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中既然不肯決戰,臨安城中的百萬軍民都成了擺設,大宋朝最後的命運都被寄托於和談上。
第一波使者以工部侍郎柳嶽為首,趕往無錫的元軍行營覲見伯顏,柳嶽是個慈眉善目的老實人,唯有哀求乞憐而已,敵我形勢如此,除了哀求也實在沒有他法。
元軍大帳眾將雲集,正好炫耀一下武力。柳嶽進內撲通一聲便跪了下來,邊哭邊請求:“今我大宋太皇太後年老,而嗣君幼衝,尚在衰絰。自古禮不伐喪,貴國何為興師?況此前背盟之事皆出於『奸』臣賈似道之手,如今似道已經伏誅,懇請貴國恕罪退兵……”意思是我大宋上有老下有小,真的很可憐,過去有不對的地方全是那死去的賈似道幹的,請求元軍行行好,放咱一馬。
太逗了,當打仗是春遊,心情好了想迴去就迴去了嗎?
伯顏當然不會同意,怫然作『色』道:“汝國殺我使者,所以興師問罪。想要我退兵,隻有納土歸降而已。三百年前,錢氏納土、李氏出降,不都是汝國成例嗎?從前趙家就是從小兒手中奪天下,如今也要失之於小兒,這是天意,何必多言!”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三百多年前,太祖趙匡胤從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取了天下,而今這天下看樣子就要在老『婦』幼兒手中失去了,豈非莫大的諷刺。
這一幕多麽的熟悉,那時候,大宋王師圍金陵,南唐後主李煜遣大臣徐鉉入朝,也是這樣向太祖跪泣哀求:“南國無罪,何故大兵壓境?”
太祖多麽霸氣:“不須多言,江南也沒什麽罪過,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言猶在耳,隻不過換了對象而已,如今在臥榻之側的成了大宋自己,這臥榻已經被蒙元搶了去,別人睡不得了。
柳嶽無言以對,隻能學『婦』人作態,以哭來表示,但弱者的眼淚毫不濟事,伯顏又怎會理睬,柳嶽隻能悻悻而返。
……
第一次求和不成,陳宜中並不死心,又派宗正少卿陸秀夫、兵部侍郎呂師孟隨著柳嶽再次出使元軍。其中呂師孟是為呂文煥族侄,因為呂文煥降元以後深得伯顏器重,在元軍中身居高位,陳宜中滿心希望呂師孟能走通他叔叔的關係,讓老呂說說好話,請伯顏同意乞和。腦殘至此,真是無語極了。
這一次的求和更加奴顏卑辭,表示大宋情願稱侄皇帝,如果不行的話稱侄孫也是可以的,再不行就稱臣、去尊號也在所不惜。並願每年進攻銀、絹各二十五萬,隻求保留宋室社稷,讓趙家人繼續苟且偏安就好。
隻可惜,宋人越是卑躬屈膝,伯顏的底氣就越足,眼下整個宋國都將是大元的,還差那點銀、絹,差一個尊號嗎,結果顯而易見。
求和?免談!
這下真的沒招了。
元兵逐漸『逼』近,宋庭惶急得很。好不容易度過殘年,算作是德佑二年的元旦了,宮廷內外,統是食不甘,寢不安,元日慶賀也是草草,都沒有心思。大臣們已經開始肆無忌憚的消極怠工,午時宣召在慈元殿朝會,文班竟隻到了六個人。連左丞相留夢炎也腳底抹油、溜了,參知政事陳文龍,同簽樞密院事黃鏞等一批高官也不告而別。臨時下詔令吳堅為左丞相,常楙補為參知政事,結果沒兩天新任參知政事常楙也逃了。
疾風知勁草,國難顯忠臣。太平時節,一個個削尖了腦袋要當官,危急之時,竟連丞相、參政這樣的顯官也留不住人了。
如此情形下,逃跑專家趙孟傳當然不會落後,元軍左路董文炳軍已到澉浦,再不跑就沒船了。因胡、袁、張等主將都反對臨陣逃跑,趙孟傳與謝昌元、周進隻能退而求其次,隻帶百十個親兵,悄悄收拾細軟便連夜尋船逃往慶元去了。兩三千中軍失去頭腦,更無約束,這些地痞流氓出身的無賴兵本就沒有紀律,現在更加肆意妄為,成群結夥跑去禍害餘杭門外的村社。
臨安周邊幾十裏人煙稠密,地方富饒,小民之家也往往頗有積蓄。這些兵痞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將處處繁華之地攪得烏煙瘴氣。
