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嬰浸淫官場幾十年,對於識人辨人之術早就諳熟於心。
一般人要是想在跟他的交鋒中占據上風,可是太難了,想也不要想,說句難如登天也不為過。
任何人隻要到了他的麵前,隻需要搭眼一掃,即便是一句話不說,他也能把人的內心揣摩的八九不離十。
秦風借用竇大傻引竇嬰過來,竇嬰其實在來的路上就已經洞悉秦風的意圖了。
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的寶貝侄子竇青鬆隻是一個由頭罷了。
通過朝堂上的風吹草動,及時準確的做出判斷,這是竇嬰最引以為豪的本領。
也正是因為他的遠見和謀略,才成為漢景帝臨終前的顧命大臣。
不過往往有的時候優點也會成為缺點,竇嬰就是太傲嬌了以至於有些自負,他以為他已經洞悉了秦風的意圖,掌控了局勢。
可是實則不然,殊不知的是他已經一頭紮進了秦風設計好的套子裏。
秦風知道竇嬰不好對付,要想在跟竇嬰的交鋒中占據話語掌控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所以秦風設計了一個局,一個使竇嬰不知不覺間就處於弱勢的局。
為了引竇嬰入彀,秦風靈機一動結合目前朝局各方勢力的情況,拋出朋黨論。
誠然,竇嬰忠心為國,時常記掛在他心頭的是先帝的托孤重任。為了平衡朝局,輔佐新君,他可以說是費盡心機,可也沒見多少成效。
他時常在想,現在的情況是有太皇太後在,還能夠壓製太後係和長公主係。
可萬一要是太皇太後撒手西去的話,憑借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下去,他根本就壓製不住太後和長公主的勢力。
這也是秦風拋出朋黨論的時候,他一下子就陷入進去的最最根本的原因。
他太想解決目前的困局了......
試想,先帝遠去,太皇太後垂垂老矣行將就木,而後就是他一人獨自支撐朝局。
權貴們都有各自的小心思,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甚至不惜結黨營私上下一體沆瀣一氣。
他現在的處境是獨木難支啊!
可以說現在的竇嬰急需打破困境,找到一條出路,才能不愧對先帝的信任,才能對得起太皇太後的殷殷期望。
秦風朋黨論一出,竇嬰頓覺眼前一亮。
所謂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秦風能夠準確的說出目前朝局的破局難點在於朋黨,那麽他必然有解決的辦法。
心急之下,一頭紮了進去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
~~
秦風的一番激昂慷慨的陳詞,竇嬰聽的是如癡如醉心曠神怡,有種頓覺茅塞頓開的意思。
總結一下,大意就是:我聽說關於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隻是希望上位者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與君子因誌趣一致結為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律。
但是我以為:小人並無朋黨,隻有君子才有。
這是什麽原因呢?
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財。
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
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恐後,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
所以說小人並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為朋黨,也是虛假的。
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
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麽誌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
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麽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
始終如一,歸根究底這才是君子的朋黨。
所以上位者,隻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麽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
~~
秦風說的簡直是太好了,可以說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並且提出解決辦法。
小人朋黨重私利,輕國器,竇嬰太清楚了。
就太後和田蚡一係和長公主一係,侵占農田,與民爭利;侵吞國家的礦山資源,於國無益,肥了個人私囊虧空了國家府庫。
導致朝廷用兵都要謹慎再謹慎的三思而後行,其實按照他的頭腦,豈會看不到閩越國對東甌國搞的那些小動作的用意?
有情報顯示閩越國和匈奴人眉來眼去,暗中勾搭連環。
很大程度上閩越國敢把大漢帝國不放在眼裏,正是有匈奴人的支持。
但是他不能支持陛下出兵,還是太皇太後說的對,國大需求穩。
稍有不慎就有萬劫不複的結局,偌大的秦帝國轟然倒塌不是沒有原因的。
據他的總結,有四個原因。
分別是過度征收賦稅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大興土木民不聊生、統治者相當殘暴人民無法忍受以及秦朝君王朝堂混亂不堪。
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朝堂混亂不堪。
而目前大漢奉行黃老之術治國,遵行無為而治,才是導致朝堂生亂的根源。
他其實也是讚同陛下推行儒術的,說實話他看過大量的儒學經典,對於儒術有著很深的理解。
其中儒術中提倡加強中央集權,突出皇帝的無上權威,他認為能夠徹底的改變四處漏風的大漢朝局。
可是他不敢說,也不能說。
因為他要是這麽做了,那就是擺明了要跟太皇太後對著幹。
老人家奉行了一輩子的黃老之術,突然間跳出來一個儒術,豈有不死之理?
陛下不是沒有嚐試過,可是剛開始了一個頭,就被太皇太後無情的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狡猾如狐的竇嬰豈能硬著腦袋往上撞?
也所以,即便是他認為陛下劉徹出兵絕對正確,可也不能表示出分毫的支持的意味。
虎符在太皇太後的手中掌握,陛下劉徹沒有虎符是絕對調遣不了兵馬的。
所以,他篤定陛下劉徹的出兵計劃,必定是要胎死腹中,到頭來的結局必定也是雞飛蛋打一事無成的。
也所以,與其惹的太皇太後不快,對他產生嫌隙,還不如一言不發靜觀其變來的好......
