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她母親上山來找她以後,她就要求住在貧尼這裏——她不想見她的母親。靜平選擇離開,肯定和她母親經常上山有關係。”
“您確定靜平離開了鳴晨庵?”
“寺中有人親眼看見靜平走出庵門。”
慧覺住持指的是冷月。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靜平還在寺院之中。”
慧覺住持突然抬起上眼皮——先前,慧覺住持的上眼皮始終是耷拉著的,她的神情也嚴肅了許多:“趙隊長何出此言?”
“您看看這兩樣東西。”
林狄從皮包裏麵拿出日記本和鋼筆,站起身,遞給了慧覺住持。
慧覺住持接過日記本和鋼筆,用眼睛掃了一下:“這是——”
“這應該是靜平的日記本和鋼筆。您見過這兩樣東西嗎?”
“貧尼不曾見過。這——這兩樣東西,你們是怎麽找到的呢?”
“這是我們在靜平曾經住過的禪房的鋪板下麵發現的。”
“禪房的鋪板下麵?這上麵寫了什麽?”慧覺住持的眉宇之間出現了三道深溝和一道橫溝。
“這是靜平在——我們估計是在——我們隻看了幾張,還沒有來得及細看。”趙子蒙直視著慧覺住持的臉,他發現慧覺住持的神情有一點不易察覺的變化,所以,留了一個心眼,“等閑下來的時候,再好好看看。”
“也許——可能是靜平不小心落在禪房裏麵了。”慧覺住持的額頭上冒出了一些細密的汗珠,最重要的是,原先在她的手中做勻速運動的手珠突然放慢的速度。
“這種可能性很小,靜平上山的時候,隻帶了幾本日記本和一支鋼筆,日記本是她的心愛之物,日記裏麵一定記載了不少重要的內容,可能還包括她突然出家和離開鳴晨庵、離奇失蹤的原因,所以,她不會隨意落下這兩樣東西。我們分析,隻有一種可能。”趙子蒙在說“離奇失蹤的原因”的時候,故意放慢了速度,提高了音量。
“什麽可能?”慧覺住持不但抬起了上眼皮,眼睛也比先前大了許多。
“唯一的可能是靜平出事了,在出事之前,她將日記本和鋼筆藏在了床鋪的下麵,日記和鋼筆是靜平隨身攜帶的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應該和她形影不離。”
“阿彌陀佛。”
自從同誌們進寺以後,這是慧覺住持第一次說“阿彌陀佛”。佛祖真是太聰明了,一句“阿彌陀佛”就像一把****一樣,它可以迴答任何問題。此時此刻,同誌們還不能說慧覺住持答非所問。
趙子蒙還有更尖銳的問題在等著會覺住持呢。趙子蒙終於從慧覺住持的迴答中感覺到了一點東西:“慧覺住持,據我們所知,在靜平失蹤之前,貴寺還有還幾個年輕尼姑離奇失蹤。”
“趙隊長有所不知,佛門不是牢籠,與佛有緣的人可以進來,也可以離開,佛門不問來處,更不問去處。”
“無獨有偶,離奇失蹤的僧尼竟然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尼姑,這該不會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吧!”
“許身佛門,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因為寺院裏麵的生活太清苦,年輕的尼姑塵緣難斷,又經不住紅塵的誘惑,選擇還俗是常有的事情,我佛以慈悲為懷,願意留下來的,佛祖歡迎,不願意留下來的,佛祖是不會強留的。”
“鳴晨庵一向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佛門清淨之地,豈容玷汙。阿彌陀佛。”慧覺住持慢聲細語,表情嚴肅,她的話中有兩層意思:第一,鳴晨庵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第二,你們不要往鳴晨庵身上潑汙水。
“當然,這隻是我們的一些粗淺的分析,我們也知道這個案子非常複雜,要想查清楚,確實有很大的難度,我們也向全國發了協查通報,反饋的信息是查無此人。現在,我們隻能把調查的重點放在鳴晨庵,靜平畢竟是從這裏離奇失蹤的。所以,我們需要得到您的幫助。”
“趙隊長有什麽吩咐,請直言不諱,查清楚這個案子,對我們鳴晨庵來講非常重要,鳴晨庵是一座千年古刹,也算是馳名大江南北的名藍之一。”
慧覺住持親自將七個人送出靜幽院。
同誌們走到悟靜殿觀音菩薩東麵的時候,林狄突然退後一步,大家都愣住了。
“你們看——”林狄道。
從觀音菩薩的五彩披風上掉下來一張黃顏色的紙條——就是寺院中用來抄寫經書的紙——這種紙比較薄。
令狐雲飛和林狄同時看見——他們倆走在後麵。
