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行中的蒸汽鍋爐發出轟鳴聲,一旁的高爐同樣如此,營州總管楊濟看著眼前的龐然大物,看著正在忙碌的鍋爐工,又看看一旁耀眼的煤氣燈,轉身走出院子。
夜色下,四周泛起光暈,這是煤氣燈帶來的燈光,給徒河城帶來些許光明,雖然光照有限,卻讓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顯得生機勃勃。
寒風吹拂,楊濟緊了緊披風,沿著燈光小路向前走去,雖然此時尚是秋天,但遼地早寒,中原可能依舊炎熱,但在這遼西之地,已經算是入冬了。
道路一側是高大的庫房,裏麵存儲著大量來自萊州的煤炭,儲量足夠維持徒河城內煤氣發生爐使用到明年開春,確保煤氣燈的光照,讓徒河在夜裏維持微弱的光明。
按照天子所說,如此做法可以在徒河營造出萬家燈火的感覺,讓徒河城裏的新居民們從心理上不會覺得孤單,楊濟對此存疑,但既然煤氣燈已經裝上了,就得用起來。
煤氣燈不僅能照明,還能稍微取暖、加熱食物及水,所以即便是在徒河小範圍使用,也能給城中軍民帶來便利。
楊濟覺得反正朝廷承擔得起在徒河用煤氣燈的開支,要用就用,也好讓曆史悠久的徒河城,煥發出青春。
營州昌黎郡徒河縣地界,已被朝廷設為錦州,州治徒河,為漢時遼西郡徒河縣故地,徒河城位於彭盧水畔,彭盧水就是漢時“唐就水”,在徒河下遊東南三十餘裏外入海。
入海口寬闊、可通大船,那裏如今已成為一座繁忙的港口,名為錦州港。
來自萊州的煤炭,裝在大海船上,經由海路運抵錦州港,在港區碼頭卸下後,由內河船運抵徒河,與來自燕津的糧食一道,為全城上萬軍民度過寒冬提供有力支持。
楊濟登上軍器監的哨塔,看著夜色下的徒河城,陷入沉思。
錦州,遼時建立,待到皇明時為遼西重鎮,扼守著遼西走廊的入口,位置十分重要。
崇禎十三年,建虜圍錦州,鬆錦之戰爆發,十五年,鬆錦之戰結束,官軍九邊精銳毀於一旦,再無大軍可用,而中原局勢危急,闖軍攻破開封。
當年年底,建虜入寇,侵襲山東,一直攻到了他的家鄉沂州...
楊濟收迴思緒,那是“當年”的事了,他身處另一個時代,親眼目睹了錦州城的建立。
錦州於今年設立,歸屬營州總管府管轄,所以楊濟作為營州總管,對於錦州軍民事務有監督職責,他在遼地即將大雪紛飛之際,沿著白狼水視察沿岸防務,最後一站就是白狼水下遊西側的錦州州治徒河。
徒河,古稱“屠何”,在先秦時,這一帶是方國“屠何”的地盤,屠何為東北夷之一,後來為燕國所滅。
自漢以來,尤其永嘉之亂後,徒河幾經廢立,待到高齊末年,已經形同廢墟,這裏是遼西傍海道的北端,因為傍海道幾無人煙,所以徒河地區自然就沒有設立州郡的必要。
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要對遼東用兵,需要鞏固遼西以作後方,營州總管府東南邊境沿海地區的徒河故城,便成了重要據點。
徒河城與北麵數百裏的營州昌黎郡治昌黎一起,支撐起東麵的白狼水防線,使得朝廷能將遼澤西側地區完全納入控製之中。
為了重建徒河城,楊濟到任後可沒有閑著,在前任營州總管留下的基礎上,他調集人力物力,將彭盧水入海口處的海港擴建,大大的增加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以便接納大量浮海而來的物資及人馬。
在萊州出發的大海船,滿載水泥、石塊等大量建材,經由旅順橫渡渤海灣抵達桃花島(明時覺華島),然後北上抵達彭盧水入海口的錦州港,內河船裝上建材順流而上便可抵達徒河。
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破敗的徒河城重建起來十分迅速,按期完工,各類生活、防禦設施一應齊全,開春時迎來了各大商社募集而來的開荒農民,秋天接納了迴撤的遼東道行軍。
今年出擊遼東的遼東道行軍,順利完成了襲擾任務,將遼東境內高句麗主要城池周邊的農田弄得一塌糊塗,不僅幹擾了對方的春耕,還影響了秋收。
按照兵部的命令,遼東道行軍迴撤至遼西錦州城駐紮,與不遠千裏抵達錦州的家屬們團圓,將士們在徒河度過寒冬後,來年開春就近出擊,繼續襲擾遼東高句麗城池。
楊濟對於這種疲敵之策深表讚同,不讚成急著對遼東用兵,因為高句麗並不是撮爾小國,盤踞遼東數百年,國力處於上升期,不是可以靠著一兩次決戰勝利就能打敗的對手。
