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日的“桃『色』風波”是一場意外,張鏑並未受此影響,祝英枝已經酒醒,又恢複了常態,倒仿佛什麽事也沒發生。


    清晨,徐奎賤兮兮的過來求見,第一句話就是:“總理,昨夜……休息好了嗎?”


    “少廢話,有事說事!”


    “是,船隻安排好了,是否上午就出發?還有祝……營正需要隨行嗎?”


    “就你歪心思多!有這精神,多想想怎麽打勝仗!就按原計劃,選十位弟兄同行就是。”小道消息從來都是傳的最快的,看來昨夜祝英枝爛醉如泥的從自己寢處抬迴去的事兒已經傳遍,勾搭女下屬的這個鍋是背定了。雖然這無關名節,算不上什麽作風上的大問題,不過這些小兔崽子敢於編排上官,實在沒規沒距。張鏑又好氣又好笑,隻是當前正事要緊,不然真要好好教訓一番。


    安頓好士卒留駐昌國,張鏑隻帶了十名親衛,身著便裝,安排了一隻民船渡往錢塘江口。


    按照計劃,一行人將取道臨安去往獨鬆關與胡隸會合,再商量下一步行止。


    從岱山出發,顛簸了一整日,到澉浦停船過夜,第二日一早沿著錢塘江迴溯,傍晚時分通過貼沙河入臨安候『潮』門。一到此地就覺得氣氛異常,往年接近年關時各出城門內外都已經熱鬧非凡了。就如這候『潮』門,因水門便於運輸壇壇罐罐,素來都是紹興等地方的老酒進臨安的主要通道,有“候『潮』門外酒壇兒“的說法,尋常時節,每每有酒船劃過候『潮』門外,陣陣酒香撲鼻,經水門過中河,一直飄向杭城各處酒家、集市。但這次張鏑到此,水門照樣擁擠,隻是見到的不是向城內運酒的船隊,卻多是從城內運著各樣家當出來的船隻,很明顯是官員和富戶們都在搶著出城。


    進了城內向人一詢問,卻是不好,人人都在說獨鬆關丟了,韃子已經前驅到五十裏外。


    張鏑心下一緊,擔憂師父等人的安危,便譴親衛們四處去打探。


    不到半日,眾人都迴來了,報告說是數日前獨鬆關上守關兵馬與韃子打了一仗,結果大敗,守關將領已經棄關逃了迴來,現敗軍都在城北餘杭門外屯駐著呢。


    獨鬆關陷落的很快,大約是在十來天前,也即是張鏑剛從流求啟程的時候。當時元軍四萬戶總管奧魯赤以步卒佯攻關城,同時又以抓來的鄉民為向導,譴精兵從小路前後夾擊。獨鬆關中兵馬不足,士氣低落,一擊之下大敗虧輸,宋軍從副將以下被俘斬兩千餘人,而主將張濡則領殘兵拔足狂奔數十裏。


    由於敗的太快,趙孟傳不及反應,被一口氣逃到上陌鎮的敗兵衝擊,營伍自相擾『亂』,很快元兵緊追而來,乘勝攻擊,周進的中軍還沒開打就逃了,被元軍掩殺一陣,損失慘重。胡隸的前軍訓練有素,倒很快穩住了陣腳,袁鏞的後軍也互相配合組織了抵抗。元軍前鋒人數不多,本待一鼓作氣,遇到了抵抗後也就不再深入,駐足下來等待後續的兵馬。


    關口已失,主將已逃,胡隸和袁鏞也沒法在上陌鎮久持,便也後撤迴去。胡隸的前軍馬匹眾多,幾乎人人都是騎馬的步兵,雖則後勤上的壓力巨大,但在關鍵時候有了行動上的優勢。在前軍掩護下,袁鏞的後軍也拋棄了所有輜重,故而大部分人都得以安全撤退。


    匆匆趕至餘杭門外,找到忠勝軍駐地,終於見到了闊別數月的胡隸、袁鏞等人,見眾人無恙,張鏑心下稍寬。何、儲、李、劉等部將也都欣喜萬分前來相見。


    趙孟傳竟也聞訊而親自折節而來,滿臉親熱,笑嗬嗬的說道:“礪鋒迴來,老夫便吃了定心丸了!”


    張鏑雖禮節不失,但已是看透了此人,隻沒有將心中的厭惡表現出來而已,淡淡答道:“相公別來無恙!”


    當然無恙,這老滑頭丟了獨鬆關竟然啥事沒有,隻是褫奪尚書銜,降級留用,一點不痛不癢的懲戒而已。因為大宋打敗仗已經打習慣了,如果打敗一場就要重懲一次,那麽軍中就沒人可用了。更何況朝廷人心惶惶,顧不上來追究誰的責任。


    獨鬆關守關主將張濡卻比較慘,倒不是因為要問丟關之罪。而是他殺元使的事發了,當初他殺死元庭使節工部侍郎嚴忠範,因彼時形勢還沒那麽危急,殺使之事並未受過,陳宜中為鼓舞士氣甚至還升了他的官。隻可惜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元軍大兵壓境,大宋朝危在旦夕,便舊事重提,借了張濡的腦袋去討好元軍,希圖讓蒙古人看在自己態度端正的份上暫緩進兵,也是病急了『亂』投醫,成了笑話而已。元軍豈會領情,白白寒了將士們的心而已。


    張濡的死沒什麽意義,但卻無意間給趙孟傳帶來一個好處,那便是可以將黑鍋使勁往死人頭上扣去,獨鬆關戰敗之責更可以撇的幹幹淨淨了。


    忠勝軍敗迴之時,文天祥也早已撤迴臨安,而張世傑迴援平江不成,也隻得迴兵退守。當此之時,趙孟傳的忠勝軍所部七八千人,仍號稱兩萬。文天祥部實有三萬人,張世傑部有五萬人。三部主力近十萬人,加上各小股勤王兵馬,及臨時征召的壯丁民勇,臨安城聚眾達到數十萬人。


    文天祥與張世傑會商,分析形勢以為:“而今淮東仍在大宋手裏,閩、廣等地都還保全,而元軍三路進兵,尚未合力,不如聚集全軍與敵血戰。敵人遠來不過是靠著長驅獲勝的銳氣,一旦受挫,後勁不足。再以兩淮兵力切斷其退路,則大宋猶有反轉形勢的機會。”


    文、張二人將所議之事寫成表文,請求出兵,卻被陳宜中一舉否定,所謂:“王師務宜持重,不得浪戰!”並以謝太後的名義下令,一兵一卒都不準出戰,以“大局”為重。


    “持重,持重,大好河山都被持重沒了!”張鏑在軍中聽了朝廷動議,憤懣難平,與其坐以待斃,何如奮死一搏呢!


    所謂大局,不就是委曲求全,不就是被動挨打嗎?誰曾想到了此時,陳宜中還一味想著求和呢,與虎謀皮,可笑!可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故宋帆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正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正邱並收藏故宋帆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