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在大宋,對東京的意義非同小可,是東京的母親河,也是生命線。
大宋的財源命脈維係於汴河,東京人的生存依賴於汴河,上土橋的繁華同樣仰仗於汴河碼頭。
當進入深秋,頻臨寒冬,汴河水位逐漸降低,靠岸的商船越來越少時,上土橋開始變得逐漸冷清。
上土橋頭的帆影和桅杆不見了,也聽不到搬運工們整齊的呐喊聲,路上的行人似乎驟然少了一半。
商鋪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食肆、果品鋪,鐵匠鋪也不例外。
聽鐵匠老李絮叨,平素來往碼頭的車輛釘馬掌,車軲轆包鐵皮,打造、維修鐵錨,打造各種鐵器,生意相當不錯。
但近來生意明顯冷清了,等到冬天堪稱是門可羅雀,城裏不像鄉下,冬天沒有農戶修補農具。
對於老李而言,這幾個月就是淡季,休息期。
可是吃力氣飯的人哪裏閑得住?不賺錢的日子,總歸有些心慌,要不老李也不會借酒澆愁。
“兩個徒弟被我打發出去做雜工了,工錢我照給,他們再多掙份錢,家裏都不容易。等到開春他們再迴來,冬天我一個人能照應。”
老李歎息一聲,才放下酒罐子,擺手笑道:“說多了…三郎,你來找我有事嗎?可是要打什麽東西?”
“李叔,我是想打造幾樣東西。”楊浩將自己的來意說了,還拿出一張簡易圖紙。
李鐵匠經驗豐富,一看就懂,笑道:“三郎放心,閑著也是閑著,我定給你精細打造。”
“有勞李叔了。”
“客氣啥,都是街坊鄰居,這些天你也沒少照顧我生意。”說著,李鐵匠便轉身去鋪子裏尋鐵皮、材料。
“聽說老張家的冰糖葫蘆是你的主意?”老李一邊說著,一邊打開爐子,添了些許煤炭進去,然後拉起了風箱。
“是的。”
“老張好運氣,有你幫忙想主意,這些天生意興隆啊!”
李鐵匠言辭之間頗為羨慕,旋即歎道:“可惜我這鐵匠鋪子不同與果品鋪,隻能等客上門,否則也讓你幫忙想想主意。”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李鐵匠或許隻是一句玩笑,但楊浩卻動起了心思,尤其是看到火爐裏逐漸紅起來的煤,以及放在台子上的鐵皮。
再抬頭看看陰沉的天空,以及從屋簷下刮過,吹散了煤煙的寒風,楊浩突然心頭一動。
楊浩笑道:“李叔,要不你把兩個徒弟叫迴來吧!”
“啊?”
“我有個主意,沒準你這個冬天有的忙了。”
聞聽此言,李鐵匠臉上頓時浮現出驚喜神色,微微的一絲醉意頓時全醒了,顫聲問道:“果真嗎?”
“當然!”楊浩鄭重點頭。
……
看到火爐和鐵皮的時候,楊浩想起了少年時家家戶戶窗前的鐵煙囪,以及整個冬天嗆鼻的煤煙。
而今的東京,燒煤已經是普遍現象,冬天用來烤火的人也很多,但每個冬天總有不少煤氣中毒。
這年頭的人不知道一氧化碳,隻是統稱為炭氣。即便可以小心防備中毒,但煤炭燃燒時,氣味也不多好。
畢竟這年頭沒有無煙煤,也沒有脫硫技術,煤炭挖出來之後也沒有洗煤的程序,直接就投到炭盆裏燒了。
所以煤用來燒火做飯大家都很喜歡,烤火取暖首選卻還是木炭,盡管木炭的價格更為高昂。
倘若能夠解決煤炭燃燒的氣味問題,隻要不是錢多的花不出去,應該沒有人會拒絕燒煤取暖吧?
