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那日親點內史騰為攻韓主將,這讓內史騰好不意外,因自己是韓國降將,在眾位將軍中,時常會被秦國將軍取笑,說他是混在秦軍中的韓國將軍。


    內史騰初聽秦王嬴政親點自己為攻韓主將,將要率秦軍去攻打原來的母國韓國,這讓內史騰在大殿之上,還以為自己聽錯了。


    嬴政這一王命,實在太出內史騰意料,秦軍能征善戰的將軍比比皆是,按常理怎麽也輪不上他內史騰,內史騰幾乎是張著嘴聽完嬴政的任命。


    秦王嬴政在王座上,對著內史騰說道,內史將軍,寡人命你領軍攻韓之事已定,不知內史將軍需多少兵馬,才可達成所願。


    嬴政問的這個話題太過重大,內史騰思慮了許久,才對著嬴政說道,迴稟大王,內史騰初步估算尚需十萬兵馬。


    秦王嬴政嘴角一揚,對著內史騰淡然說道,內史將軍,如今韓國國力軍力已是孱弱,寡人最多隻能給將軍五萬兵馬。


    內史騰一聽嬴政說出的兵馬人數,也是出乎自己預料,連忙說道,大王,韓國國力因國土減小,確實大不如從前。


    大王,依末將所見,韓國兵力尚有五萬裝備精良之軍,秦軍五萬對陣五萬韓軍,想要征滅韓國,委實有些緊張。


    大王,還恕末將冒犯,以如今秦國之國力,完全可以輕鬆派出十萬秦軍出征,還請大王斟酌。


    秦王嬴政心中該是已想好答複內史騰,內史騰話音剛落,便極快說道,內史騰將軍之請,寡人亦覺甚有道理,那寡人給內史將軍六萬兵馬前去攻韓,隻有這六萬兵馬,再不能多。


    內史將軍,寡人有言在先,此次攻韓需速戰速決,絕不給趙魏楚三國以出兵救韓之機。


    內史騰見到秦王嬴政這樣堅持,也不敢再多說,帶著百般不解接過領兵虎符。


    鹹陽王宮的大殿之上,王翦蒙毅蒙恬等一眾將軍們都有些想不明白,既然要速戰速決,那為何不多派兵馬攻韓。


    王翦迴家後,也是思慮到半夜,這才想到嬴政隻願派出六萬秦軍的心思。


    王翦想起前些時日,自己與嬴政說起攻韓之憂,嬴政對五國攻秦記憶猶新,不想在攻韓之時,讓六國有兔死狐悲之心,再起合縱抗秦之意。


    大王堅持隻派六萬秦軍去滅韓國,目的就是要借內史騰韓國降將之名,以為數不多的攻韓兵馬,讓韓王誤以為內史騰是因韓王殺虐其族親而犯韓國。


    如此一來,秦軍與韓軍兵力相差不大,韓軍也就不會太過緊張,也不會再遣派使者去遊說趙魏楚三國出兵。韓國本國兵馬還能應付,怎好懇請他國出兵。況且他國出兵,事畢也要韓國給予錢糧補償,那可不是一筆小錢,韓國國力已弱,財力有限,能省則省。


    嬴政之所以強求內史騰,攻韓務必要出其不意,速戰速決,就是想讓趙魏楚三國誤判,秦國隻是用內史騰之名,借秦軍徇私而已,向韓王多討要些城池土地。


    秦國若是征召十萬秦軍攻韓,定會被隱身於秦國各地的趙魏楚三國斥候知曉,趙魏楚三國若是察覺秦軍此次出兵是為滅韓,難免會有唇亡齒寒兔死狐悲之心,到時聯合出兵救韓,秦軍應付起來就有些吃力。


    若是趙魏韓三國人人自危,借救韓國之機,再去鼓動齊國燕國一起先發製人,從各國邊境一同出兵攻秦,那此次攻韓,不僅滅不了韓國,反倒可能會引火上身,王翦此刻也想到,五國伐齊的教訓不可不防。


    再者說,秦國出動十萬人馬去攻韓,要想不被趙魏楚三國知曉,那是不可能的,一旦各國心懷戒備,那秦王出奇兵滅韓的想法就會落空。


    王翦徹夜未眠,想通了嬴政心思,也是心生感歎,大王此次攻韓心思,步驟安排縝密之極,各種不利之因,都有顧及,進退自如,嫣然已是一個縱觀全局的長勝將軍。


    內史騰此次攻韓之軍,大都是從王翦蒙毅所部調派的精銳之師,六萬騎兵一半是厚甲騎兵。內史騰沒想到秦王嬴政給他分派兵馬不多,可都是秦軍最為精銳之師,也是頓感此次秦王親點自己率軍攻韓,不同尋常。


