過大唐為榮尚,哪怕就此留下來做大唐的狗也好。其中最為成功的例子,唯一就是在大唐出家而圓寂於九華山的新羅王孫,而被追人為地藏王菩薩地上化身的金喬覺。因此,這個時代大多數士民黎庶,是恨不得轉生中土大唐以為福報的。
就像是他們這些從小就用漢字、說唐話為榮尚和尊崇,卻在身份位階和仕途上不得跨越的士人來說,“生為唐人,唯願彼土”可不是說說算了的,因為至少大唐給天下廣大士人提供了讀書舉試、出放為官,最終登閣入相的那麽一線可能性。
至於廣大的野人、賤民、奴婢和中人、部民,新羅國人的身份和大義是什麽玩意?能吃果腹麽?還是能穿衣保暖麽?當然是直接關係到他們日常生息的莊頭、老爺和頭人,就是一輩子最大的天地和見聞了。隨波逐流才是他們的常態。
經笥我無慚。
亂世成何事,
唯添七不堪。
《夢中作》
崔致遠〔唐代〕
——我是分割線——
相比之前那些土豪、小貴族為了被骨品製所封閉的進身之途,而積怨日久所發起的諸多反亂;這一次的赤褲黨之亂,才是真正來自民家饑寒煎迫的中人(平民)、奴婢和賤民的社會最底層的絕望唿聲和激烈反抗。因此相對於自據爭戰的豪姓割據勢力,彼輩響應和聯動的很快,幾乎是在半個多月之間就蔓延了南部數州之地。
接下來,南麵討伐軍就從已經平定了大部分的康州鹹安郡,帶著繳獲和俘虜沿著黃山河重新轉迴到了良州境內;然後又一路勢如破竹的揮師東進,接連打破了火王郡、密城郡的十多處大小寨壘和城邑,也擒殺自立的形形色色城主、將軍、軍主之流,儼然超過了兩位數之多。
因此,一時間源自金海京的南麵招討軍的聲勢與名氣大振,響徹於康、良兩大州的十餘郡之地,乃至由此衍生出了諸如“軍中皆是刀槍不入的鐵人”或是“使丈高噴火夜叉當先”“做法地動山搖而無所不催”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傳聞來。
就連那些原本已經初步在明麵上表示順服,或又是暫且做壁上觀的地方城邑和鄉裏,也一下子像是恍然大悟的重歸為恭順臣民,而忙不迭背負了稻米和牽了瘦巴巴的豬羊前來犒軍,隻求之製征南王師能夠過境封刀,而令這些地方軍吏士民得以苟安。
事實上,對於這些異域作戰的太平軍將士而言,在這新羅之地所遭遇的敵手實在是太孱弱了;從某種意義上從頭到腳的孱弱不堪,不僅僅是舊日九僮十停的王軍所屬,還有那些爭相起事的地方豪強、大戶,隻要能夠拿起刀劍批塊布就敢自稱成軍了,然後這個刺史那個太守的還一個頭銜比一個嚇人。
而那些橫行山野的盜匪、亂軍就更差勁了,甚至連像樣的鐵製武器都沒法配全,而隻是拿根削尖的竹木,就敢跟在少數又披掛的頭目後麵,搖旗呐喊號稱是一支人馬了。因此,在這些用精良製式的刀槍劍戟,全身鐵鱗甲和鑲鐵布甲所武裝到牙齒的淮南軍麵前,幾乎大多時候就是摧枯拉朽的一邊倒局麵。
而唯一能夠令他們受挫和止步的,也就是這些土軍、山兵、鄉丁,見勢不妙而仗著輕裝負累少往山林裏亂鑽的時刻,然後在追擊過程當中不熟悉地形而導致的摔傷、撞傷意外,甚至還多過對方輕飄飄的弓箭,僥幸射中鎧甲防護不及位置的戰傷。
因此,那些本地招募的輔卒和義從,也幾乎是每戰告捷的跟在後麵負責撿人頭和打掃殘局就好。盡管如此,這些淮南軍卻是尚不滿意的開始將他們分批驅使在陣前和兩翼,然後又在各種順風戰和優勢的攻堅戰中,用皮鞭棍棒刀劍將其給強行的鍛煉起來最基本的令行禁止了。
但是當他們在密城郡與大成郡交界處的穴禮山下,初步遭遇當地赤褲軍的時候,卻讓這些參加過多次輾轉奔戰南北的太平老卒們,再度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在寒冬之日下,那些出身微賤的鄉土亂黨,大多是光腳赤膊僅在褲胯上插上一條紅布條,就敢赤手空拳衝擊嚴整有序的軍陣;
雖然,很快就在雜亂無章一波波湧上來的過程中,被嚴陣以待的淮南軍毫不猶豫的殺戮一空,而幾乎毫無傷亡可言隻是出了一身熱汗,但卻也觸動了一些太平老卒的某種心情,而當場製止了輔卒和義從的後續殺戮和補刀。
結果,在追擊這些赤褲黨人的道路上,見到的又是一地被凍死餓死在半路上的屍橫累累,而在他們所臨時聚合而成的後方營地內,更是凍綏和餓殍滿營老弱婦孺而沒有剩下多少活人了。或者可以說,這些生於亂世與的奴婢、賤籍之屬,就是如此用自己卑微如草芥的性命,來籍此表示對著絕望而汙濁世間的抗爭和發聲。
因此,接下來這些淮南軍所主導的征南軍,卻是改弦更張的不再主動進攻;而是用拋灑在雪地上的雜麵團子和碎餅作為誘餌,將這些赤褲軍從藏身處引出來之後再盡量包圍俘獲之;短時之內就迅速瓦解了密城郡與大成郡的十多股赤褲黨人,並且開始在各條路口設立告貼和榜文,招徠逃亡人口和鄉間有意報效的義士。
結果告貼和榜文傳出之後,居然還有許多中小豪強和良人之家,爭相帶著部曲來投,因為他們在鄉裏也實在過不下去了。一方麵是災荒連年的減產和佃戶、隸民的競相逃亡,另一方麵則是饑民過境所帶來寸草不生的人禍,再加上大豪族之間的侵並;讓他們在家鄉無以為繼了,還不如來這支官軍處討一口飯吃。
