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房間內的兩個搪瓷盆都用上,結果竟然不夠用。
主要是床頭側邊靠牆這處漏水,滴下來的水有好幾道,得再放一個容器才行。
“怎麽樣?”看到況葉出來,一直關注他這邊情況的簡修文問道。
“也有漏雨,我現在去拿個陶碗接水。”況葉如實迴答。
“嗯,有什麽事的話可以叫我們。”弄清楚後,簡修文也沒多問了,叮囑一聲就讓況葉自己去廚房。
把所有的漏雨都接住後,況葉把薄麵被拿出來套好被套,此時另外兩間屋子已經安靜下來。
此時屋外除了雨聲,就沒有什麽其他的動靜,正是好眠的時候,他蓋著薄被很快就再次入睡。
這一覺直接睡到天明,屋外的亮光透過狹小的窗口照進來。
感覺到亮光,況葉猛地睜開眼睛,今天他又起晚了!
清醒過來後,屋外的雨聲還在繼續,讓他起床的動作遲緩了許多。
起身收拾好床鋪,再才看一下昨天晚上放置的兩個搪瓷盆和陶碗,三個容器以及積了不少水,看來昨晚上雨勢應該沒怎麽變化。
“今天不上工嗎?”在廚房中找到煮飯的簡修文兩人,況葉問了一聲。
“這雨比較大,隊裏今天應該不上工。”起床的時候,簡修文兩人特意看了一下屋外的雨勢。
這樣的大小,上工是不可能的。
果然在三人正在吃飯的時候,小隊長通知了各家,今天不上工。
如此況葉他們今天就閑下來。
早飯過後,三人檢查了一下其他房間的漏雨情況,該接水的接水,也順便把自己房間盆碗中的水倒掉。
今天雖然不上工,但三人還是為自己找了些事做。
之前況葉領的口糧,都是沒有加工過的稻穀、小麥、玉米粒,正好趁著有時間,三人準備把他們弄到磨坊中加工一下。
在出發之前,簡修文先去離他們最近的一家隊員中借了一套蓑衣和鬥笠,三人才各自背上一些糧食,往磨坊方向去。
磨坊的位置也在二小隊,在泥濘的路上走了二十多分鍾,三人才來到磨坊。
抵達磨坊的時候,況葉發現人並不多。
想來也是,除了他們這樣的知青,很少有空暇時間,其他的隊員平時總能抽出人來一趟磨坊。
一百來斤的糧食加工,還是廢了點時間,原因在於如今的工具。
這個時代機器加工並沒有普及,農村想要加工糧食,如今大部分使用的還是石碾、石磨這些。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九大隊這邊的加工用的畜力。
加工的時候,況葉他們除了倒騰糧食需要出點力,倒費不了多大的勁。
糧食加工好,三人也沒有多留。
又在泥濘的道路上走了約半個小時,三人迴到住處。
在簡修文去換蓑衣和鬥笠時,況葉和劉康民仔細的查看加工好的糧食。
怕被雨淋濕,背簍被包裹的很嚴實,因此加工好的糧食沒有被打濕一點。
磨好的麵粉呈淡淡的灰色,這是因為沒有去除麥麩,用手指搓揉一下,比況葉記憶中的麵粉粗糙許多。
玉米麵也一樣,比記憶中的要粗糙。
不過這都是上好的糧食,看了一眼,況葉和劉康民就把兩種糧食收撿好,放到一個陶製的大甕中蓋好。
而加工好的大米,則需要再清理一下。
把一部分大米倒進一個圓形的米篩中,因為加工的方式,完整的米粒不多,大多比較細碎,其中還夾雜一些糠殼。
劉康民搖晃米篩一會兒,比較輕的糠殼逐漸浮在米粒上麵,把這些糠殼清理出去後,再用手刨一刨米粒,檢查一下有沒有其他的雜質。
比如小石子之類的東西。
清理完這些,米篩中的米再裝袋,之後繼續倒入未清理的大米。
這項工作比較繁瑣,主要是每一次倒在米篩中的米不能太多。等到簡修文迴來,三人不時換人,三十多斤的大米清理好花了不少時間。
五十斤的稻穀,碾好後大約隻有三十五斤的大米,剩餘的都是米糠。
對於這些米糠,一般隊員家會自己留下,在困難時期這也是能拿來充饑的東西。
其他時候也可以用來喂養家禽。
而況葉三人則沒有留下,十幾斤的米糠,一部分用來抵扣加工糧食的費用,一部分用來換取公分。
大隊上收來的米糠,主要是用於牲畜。
如今隊員們隻能養養雞鴨這些家禽,數量還有限製。像豬、牛、驢子這些都是大隊上集體養的,它們要消耗的飼料也不少,米糠就是其中之一。
把清理幹淨的大米收撿好,時間也已經接近正午,三人簡單的吃了一個午飯,休息了一陣後又開始忙活起來。
雖然下著雨,但屋子旁邊的自留地還可以打理。
三人清理了一下菜園,把諸如四季豆、豇豆、苦瓜、黃瓜,一些老掉枯萎的藤蔓清理掉。
摘下已經可以食用的蔬果,甚至有些已經老掉的。
之後三人把這是蔬果清洗幹淨,放到一旁瀝幹水分,也篩選一些種子出來,作為明年的種子。
就在幾人忙活的時候,小院外傳來一道人聲。
“況知青,在家不?”