一般人要是想在跟他的交鋒中占據上風,可是太難了,想也不要想,說句難如登天也不為過。
任何人隻要到了他的麵前,隻需要搭眼一掃,即便是一句話不說,他也能把人的內心揣摩的八九不離十。
秦風借用竇大傻引竇嬰過來,竇嬰其實在來的路上就已經洞悉秦風的意圖了。
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的寶貝侄子竇青鬆隻是一個由頭罷了。
通過朝堂上的風吹草動,及時準確的做出判斷,這是竇嬰最引以為豪的本領。
也正是因為他的遠見和謀略,才成為漢景帝臨終前的顧命大臣。
不過往往有的時候優點也會成為缺點,竇嬰就是太傲嬌了以至於有些自負,他以為他已經洞悉了秦風的意圖,掌控了局勢。
可是實則不然,殊不知的是他已經一頭紮進了秦風設計好的套子裏。
秦風知道竇嬰不好對付,要想在跟竇嬰的交鋒中占據話語掌控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所以秦風設計了一個局,一個使竇嬰不知不覺間就處於弱勢的局。
為了引竇嬰入彀,秦風靈機一動結合目前朝局各方勢力的情況,拋出朋黨論。
誠然,竇嬰忠心為國,時常記掛在他心頭的是先帝的托孤重任。為了平衡朝局,輔佐新君,他可以說是費盡心機,可也沒見多少成效。
他時常在想,現在的情況是有太皇太後在,還能夠壓製太後係和長公主係。
可萬一要是太皇太後撒手西去的話,憑借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撐下去,他根本就壓製不住太後和長公主的勢力。
這也是秦風拋出朋黨論的時候,他一下子就陷入進去的最最根本的原因。
他太想解決目前的困局了......
試想,先帝遠去,太皇太後垂垂老矣行將就木,而後就是他一人獨自支撐朝局。
權貴們都有各自的小心思,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甚至不惜結黨營私上下一體沆瀣一氣。
他現在的處境是獨木難支啊!
可以說現在的竇嬰急需打破困境,找到一條出路,才能不愧對先帝的信任,才能對得起太皇太後的殷殷期望。
秦風朋黨論一出,竇嬰頓覺眼前一亮。
所謂解鈴還須係鈴人,既然秦風能夠準確的說出目前朝局的破局難點在於朋黨,那麽他必然有解決的辦法。
心急之下,一頭紮了進去就是在所難免的了......
~~
~~
秦風的一番激昂慷慨的陳詞,竇嬰聽的是如癡如醉心曠神怡,有種頓覺茅塞頓開的意思。
總結一下,大意就是:我聽說關於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隻是希望上位者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與君子因誌趣一致結為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律。
但是我以為:小人並無朋黨,隻有君子才有。
這是什麽原因呢?
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財。
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
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恐後,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
所以說小人並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為朋黨,也是虛假的。
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
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麽誌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
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麽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
始終如一,歸根究底這才是君子的朋黨。
所以上位者,隻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麽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
~~
秦風說的簡直是太好了,可以說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並且提出解決辦法。
小人朋黨重私利,輕國器,竇嬰太清楚了。
就太後和田蚡一係和長公主一係,侵占農田,與民爭利;侵吞國家的礦山資源,於國無益,肥了個人私囊虧空了國家府庫。
導致朝廷用兵都要謹慎再謹慎的三思而後行,其實按照他的頭腦,豈會看不到閩越國對東甌國搞的那些小動作的用意?
有情報顯示閩越國和匈奴人眉來眼去,暗中勾搭連環。
很大程度上閩越國敢把大漢帝國不放在眼裏,正是有匈奴人的支持。
但是他不能支持陛下出兵,還是太皇太後說的對,國大需求穩。
稍有不慎就有萬劫不複的結局,偌大的秦帝國轟然倒塌不是沒有原因的。
據他的總結,有四個原因。
分別是過度征收賦稅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大興土木民不聊生、統治者相當殘暴人民無法忍受以及秦朝君王朝堂混亂不堪。
其中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朝堂混亂不堪。
而目前大漢奉行黃老之術治國,遵行無為而治,才是導致朝堂生亂的根源。
他其實也是讚同陛下推行儒術的,說實話他看過大量的儒學經典,對於儒術有著很深的理解。
其中儒術中提倡加強中央集權,突出皇帝的無上權威,他認為能夠徹底的改變四處漏風的大漢朝局。
可是他不敢說,也不能說。
因為他要是這麽做了,那就是擺明了要跟太皇太後對著幹。
老人家奉行了一輩子的黃老之術,突然間跳出來一個儒術,豈有不死之理?
陛下不是沒有嚐試過,可是剛開始了一個頭,就被太皇太後無情的扼殺在萌芽之中。
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狡猾如狐的竇嬰豈能硬著腦袋往上撞?
也所以,即便是他認為陛下劉徹出兵絕對正確,可也不能表示出分毫的支持的意味。
虎符在太皇太後的手中掌握,陛下劉徹沒有虎符是絕對調遣不了兵馬的。
所以,他篤定陛下劉徹的出兵計劃,必定是要胎死腹中,到頭來的結局必定也是雞飛蛋打一事無成的。
也所以,與其惹的太皇太後不快,對他產生嫌隙,還不如一言不發靜觀其變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