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原本稱作建鄴,本朝時,避帝諱,才更名為建康。
相較於江北的古都洛陽、長安二城,建康並稱不上宏偉,縱橫不過十裏,城周二十餘裏,除去城東的王殿外,城中少見宮闕亭閣,高台樓榭,倒是更多的閑市裏閭,窄巷小道,如此這般,還是孫吳經營多年後,方有的規模。
加之三吳之地,常年煙雨繚繞,故而,不同於中原古城的雄渾厚重,建康更顯得精致而青澀。
然建康城東傍鍾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後湖,居山川地勢之險,處天然屏障之內,如此,才有諸葛亮之言:“秣陵地形,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然而,孔明口中的“帝王之宅”卻是對孫權而言,並未意料到孫吳後主的那句“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竟在三十多年後,果真應驗。(注:孫吳湮滅,司馬炎於洛陽大會東吳群臣,賜座孫皓,曰:“朕設此座待卿久矣。”而孫皓答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今日,天色有些陰霾,秋風肆虐。
秦淮河畔,青灰磚石的城牆之下,二百餘艘渡船完完全全堵住了入江口岸,數百下仆族兵來來迴迴,將渡船上的輜物車架陸陸續續悉數卸下,又重新裝載成一列百餘車架的儀隊,以至於建康城南一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而此刻,南城門處,除了值崗的兩什戍卒外,還立有十數名衣冠華貴的士卿大夫,為首的是一個附有錦布蓬蓋的雙馬車架,車輿內端坐著一位須發盡白的年邁權貴,正皺著眉,望著江畔那飄揚的朱紅“越”字王旗,和那支浩浩蕩蕩的百車儀隊,長長的嗟歎了一口氣。
此人,便是吳王司馬旭最得力的支持者——曾於洛陽任職的侍中王燮。
他今日是奉當今聖上之命,前來迎候建康城的最後一位尊客,越王司馬徽。
王燮的手握緊鳩杖,重重的跺了一下車架的木質底板,示意前麵的禦者起駕前行,領著身後的十餘士卿,向著長長的儀隊,迎麵而去。
前行百餘步,兩支隊伍終於在城南一裏之地交匯,停了下來。
在禦者的攙扶下,王燮顫巍巍的下了車架,立於肅殺的秋風中,任由兩鬢的白絲亂舞,整理一番衣冠儀容,方才恭恭敬敬的向著那華貴的駟馬儀車,俯身作揖行禮,道一句:“侍中王燮,奉聖上之命,恭迎越王!”
“臣等恭迎越王!”王燮身後的十數士卿亦跟著俯身下拜,齊齊恭敬道。
司馬徽聽聞,這才掀開車架上的簾幕,從車內探出半個頭來,看著車下俯身的王燮,微微一笑,淡然道:“侍中不必多禮!如此,便請王侍中隨本王一同入城,可否?”
“臣願為越王引車!”王燮起身,陪笑道。
說罷,王燮抬頭看了一眼騎在馬上,守衛儀車的白袍將軍,欲轉身攀上車架,但就在此時,眼光卻落在了駟馬儀車的後一輛車架上,在短暫的驚訝之後,卻是一股喜悅浮現眼簾,那是一種故人重逢的愉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
於是,王燮邁開步伐,向著那車架而去。
林瀟雲轉頭看了一眼王燮的背影,皺了一下眉頭,他心中清楚,對方並沒有忽視自己,但他也明白,剛才那眼神,絕非善意。
而葉淩見王燮迎麵而來,也笑著下了車架,立足等候。
王燮在葉淩身前三步停了下來,兩人相對而立,互相俯首,作揖行禮。
“洛陽一別,不見葉公久矣!”
“昌皓兄......不,王侍中,良久不見,亦是清瘦了些!”
兩人起身,一語一答,相視而笑,但即刻卻都歸於沉默,臉上的笑容也變得複雜,最後慢慢斂去了,最後,竟不約而同的微微歎一口氣,接著又同時苦笑開來。
“敢問葉公,後麵那位,莫不是蘭左使?”片刻的沉靜後,王燮繞過葉淩,看向後方的車架,客氣的詢問道。
“正是!”葉淩和氣一笑,如實答道。
王燮聽聞,這才又邁開步伐,向著那最後的牛車而去,立於車下,拱手行禮,道:“久聞蘭左使賢名,今日一見,果然氣度非凡!”
蘭左使並沒有像葉淩一樣,下車迴禮,隻是仍舊端坐於車輿之內,拱手道:“王侍中高抬了,咎實難敢當!”
王燮見狀,眉頭微微一皺,臉上的笑意也變了幾分,然後,一眼望盡浩蕩威嚴的儀隊,感歎一句:“廬江蘭氏,果然天下人傑也!”