聽聲音應該是個年輕的小子,況葉印象中並沒有聽過。
他直接從堂屋出來,看到一個身影正朝著他們這走來。
“在的,你是?”隨著人走進,況葉不由的問道,他並不認識來人。
“我是陳繁歲,齊幺嬸是我娘,我給你送草鞋過來。”來人是齊幺嬸的二兒子,看模樣隻有十三、四歲左右。
他表明自己的身份後,直接走近把鞋子往況葉懷裏塞。
“草鞋?這麽快啊。”兩雙草鞋被塞進懷裏,況葉大致掃了一眼,質量沒話說,不由得有些驚歎。
“嘿,主要是今天下雨,我娘他們正好有空。”聽到驚歎,陳繁歲摸著頭笑著迴了一句。
“進去坐會兒?”聽到解釋,對於這麽快就拿到草鞋,況葉也不再多問,而是邀請小孩進去坐坐,畢竟幫忙送鞋過來。
“不了,我先迴去了!”對於這個邀請,陳繁歲顯然沒興趣,直接拒絕。生怕被留下來,連堂屋的大門都沒進,直接往院壩外走。
對此況葉也沒強留,送小孩出院壩就迴去了。
從被叫到,到拿著草鞋迴堂屋,也就花了一兩分鍾。
簡修文兩人,在屋內都沒來得及出來,看著況葉拿著草鞋進來,倒也不怎麽意外。
“齊幺嬸家做的?”劉康民看到況葉迴來,問了一句。
“嗯,之前趕集的時候,看到她家的手藝不錯。”況葉找根凳子坐下來,準備試一試草鞋合腳不。
此時他腳上還是穿的布鞋,今天下雨上麵的泥不少,甚至有點濕。
如今這草鞋送過來,正好解決他的需要。
兩雙草鞋都很合適,況葉幹脆先穿著一雙,至於換下來的布鞋,他正好趁此洗幹淨。
第18章
下午屋外的雨一直沒有停的趨勢,況葉三人便早早的準備起了晚飯。
因為時間充足,三人一致決定今天晚上弄麵食。
商量一番後,三人決定烙餡餅。況葉也跟在兩人身邊,學習如何製作其他的麵食。
和麵的時候,看著簡修文用滾燙的開水燙麵,第一次知道這樣可以是麵皮更加的宣軟。
也跟著劉康民學習,如何調製蔬菜餡的餡料。
雖然因為缺少調味料和食用油,烙出來的餡餅,比況葉原來時代的少了些滋味,但在這個時代卻是非常不錯的食物。
三人吃得非常的香。
好在三人有一定自製力,並沒有敞開肚子吃。
要不然這為明天準備的量,怕是都會進了他們的肚子。
雨天黑得早,三人也就早早的休息。
況葉關好房門後,仔細確認一番,就進入了空間。
外界下著雨,空間內部卻是一片和煦,完全沒有那種雨天的濕悶感。
今天時間充裕,加上體力也沒怎麽消耗,空間中的農活就幹得多一些。
僅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把綠豆全部種完。
七八兩的綠豆種完,就占據了140平米左右的田地,這工作量和前幾天加起來差不多了。
幹完活,給自己加完餐,最後也不忘喝二兩青蘊酒,況葉就迴到房間休息。
第二天他是在一陣陣鳥鳴中醒過來的。
聽見外麵的鳥鳴聲,顯然昨天晚上雨已近停了,看來今天得繼續上工。
想到這,況葉也沒有懶床,麻利的從床上起來。
今天上工的活計仍然是清理玉米根莖,卻比之前幹著要費勁些。
下了一天多的雨,讓地裏的泥土浸潤的差不多,踩在上麵翻土手腳都得再適應一番。
好在雨後的幾天,天氣都相當的不錯,清理玉米根莖的活計也換成了另外的。
隨著天氣變得晴朗,況葉三人除了上工,還多了另外一項活計。
那就是收集茅草,以及翻曬它們。
前麵那場不算多大的雨,三人住的屋子,漏雨的地方就有多處,這些收集來的茅草,自然是用來檢修屋頂的。
至於稻草,他們也有一些,但也不多。
如今九大隊的房屋大部分都是茅草製成的,磚瓦房在這裏都隻是少數。
主要是床頭側邊靠牆這處漏水,滴下來的水有好幾道,得再放一個容器才行。
“怎麽樣?”看到況葉出來,一直關注他這邊情況的簡修文問道。
“也有漏雨,我現在去拿個陶碗接水。”況葉如實迴答。
“嗯,有什麽事的話可以叫我們。”弄清楚後,簡修文也沒多問了,叮囑一聲就讓況葉自己去廚房。
把所有的漏雨都接住後,況葉把薄麵被拿出來套好被套,此時另外兩間屋子已經安靜下來。
此時屋外除了雨聲,就沒有什麽其他的動靜,正是好眠的時候,他蓋著薄被很快就再次入睡。
這一覺直接睡到天明,屋外的亮光透過狹小的窗口照進來。
感覺到亮光,況葉猛地睜開眼睛,今天他又起晚了!
