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娘想了一下,答道:“暫且不用吧,家裏統共才我們四個,你若想偷懶,不如在村裏請個勤快點的嬸子幫忙吧。”
木梨立馬道:“娘,還是去河邊村,又或是附近的村請吧,咱們村裏的還是不要請的。”
張玉娘尋思了一下,便同意了。
木梨歡喜的緊,她跟她娘從此以後,再也不用早起生火,又或是為漿洗衣服發愁了。
其實,她愁個啥啊,平日裏家中的衣服,張玉娘都是出錢請村裏的人幫忙洗的。
不過是,她再也不用大熱天的蹲灶膛前燒火了。
買人自然是要去找人伢子的。
雙拐鎮沒有官伢,張玉娘先去了趟繡坊,如今,她不大動針線了,今日她是幫張夏花和張秋花來送繡品的,兩人繡的都是幔頭,除了床蓋,屏風之外,大抵隻有繡幔頭最賺錢了。
張家兩姐妹如今隻會做這個,據張玉娘說,若想繡好床蓋和屏風,以她倆現在的功底,是不行的。
張夏花肯定學不成的,張秋花怕是要做張玉娘的關門弟子的。
幔頭繡得還不錯,繡坊老板娘同張玉娘是老相識了,給的價錢即公道,又十分爽快,也沒費什麽嘴皮子。
張秋花頗高興,大概有五個幔頭,一個值個三兩半呢,加起來有十七、八兩。
紡坊的老板娘還誇兩姐妹的繡功越發有長進,又聽說張夏花要出嫁了,便說,下迴張秋花和張夏花再送東西來,若比現在還好,她可以出四兩銀子一副。
雖然這五副幔頭看著值不少錢,除掉花銷掉的料子和上等絲線,也就賺了十二、三兩的樣子。
張秋花又在繡坊裏買了幾塊布頭,張玉娘不讓她買絲線,她讓木久承幫忙,托人從縣城裏帶迴來更好的。
絲線越好,繡出來的東西越好看,也越值錢些。
張玉娘又跟老板娘打聽了一下,哪一個人伢子的口碑最好後,出了繡坊,她並沒有帶兩人去那人伢子家,而是拐了個彎,去了一個南雜貨鋪子買了點海帶,木梨吵著要吃排骨燉海帶呢。
南邊人管專賣沿海一帶東西的雜貨鋪子叫南雜貨鋪子,而賣別的東西的叫北雜貨鋪子,是有區分的。
張玉娘在雜貨鋪裏,又跟那掌櫃打聽了一下,這掌櫃推薦的,正是繡坊老板娘所說的那個。
“小姑姑,兩人不都讓去尋那個姓周的人伢子麽?怎還要去別的地方問?”
張玉娘笑道:“口碑很重要,買人不同於請人,買了,那就是屬於夏花的私產,總要挑一個人品信的過的,往往這樣的人伢子手裏的人,品性都還不錯,教養也還好。”
木梨很認同張玉娘的話。
兩人陪著張玉娘又去布莊走了一圈,張玉娘隻挑了一些鑲滾邊用的布頭,又稱了幾斤納鞋底用的散碎布頭,這個,是要花錢買的。
木家人愛穿棉料子,但不耐磨,她稱的是粗碎布頭。
有好點的,還能尋出來做一雙小點的鞋麵子,做好了當禮物送人,也是極好的。
在古代,做好鞋襪、衣服也是很值錢的,這個費時又費工,還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女紅。
她又跟這布莊的老板打聽了一迴,這才帶著兩個小姑娘去找那人伢子。
路上碰到一個賣桂花涼粉的,木梨嘴饞,買了三碗,又叫那小販拿竹筒裝了兩碗,她想送去私塾給木久承和木永為吃。
張玉娘瞧了一眼,覺得買人不急這一時半會兒,便帶了兩孩子又繞道去了一趟私塾。
半路上,又添了兩塊芝麻燒餅。
這種烤的兩麵金黃,又粘滿芝麻的餅,十會香甜,木梨讓多買了幾斤,帶迴家慢慢吃。
張玉娘很爽快的又稱了幾斤。
木梨去送吃食,木永為高興的眉飛色舞。
連走路都很嘚瑟,甩著長袖,抖著一身骨頭。
在同窗們羨慕的眼神中,抱著吃食進了學堂。
張玉娘又給他的先生送了一份,先生先是驚訝張玉娘的盛世美顏,後又很客氣地收了這吃食,高興的嘴都合不攏,待木永為也越發和氣起來。
三人又去尋了木久承,將吃食給了他,一看還有別的同僚在,無奈,張玉娘將手裏所剩的芝麻餅都給拿出來了。
又怕木梨不高興,哄她,迴去的時候再買。