令狐雲飛一個箭步衝到觀音菩薩前,從地上撿起紙條。
林狄和蕭路含一個順時針,一個逆時針繞著觀音菩薩轉了一圈,他們想知道是誰扔這張紙條的。遺憾的是大殿裏麵隻有三個尼姑,她們都站在大殿門口的一張桌子旁整理經書。
三個人中,沒有大家熟悉的麵孔。
令狐雲飛打開紙條,上麵寫著兩行字:東門鎮油坊巷187號。
這顯然是一個地址。寫紙條的人的目的是讓同誌們到東門鎮油坊巷187號去,到底去找誰,也許到地方就知道了。
紙條上雖然隻有一個地址,但足以讓同誌們興奮不已,很顯然,寫紙條的人肯定知道一些情況。
紙條上的字,是柳體小楷,這說明寫紙條的人文化層次比較高,至少說明此人是練過毛筆字的。
現在,有三件事情擺在同誌們的麵前,第一件事情是和靜平的父母見一麵,確認一下日記本和鋼筆的事情;第二件事情是到東門鎮油坊巷187號去;第三件事情是尋覓寫紙條的人。
眼下,做第三件事情有一定的難度,尋找扔紙條的人,就要請寺院中的人辨認筆跡,這樣勢必會驚動寺院中的所有人,如果問題就出在鳴晨庵的話,那就會打草驚蛇,這樣一來,寫紙條的人就會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這大概就是寫紙條的人不願意拋頭露麵的主要原因吧。
所以,眼下,趙子蒙隻能做前兩件事情。
於是,趙子蒙決定兵分兩路:趙子蒙、蕭路含和陸千到煉家去;項代沫、林狄和馬建平到東門鎮油坊巷187號;令狐雲飛留守寺院,令狐雲飛的任務是到寺院各處去轉轉,熟悉一下環境,這對接下來的刑偵工作非常重要。
三點鍾左右,六個人走出鳴晨庵。
兩輛汽車停在山下,趙子蒙、蕭路含和陸千驅車到彭家大院;項代沫、林狄和馬建平驅車過江到東門鎮去。
東門鎮在江北。那是江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的古鎮,小鎮上大部分是明清建築,這是一個三麵靠山,一麵臨水的古鎮。
東門鎮東西走向的街道有三條,中間一條叫左所大街,東到魚市口,西到響水橋,前麵一條街叫東門前街,後麵一條街叫東門後街;南北走向的街道隻有一條,名字叫魚市街,這條街道北到泰山廟,南到古城牆。
油坊巷就在魚市街和東門前街的交匯處。前麵提到的魚市口是左所大街和魚市街的交匯處。
魚市口是古鎮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這裏商賈雲集,在魚市口附近有戲院,也有電影院,戲院就在油坊巷裏麵,這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戲院,梅蘭芳曾經在這個戲院唱過戲。
187號其實就是當年的戲院,一九六六年之後,傳統京劇被現代京劇所取代,戲院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後來,戲院被改造了成了居民住宅,戲院的包廂變成了一間一間宿舍。
三個人走進院門,迎頭碰到一個年過古稀的老太太,她的右手臂上挎著一個竹籃子,竹籃子裏麵放著幾個罐子——罐口時敞開的,罐子裏麵分別放著西瓜子,葵花籽,花生米,蠶豆。籃子裏麵還有一些三角紙包。
老人頭發花白,滿臉皺紋,背也有點駝。
“請問大娘,187號在什麽地方?”
院子裏麵住著不少戶人家,本來就不大的院子被隔成了好幾塊。
老太太很熱情:“我領你們去。”
兩個人跟在老太太的身後朝院子裏麵走去。
項代沫接過老太太手臂上的籃子:“大娘,您高壽啊?”
“七十八了。”
“七十八,身子骨還這麽硬朗。”
“不硬朗不行啊!吃飯穿衣,都得靠自己掙。”
項代沫不敢再往下問了,七十八歲的老人還這麽辛苦,背後一定有什麽特殊的原因。
“大娘,187號姓什麽?”
“姓尚。”
“他是做什麽工作的呢?”
大娘用審視的目光看著項代沫、林狄和馬建平:“你們不認識他嗎?”
項代沫實話實說:“我們的手上隻有一個地址。”
“你們從哪裏來?”
“我們是市公安局的——我們從鳴晨庵來。”
“我聽出來了,尚家的女兒文君就是在鳴晨庵出家的。”
項代沫停住了腳步,他想和老人多聊一會。寫紙條的人為大家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
“老人家,您能跟我們說說嗎?”
“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你們跟我到街上去,我一邊賣東西,一邊跟你們說。”老人抬頭朝上指著一顆泡桐樹道,“尚家就在這排房子最西頭一家,門牌號在門頭上,你們看清楚了,年頭太多,門牌號已經看不怎麽清楚了。”
“您確定靜平離開了鳴晨庵?”