更何況,木炭同樣有炭氣中毒的現象。
當楊浩將構想說出來,在紙上畫出草圖的時候,李鐵匠頓時眼睛放光,歡喜道:“這東西好啊,冬天要是一家一戶一個爐子,那可就……”
掰著指頭,李鐵匠已經算不清能產銷多少爐子,能賺多少錢了。
楊浩笑道:“所以嘍,這個冬天李叔不僅閑不下來,而且會很忙。”
“忙點好,隻要有錢賺。”
李鐵匠滿麵笑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不過旋即又擔憂道:“隻是…這爐子雖好,可沒幾個人知道,你說的那個…推廣,怕也費事。”
“肯定會費事,不過嘛…”
楊浩笑道:“不必我們自個費心費力,有人會替我們操心的,李叔隻管安心打造爐子和煙囪便是,推廣的事情交給我。”
“好嘞!”
……
推廣就要找準對象,試問爐子煙囪對誰有好處?
東京百姓肯定是受益者,不過太過零散,自行廣而告之的難度太大,所以楊浩不打算找他們。
通過牙行的徐六斤,楊浩找到了汴河旁煤炭市場,這裏堆積著大量有從淮南運來的煤炭。
一年之中,裏麵大部分時候堆積如山,畢竟除了飲食鋪子,尋常人家烹煮三餐能用煤幾何?
但烤火就不同了,在那個用煤爐取暖的年代,一戶人家一個冬天要燒掉多少斤煤,那是有數的。
所以當楊浩帶著煤爐和煙囪來到煤炭市場時,受到了東主和掌櫃的熱情接待,一個每年可以讓他們多賣數十萬斤煤的好東西,他們很樂意幫忙推廣。
而且老天爺似乎也很幫忙,不出幾日,一夜北風之後,天空便鉛雲密布,東京的第一場雪便不期而至,而且越下越大。
……
大宋是個多災多難的朝代,春夏的旱災,秋天的水災剛剛過去。剛入冬,大雪便席卷了整個中原。
東京的情況尤為嚴峻,整個城池銀裝素裹,掩蓋了一下肮髒與醜惡。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們或許滿心歡喜,優雅地臨窗賞雪,紅泥火爐烹茶品茗;或是踏雪尋梅,吟詩詠雪。
尋常百姓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即便是大宋這等昌明朝代也不可避免。
道路上積雪嚴重,車馬通行不便,行人滑倒摔跤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開封府組織了很多百姓上街掃雪,這種可以在家門口服勞役的好事,東京百姓自然樂意。
更糟糕的是,開始有人凍死,無家可歸的乞丐,或者栽倒雪地的醉漢,抑或者年邁的老者。
聽說幾天下來,已經抬出城幾十具屍體,讓人不勝唏噓。
一到災年,各種糧食物資價格必然上漲。好在東京天子腳下,商販們不敢太過分發災難財。
而且朝廷賑災及時,三司從倉儲中調出了大量糧食,減價出售,保證東京百姓平價購糧,不至於餓肚子。
糧價是無甚變動,但薪炭的價格卻蹭蹭上漲,這樣寒冷的鬼天氣,沒有火盆簡直就是遭罪。
今天雪來得早,汴河封凍也早,運送入城的薪炭比之常年少,偏生需求更旺,即便三司無可奈何。
除非把倉庫裏供給皇家、皇親國戚、公侯伯府,以及官府衙門的炭全部投入市場,或許可以平抑價格。
顯然,這不可能。
尋常百姓買不到木炭,就隻能用煤取暖。
氣味嘛!