然後作為招討行營長史崔致遠的宗家,號稱品頭六姓之一的崔氏祖房,也派了好些子弟來投奔他,再加上原本從王京中帶來的誌趣相投的朋黨和親故,還有後來陸續前來投奔王京下等頭品小貴族和匠人、士人之家;儼然一時之間,他已經有了組建一個小規模幕僚班子和設置官府的底氣和基礎了。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隨後作為常駐新羅主事官的王啟年,也伴隨著輸送隊給崔致遠送來了隨船抵達更加具體的細則和實行內容,也是太平軍在輾轉征戰和席卷天下的過程當中,所總結出來的一整套如何擴張勢力和後續治理,令人歎為觀止的方案和計劃所在。
其中包括了如何用不同的宣傳口號,配合短時間內就可以立竿見影的現實利益主張,來發動和爭取各個市井各個層麵的不滿者和不得誌的群體,然後如何爭取那些遊移不定或是首鼠兩端的中間派,如何孤立、排擠和打擊少數冥頑不靈的頑固派、反對派。。
又如何在就有體製內,甄別和分辨出那些是可以爭取的潛在誌同道合之輩,那些是可以拉攏或是保持相安無事的同盟傾向,那些是可以無視和忽略、甚至適當壓迫的牆頭草,那些事需要堅決打擊以儆效尤和表明立場、態度的真正敵人。
然後,如何因地製宜的最大效率征募兵員和籌集糧械物資,如何將投奔的人群分類而建立起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人力資源,令男女老幼皆有所用處的簡易戰鬥和輸送、維護、飲食供給等等後勤保障體係。那隻如何對付那些不合作的大戶之家,而取其資材丁口並迅速變成自身的助力。
而更深一步的,則是獲得第一塊底盤之後如何有效的治理和滾雪球一般的經營下去。包括如何統計戶口、清丈田地和工坊,如何分配生產任務和安置招徠的民眾,如何從中挑選兵員和培植忠實的基本盤;乃至是如何從中伺察和甄別,那些心懷不軌的奸細和潛在敵意的破壞分子。
然後,又有好些農學和營造的書目可選,以為指導四季耕稼、選育良種、善用人畜和工具的增產之法,乃至植樹伐木、尋礦挖礦的營治之道和流通有無的貨殖手段;可以為新政權創造出更多的產出和增益來的配套計劃,乃至是開班鄉校的初步教材。
甚至還有現成的條例和法令,直接修改一二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或又是初步建立起政權之後,諸多需要注意的事項細節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就像是太平軍在漫漫征戰天下和治理過程當中的經驗教訓和得失成敗的總結和凝縮。
因此,初初閱覽完這些條目的崔致遠,已然沒有任何其他多餘想法了;或者說是這世上怕是再也沒有人能夠拿出比這個更好的,征服天下和改朝換代的長遠規劃和步驟了。這種足以動搖任何一個國家根本,而本該珍而藏之乃至嚴令禁絕流傳的屠龍術,就這麽輕而易舉的交付到了自己手中。
這讓他既是惶恐又是惴惴不安,這位王上不愧是號稱入世救民的一代聖人化身。卻究竟是在什麽時候,就已然完成了對於新羅之地的這麽一番未雨籌謀和規劃呢?其中的種種蘊含深意和所揣測不到的內容,更是令人有些承受不起而又受寵若驚。
但崔致遠在軍中輾轉反側了、夜不能寐好幾天之後,終究還是下定了決心,就算是太平軍早就有意謀求新羅之地,難道還能比現在積重難返的局麵更壞,更加可悲麽。說不定將來有朝一日這片海東苦寒的邊鄙之地,有幸成為天朝上國一隅的王道樂土,哪怕是小部分實現了太平軍的那些治理方略,那也是幸甚至哉歌以詠誌了。
況且,中土大唐的名義在新羅這個邊藩之國,天然還有一個潛在的好處和意外加成,就是從朝堂道鄉野民間普遍存在的“大唐唯上論”,但凡是來自大唐的東西就是好的,如果你不好,那一定是你沒有好好的侍奉和領會天朝上國的;
哪怕是士人貴族,也是以出使大唐過大唐為榮尚,哪怕就此留下來做大唐的狗也好。其中最為成功的例子,唯一就是在大唐出家而圓寂於九華山的新羅王孫,而被追人為地藏王菩薩地上化身的金喬覺。因此,這個時代大多數士民黎庶,是恨不得轉生中土大唐以為福報的。
就像是他們這些從小就用漢字、說唐話為榮尚和尊崇,卻在身份位階和仕途上不得跨越的士人來說,“生為唐人,唯願彼土”可不是說說算了的,因為至少大唐給天下廣大士人提供了讀書舉試、出放為官,最終登閣入相的那麽一線可能性。
至於廣大的野人、賤民、奴婢和中人、部民,新羅國人的身份和大義是什麽玩意?能吃果腹麽?還是能穿衣保暖麽?當然是直接關係到他們日常生息的莊頭、老爺和頭人,就是一輩子最大的天地和見聞了。隨波逐流才是他們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