木久承曉得是哪個,又告訴木梨,若今兒沒碰到,下會,他讓那賣烤芝麻餅的送些去自家。
因礙著人多,張玉娘不好多說什麽,匆匆交待兩人早點迴家,這才又帶了木梨和張秋花去買人了。
買人沒什麽太挑的,先看長相,都說相由心生,張玉娘先挑長的一團和氣的,再從中挑手指甲幹淨的,又看長相,挑了個還算清秀的,那個年輕寡婦才三十歲。
家裏死了男人,生了幾個孩子都早夭了,娘家哥哥也沒了,公婆欺她娘家沒靠山,便瞞著她娘家,把她給遠遠發賣了。
隻曉的是別的府城的人,至於具體在哪個位置,她卻是答不上來的。
這個寡婦話不多,人伢婆子說她做事十分麻利,是個在家幹慣了粗活的。
張玉娘曉得,暗中告訴木梨和張秋花,那個女子的手掌有一層厚厚的繭子,平日在家定是個吃苦耐勞的。
又問得她的名字,不過是很常見的,就叫丫頭。
張玉娘肯定樂意這麽叫她。
尋思了一下,又問得她娘家姓丁,便給她取名丁香。
張玉娘是有過計較的。
她告訴木梨和張秋花,不可以買太年輕的,年歲太輕,容易生出旁的心思,年歲太大,不頂用,用不了多少年,便幹不了太多重活了,不值當。
挑這個三十歲的丁姓女子,剛剛好。
價錢也不算太貴,大概八兩銀子。
好在鄉下人伢子手上的大小女子都不是特別好,像丁香就隻曉得清水煮飯菜,旁的都不會,洗衣、打掃院子到還可以。
這就需要張玉娘先帶她一段時日。
木梨和張秋花都喚她丁嬸,張玉娘到是直接喚她丁香。
張玉娘也高興的很,買了丁香迴家,她也能鬆快幾個月的。
丁香肯學,張玉娘也不收著藏著,會的,能教的菜式,她都教給丁香曉得。
在這個時候,張夏花也是要跟著一起學的,不說燒得很好,但也總要知道這菜是怎麽個做法。
如此,又過了一月的樣子,大概再過半月,田裏的晚稻就差不多能收上來了。
天氣也越發冷起來,張玉娘已經不帶著孩子們在台階上做繡活了。
將繡花架子挪到了西廂房的堂屋裏,三個架子自東向西,排成一排。
木梨立馬道:“娘,還是去河邊村,又或是附近的村請吧,咱們村裏的還是不要請的。”
張玉娘尋思了一下,便同意了。
木梨歡喜的緊,她跟她娘從此以後,再也不用早起生火,又或是為漿洗衣服發愁了。
其實,她愁個啥啊,平日裏家中的衣服,張玉娘都是出錢請村裏的人幫忙洗的。
不過是,她再也不用大熱天的蹲灶膛前燒火了。
買人自然是要去找人伢子的。
雙拐鎮沒有官伢,張玉娘先去了趟繡坊,如今,她不大動針線了,今日她是幫張夏花和張秋花來送繡品的,兩人繡的都是幔頭,除了床蓋,屏風之外,大抵隻有繡幔頭最賺錢了。
張家兩姐妹如今隻會做這個,據張玉娘說,若想繡好床蓋和屏風,以她倆現在的功底,是不行的。
張夏花肯定學不成的,張秋花怕是要做張玉娘的關門弟子的。
幔頭繡得還不錯,繡坊老板娘同張玉娘是老相識了,給的價錢即公道,又十分爽快,也沒費什麽嘴皮子。
張秋花頗高興,大概有五個幔頭,一個值個三兩半呢,加起來有十七、八兩。
紡坊的老板娘還誇兩姐妹的繡功越發有長進,又聽說張夏花要出嫁了,便說,下迴張秋花和張夏花再送東西來,若比現在還好,她可以出四兩銀子一副。
雖然這五副幔頭看著值不少錢,除掉花銷掉的料子和上等絲線,也就賺了十二、三兩的樣子。
張秋花又在繡坊裏買了幾塊布頭,張玉娘不讓她買絲線,她讓木久承幫忙,托人從縣城裏帶迴來更好的。
絲線越好,繡出來的東西越好看,也越值錢些。
張玉娘又跟老板娘打聽了一下,哪一個人伢子的口碑最好後,出了繡坊,她並沒有帶兩人去那人伢子家,而是拐了個彎,去了一個南雜貨鋪子買了點海帶,木梨吵著要吃排骨燉海帶呢。
南邊人管專賣沿海一帶東西的雜貨鋪子叫南雜貨鋪子,而賣別的東西的叫北雜貨鋪子,是有區分的。
張玉娘在雜貨鋪裏,又跟那掌櫃打聽了一下,這掌櫃推薦的,正是繡坊老板娘所說的那個。
“小姑姑,兩人不都讓去尋那個姓周的人伢子麽?怎還要去別的地方問?”