    內史騰前去拜謝王翦時,王翦對內史騰隻說了一句,內史將軍看中哪部兵馬,直言就是。說完這句之後,王翦又冷不丁地說道,內史將軍與韓國相國張平私交如何。


    內史騰聽到這個問法,一下警覺了起來,站起身語氣果決的迴道,內史騰與張平相國私交平常。


    王翦又問道,內史將軍可知張相國有幾位公子?內史騰思索了一下,迴道,兩位公子張放張良。


    王翦繼續問道,張平在韓國主做何事。內史騰答道,張平在韓國專司韓軍兵器製作。王翦又問道,六國中廣傳盛名的強弓勁弩可否出自張平之手。


    內史騰了猶豫一下答道,韓軍強弓勁弩之名,並非張平一人所為,實乃出自張氏三代之手。


    王翦疑惑地問道,那這韓軍所持強弓勁弩製作之技,張平一人可否皆能製作而成。


    內史騰猜不出王翦這般問話到底何意,可也不好相問,慢聲迴道,據末將所知,韓軍強弓勁弩雖大都由張平監製而出,然其長子張放也多有參與。


    王翦聞言麵帶狐疑,眼裏滿是疑惑地看著內史騰,追問道,隻是張平張放父子二人。


    內史騰見王翦言語已帶拷問疑惑之意,不敢輕易迴答了,想了一下,語氣堅定的迴道,確是張平張放父子二人。


    王翦見內史騰迴話堅定,也是釋然一笑,對著內史騰說道,內史將軍勿怪,老夫乃是有事交代內史將軍。


    前幾日有一韓國兵器坊匠人被我邊城騎兵捕獲,他說韓國兵器坊並非隻有張平張放二人掌控韓軍兵器製作之技,張平幼子張良也是其中之一。


    內史騰思忖片刻,很是肯定地說道,張良確為張平幼子,可據末將所知,張良如今年紀也就是十七八歲,自小便一直跟從韓王宮內廷郎中學醫,並未聽聞張平幼子在兵器坊任職。


    不瞞上將軍,內史騰在韓軍任職之時,與兵器坊多有往來,從未聽聞張平幼子張良在兵器坊裏有那般能耐。


    王翦見內史騰有些慌亂,麵色舒緩地說道,將軍無須緊張,老夫問你,乃是要有事交代於你。


    內史騰一聽這話,連忙表態道,上將軍隻管吩咐就是,內史騰定會按上將軍囑咐行事。


    王翦說道,將軍不知張平幼子張良有這本事,確也怪不得將軍。將軍歸降秦國已有數載,韓國國內之事自然也就無從知曉了。


    那匠人說張良是半日去內廷郎中那裏學醫,半日去兵器坊學藝,還說張良年紀雖小,但心靈手巧,又有張平親自指點,學藝時日雖短,可對兵器坊各種兵器製作之技,也是爛熟於心,其製作技藝並不亞於張平張放。


    內史騰一聽王翦所言皆是有關韓軍兵器坊之事,猜想王翦交代之事怕是與之有關,趕忙說道,上將軍可是要吩咐內史騰攻韓之時,不可損毀韓軍兵器坊。


    王翦搖了搖頭,說道,非也,非也,內史將軍所言隻是其一。老夫今日要囑咐之事,不隻是攻韓之時,看護好韓軍兵器坊,更是要緝拿住所有韓軍兵器坊匠人,尤其是張平父子。


    內史騰這會才醒悟,王翦方才言說交代之事,原是為將韓國兵器坊兵器與匠人一道搶迴秦國。


    內史騰立時果斷迴道,末將謹遵上將軍將令。


    張平叫來張放張良兄弟,剛要張口,欲言又止,還沒說話,已經有些哽咽。張良心說不好,今天怕是有不好的事發生。


    正猜測之時,張平抹去眼淚,語氣鄭重地告訴兄弟二人,據他在秦國的線報傳來訊息,秦軍不日要來攻韓,主將乃是原韓國郡守內史騰,兵力不多,隻六萬,但皆是秦軍各部精銳抽調組成。


    另傳秦國王翦將軍已有叮囑內史騰,要緝拿韓國王室及兵器製作匠人,寫有緝拿名單的竹簡已在攻韓秦軍中傳閱。


    張放聽到父親說至此處,他恨恨的說道,張放就算一死,也絕不會給秦國效力。


    張平說道,放兒,如今不是意氣用事之時,眼下如何逃脫秦軍緝拿,才是我兒當想之事。為父適才已給兵器坊裏各房頭匠人每備一架馬車,讓他們帶上一家老小盡快出邊關去往魏國楚國。