隨即,便轉過身,迴自己的車架而去。
旌旗飄揚,長長的儀隊又重新啟程了,王燮的車架也慢慢調轉頭來,與司馬徽的駟馬儀車並肩而行,一同向著建康的南城門而去。
穿過南城門,是一條寬闊的大道,直直通向北方,難以望及盡頭,而大道的兩側,是兩列操戈執戟的衛兵,十步一隔,傲然佇立。
衛兵後則是一些來來往往的行人,此時都慢下腳步,或從街邊低矮的房屋中探出半個身子,望向這飄揚的朱紅王旗和尊貴儀隊。
儀隊再向前行駛了數裏之地後,又向東轉入了一個東西向的大道,司馬徽也掀開簾幕,越過前麵的禦者,望向遠方。
這條大道比剛才更加寬闊,由青石鋪就而成,可同時容納四車並行,隨著儀隊的繼續前行,兩側的房屋也漸漸高闊起來,時不時也會有幾座宅院映入視野,攜著院落中的樓台高閣,獨領一方之地,俯視周遭眾生,而這些宅邸,大抵都是王氏、周氏此等煊赫高門的私宅罷。
望向東方,則坐落著一堵內城牆,三個大小不一的內城門便是這條大道的盡頭。城牆厚實,城樓高聳,卻依然擋不住後方更加巍峨的金鑾聖殿、瓊樓玉宇,想必,那便是曾經的東吳皇宮和今日的吳王王殿了。
一路前行,衛兵後的行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然而,此刻,卻大都停下步伐,踮起腳尖,望向西方,看著迎風飄揚的旌旗漸行漸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大道上,更有迎麵駛來的車架,主動靠邊,車主則親自下車,向著開進的儀隊俯身作揖行禮,直到長長的儀隊完全路過,才又再次起身登輿,指揮禦者,繼續趕路。而路邊的行人中,也大有停步行禮之士,隻是,越靠近王城,越加少見而已。
也是在這時,沉默了良久的王燮,終於在並肩而行的車輿內,轉過頭來,看向司馬徽,溫和的笑道:
“聖上已在皇宮之內,為殿下安置了居所,還請越王隨燮一同前往!”
司馬徽聽完,也淡然一笑,迴道:
“陛下的好意本王心領了,隻是本王遠道而來,一路奔波,多有不適,對此,蘭左使已有了萬全安排,就不再前去打攪皇兄了,還勞請侍中代本王叩謝聖上,言明此事!”
司馬徽笑容掛麵,言辭和氣,心中卻是冰寒的,雖然口頭上給足了對方顏麵,但話語之間,並沒有半步退讓的餘地,對此,久在朝堂的王燮不可能不明白其中之意。
但讓司馬徽和林瀟雲頓感意外的是,兩人並沒有在對方臉上看到絲毫為難的神色,隻是見王燮啞然一笑,因此堆起了眼角的皺紋,暗暗的在白色須眉中更加顯眼。
“越王不必過於自責,聖上通情隨和,早已有言在先,此事,聽由殿下自己安排!”
王燮不慌不忙的迴一句,同時,還拱手向著儀車內的司馬徽行了一禮。
司馬徽和林瀟雲聽罷,心中同時一愣,暗自腹誹道:這一君一臣,果然都是老奸巨猾之徒。
儀隊在老吳的帶領下,又拐過幾道街角,穿過幾條車道,最後停在了城東北的一座宅院之前。
整個儀隊停下後,蘭左使這才下了牛車,緩步走上前來,立於司馬徽的儀車之下,當著王燮的麵,畢恭畢敬的俯身作揖行禮,道:
“殿下,此處便是我等建康落腳之處!”
司馬徽在禦者的攙扶下,緩緩下了駟馬儀車,看向宅院,點頭而不語,葉淩也下了車架,走上前來,這才完全看清了整個宅落正門。
長約百步的灰磚籬牆中央是一座兩層門樓,兩闕由青石所鑄,高約三丈,巍巍豪邁,頂部掛一厚木牌匾,上書“蘭府”二字,筆道遒勁,門樓上的木質簷角則以麒麟雕紋修飾,大氣雄渾,而門樓下,兩扇敦實厚重的院門,已由四名精壯的下仆從內打開,靜候主人多時了。
王燮顫巍巍的下了車架,掃視一眼蘭氏宅院,開口道:“越王在建康能有如此府邸落腳,燮也便放心了,聖上亦能安心了!”
司馬徽聽罷,看向王燮,戲謔一笑,道:“侍中若有閑情,可願隨本王一同進院參觀參觀?”
“不敢不敢!”王燮連連擺手,道:“一路奔波勞苦,還望越王早日歇息,燮不敢再有所驚擾了!”