“寺中有人親眼看見靜平走出庵門。”
慧覺住持指的是冷月。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靜平還在寺院之中。”
慧覺住持突然抬起上眼皮——先前,慧覺住持的上眼皮始終是耷拉著的,她的神情也嚴肅了許多:“趙隊長何出此言?”
“您看看這兩樣東西。”
林狄從皮包裏麵拿出日記本和鋼筆,站起身,遞給了慧覺住持。
慧覺住持接過日記本和鋼筆,用眼睛掃了一下:“這是——”
“這應該是靜平的日記本和鋼筆。您見過這兩樣東西嗎?”
“貧尼不曾見過。這——這兩樣東西,你們是怎麽找到的呢?”
“這是我們在靜平曾經住過的禪房的鋪板下麵發現的。”
“禪房的鋪板下麵?這上麵寫了什麽?”慧覺住持的眉宇之間出現了三道深溝和一道橫溝。
“這是靜平在——我們估計是在——我們隻看了幾張,還沒有來得及細看。”趙子蒙直視著慧覺住持的臉,他發現慧覺住持的神情有一點不易察覺的變化,所以,留了一個心眼,“等閑下來的時候,再好好看看。”
“也許——可能是靜平不小心落在禪房裏麵了。”慧覺住持的額頭上冒出了一些細密的汗珠,最重要的是,原先在她的手中做勻速運動的手珠突然放慢的速度。
“這種可能性很小,靜平上山的時候,隻帶了幾本日記本和一支鋼筆,日記本是她的心愛之物,日記裏麵一定記載了不少重要的內容,可能還包括她突然出家和離開鳴晨庵、離奇失蹤的原因,所以,她不會隨意落下這兩樣東西。我們分析,隻有一種可能。”趙子蒙在說“離奇失蹤的原因”的時候,故意放慢了速度,提高了音量。
“什麽可能?”慧覺住持不但抬起了上眼皮,眼睛也比先前大了許多。
“唯一的可能是靜平出事了,在出事之前,她將日記本和鋼筆藏在了床鋪的下麵,日記和鋼筆是靜平隨身攜帶的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應該和她形影不離。”
“阿彌陀佛。”
自從同誌們進寺以後,這是慧覺住持第一次說“阿彌陀佛”。佛祖真是太聰明了,一句“阿彌陀佛”就像一把****一樣,它可以迴答任何問題。此時此刻,同誌們還不能說慧覺住持答非所問。
趙子蒙還有更尖銳的問題在等著會覺住持呢。趙子蒙終於從慧覺住持的迴答中感覺到了一點東西:“慧覺住持,據我們所知,在靜平失蹤之前,貴寺還有還幾個年輕尼姑離奇失蹤。”
“趙隊長有所不知,佛門不是牢籠,與佛有緣的人可以進來,也可以離開,佛門不問來處,更不問去處。”
“無獨有偶,離奇失蹤的僧尼竟然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尼姑,這該不會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吧!”
“許身佛門,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因為寺院裏麵的生活太清苦,年輕的尼姑塵緣難斷,又經不住紅塵的誘惑,選擇還俗是常有的事情,我佛以慈悲為懷,願意留下來的,佛祖歡迎,不願意留下來的,佛祖是不會強留的。”
“鳴晨庵一向弘揚佛法,普渡眾生,佛門清淨之地,豈容玷汙。阿彌陀佛。”慧覺住持慢聲細語,表情嚴肅,她的話中有兩層意思:第一,鳴晨庵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第二,你們不要往鳴晨庵身上潑汙水。
“當然,這隻是我們的一些粗淺的分析,我們也知道這個案子非常複雜,要想查清楚,確實有很大的難度,我們也向全國發了協查通報,反饋的信息是查無此人。現在,我們隻能把調查的重點放在鳴晨庵,靜平畢竟是從這裏離奇失蹤的。所以,我們需要得到您的幫助。”
“趙隊長有什麽吩咐,請直言不諱,查清楚這個案子,對我們鳴晨庵來講非常重要,鳴晨庵是一座千年古刹,也算是馳名大江南北的名藍之一。”
慧覺住持親自將七個人送出靜幽院。
同誌們走到悟靜殿觀音菩薩東麵的時候,林狄突然退後一步,大家都愣住了。
“你們看——”林狄道。
從觀音菩薩的五彩披風上掉下來一張黃顏色的紙條——就是寺院中用來抄寫經書的紙——這種紙比較薄。
令狐雲飛和林狄同時看見——他們倆走在後麵。
令狐雲飛一個箭步衝到觀音菩薩前,從地上撿起紙條。
林狄和蕭路含一個順時針,一個逆時針繞著觀音菩薩轉了一圈,他們想知道是誰扔這張紙條的。遺憾的是大殿裏麵隻有三個尼姑,她們都站在大殿門口的一張桌子旁整理經書。