張鏑等人事後才知趙孟傳溜了,中軍禍『亂』地方,於是下達嚴令,令前軍和後軍結隊搜捕『亂』軍,允許大開殺戒。捕殺了一天,直砍了三五百個腦袋才把『亂』情控製住,剩餘中軍之兵都做了明顯記號,在營中看押起來。
……
對於伯顏而言,臨安已經唾手可得,三路大軍步步緊『逼』。右路阿拉罕進展最快,從上陌鎮出兵距離臨安不過幾十裏,前鋒遊騎已經到城下窺伺。左路董文炳抵達澉浦,占領了上海和華亭,繼而奪取海鹽等地,一路上宋軍望風披靡。宋都統製劉英、海鹽知縣王興賢、澉浦鎮統製胡全、福建路馬步軍總管沈世隆等一大幫子文武官員盡數投降。伯顏親率的中軍也進展順利,下無錫、占平江後又攻破安吉,安吉知州趙良淳、浙西提刑徐道隆等皆兵敗殉國,伯顏主力遂進至皋亭山,前鋒直抵臨安府北麵的新關。至此三路大軍合圍之勢已成,數日之內即可壓至臨安城下。
情勢已迫在眉睫,如果說十幾天前元軍合圍未成時宋軍還有各個擊破的一絲機會,到了此時就隻有坐困愁城,必敗無疑了。有鑒於此,文天祥、張世傑聯名上請,願移三宮入海,遷都南下,自率眾背城一戰。
然鵝,太皇太後謝道清日夕惶惶,毫無主見,收到了文、張的請願,卻又不想出逃海上。實在無法,還是隻能想出求和之策,便還想向元稱臣,俸表乞和。
陳宜中無奈,又派了監察禦史劉岜帶上稱藩表章前往元營。元軍也是煩了,怎麽一波波的人沒完沒了的跑來廢話!為此有不少人主張不必多費口舌,一鼓作氣拿下宋國都城就是。但伯顏身邊的漢人僚佐孟祺勸諫說:“如果大軍馬上壓境,宋帝室必將遠逃閩南,那樣臨安城內會盜賊蜂起,臨安百餘年的積蓄將焚『蕩』無存。為今之計,要先安撫宋室,令其不會因懼而逃,假以時日,定會全取臨安。”
伯顏非常讚賞,還是漢人想事情周全。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臨安已是囊中之物,打壞了可惜。於是假意同意和談,但是為了正式起見,必須由宋國丞相親自參加,地點就選在臨安東北的長安鎮。
劉岜將伯顏的要求迴報,陳宜中一聽要自己親自前往和談,頓時慌了手腳,他哪有這個膽子。於是改了主意,表示還是文天祥的意見好,反過來又開始慫恿太後謝道清遷三宮入海。
謝太後很不高興,一會兒說議和,一會兒又說逃跑,到底啥意思?
好說歹說才終於說動了太皇太後,於是緊急收拾行裝,做好出逃準備。收拾好了以後,巴巴等著,到了約定時間卻不見陳宜中來迎接,謝太後頓時怒了,什麽玩意兒,耍我嗎?老娘不走了!
原來陳宜中妻兒老小瓶瓶罐罐太多,收拾也要時間精力的嘛,畢竟這次出門說不定要很久,又不是去旅遊。這麽收拾著就錯過了時間,把宮裏那老太太給忘了。老太太發了脾氣,這下真的死活不走了。
得!那沒辦法,不走就算了,那就隻好投降咯!
德佑元年正月十八日,宋監察禦史楊應奎、保康軍承宣使趙尹甫等人攜帶傳國玉璽及降表往投元軍。
降表雲:“宋國主臣顯,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焉幼衝,遭家多難。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至勞興師問罪。顯非不欲遷避以求苟全,奈天命有歸,顯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後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四川、兩淮,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這降表寫得還不賴,伯顏表示滿意,隻不過這使者的規格不夠。還是老要求,讓你們丞相親自來,話說要見你家陳宜中丞相咋就恁難呢?
奈何哪裏還找得到陳宜中呢!人家逃跑的能耐可是一流的,要過好久以後,他才會在溫州老家突然出現,繼續出來還當他的首相,當然那是後話了。
……
大宋亡了?大宋亡了!
從政權實體的意義上確實可以這麽說,都城失陷,太後和皇帝投降,還能說沒亡國嗎?
但是,故事遠未結束,大宋的星光貌似暗淡下去,它的火種卻留了下來,它還可以複燃,還將可以燎原……
《故宋帆影》第二卷“勤王”,至此結束,第三卷“保國”,即將開始,敬請繼續關注!