張玉娘笑道:“口碑很重要,買人不同於請人,買了,那就是屬於夏花的私產,總要挑一個人品信的過的,往往這樣的人伢子手裏的人,品性都還不錯,教養也還好。”
木梨很認同張玉娘的話。
兩人陪著張玉娘又去布莊走了一圈,張玉娘隻挑了一些鑲滾邊用的布頭,又稱了幾斤納鞋底用的散碎布頭,這個,是要花錢買的。
木家人愛穿棉料子,但不耐磨,她稱的是粗碎布頭。
有好點的,還能尋出來做一雙小點的鞋麵子,做好了當禮物送人,也是極好的。
在古代,做好鞋襪、衣服也是很值錢的,這個費時又費工,還十分考驗一個人的女紅。
她又跟這布莊的老板打聽了一迴,這才帶著兩個小姑娘去找那人伢子。
路上碰到一個賣桂花涼粉的,木梨嘴饞,買了三碗,又叫那小販拿竹筒裝了兩碗,她想送去私塾給木久承和木永為吃。
張玉娘瞧了一眼,覺得買人不急這一時半會兒,便帶了兩孩子又繞道去了一趟私塾。
半路上,又添了兩塊芝麻燒餅。
這種烤的兩麵金黃,又粘滿芝麻的餅,十會香甜,木梨讓多買了幾斤,帶迴家慢慢吃。
張玉娘很爽快的又稱了幾斤。
木梨去送吃食,木永為高興的眉飛色舞。
連走路都很嘚瑟,甩著長袖,抖著一身骨頭。
在同窗們羨慕的眼神中,抱著吃食進了學堂。
張玉娘又給他的先生送了一份,先生先是驚訝張玉娘的盛世美顏,後又很客氣地收了這吃食,高興的嘴都合不攏,待木永為也越發和氣起來。
三人又去尋了木久承,將吃食給了他,一看還有別的同僚在,無奈,張玉娘將手裏所剩的芝麻餅都給拿出來了。
又怕木梨不高興,哄她,迴去的時候再買。
木久承曉得是哪個,又告訴木梨,若今兒沒碰到,下會,他讓那賣烤芝麻餅的送些去自家。
因礙著人多,張玉娘不好多說什麽,匆匆交待兩人早點迴家,這才又帶了木梨和張秋花去買人了。
買人沒什麽太挑的,先看長相,都說相由心生,張玉娘先挑長的一團和氣的,再從中挑手指甲幹淨的,又看長相,挑了個還算清秀的,那個年輕寡婦才三十歲。
家裏死了男人,生了幾個孩子都早夭了,娘家哥哥也沒了,公婆欺她娘家沒靠山,便瞞著她娘家,把她給遠遠發賣了。
隻曉的是別的府城的人,至於具體在哪個位置,她卻是答不上來的。
這個寡婦話不多,人伢婆子說她做事十分麻利,是個在家幹慣了粗活的。
張玉娘曉得,暗中告訴木梨和張秋花,那個女子的手掌有一層厚厚的繭子,平日在家定是個吃苦耐勞的。
又問得她的名字,不過是很常見的,就叫丫頭。
張玉娘肯定樂意這麽叫她。
尋思了一下,又問得她娘家姓丁,便給她取名丁香。
張玉娘是有過計較的。
她告訴木梨和張秋花,不可以買太年輕的,年歲太輕,容易生出旁的心思,年歲太大,不頂用,用不了多少年,便幹不了太多重活了,不值當。
挑這個三十歲的丁姓女子,剛剛好。
價錢也不算太貴,大概八兩銀子。
好在鄉下人伢子手上的大小女子都不是特別好,像丁香就隻曉得清水煮飯菜,旁的都不會,洗衣、打掃院子到還可以。
這就需要張玉娘先帶她一段時日。
木梨和張秋花都喚她丁嬸,張玉娘到是直接喚她丁香。
張玉娘也高興的很,買了丁香迴家,她也能鬆快幾個月的。
丁香肯學,張玉娘也不收著藏著,會的,能教的菜式,她都教給丁香曉得。
在這個時候,張夏花也是要跟著一起學的,不說燒得很好,但也總要知道這菜是怎麽個做法。
如此,又過了一月的樣子,大概再過半月,田裏的晚稻就差不多能收上來了。
天氣也越發冷起來,張玉娘已經不帶著孩子們在台階上做繡活了。
將繡花架子挪到了西廂房的堂屋裏,三個架子自東向西,排成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