說罷,王燮向司馬徽行禮作別,重新攀上車架,領著身後十數士卿,向著金鑾玉頂的王城去了。
相較於江北的古都洛陽、長安二城,建康並稱不上宏偉,縱橫不過十裏,城周二十餘裏,除去城東的王殿外,城中少見宮闕亭閣,高台樓榭,倒是更多的閑市裏閭,窄巷小道,如此這般,還是孫吳經營多年後,方有的規模。
加之三吳之地,常年煙雨繚繞,故而,不同於中原古城的雄渾厚重,建康更顯得精致而青澀。
然建康城東傍鍾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後湖,居山川地勢之險,處天然屏障之內,如此,才有諸葛亮之言:“秣陵地形,鍾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然而,孔明口中的“帝王之宅”卻是對孫權而言,並未意料到孫吳後主的那句“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竟在三十多年後,果真應驗。(注:孫吳湮滅,司馬炎於洛陽大會東吳群臣,賜座孫皓,曰:“朕設此座待卿久矣。”而孫皓答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今日,天色有些陰霾,秋風肆虐。
秦淮河畔,青灰磚石的城牆之下,二百餘艘渡船完完全全堵住了入江口岸,數百下仆族兵來來迴迴,將渡船上的輜物車架陸陸續續悉數卸下,又重新裝載成一列百餘車架的儀隊,以至於建康城南一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而此刻,南城門處,除了值崗的兩什戍卒外,還立有十數名衣冠華貴的士卿大夫,為首的是一個附有錦布蓬蓋的雙馬車架,車輿內端坐著一位須發盡白的年邁權貴,正皺著眉,望著江畔那飄揚的朱紅“越”字王旗,和那支浩浩蕩蕩的百車儀隊,長長的嗟歎了一口氣。
此人,便是吳王司馬旭最得力的支持者——曾於洛陽任職的侍中王燮。
他今日是奉當今聖上之命,前來迎候建康城的最後一位尊客,越王司馬徽。
王燮的手握緊鳩杖,重重的跺了一下車架的木質底板,示意前麵的禦者起駕前行,領著身後的十餘士卿,向著長長的儀隊,迎麵而去。
前行百餘步,兩支隊伍終於在城南一裏之地交匯,停了下來。
在禦者的攙扶下,王燮顫巍巍的下了車架,立於肅殺的秋風中,任由兩鬢的白絲亂舞,整理一番衣冠儀容,方才恭恭敬敬的向著那華貴的駟馬儀車,俯身作揖行禮,道一句:“侍中王燮,奉聖上之命,恭迎越王!”
“臣等恭迎越王!”王燮身後的十數士卿亦跟著俯身下拜,齊齊恭敬道。
司馬徽聽聞,這才掀開車架上的簾幕,從車內探出半個頭來,看著車下俯身的王燮,微微一笑,淡然道:“侍中不必多禮!如此,便請王侍中隨本王一同入城,可否?”
“臣願為越王引車!”王燮起身,陪笑道。
說罷,王燮抬頭看了一眼騎在馬上,守衛儀車的白袍將軍,欲轉身攀上車架,但就在此時,眼光卻落在了駟馬儀車的後一輛車架上,在短暫的驚訝之後,卻是一股喜悅浮現眼簾,那是一種故人重逢的愉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情感。
於是,王燮邁開步伐,向著那車架而去。
林瀟雲轉頭看了一眼王燮的背影,皺了一下眉頭,他心中清楚,對方並沒有忽視自己,但他也明白,剛才那眼神,絕非善意。
而葉淩見王燮迎麵而來,也笑著下了車架,立足等候。
王燮在葉淩身前三步停了下來,兩人相對而立,互相俯首,作揖行禮。
“洛陽一別,不見葉公久矣!”
“昌皓兄......不,王侍中,良久不見,亦是清瘦了些!”
兩人起身,一語一答,相視而笑,但即刻卻都歸於沉默,臉上的笑容也變得複雜,最後慢慢斂去了,最後,竟不約而同的微微歎一口氣,接著又同時苦笑開來。
“敢問葉公,後麵那位,莫不是蘭左使?”片刻的沉靜後,王燮繞過葉淩,看向後方的車架,客氣的詢問道。
“正是!”葉淩和氣一笑,如實答道。
王燮聽聞,這才又邁開步伐,向著那最後的牛車而去,立於車下,拱手行禮,道:“久聞蘭左使賢名,今日一見,果然氣度非凡!”
蘭左使並沒有像葉淩一樣,下車迴禮,隻是仍舊端坐於車輿之內,拱手道:“王侍中高抬了,咎實難敢當!”
王燮見狀,眉頭微微一皺,臉上的笑意也變了幾分,然後,一眼望盡浩蕩威嚴的儀隊,感歎一句:“廬江蘭氏,果然天下人傑也!”