隻能忍著,將就一下了,總比凍得發抖,甚至生病強得多。
這種情況下,一個可以讓整個屋子暖意濃濃,並能用煙囪及時抽走煤煙,毫無氣味,且不會有炭氣風險的新穎爐子出現。
自然而然,立即得到了東京百姓的青睞。
一時間,東京大街小巷的窗前,伸出不少冒著濃煙的鐵煙囪。
鐵匠鋪子裏忙到昏天黑地,仍舊供不應求……
大宋的財源命脈維係於汴河,東京人的生存依賴於汴河,上土橋的繁華同樣仰仗於汴河碼頭。
當進入深秋,頻臨寒冬,汴河水位逐漸降低,靠岸的商船越來越少時,上土橋開始變得逐漸冷清。
上土橋頭的帆影和桅杆不見了,也聽不到搬運工們整齊的呐喊聲,路上的行人似乎驟然少了一半。
商鋪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食肆、果品鋪,鐵匠鋪也不例外。
聽鐵匠老李絮叨,平素來往碼頭的車輛釘馬掌,車軲轆包鐵皮,打造、維修鐵錨,打造各種鐵器,生意相當不錯。
但近來生意明顯冷清了,等到冬天堪稱是門可羅雀,城裏不像鄉下,冬天沒有農戶修補農具。
對於老李而言,這幾個月就是淡季,休息期。
可是吃力氣飯的人哪裏閑得住?不賺錢的日子,總歸有些心慌,要不老李也不會借酒澆愁。
“兩個徒弟被我打發出去做雜工了,工錢我照給,他們再多掙份錢,家裏都不容易。等到開春他們再迴來,冬天我一個人能照應。”
老李歎息一聲,才放下酒罐子,擺手笑道:“說多了…三郎,你來找我有事嗎?可是要打什麽東西?”
“李叔,我是想打造幾樣東西。”楊浩將自己的來意說了,還拿出一張簡易圖紙。
李鐵匠經驗豐富,一看就懂,笑道:“三郎放心,閑著也是閑著,我定給你精細打造。”
“有勞李叔了。”
“客氣啥,都是街坊鄰居,這些天你也沒少照顧我生意。”說著,李鐵匠便轉身去鋪子裏尋鐵皮、材料。
“聽說老張家的冰糖葫蘆是你的主意?”老李一邊說著,一邊打開爐子,添了些許煤炭進去,然後拉起了風箱。
“是的。”
“老張好運氣,有你幫忙想主意,這些天生意興隆啊!”
李鐵匠言辭之間頗為羨慕,旋即歎道:“可惜我這鐵匠鋪子不同與果品鋪,隻能等客上門,否則也讓你幫忙想想主意。”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李鐵匠或許隻是一句玩笑,但楊浩卻動起了心思,尤其是看到火爐裏逐漸紅起來的煤,以及放在台子上的鐵皮。
再抬頭看看陰沉的天空,以及從屋簷下刮過,吹散了煤煙的寒風,楊浩突然心頭一動。
楊浩笑道:“李叔,要不你把兩個徒弟叫迴來吧!”
“啊?”
“我有個主意,沒準你這個冬天有的忙了。”
聞聽此言,李鐵匠臉上頓時浮現出驚喜神色,微微的一絲醉意頓時全醒了,顫聲問道:“果真嗎?”
“當然!”楊浩鄭重點頭。
……
看到火爐和鐵皮的時候,楊浩想起了少年時家家戶戶窗前的鐵煙囪,以及整個冬天嗆鼻的煤煙。
而今的東京,燒煤已經是普遍現象,冬天用來烤火的人也很多,但每個冬天總有不少煤氣中毒。
這年頭的人不知道一氧化碳,隻是統稱為炭氣。即便可以小心防備中毒,但煤炭燃燒時,氣味也不多好。
畢竟這年頭沒有無煙煤,也沒有脫硫技術,煤炭挖出來之後也沒有洗煤的程序,直接就投到炭盆裏燒了。
所以煤用來燒火做飯大家都很喜歡,烤火取暖首選卻還是木炭,盡管木炭的價格更為高昂。
倘若能夠解決煤炭燃燒的氣味問題,隻要不是錢多的花不出去,應該沒有人會拒絕燒煤取暖吧?