朝廷這幾年不斷布局,建立海路、陸路兩條糧道,為的就是將來遼東之役時,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及最快的速度,將充足的糧草輸送到前線,支撐官軍的大規模作戰。
現在,海陸雙線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隨著錦州港的完善,永濟渠的通航,替代傍海道的遼西沿海航線也已成形,南起燕津、北抵錦州港或遼口的航路已經全麵通航。
今年錦州城內存糧,大部分都是河北出產的粟麥,這些河北地區的糧食,裝在漕船上經由永濟渠抵達燕津,在那裏走海路北上,不過數日時間便運抵錦州,比起陸路轉運要省時省力得多。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準備著,楊濟想起當年天子跟他提起的規劃,這些規劃,如今都逐一變成現實,而最關鍵的永濟渠已經按時通航,這就意味著,收複遼東的時機漸漸成熟。
楊濟此時看著夜色下的東方,那是遼東方向,而高句麗在遼東的核心城池,名為遼東城,便是當年的襄平城。
襄平城,始建於戰國燕,自那以後直到漢時,襄平之名一直沿用下來,為漢遼東郡治所。
後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郡偏居一隅,成了不錯的避禍之地,大量中原士人及百姓遷居遼東,讓襄平成為十分繁榮的大城。
待得晉時天下大亂,中原戰火紛飛,曆朝曆代無暇顧及遼東,襄平便為高句麗所占,改名遼東城。
遼東為中原故土,卻為宵小所占,迄今近兩百年,風土人情迥異,宛若離家多年的遊子,鄉音蕩然無存,對於父母親人再無記憶。
這樣的局麵,不會再持續多久,遼東襄平之名,必將再顯於世。
近兩年,朝廷對遼東用兵,數次兵臨遼東城下,卻圍而不攻,不是攻不下來,而是要給高句麗一方以僥幸心理,讓對方認為,隻要堅守城池,就能逼退周軍。
如此一來,高句麗會盡一切可能調集人力物力守遼東城,為此連年大量消耗物資,國力漸漸透支。
同理,雖然官軍也曾兵臨平壤城外,同樣圍而不攻。
楊濟知道,朝廷就是要讓如今的遼東城變成高句麗軀體上一個無法愈合的創口,造成對方大量失血而體力虛弱,基於這個原因,官軍從未在遼東動用過火炮。
等到高句麗被消耗得國力大衰,顧此失彼,官軍再全力出擊,屆時必然事半功倍。
他看著遙遠的東方,心中暗道:你們野地浪戰打不過,城又守不住,耗也耗不過,憑什麽贏?
夜色下,四周泛起光暈,這是煤氣燈帶來的燈光,給徒河城帶來些許光明,雖然光照有限,卻讓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顯得生機勃勃。
寒風吹拂,楊濟緊了緊披風,沿著燈光小路向前走去,雖然此時尚是秋天,但遼地早寒,中原可能依舊炎熱,但在這遼西之地,已經算是入冬了。
道路一側是高大的庫房,裏麵存儲著大量來自萊州的煤炭,儲量足夠維持徒河城內煤氣發生爐使用到明年開春,確保煤氣燈的光照,讓徒河在夜裏維持微弱的光明。
按照天子所說,如此做法可以在徒河營造出萬家燈火的感覺,讓徒河城裏的新居民們從心理上不會覺得孤單,楊濟對此存疑,但既然煤氣燈已經裝上了,就得用起來。
煤氣燈不僅能照明,還能稍微取暖、加熱食物及水,所以即便是在徒河小範圍使用,也能給城中軍民帶來便利。
楊濟覺得反正朝廷承擔得起在徒河用煤氣燈的開支,要用就用,也好讓曆史悠久的徒河城,煥發出青春。
營州昌黎郡徒河縣地界,已被朝廷設為錦州,州治徒河,為漢時遼西郡徒河縣故地,徒河城位於彭盧水畔,彭盧水就是漢時“唐就水”,在徒河下遊東南三十餘裏外入海。
入海口寬闊、可通大船,那裏如今已成為一座繁忙的港口,名為錦州港。
來自萊州的煤炭,裝在大海船上,經由海路運抵錦州港,在港區碼頭卸下後,由內河船運抵徒河,與來自燕津的糧食一道,為全城上萬軍民度過寒冬提供有力支持。
楊濟登上軍器監的哨塔,看著夜色下的徒河城,陷入沉思。
錦州,遼時建立,待到皇明時為遼西重鎮,扼守著遼西走廊的入口,位置十分重要。
崇禎十三年,建虜圍錦州,鬆錦之戰爆發,十五年,鬆錦之戰結束,官軍九邊精銳毀於一旦,再無大軍可用,而中原局勢危急,闖軍攻破開封。
當年年底,建虜入寇,侵襲山東,一直攻到了他的家鄉沂州...