隨即,便轉過身,迴自己的車架而去。
旌旗飄揚,長長的儀隊又重新啟程了,王燮的車架也慢慢調轉頭來,與司馬徽的駟馬儀車並肩而行,一同向著建康的南城門而去。
穿過南城門,是一條寬闊的大道,直直通向北方,難以望及盡頭,而大道的兩側,是兩列操戈執戟的衛兵,十步一隔,傲然佇立。
衛兵後則是一些來來往往的行人,此時都慢下腳步,或從街邊低矮的房屋中探出半個身子,望向這飄揚的朱紅王旗和尊貴儀隊。
儀隊再向前行駛了數裏之地後,又向東轉入了一個東西向的大道,司馬徽也掀開簾幕,越過前麵的禦者,望向遠方。
這條大道比剛才更加寬闊,由青石鋪就而成,可同時容納四車並行,隨著儀隊的繼續前行,兩側的房屋也漸漸高闊起來,時不時也會有幾座宅院映入視野,攜著院落中的樓台高閣,獨領一方之地,俯視周遭眾生,而這些宅邸,大抵都是王氏、周氏此等煊赫高門的私宅罷。
望向東方,則坐落著一堵內城牆,三個大小不一的內城門便是這條大道的盡頭。城牆厚實,城樓高聳,卻依然擋不住後方更加巍峨的金鑾聖殿、瓊樓玉宇,想必,那便是曾經的東吳皇宮和今日的吳王王殿了。
一路前行,衛兵後的行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然而,此刻,卻大都停下步伐,踮起腳尖,望向西方,看著迎風飄揚的旌旗漸行漸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大道上,更有迎麵駛來的車架,主動靠邊,車主則親自下車,向著開進的儀隊俯身作揖行禮,直到長長的儀隊完全路過,才又再次起身登輿,指揮禦者,繼續趕路。而路邊的行人中,也大有停步行禮之士,隻是,越靠近王城,越加少見而已。
也是在這時,沉默了良久的王燮,終於在並肩而行的車輿內,轉過頭來,看向司馬徽,溫和的笑道:
“聖上已在皇宮之內,為殿下安置了居所,還請越王隨燮一同前往!”
司馬徽聽完,也淡然一笑,迴道:
“陛下的好意本王心領了,隻是本王遠道而來,一路奔波,多有不適,對此,蘭左使已有了萬全安排,就不再前去打攪皇兄了,還勞請侍中代本王叩謝聖上,言明此事!”
司馬徽笑容掛麵,言辭和氣,心中卻是冰寒的,雖然口頭上給足了對方顏麵,但話語之間,並沒有半步退讓的餘地,對此,久在朝堂的王燮不可能不明白其中之意。
但讓司馬徽和林瀟雲頓感意外的是,兩人並沒有在對方臉上看到絲毫為難的神色,隻是見王燮啞然一笑,因此堆起了眼角的皺紋,暗暗的在白色須眉中更加顯眼。
“越王不必過於自責,聖上通情隨和,早已有言在先,此事,聽由殿下自己安排!”
王燮不慌不忙的迴一句,同時,還拱手向著儀車內的司馬徽行了一禮。
司馬徽和林瀟雲聽罷,心中同時一愣,暗自腹誹道:這一君一臣,果然都是老奸巨猾之徒。
儀隊在老吳的帶領下,又拐過幾道街角,穿過幾條車道,最後停在了城東北的一座宅院之前。
整個儀隊停下後,蘭左使這才下了牛車,緩步走上前來,立於司馬徽的儀車之下,當著王燮的麵,畢恭畢敬的俯身作揖行禮,道:
“殿下,此處便是我等建康落腳之處!”
司馬徽在禦者的攙扶下,緩緩下了駟馬儀車,看向宅院,點頭而不語,葉淩也下了車架,走上前來,這才完全看清了整個宅落正門。
長約百步的灰磚籬牆中央是一座兩層門樓,兩闕由青石所鑄,高約三丈,巍巍豪邁,頂部掛一厚木牌匾,上書“蘭府”二字,筆道遒勁,門樓上的木質簷角則以麒麟雕紋修飾,大氣雄渾,而門樓下,兩扇敦實厚重的院門,已由四名精壯的下仆從內打開,靜候主人多時了。
王燮顫巍巍的下了車架,掃視一眼蘭氏宅院,開口道:“越王在建康能有如此府邸落腳,燮也便放心了,聖上亦能安心了!”
司馬徽聽罷,看向王燮,戲謔一笑,道:“侍中若有閑情,可願隨本王一同進院參觀參觀?”
“不敢不敢!”王燮連連擺手,道:“一路奔波勞苦,還望越王早日歇息,燮不敢再有所驚擾了!”
說罷,王燮向司馬徽行禮作別,重新攀上車架,領著身後十數士卿,向著金鑾玉頂的王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