清醒過來後,屋外的雨聲還在繼續,讓他起床的動作遲緩了許多。
起身收拾好床鋪,再才看一下昨天晚上放置的兩個搪瓷盆和陶碗,三個容器以及積了不少水,看來昨晚上雨勢應該沒怎麽變化。
“今天不上工嗎?”在廚房中找到煮飯的簡修文兩人,況葉問了一聲。
“這雨比較大,隊裏今天應該不上工。”起床的時候,簡修文兩人特意看了一下屋外的雨勢。
這樣的大小,上工是不可能的。
果然在三人正在吃飯的時候,小隊長通知了各家,今天不上工。
如此況葉他們今天就閑下來。
早飯過後,三人檢查了一下其他房間的漏雨情況,該接水的接水,也順便把自己房間盆碗中的水倒掉。
今天雖然不上工,但三人還是為自己找了些事做。
之前況葉領的口糧,都是沒有加工過的稻穀、小麥、玉米粒,正好趁著有時間,三人準備把他們弄到磨坊中加工一下。
在出發之前,簡修文先去離他們最近的一家隊員中借了一套蓑衣和鬥笠,三人才各自背上一些糧食,往磨坊方向去。
磨坊的位置也在二小隊,在泥濘的路上走了二十多分鍾,三人才來到磨坊。
抵達磨坊的時候,況葉發現人並不多。
想來也是,除了他們這樣的知青,很少有空暇時間,其他的隊員平時總能抽出人來一趟磨坊。
一百來斤的糧食加工,還是廢了點時間,原因在於如今的工具。
這個時代機器加工並沒有普及,農村想要加工糧食,如今大部分使用的還是石碾、石磨這些。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九大隊這邊的加工用的畜力。
加工的時候,況葉他們除了倒騰糧食需要出點力,倒費不了多大的勁。
糧食加工好,三人也沒有多留。
又在泥濘的道路上走了約半個小時,三人迴到住處。
在簡修文去換蓑衣和鬥笠時,況葉和劉康民仔細的查看加工好的糧食。
怕被雨淋濕,背簍被包裹的很嚴實,因此加工好的糧食沒有被打濕一點。
磨好的麵粉呈淡淡的灰色,這是因為沒有去除麥麩,用手指搓揉一下,比況葉記憶中的麵粉粗糙許多。
玉米麵也一樣,比記憶中的要粗糙。
不過這都是上好的糧食,看了一眼,況葉和劉康民就把兩種糧食收撿好,放到一個陶製的大甕中蓋好。
而加工好的大米,則需要再清理一下。
把一部分大米倒進一個圓形的米篩中,因為加工的方式,完整的米粒不多,大多比較細碎,其中還夾雜一些糠殼。
劉康民搖晃米篩一會兒,比較輕的糠殼逐漸浮在米粒上麵,把這些糠殼清理出去後,再用手刨一刨米粒,檢查一下有沒有其他的雜質。
比如小石子之類的東西。
清理完這些,米篩中的米再裝袋,之後繼續倒入未清理的大米。
這項工作比較繁瑣,主要是每一次倒在米篩中的米不能太多。等到簡修文迴來,三人不時換人,三十多斤的大米清理好花了不少時間。
五十斤的稻穀,碾好後大約隻有三十五斤的大米,剩餘的都是米糠。
對於這些米糠,一般隊員家會自己留下,在困難時期這也是能拿來充饑的東西。
其他時候也可以用來喂養家禽。
而況葉三人則沒有留下,十幾斤的米糠,一部分用來抵扣加工糧食的費用,一部分用來換取公分。
大隊上收來的米糠,主要是用於牲畜。
如今隊員們隻能養養雞鴨這些家禽,數量還有限製。像豬、牛、驢子這些都是大隊上集體養的,它們要消耗的飼料也不少,米糠就是其中之一。
把清理幹淨的大米收撿好,時間也已經接近正午,三人簡單的吃了一個午飯,休息了一陣後又開始忙活起來。
雖然下著雨,但屋子旁邊的自留地還可以打理。
三人清理了一下菜園,把諸如四季豆、豇豆、苦瓜、黃瓜,一些老掉枯萎的藤蔓清理掉。
摘下已經可以食用的蔬果,甚至有些已經老掉的。
之後三人把這是蔬果清洗幹淨,放到一旁瀝幹水分,也篩選一些種子出來,作為明年的種子。
就在幾人忙活的時候,小院外傳來一道人聲。
“況知青,在家不?”
