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娘見木久承一個人進來,換了旁人,肯定會要酸上他兩句,總跟楊家斷不了,指責他難忘舊情。
偏生張玉娘不是一般人。
她察覺木久承的情緒頗低落,遂,暗中示意木梨端了溫茶上前。
木梨笑眯眯地將茶遞給他,說道:“爹爹辛苦了,請吃茶,我聽娘說爹爹有點上火了,今日特意給爹爹泡了枸杞菊花茶敗敗火氣。”
這茶清甜中帶著一絲絲菊香,很符合木久承這個文人的脾性。
“茶不錯。”
養女很孝順,終讓他心情好了不少。
木梨又道:“娘說爹爹和哥哥最近太累,清減了不少,今兒特意花大錢買了幾斤排骨蒸了吃。”
“蒸排骨?”木永為在一旁大聲問,他已經很向往這份吃食了。
木梨點頭:“老香了呢,娘先將排骨洗淨,不擱豬油放鍋裏,隻多切了點薑絲,連同排骨一起下鍋翻炒,炒到兩麵金黃出油後,這才加入大蒜片兒,剁椒、醬油,又下了點鹽巴,再炒幾下,拿大瓦缽盛好,擱在煮飯的鍋裏蒸上,飯熟了,排骨也熟了,我吃了一塊,好吃到能將舌頭吞入肚子。”
木永為這個吃貨,如今是越發愛吃張玉娘的菜了。
“娘,我以後若討了媳婦,定要打發天天進灶屋裏跟娘學做菜,以後,娘就不必再日日這般辛苦了。”
張玉娘領了他的情,沒好意思跟他說,自家閨女努力的目標是:出入有牛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日子,哪裏會輪到媳婦來伺候她,再說,到底是養子,人心隔肚皮呢。
她隻相信木永為此時的想法是真心的。
再說楊李氏一路罵罵咧咧迴了家後,楊來貴聽到院裏有動靜,原本安安靜靜地躺那裏,這會子立馬來精了,大聲哼哼嘰嘰的。
楊李氏進屋看了他一迴,可把她心疼的不行,坐在楊來貴的床邊摸眼淚。
楊來貴悄悄睜開眼,見她沒旁的動靜,又等了一會兒,見她還在那裏摸眼淚,心裏便很不耐煩了,眼珠子一轉,壞水咕嚕咕嚕往外冒。
“娘!哼,兒子怕是活不長了。”
說完,又懨懨地閉上眼,任楊李氏怎麽喚他,他就是死活不睜眼。
楊李氏曉得他的心病,隻得說道:“你那四姐夫也是個蠢得不行的,討了那個賊婆娘後,越發愛聽她吹的枕邊風了,當真討厭死了,他雖說他做不了主,不過,這事兒,娘自會有法子,定要叫那賊婆娘以後跪著求我,求咱家同意讓那小丫頭嫁過來做你的媳婦,乖兒子,莫氣,啊!”
楊來貴一聽,這事兒咋還沒有說成呢。
“娘,四姐夫家裏如今也算日子好過不少了,您可要記得將彩禮抬高點。”
他到是曉得,很多人家娶媳婦,彩禮給得越多,女方的陪嫁也是隻多不少,除了給的彩禮折成了陪嫁,女方家裏還要墊不少錢的,當然,也有那貪婪愛財,又加上重男輕女的,總要把彩禮扣下,不讓女方帶去男方家的,隻不過,這是少數。
楊李氏舍不得:“還想多給?咱老楊家從祖上往上再數十八代,那都是幹幹淨淨,清清白白做人的,來貴啊,要不是你非瞧中了那小丫頭,娘都不會同意你娶個這樣出身的進咱楊家的門。”
“哎喲,娘,我覺得我真的快要死了,都快喘不過氣來了,你還是快點圓了我的心願吧,沒準兒,我心情一好,這病就去了不少,很快就能好起來的。”
楊李氏想了想,道:“要不,就用那五兩銀子吧,拿二兩銀子做彩禮和成親用的開銷,剩下的三兩,娘再找你爹拿點,湊一湊買個地宅,再蓋一個大院子,就在咱老宅子邊上。”
楊來貴聞言大喜:“娘,您真好,曉得我不愛跟大哥、大嫂擠一塊兒住,娘,您放心,到時您想住哪邊都行,抬抬腳的事。”
楊李氏哄得他開心了,心裏卻發了愁。
晚上她和楊老木匠提了提木久承的態度,又小聲數落了一番木久承。
楊老木匠勸她對木永為好點。
“金嬋那裏我總覺得有點懸,木家這邊還是要穩住,她每年總要捎點錢迴來,看在那筆錢的份上,你也該對永為好點,我瞧他如今十天半個月一新裳的,你也別太摳,扯點好料子,給他做兩身學子服也是好的。”