第一波使者以工部侍郎柳嶽為首,趕往無錫的元軍行營覲見伯顏,柳嶽是個慈眉善目的老實人,唯有哀求乞憐而已,敵我形勢如此,除了哀求也實在沒有他法。
元軍大帳眾將雲集,正好炫耀一下武力。柳嶽進內撲通一聲便跪了下來,邊哭邊請求:“今我大宋太皇太後年老,而嗣君幼衝,尚在衰絰。自古禮不伐喪,貴國何為興師?況此前背盟之事皆出於『奸』臣賈似道之手,如今似道已經伏誅,懇請貴國恕罪退兵……”意思是我大宋上有老下有小,真的很可憐,過去有不對的地方全是那死去的賈似道幹的,請求元軍行行好,放咱一馬。
太逗了,當打仗是春遊,心情好了想迴去就迴去了嗎?
伯顏當然不會同意,怫然作『色』道:“汝國殺我使者,所以興師問罪。想要我退兵,隻有納土歸降而已。三百年前,錢氏納土、李氏出降,不都是汝國成例嗎?從前趙家就是從小兒手中奪天下,如今也要失之於小兒,這是天意,何必多言!”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三百多年前,太祖趙匡胤從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取了天下,而今這天下看樣子就要在老『婦』幼兒手中失去了,豈非莫大的諷刺。
這一幕多麽的熟悉,那時候,大宋王師圍金陵,南唐後主李煜遣大臣徐鉉入朝,也是這樣向太祖跪泣哀求:“南國無罪,何故大兵壓境?”
太祖多麽霸氣:“不須多言,江南也沒什麽罪過,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言猶在耳,隻不過換了對象而已,如今在臥榻之側的成了大宋自己,這臥榻已經被蒙元搶了去,別人睡不得了。
柳嶽無言以對,隻能學『婦』人作態,以哭來表示,但弱者的眼淚毫不濟事,伯顏又怎會理睬,柳嶽隻能悻悻而返。
……
第一次求和不成,陳宜中並不死心,又派宗正少卿陸秀夫、兵部侍郎呂師孟隨著柳嶽再次出使元軍。其中呂師孟是為呂文煥族侄,因為呂文煥降元以後深得伯顏器重,在元軍中身居高位,陳宜中滿心希望呂師孟能走通他叔叔的關係,讓老呂說說好話,請伯顏同意乞和。腦殘至此,真是無語極了。
這一次的求和更加奴顏卑辭,表示大宋情願稱侄皇帝,如果不行的話稱侄孫也是可以的,再不行就稱臣、去尊號也在所不惜。並願每年進攻銀、絹各二十五萬,隻求保留宋室社稷,讓趙家人繼續苟且偏安就好。
隻可惜,宋人越是卑躬屈膝,伯顏的底氣就越足,眼下整個宋國都將是大元的,還差那點銀、絹,差一個尊號嗎,結果顯而易見。
求和?免談!
這下真的沒招了。
元兵逐漸『逼』近,宋庭惶急得很。好不容易度過殘年,算作是德佑二年的元旦了,宮廷內外,統是食不甘,寢不安,元日慶賀也是草草,都沒有心思。大臣們已經開始肆無忌憚的消極怠工,午時宣召在慈元殿朝會,文班竟隻到了六個人。連左丞相留夢炎也腳底抹油、溜了,參知政事陳文龍,同簽樞密院事黃鏞等一批高官也不告而別。臨時下詔令吳堅為左丞相,常楙補為參知政事,結果沒兩天新任參知政事常楙也逃了。
疾風知勁草,國難顯忠臣。太平時節,一個個削尖了腦袋要當官,危急之時,竟連丞相、參政這樣的顯官也留不住人了。
如此情形下,逃跑專家趙孟傳當然不會落後,元軍左路董文炳軍已到澉浦,再不跑就沒船了。因胡、袁、張等主將都反對臨陣逃跑,趙孟傳與謝昌元、周進隻能退而求其次,隻帶百十個親兵,悄悄收拾細軟便連夜尋船逃往慶元去了。兩三千中軍失去頭腦,更無約束,這些地痞流氓出身的無賴兵本就沒有紀律,現在更加肆意妄為,成群結夥跑去禍害餘杭門外的村社。
臨安周邊幾十裏人煙稠密,地方富饒,小民之家也往往頗有積蓄。這些兵痞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將處處繁華之地攪得烏煙瘴氣。
張鏑等人事後才知趙孟傳溜了,中軍禍『亂』地方,於是下達嚴令,令前軍和後軍結隊搜捕『亂』軍,允許大開殺戒。捕殺了一天,直砍了三五百個腦袋才把『亂』情控製住,剩餘中軍之兵都做了明顯記號,在營中看押起來。
……