聽聲音應該是個年輕的小子,況葉印象中並沒有聽過。
他直接從堂屋出來,看到一個身影正朝著他們這走來。
“在的,你是?”隨著人走進,況葉不由的問道,他並不認識來人。
“我是陳繁歲,齊幺嬸是我娘,我給你送草鞋過來。”來人是齊幺嬸的二兒子,看模樣隻有十三、四歲左右。
他表明自己的身份後,直接走近把鞋子往況葉懷裏塞。
“草鞋?這麽快啊。”兩雙草鞋被塞進懷裏,況葉大致掃了一眼,質量沒話說,不由得有些驚歎。
“嘿,主要是今天下雨,我娘他們正好有空。”聽到驚歎,陳繁歲摸著頭笑著迴了一句。
“進去坐會兒?”聽到解釋,對於這麽快就拿到草鞋,況葉也不再多問,而是邀請小孩進去坐坐,畢竟幫忙送鞋過來。
“不了,我先迴去了!”對於這個邀請,陳繁歲顯然沒興趣,直接拒絕。生怕被留下來,連堂屋的大門都沒進,直接往院壩外走。
對此況葉也沒強留,送小孩出院壩就迴去了。
從被叫到,到拿著草鞋迴堂屋,也就花了一兩分鍾。
簡修文兩人,在屋內都沒來得及出來,看著況葉拿著草鞋進來,倒也不怎麽意外。
“齊幺嬸家做的?”劉康民看到況葉迴來,問了一句。
“嗯,之前趕集的時候,看到她家的手藝不錯。”況葉找根凳子坐下來,準備試一試草鞋合腳不。
此時他腳上還是穿的布鞋,今天下雨上麵的泥不少,甚至有點濕。
如今這草鞋送過來,正好解決他的需要。
兩雙草鞋都很合適,況葉幹脆先穿著一雙,至於換下來的布鞋,他正好趁此洗幹淨。
第18章
下午屋外的雨一直沒有停的趨勢,況葉三人便早早的準備起了晚飯。
因為時間充足,三人一致決定今天晚上弄麵食。
商量一番後,三人決定烙餡餅。況葉也跟在兩人身邊,學習如何製作其他的麵食。
和麵的時候,看著簡修文用滾燙的開水燙麵,第一次知道這樣可以是麵皮更加的宣軟。
也跟著劉康民學習,如何調製蔬菜餡的餡料。
雖然因為缺少調味料和食用油,烙出來的餡餅,比況葉原來時代的少了些滋味,但在這個時代卻是非常不錯的食物。
三人吃得非常的香。
好在三人有一定自製力,並沒有敞開肚子吃。
要不然這為明天準備的量,怕是都會進了他們的肚子。
雨天黑得早,三人也就早早的休息。
況葉關好房門後,仔細確認一番,就進入了空間。
外界下著雨,空間內部卻是一片和煦,完全沒有那種雨天的濕悶感。
今天時間充裕,加上體力也沒怎麽消耗,空間中的農活就幹得多一些。
僅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把綠豆全部種完。
七八兩的綠豆種完,就占據了140平米左右的田地,這工作量和前幾天加起來差不多了。
幹完活,給自己加完餐,最後也不忘喝二兩青蘊酒,況葉就迴到房間休息。
第二天他是在一陣陣鳥鳴中醒過來的。
聽見外麵的鳥鳴聲,顯然昨天晚上雨已近停了,看來今天得繼續上工。
想到這,況葉也沒有懶床,麻利的從床上起來。
今天上工的活計仍然是清理玉米根莖,卻比之前幹著要費勁些。
下了一天多的雨,讓地裏的泥土浸潤的差不多,踩在上麵翻土手腳都得再適應一番。
好在雨後的幾天,天氣都相當的不錯,清理玉米根莖的活計也換成了另外的。
隨著天氣變得晴朗,況葉三人除了上工,還多了另外一項活計。
那就是收集茅草,以及翻曬它們。
前麵那場不算多大的雨,三人住的屋子,漏雨的地方就有多處,這些收集來的茅草,自然是用來檢修屋頂的。
至於稻草,他們也有一些,但也不多。
如今九大隊的房屋大部分都是茅草製成的,磚瓦房在這裏都隻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