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道山都可被翻越,也不是每一個壁壘都可攀爬。


    徐自安看著手上密密麻麻的傷口,終於確定了一個很不幸的消息,這山………終究不是那山。


    那山是何山?


    那山與他相見歡。


    這山是何山?


    這山與他倆相嫌。


    他嫌棄這山怎麽就可以這般高,這山嫌棄他怎麽就可以這般弱,於是他不願多看大山一眼,大山也不肯多看他一眼………


    手上的密麻傷口是方才登山時被尖銳岩石劃破的,這些傷口阻止不了一個自幼就跳崖攀岩的老獵戶,真正讓徐自安不能再繼續往上攀爬的是壁壘上那些金色銘線。


    當少年攀到某個固定高度時,那些金色銘線就會化成無數飛刀細針銀線劃破他的皮肉,刺穿他的骨骼,然後把他毫不留情的趕下來。


    劃破皮肉,刺透骨骼,卻沒在衣衫上留下任何針孔刀痕,這種事聽起來有些於理不通,事實上卻很正常。


    為了保證試子們無生命之憂,棋評測裏有數位強大監考官時刻注視,可這種識念類傷害卻很難被注視到,作為國會大試,朱砂齋不會真放些鋒刀細針進去,蘊含在陣中的刀意與鋒利也不會真正刺破他的肌膚留下傷口,不然少年現在早已經血跡斑斑。


    那些都是虛幻的感官觸覺,可痛意卻無比真實。


    靠著大毅力悍然登山顯然是不可能了,如今看來,隻能靠識念尋常到壁壘石縫間的中樞才能真正解開這山,但識念這東西不是隔壁熱情老張家的西瓜,每次上門都會有給你留一口最甜的,他十八處識竅無一處開啟,無識竅支持就如盲人瞎馬行了夜道,怎麽可能尋到另方天空?


    徐自安抬頭望著眼前這一座座似壓在自己心間的煌煌大山,看著山中似堵在自己識竅中的塊塊壘石,胸中漸漸生出一種浩然氣無以暢快而發的不舒不甘堵悶感,盤膝而坐,少年將小黃傘橫置膝間,長長唿了一口氣。


    這口氣很濁,就像徐自安心中被壁壘堵塞盡滿的不堪彷徨意。


    這口氣也很長,就像那道浩然氣入天穹時劃破的長空。


    他慢慢閉上眼睛。


    閉上眼睛天不會真的變黑,但閉上眼睛卻可以暫時讓人很多事眼前的煩憂事,比如身旁的山壘岩石畫地成牢,比如棋評測的名次及最後的希望,這山既然堵在了自己眼前,那就不看不想不念它,識竅既然遲遲不肯開啟,那就………隔過去它。


    是的,他準備做一件足以驚動整個修行界,甚至整個世間的事。


    隔過識竅尋找識念。


    世間修行,除了遙遠且神秘的雪域靈族,連擁有獸人血脈的荒族都必須要遵循天地間的規矩,開啟識竅,積存識念,以識念之力抽絲剝繭來感悟天地真元,以真元之力來萃練體心,並得以施展法決,追道悟天。


    這是一個恆古不變的天理規矩,也是無數前賢在天石聖法萬物變化間早已刻死的脈輪,無人能打破,更無人敢妄想去打破。


    讓天地不朽的是定理,另萬物永恆的是規矩,打破了規矩的人,不是開天辟地的聖人,便是該誅萬古的罪人。


    開天辟地,最誅萬古,徐自安如今就在這倆者之間徘徊。


    ……………


    世上有為天下開絕學的聖人,有惡行滔天的罪人,有欲顛覆一切的瘋子,還有在溪下論道的書生,萬世裏出現過各種極端之人,也行過各種極端之事,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嚐試過打破這個最基本同樣也最堅定的大道理規。


    或許有,不過想來沒有成功,不然整個修行界早已混亂不堪。


    試想如果人人都可不理會識竅的束縛,不理會體脈心府的先天限製,單純憑借一己之力就可識明真元,悟得念力,那豈不是再無世外與世內的隔閡?


    好在徐自安一直對於大道禮法等事不如何關心,沈離更是個善躍境更善逆境的狂人,同住一個屋簷下的人雖可以養出倆種不同的性格,但在某些地方,總是有一些思想在潛移默化的相通。


    他們都同樣不習慣固守某些束縛思想的規矩,同樣不認為所謂的天道規矩就應該被堅守。


    無規矩固然不以成方圓,可有些規矩何嚐又不是將人拘禁在牢籠裏的壘壁?