楊李氏立馬不同意了:“我先前才答應了來貴,鄉紳家賠的那五兩銀子,分二兩出來用做彩禮和成親的開銷,以後,兩兒子還是要分家的,我就琢磨著,不如將那三兩拿出來買個宅地,再給蓋個新院子,挨著這個老院子,將院牆打通,雖是兩個院子,可還是住一塊兒,也算不得分家。”
“你怎想到再蓋個新院子了?”楊老木匠很驚訝。
楊李氏不敢說自己有私心,隻答:“木家如今的條件,瞧著也挺殷實的了,好歹咱家也要做得更好才像話。”
楊老木匠這才鬆了口,道:“你怕還不曉得,我聽人說,久承這個後討的婆娘,手裏如今攥了不少良田呢,說是她靠做女紅掙的錢添的嫁妝田。”
“怎麽可能,我一萬個不信,你若說她藏了私房,眼見家裏日子好過了,不用她貼補了,這才悄悄拿出來的,這話,我才會信,什麽靠女紅賺錢,哄鬼吧,真那麽賺,這十裏八鄉誰還不會幾手,那不大家都發財了。”
楊老木匠氣悶,道:“說了你不懂,你還偏不信,人家繡的是啥玩意兒,這些村婆子繡的又是個什麽東西,能比嗎?哦,我出門做木工,那也有比我打家具打得好的,當然,更多的是比我打得差的,你不懂就別說些叫人笑話的話。”
楊李氏氣短,小聲問:“真有那麽賺?”
“我哄你幹啥,咱家小兒子就是有眼光,真要說了那小丫頭,少不得要給些陪嫁田的,那個勾欄院裏出來的,就這麽一個親生的,能少給嗎?”
“老頭子,還是你算的精。”楊李氏心裏高興不少了,覺得二兩銀子做彩禮也是劃算的,怎麽算,她家都是大賺。
楊老木匠又道:“另外,你所說的久承的態度,他相比前幾年的確變了不少,他是秀才,咱們不能跟他越發疏遠,還是要多親近,你也別動不動就當著他的麵跟那張玉娘絆嘴,曉得吧。”
楊李氏將他的話記在心裏。
自此之後,楊李氏跑木家跑得越發勤快了。
偏生張玉娘不是一般人。
她察覺木久承的情緒頗低落,遂,暗中示意木梨端了溫茶上前。
木梨笑眯眯地將茶遞給他,說道:“爹爹辛苦了,請吃茶,我聽娘說爹爹有點上火了,今日特意給爹爹泡了枸杞菊花茶敗敗火氣。”
這茶清甜中帶著一絲絲菊香,很符合木久承這個文人的脾性。
“茶不錯。”
養女很孝順,終讓他心情好了不少。
木梨又道:“娘說爹爹和哥哥最近太累,清減了不少,今兒特意花大錢買了幾斤排骨蒸了吃。”
“蒸排骨?”木永為在一旁大聲問,他已經很向往這份吃食了。
木梨點頭:“老香了呢,娘先將排骨洗淨,不擱豬油放鍋裏,隻多切了點薑絲,連同排骨一起下鍋翻炒,炒到兩麵金黃出油後,這才加入大蒜片兒,剁椒、醬油,又下了點鹽巴,再炒幾下,拿大瓦缽盛好,擱在煮飯的鍋裏蒸上,飯熟了,排骨也熟了,我吃了一塊,好吃到能將舌頭吞入肚子。”
木永為這個吃貨,如今是越發愛吃張玉娘的菜了。
“娘,我以後若討了媳婦,定要打發天天進灶屋裏跟娘學做菜,以後,娘就不必再日日這般辛苦了。”
張玉娘領了他的情,沒好意思跟他說,自家閨女努力的目標是:出入有牛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日子,哪裏會輪到媳婦來伺候她,再說,到底是養子,人心隔肚皮呢。
她隻相信木永為此時的想法是真心的。
再說楊李氏一路罵罵咧咧迴了家後,楊來貴聽到院裏有動靜,原本安安靜靜地躺那裏,這會子立馬來精了,大聲哼哼嘰嘰的。
楊李氏進屋看了他一迴,可把她心疼的不行,坐在楊來貴的床邊摸眼淚。
楊來貴悄悄睜開眼,見她沒旁的動靜,又等了一會兒,見她還在那裏摸眼淚,心裏便很不耐煩了,眼珠子一轉,壞水咕嚕咕嚕往外冒。
“娘!哼,兒子怕是活不長了。”
說完,又懨懨地閉上眼,任楊李氏怎麽喚他,他就是死活不睜眼。
楊李氏曉得他的心病,隻得說道:“你那四姐夫也是個蠢得不行的,討了那個賊婆娘後,越發愛聽她吹的枕邊風了,當真討厭死了,他雖說他做不了主,不過,這事兒,娘自會有法子,定要叫那賊婆娘以後跪著求我,求咱家同意讓那小丫頭嫁過來做你的媳婦,乖兒子,莫氣,啊!”