更何況,木炭同樣有炭氣中毒的現象。
當楊浩將構想說出來,在紙上畫出草圖的時候,李鐵匠頓時眼睛放光,歡喜道:“這東西好啊,冬天要是一家一戶一個爐子,那可就……”
掰著指頭,李鐵匠已經算不清能產銷多少爐子,能賺多少錢了。
楊浩笑道:“所以嘍,這個冬天李叔不僅閑不下來,而且會很忙。”
“忙點好,隻要有錢賺。”
李鐵匠滿麵笑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不過旋即又擔憂道:“隻是…這爐子雖好,可沒幾個人知道,你說的那個…推廣,怕也費事。”
“肯定會費事,不過嘛…”
楊浩笑道:“不必我們自個費心費力,有人會替我們操心的,李叔隻管安心打造爐子和煙囪便是,推廣的事情交給我。”
“好嘞!”
……
推廣就要找準對象,試問爐子煙囪對誰有好處?
東京百姓肯定是受益者,不過太過零散,自行廣而告之的難度太大,所以楊浩不打算找他們。
通過牙行的徐六斤,楊浩找到了汴河旁煤炭市場,這裏堆積著大量有從淮南運來的煤炭。
一年之中,裏麵大部分時候堆積如山,畢竟除了飲食鋪子,尋常人家烹煮三餐能用煤幾何?
但烤火就不同了,在那個用煤爐取暖的年代,一戶人家一個冬天要燒掉多少斤煤,那是有數的。
所以當楊浩帶著煤爐和煙囪來到煤炭市場時,受到了東主和掌櫃的熱情接待,一個每年可以讓他們多賣數十萬斤煤的好東西,他們很樂意幫忙推廣。
而且老天爺似乎也很幫忙,不出幾日,一夜北風之後,天空便鉛雲密布,東京的第一場雪便不期而至,而且越下越大。
……
大宋是個多災多難的朝代,春夏的旱災,秋天的水災剛剛過去。剛入冬,大雪便席卷了整個中原。
東京的情況尤為嚴峻,整個城池銀裝素裹,掩蓋了一下肮髒與醜惡。
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們或許滿心歡喜,優雅地臨窗賞雪,紅泥火爐烹茶品茗;或是踏雪尋梅,吟詩詠雪。
尋常百姓的日子可就不好過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即便是大宋這等昌明朝代也不可避免。
道路上積雪嚴重,車馬通行不便,行人滑倒摔跤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開封府組織了很多百姓上街掃雪,這種可以在家門口服勞役的好事,東京百姓自然樂意。
更糟糕的是,開始有人凍死,無家可歸的乞丐,或者栽倒雪地的醉漢,抑或者年邁的老者。
聽說幾天下來,已經抬出城幾十具屍體,讓人不勝唏噓。
一到災年,各種糧食物資價格必然上漲。好在東京天子腳下,商販們不敢太過分發災難財。
而且朝廷賑災及時,三司從倉儲中調出了大量糧食,減價出售,保證東京百姓平價購糧,不至於餓肚子。
糧價是無甚變動,但薪炭的價格卻蹭蹭上漲,這樣寒冷的鬼天氣,沒有火盆簡直就是遭罪。
今天雪來得早,汴河封凍也早,運送入城的薪炭比之常年少,偏生需求更旺,即便三司無可奈何。
除非把倉庫裏供給皇家、皇親國戚、公侯伯府,以及官府衙門的炭全部投入市場,或許可以平抑價格。
顯然,這不可能。
尋常百姓買不到木炭,就隻能用煤取暖。
氣味嘛!
隻能忍著,將就一下了,總比凍得發抖,甚至生病強得多。
這種情況下,一個可以讓整個屋子暖意濃濃,並能用煙囪及時抽走煤煙,毫無氣味,且不會有炭氣風險的新穎爐子出現。
自然而然,立即得到了東京百姓的青睞。
一時間,東京大街小巷的窗前,伸出不少冒著濃煙的鐵煙囪。
鐵匠鋪子裏忙到昏天黑地,仍舊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