三個人中,沒有大家熟悉的麵孔。
令狐雲飛打開紙條,上麵寫著兩行字:東門鎮油坊巷187號。
這顯然是一個地址。寫紙條的人的目的是讓同誌們到東門鎮油坊巷187號去,到底去找誰,也許到地方就知道了。
紙條上雖然隻有一個地址,但足以讓同誌們興奮不已,很顯然,寫紙條的人肯定知道一些情況。
紙條上的字,是柳體小楷,這說明寫紙條的人文化層次比較高,至少說明此人是練過毛筆字的。
現在,有三件事情擺在同誌們的麵前,第一件事情是和靜平的父母見一麵,確認一下日記本和鋼筆的事情;第二件事情是到東門鎮油坊巷187號去;第三件事情是尋覓寫紙條的人。
眼下,做第三件事情有一定的難度,尋找扔紙條的人,就要請寺院中的人辨認筆跡,這樣勢必會驚動寺院中的所有人,如果問題就出在鳴晨庵的話,那就會打草驚蛇,這樣一來,寫紙條的人就會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這大概就是寫紙條的人不願意拋頭露麵的主要原因吧。
所以,眼下,趙子蒙隻能做前兩件事情。
於是,趙子蒙決定兵分兩路:趙子蒙、蕭路含和陸千到煉家去;項代沫、林狄和馬建平到東門鎮油坊巷187號;令狐雲飛留守寺院,令狐雲飛的任務是到寺院各處去轉轉,熟悉一下環境,這對接下來的刑偵工作非常重要。
三點鍾左右,六個人走出鳴晨庵。
兩輛汽車停在山下,趙子蒙、蕭路含和陸千驅車到彭家大院;項代沫、林狄和馬建平驅車過江到東門鎮去。
東門鎮在江北。那是江北地區曆史最為悠久的古鎮,小鎮上大部分是明清建築,這是一個三麵靠山,一麵臨水的古鎮。
東門鎮東西走向的街道有三條,中間一條叫左所大街,東到魚市口,西到響水橋,前麵一條街叫東門前街,後麵一條街叫東門後街;南北走向的街道隻有一條,名字叫魚市街,這條街道北到泰山廟,南到古城牆。
油坊巷就在魚市街和東門前街的交匯處。前麵提到的魚市口是左所大街和魚市街的交匯處。
魚市口是古鎮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這裏商賈雲集,在魚市口附近有戲院,也有電影院,戲院就在油坊巷裏麵,這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戲院,梅蘭芳曾經在這個戲院唱過戲。
187號其實就是當年的戲院,一九六六年之後,傳統京劇被現代京劇所取代,戲院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後來,戲院被改造了成了居民住宅,戲院的包廂變成了一間一間宿舍。
三個人走進院門,迎頭碰到一個年過古稀的老太太,她的右手臂上挎著一個竹籃子,竹籃子裏麵放著幾個罐子——罐口時敞開的,罐子裏麵分別放著西瓜子,葵花籽,花生米,蠶豆。籃子裏麵還有一些三角紙包。
老人頭發花白,滿臉皺紋,背也有點駝。
“請問大娘,187號在什麽地方?”
院子裏麵住著不少戶人家,本來就不大的院子被隔成了好幾塊。
老太太很熱情:“我領你們去。”
兩個人跟在老太太的身後朝院子裏麵走去。
項代沫接過老太太手臂上的籃子:“大娘,您高壽啊?”
“七十八了。”
“七十八,身子骨還這麽硬朗。”
“不硬朗不行啊!吃飯穿衣,都得靠自己掙。”
項代沫不敢再往下問了,七十八歲的老人還這麽辛苦,背後一定有什麽特殊的原因。
“大娘,187號姓什麽?”
“姓尚。”
“他是做什麽工作的呢?”
大娘用審視的目光看著項代沫、林狄和馬建平:“你們不認識他嗎?”
項代沫實話實說:“我們的手上隻有一個地址。”
“你們從哪裏來?”
“我們是市公安局的——我們從鳴晨庵來。”
“我聽出來了,尚家的女兒文君就是在鳴晨庵出家的。”
項代沫停住了腳步,他想和老人多聊一會。寫紙條的人為大家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
“老人家,您能跟我們說說嗎?”
“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你們跟我到街上去,我一邊賣東西,一邊跟你們說。”老人抬頭朝上指著一顆泡桐樹道,“尚家就在這排房子最西頭一家,門牌號在門頭上,你們看清楚了,年頭太多,門牌號已經看不怎麽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