楊濟收迴思緒,那是“當年”的事了,他身處另一個時代,親眼目睹了錦州城的建立。
錦州於今年設立,歸屬營州總管府管轄,所以楊濟作為營州總管,對於錦州軍民事務有監督職責,他在遼地即將大雪紛飛之際,沿著白狼水視察沿岸防務,最後一站就是白狼水下遊西側的錦州州治徒河。
徒河,古稱“屠何”,在先秦時,這一帶是方國“屠何”的地盤,屠何為東北夷之一,後來為燕國所滅。
自漢以來,尤其永嘉之亂後,徒河幾經廢立,待到高齊末年,已經形同廢墟,這裏是遼西傍海道的北端,因為傍海道幾無人煙,所以徒河地區自然就沒有設立州郡的必要。
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要對遼東用兵,需要鞏固遼西以作後方,營州總管府東南邊境沿海地區的徒河故城,便成了重要據點。
徒河城與北麵數百裏的營州昌黎郡治昌黎一起,支撐起東麵的白狼水防線,使得朝廷能將遼澤西側地區完全納入控製之中。
為了重建徒河城,楊濟到任後可沒有閑著,在前任營州總管留下的基礎上,他調集人力物力,將彭盧水入海口處的海港擴建,大大的增加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以便接納大量浮海而來的物資及人馬。
在萊州出發的大海船,滿載水泥、石塊等大量建材,經由旅順橫渡渤海灣抵達桃花島(明時覺華島),然後北上抵達彭盧水入海口的錦州港,內河船裝上建材順流而上便可抵達徒河。
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破敗的徒河城重建起來十分迅速,按期完工,各類生活、防禦設施一應齊全,開春時迎來了各大商社募集而來的開荒農民,秋天接納了迴撤的遼東道行軍。
今年出擊遼東的遼東道行軍,順利完成了襲擾任務,將遼東境內高句麗主要城池周邊的農田弄得一塌糊塗,不僅幹擾了對方的春耕,還影響了秋收。
按照兵部的命令,遼東道行軍迴撤至遼西錦州城駐紮,與不遠千裏抵達錦州的家屬們團圓,將士們在徒河度過寒冬後,來年開春就近出擊,繼續襲擾遼東高句麗城池。
楊濟對於這種疲敵之策深表讚同,不讚成急著對遼東用兵,因為高句麗並不是撮爾小國,盤踞遼東數百年,國力處於上升期,不是可以靠著一兩次決戰勝利就能打敗的對手。
朝廷這幾年不斷布局,建立海路、陸路兩條糧道,為的就是將來遼東之役時,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及最快的速度,將充足的糧草輸送到前線,支撐官軍的大規模作戰。
現在,海陸雙線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隨著錦州港的完善,永濟渠的通航,替代傍海道的遼西沿海航線也已成形,南起燕津、北抵錦州港或遼口的航路已經全麵通航。
今年錦州城內存糧,大部分都是河北出產的粟麥,這些河北地區的糧食,裝在漕船上經由永濟渠抵達燕津,在那裏走海路北上,不過數日時間便運抵錦州,比起陸路轉運要省時省力得多。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準備著,楊濟想起當年天子跟他提起的規劃,這些規劃,如今都逐一變成現實,而最關鍵的永濟渠已經按時通航,這就意味著,收複遼東的時機漸漸成熟。
楊濟此時看著夜色下的東方,那是遼東方向,而高句麗在遼東的核心城池,名為遼東城,便是當年的襄平城。
襄平城,始建於戰國燕,自那以後直到漢時,襄平之名一直沿用下來,為漢遼東郡治所。
後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郡偏居一隅,成了不錯的避禍之地,大量中原士人及百姓遷居遼東,讓襄平成為十分繁榮的大城。
待得晉時天下大亂,中原戰火紛飛,曆朝曆代無暇顧及遼東,襄平便為高句麗所占,改名遼東城。
遼東為中原故土,卻為宵小所占,迄今近兩百年,風土人情迥異,宛若離家多年的遊子,鄉音蕩然無存,對於父母親人再無記憶。
這樣的局麵,不會再持續多久,遼東襄平之名,必將再顯於世。
近兩年,朝廷對遼東用兵,數次兵臨遼東城下,卻圍而不攻,不是攻不下來,而是要給高句麗一方以僥幸心理,讓對方認為,隻要堅守城池,就能逼退周軍。
如此一來,高句麗會盡一切可能調集人力物力守遼東城,為此連年大量消耗物資,國力漸漸透支。
同理,雖然官軍也曾兵臨平壤城外,同樣圍而不攻。
楊濟知道,朝廷就是要讓如今的遼東城變成高句麗軀體上一個無法愈合的創口,造成對方大量失血而體力虛弱,基於這個原因,官軍從未在遼東動用過火炮。
等到高句麗被消耗得國力大衰,顧此失彼,官軍再全力出擊,屆時必然事半功倍。
他看著遙遠的東方,心中暗道:你們野地浪戰打不過,城又守不住,耗也耗不過,憑什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