楊來貴一聽,這事兒咋還沒有說成呢。
“娘,四姐夫家裏如今也算日子好過不少了,您可要記得將彩禮抬高點。”
他到是曉得,很多人家娶媳婦,彩禮給得越多,女方的陪嫁也是隻多不少,除了給的彩禮折成了陪嫁,女方家裏還要墊不少錢的,當然,也有那貪婪愛財,又加上重男輕女的,總要把彩禮扣下,不讓女方帶去男方家的,隻不過,這是少數。
楊李氏舍不得:“還想多給?咱老楊家從祖上往上再數十八代,那都是幹幹淨淨,清清白白做人的,來貴啊,要不是你非瞧中了那小丫頭,娘都不會同意你娶個這樣出身的進咱楊家的門。”
“哎喲,娘,我覺得我真的快要死了,都快喘不過氣來了,你還是快點圓了我的心願吧,沒準兒,我心情一好,這病就去了不少,很快就能好起來的。”
楊李氏想了想,道:“要不,就用那五兩銀子吧,拿二兩銀子做彩禮和成親用的開銷,剩下的三兩,娘再找你爹拿點,湊一湊買個地宅,再蓋一個大院子,就在咱老宅子邊上。”
楊來貴聞言大喜:“娘,您真好,曉得我不愛跟大哥、大嫂擠一塊兒住,娘,您放心,到時您想住哪邊都行,抬抬腳的事。”
楊李氏哄得他開心了,心裏卻發了愁。
晚上她和楊老木匠提了提木久承的態度,又小聲數落了一番木久承。
楊老木匠勸她對木永為好點。
“金嬋那裏我總覺得有點懸,木家這邊還是要穩住,她每年總要捎點錢迴來,看在那筆錢的份上,你也該對永為好點,我瞧他如今十天半個月一新裳的,你也別太摳,扯點好料子,給他做兩身學子服也是好的。”
楊李氏立馬不同意了:“我先前才答應了來貴,鄉紳家賠的那五兩銀子,分二兩出來用做彩禮和成親的開銷,以後,兩兒子還是要分家的,我就琢磨著,不如將那三兩拿出來買個宅地,再給蓋個新院子,挨著這個老院子,將院牆打通,雖是兩個院子,可還是住一塊兒,也算不得分家。”
“你怎想到再蓋個新院子了?”楊老木匠很驚訝。
楊李氏不敢說自己有私心,隻答:“木家如今的條件,瞧著也挺殷實的了,好歹咱家也要做得更好才像話。”
楊老木匠這才鬆了口,道:“你怕還不曉得,我聽人說,久承這個後討的婆娘,手裏如今攥了不少良田呢,說是她靠做女紅掙的錢添的嫁妝田。”
“怎麽可能,我一萬個不信,你若說她藏了私房,眼見家裏日子好過了,不用她貼補了,這才悄悄拿出來的,這話,我才會信,什麽靠女紅賺錢,哄鬼吧,真那麽賺,這十裏八鄉誰還不會幾手,那不大家都發財了。”
楊老木匠氣悶,道:“說了你不懂,你還偏不信,人家繡的是啥玩意兒,這些村婆子繡的又是個什麽東西,能比嗎?哦,我出門做木工,那也有比我打家具打得好的,當然,更多的是比我打得差的,你不懂就別說些叫人笑話的話。”
楊李氏氣短,小聲問:“真有那麽賺?”
“我哄你幹啥,咱家小兒子就是有眼光,真要說了那小丫頭,少不得要給些陪嫁田的,那個勾欄院裏出來的,就這麽一個親生的,能少給嗎?”
“老頭子,還是你算的精。”楊李氏心裏高興不少了,覺得二兩銀子做彩禮也是劃算的,怎麽算,她家都是大賺。
楊老木匠又道:“另外,你所說的久承的態度,他相比前幾年的確變了不少,他是秀才,咱們不能跟他越發疏遠,還是要多親近,你也別動不動就當著他的麵跟那張玉娘絆嘴,曉得吧。”
楊李氏將他的話記在心裏。
自此之後,楊李氏跑木家跑得越發勤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