    你也迴屋收拾東西,叫上妻兒,與良兒一道去往楚國。到韓楚邊關之時,一定要先去邊城關卡查看清楚,邊城如還未被秦軍攻占,你等才可出關。


    如秦軍已攻占邊關,你等便棄車繞行,我已備好了鹽和幹糧,翻山越嶺繞行邊關也該夠用。


    切記,出關之前,要易容便裝,穿著舉止皆要似逃民一般。良兒先行過關,如順利通行,放兒你們再過關。


    張放詫異的問道,父親和母親如何出行?為何不與我等一起出走。


    張平平靜的說道,我張氏在韓國已是五代拜相,世受韓王知遇之恩,為父怎可在此危難時刻,棄韓王於不顧。


    我與你母已決意暫留新鄭,靜觀其變,如韓國沒有亡國之災,一家人自會相見。若韓國亡,你二人隻管在楚國尋一處安身之所,無論我與你母有何變故,萬萬不可折返韓國,你二人肩負我張氏血脈延續之責,保全己身便是不負為父一片苦心。你二人再勿多言,即刻迴屋收拾行裝,一路之上休要停留,盡早逃出邊關。


    張平說到此刻,一時老淚縱橫,再次叮囑道,你二人切記,隻可去往楚國避難,不可去往魏國。


    張放見張平言語懇切,不容商議,也知此時不宜耽擱,快步去往自家屋裏收拾行裝。


    張平見張放自去,又把正欲迴屋的張良叫到一旁,麵色嚴肅的說道,為父此刻所言,句句事關生死,我兒千萬要依為父所言行事。


    張平言語悲愴地說道,秦軍對韓國兵器製作之技覬覦已久,為父與你兄長必是首要緝拿之人,隻是不知良兒之名會否也在名冊。內史騰熟知韓軍布防,定是會在邊城設卡,攔截你二人。放兒在軍中多年,韓軍之中相識之人眾多,又是攜家帶口,極易被人認出。


    為防被秦軍一舉拿住,你二人不可一道前行,萬一遭遇不測,你二人裏還有一人脫險。


    內史騰熟知韓軍布防及各部強弱,在與手下思謀幾日後,決意先派三路騎兵偷取韓魏,韓楚,韓趙邊界的三座邊城,除有堵截緝拿之意,還有告知韓王退路已斷之意。


    內史騰之後率攻韓大軍切斷韓國各地往來新鄭之路,將嬴政所頒投降惠書送去新鄭韓王那裏,威脅恐嚇韓王早日出城投降秦軍,出城投降可享優待。若是拚死頑抗,一旦秦軍攻破新鄭,韓王及所有王室家人都會發配秦國邊關,施以勞役之刑。


    韓王接到內史騰送來的秦王嬴政的投降惠書,也是沒了主意,趕忙叫來群臣商議。群臣之見依舊分主戰主和,主戰之人建言韓王,此次秦軍兵力不多,新鄭之軍可全力固守,然後遣派使者去往趙魏楚三國,懇請三國出兵相救。


    主和之人言稱,秦軍已切斷新鄭與外城往來之路,若是使者無法去往趙魏楚三國,無有援軍前來解救韓國,以新鄭一城之力,無法與秦軍長久相抗,與其那時出城投降,不如早些就降了,韓王還能受些禮遇,新鄭臣民也不受戰火塗炭之苦。


    群臣裏也有新奇之見,主張新鄭守軍全力護佑韓王逃亡他國,去往他國後,依舊可以以韓王之名示人。假以時日,秦國有變之時,再行迴轉韓地,昭告韓民以施複國大計。


    主張受降之人辯說,向秦王書寫降書表示歸服,雖今生今世不會再有王侯之名分,然依投降惠書所言,韓王及其王室宗族可受惠及,還可虛留國祚,韓王和王室宗族也不用去秦國國都鹹陽,去往秦王另封地居住。


    韓王聽罷大夫將軍們的熱議之後,麵無表情,讓大家迴去再多思慮應對之計,明日再行商議。


    韓王半夜思前想後,覺著現在情形關乎一家生死,其他人沒有這樣的處境。他把一個一向直言快語的大夫,連夜召進宮來,他明日要做出有關一家生死之選,想要聽到些肺腑之言。


    那個大夫看到韓王一個人問他,他這才沒有顧忌地說道,韓王隻需為自己一家生死考慮,他人隻是歸服秦國之後有些不適而已,卻無殺身之禍可慮。


    那大夫見韓王不語,又說道,韓王你若是歸降秦國,秦王為安撫韓國臣民又或借以昭告各國,會對大王禮遇有加。


    出走別國,雖有複國之念想,然也有為他國利用之憂,萬一秦國施壓他國,韓王轉瞬之間便會被出賣,做為他國禮物押往秦國,到時可就有滅門之禍了。


    韓王一夜思慮直至天明,權衡再三,還是選了歸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強弓勁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做的骨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做的骨肉並收藏強弓勁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