對於伯顏而言,臨安已經唾手可得,三路大軍步步緊『逼』。右路阿拉罕進展最快,從上陌鎮出兵距離臨安不過幾十裏,前鋒遊騎已經到城下窺伺。左路董文炳抵達澉浦,占領了上海和華亭,繼而奪取海鹽等地,一路上宋軍望風披靡。宋都統製劉英、海鹽知縣王興賢、澉浦鎮統製胡全、福建路馬步軍總管沈世隆等一大幫子文武官員盡數投降。伯顏親率的中軍也進展順利,下無錫、占平江後又攻破安吉,安吉知州趙良淳、浙西提刑徐道隆等皆兵敗殉國,伯顏主力遂進至皋亭山,前鋒直抵臨安府北麵的新關。至此三路大軍合圍之勢已成,數日之內即可壓至臨安城下。
情勢已迫在眉睫,如果說十幾天前元軍合圍未成時宋軍還有各個擊破的一絲機會,到了此時就隻有坐困愁城,必敗無疑了。有鑒於此,文天祥、張世傑聯名上請,願移三宮入海,遷都南下,自率眾背城一戰。
然鵝,太皇太後謝道清日夕惶惶,毫無主見,收到了文、張的請願,卻又不想出逃海上。實在無法,還是隻能想出求和之策,便還想向元稱臣,俸表乞和。
陳宜中無奈,又派了監察禦史劉岜帶上稱藩表章前往元營。元軍也是煩了,怎麽一波波的人沒完沒了的跑來廢話!為此有不少人主張不必多費口舌,一鼓作氣拿下宋國都城就是。但伯顏身邊的漢人僚佐孟祺勸諫說:“如果大軍馬上壓境,宋帝室必將遠逃閩南,那樣臨安城內會盜賊蜂起,臨安百餘年的積蓄將焚『蕩』無存。為今之計,要先安撫宋室,令其不會因懼而逃,假以時日,定會全取臨安。”
伯顏非常讚賞,還是漢人想事情周全。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臨安已是囊中之物,打壞了可惜。於是假意同意和談,但是為了正式起見,必須由宋國丞相親自參加,地點就選在臨安東北的長安鎮。
劉岜將伯顏的要求迴報,陳宜中一聽要自己親自前往和談,頓時慌了手腳,他哪有這個膽子。於是改了主意,表示還是文天祥的意見好,反過來又開始慫恿太後謝道清遷三宮入海。
謝太後很不高興,一會兒說議和,一會兒又說逃跑,到底啥意思?
好說歹說才終於說動了太皇太後,於是緊急收拾行裝,做好出逃準備。收拾好了以後,巴巴等著,到了約定時間卻不見陳宜中來迎接,謝太後頓時怒了,什麽玩意兒,耍我嗎?老娘不走了!
原來陳宜中妻兒老小瓶瓶罐罐太多,收拾也要時間精力的嘛,畢竟這次出門說不定要很久,又不是去旅遊。這麽收拾著就錯過了時間,把宮裏那老太太給忘了。老太太發了脾氣,這下真的死活不走了。
得!那沒辦法,不走就算了,那就隻好投降咯!
德佑元年正月十八日,宋監察禦史楊應奎、保康軍承宣使趙尹甫等人攜帶傳國玉璽及降表往投元軍。
降表雲:“宋國主臣顯,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焉幼衝,遭家多難。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至勞興師問罪。顯非不欲遷避以求苟全,奈天命有歸,顯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後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四川、兩淮,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這降表寫得還不賴,伯顏表示滿意,隻不過這使者的規格不夠。還是老要求,讓你們丞相親自來,話說要見你家陳宜中丞相咋就恁難呢?
奈何哪裏還找得到陳宜中呢!人家逃跑的能耐可是一流的,要過好久以後,他才會在溫州老家突然出現,繼續出來還當他的首相,當然那是後話了。
……
大宋亡了?大宋亡了!
從政權實體的意義上確實可以這麽說,都城失陷,太後和皇帝投降,還能說沒亡國嗎?
但是,故事遠未結束,大宋的星光貌似暗淡下去,它的火種卻留了下來,它還可以複燃,還將可以燎原……
《故宋帆影》第二卷“勤王”,至此結束,第三卷“保國”,即將開始,敬請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