    打破壁壘才能看到另方天空,打破規矩才有真正自由。


    徐自安心神漸漸平靜寧和,堵在胸口中的滯塞意隨時間流逝慢慢消散許多,他心中默默念著《南華經》第四章的概括大論,默默勾連著《識真柬修》中關於識竅的方位與關係,漸漸陷入某種奇妙至極的境界。


    這個境界不是什麽物我倆空,無我無他之類的道家玄虛境,而是一種如夢幻迷離的精神狀態。


    溪下論中那句浩蕩澎湃的吾道可參,舊書裏玄妙神奇的漫天星輝,墨守老人眼眸中的那片氤氳湖水,曾遮蔽在他識海裏的迷霧重重,窗畔雕花裏砂墨隱現的點點螢光,所有的一切就像走馬觀燈般在他腦中一一浮現,然後又一一模糊。


    模糊不是冬雪越飄越遠的那種無痕,而是漁民打曬漁網時水草漸漸褪去時的清晰,這些事情都是徐自安腦海中的迴憶,從來都不遙遠,隻是往日裏很少會刻意記起,如今趁這個契機被少年無意打撈起來,又被有意重新迴味一邊。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徐自安感覺著這種既陌生又熟悉的虛幻感,心境有如網外那條僥幸逃離的遊魚,一麵慶幸著一切都曾經發生過,一邊又唏噓自己在經曆了這麽多事情後竟還沒有看到大道門檻。


    沒有看到,並不代表就不存在。


    山間農夫沒有見過大海上的煙波,不代表那一輪明月也不知曉這碧海煙波幾時生,幾時散,海上漁民沒有見過山窮水盡後的另一春,不代表嶺上星輝不知道那桃花源裏有幾處春色,就像徐自安雖然一直沒見識過識竅開啟後,眼前的天地究竟是怎樣一個美妙世界,但明月一定知道,星輝也一定知道。


    徐自安耐心的尋找著那些星輝,那輪明月,不知多久之後,他終於在一片無垠的海洋裏看見了一顆星辰被緩緩點亮。


    又或者說緩緩升起。


    徐自安坐在四方壁壘下,坐在心神平靜的意境中,靜靜思考。


    識真,大道修行裏識清真元,明悟真義的第一重境界。


    識竅,腦海神魄裏開啟心識,明辨真義的第一個步驟。


    想要知曉那些調皮淘氣的真元力量為何物,就必須要擁有可認清真元的識念之力,同樣,隻有開啟了心識,才能在渾濁空氣中找到精純的真元。


    換句話講,隻有開啟了心識,他才能無需肉眼就可以看見另一種景象,比如說無垠大海,比如說星光點亮。


    徐自安不知他此時看到的究竟是虛妄還是真實,於是他在這場如同大夢的神奇意境中輕輕伸出指間,那前方美麗的世界點去,一下又一下,頻率平緩而富有韻律,就像宮廷曲中那一次又一次打在某個節奏點上的編鍾。


    而在現實世界裏,徐自安同樣也緩緩伸出了一根手指,輕輕觸點著前方的空氣,指間輕點的節奏與虛幻中完全相同。


    而在少年的輕點下,他前方的那片空氣裏也在漸漸發生變化。


    每一次輕觸就會有一道透明但有形的漣漪在空氣中緩緩而生,就像石塊入了清河濺起了一方瀲灩,漣綺在向四周緩緩蕩去,蕩到了石壁上,蕩到了石板間,碰到橫置在一旁的小黃傘,蕩到了少年的眉法青絲,然後漸漸消失不見。


    消失的方式很奇特,沒有一絲多餘的動作,十分自然,就像雪花落手時那般融化進在他的身體裏。


    那種感覺很涼爽,很愜意,很………通透。


    少年很熟悉這種通透的感覺,因為他曾經遇到過,那是在君翁客棧裏初次見到砂墨的時候。


    他很自然想到了那些窗畔間的美麗砂墨,他曾在那些砂墨裏看見過許多風景,當時以為是一場幻想,如今看來,他隻是提前看到了一些真實。


    他很自然想到了舊書裏同砂墨一般美麗的幽幽星輝,那些星輝曾經也灑在過他的身體裏,他以為那是穿行而過並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如今看來,更像是星輝與他的身體融在了一起。


    既然融在了一起,那所謂的遇見就不是機緣巧合下的偶然,而是會必然發生的安排。


    安排相見。


    這裏有壁壘。


    他的心裏恰好也似被壁壘所困。


    朱小雨始終不認為那夜窗畔下他看見了真正的真元,他自己相信,尤其是在此時,因為隻有真元才能融進身體裏,而不是如水月鏡花般與身體穿行而過。


    徐自安認真的體會著那種透徹心扉的通透感,認真迴憶著那些融進他身體內的真元力量,認真思考著眼前的這片一望無際的大海,認真凝視著前方愈來愈明燦的亮光,指間不再輕點,所有漣綺也不複存在,他閉目看著前方,看著前方空氣裏緩緩漂離的無數縷慶幸而神秘的遊絲。


    然後。


    驟然驚醒。


    一場大夢,也徹底清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拾刀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風不得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風不得意並收藏拾刀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