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殖民地進行重新劃分,以保證宋朝的力量可以更加合理的使用,同時在針對國內的少數族群聚居地,則進行整合,以方便朝廷進行監管,這其中將多個民族共同安排在同一個地方生存,就是朝廷的主要政策。
在中國的邊疆,往往少數族裔占據大多數,他們分布在崇山峻嶺之中,中央王朝強大時,他們往往就會乖乖聽話,通過勞動來和中央王朝進行貿易,而等到中央王朝衰落之後,便會立刻進犯那些漢人建立的城池,然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度,曆史上幾乎每一次中央王朝的衰落,都會伴隨著地方少數族裔建立政權的過程。
而另一方麵,這些少數族裔生活在深山之中,且民族繁雜,想要管理著實是一件很難插手的事情,所以等到宋朝的時候,往往采取羈縻政策,也就是讓當地人來管當地人,朝廷隻進行名義上的統治,權利主要下放到地方,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管理,倒也十分有效,後來這一套製度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執行,在當地則被稱唿為土司製度。
這些土司世代傳承,中央王朝對其進行任命,當朝廷需要他們的時候就征召他們來打仗,而平日裏則是由他們自己去管理部眾,朝廷對此並不直接管轄,到明朝中後期,這一製度慢慢開始廢止,朝廷開始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製,史稱改土歸流,也就是中央直接派遣官員進行管轄,到清朝時期,徹底完成改土歸流,土司從原本地方上的諸侯,變成是地方上的士紳本身權利下降到了極點,至革命政府時代,則徹底廢除土司製度,這一製度也就消失在了中國社會之中。
而這一製度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清朝,可以說是中央王朝針對地方王朝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有點像是現在的自治區,有當地人自行管理,朝廷對其貴族加封並承認他們在地方上的特權,通過這種方式來將這些邊疆土地納入國家的統治之中。
這一方法在古代來說,可以說是很好的辦法,一來是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和矛盾,二來則是有效的促進了國家的統合,且是極為低廉的成本進行統合,但這樣做也有很大的壞處,首先第一點便是朝廷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是非常弱的,這些土司也是朝令夕改,經常爆發叛亂,對於朝廷並不尊重,秉持著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態度,所以曆史上這些邊疆地區的土司也經常造反,對整個朝廷產生了巨大的災難。
除此之外,土司製度也讓朝廷無法對這些地方進行改革,其主要集中在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因為羈縻製度的存在,使得朝廷無法對這些地方更加完整的控製,也就無法將這些地方納入進朝廷的核心版圖,他們也始終遊離在國家核心之外,這也讓朝廷無法再輻射到更遠的地方,比如南亞地區,隻能通過四川對其進行輻射,影響力較為有限。
而如今,朝廷顯然不能再接受羈縻製度的存在了,一來是如今宋朝擁有極為強大的軍隊,憑借這支軍隊,根本就不需要再看這些土司的眼色,直接對其改土歸流也沒有任何的問題,這在以前是不行的,西南地區地勢複雜,同時山林之中沼氣密布,中央王朝的軍隊無論再多,麵對這樣的地方,數十萬的軍隊進來,也很難消滅這些長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當地人,因此大多數時候,朝廷都不希望去跟這些土司進行直接作戰,羈縻製度也就應運而生。
但如今宋朝的軍隊,根本不需要擔心作戰的問題,即便是亞馬孫的雨林,宋朝的軍隊都敢衝進去,將其中那些神秘的部落屠殺殆盡,又何況是這些森林裏的少數族裔了,當然,之所以要進行改土歸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徐清希望將這些土地徹底融入宋朝的核心土地之中,以避免未來宋朝衰落之後,這些地方妄圖從宋朝分裂出去的可能。
當然,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隻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已,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通過加強對著三個省份的控製,從而對整個東南亞以及南亞的輻射,將這些地區更好的納入進宋朝的經濟圈中,為此那些盤踞在山林中的少數族裔,就必須要盡快解決,以使得整片地區能夠納入進宋朝的統治之內。
但這些少數族裔畢竟是宋朝人,所以在對他們進行改土歸流的時候,自然不可能像殖民地人那樣殘暴,在大多數宋朝漢人的心中,這些羈縻政策所覆蓋的地方,其中的人也是大宋帝國的子民,因此在處理他們的時候,手段就要盡可能的委婉,而不能太過於強硬。
所以在政策上,徐清充分參考了明清兩代在處理羈縻政策改土歸流時的做法,首先是承認土司們在中央上的特權,也就是冊封他們為士族,以此保證他們在宋朝的特權,第二是慢慢開始剝奪他們在地方上的特權。
具體做法就是廢除土地之區,建立府和州,以改變當地的行政機構,確立中央形式上的統治,另外在這個過程中要保證土司們的權利,不然這些府和州建立之後,土司若是失去了權利,就會立刻造反,這些地區都生活著大量的漢人和歸化的少數族裔,他們的生命安全是朝廷必須要考慮到的,所以為了穩住這些土司們,朝廷的動作必須要細致。
在新建立的府和州裏,土司們擔任官員,並且世襲罔替,就像原來的羈縻政策一樣,但在針對他們的法令上則要嚴格的多,這一點上,徐清學習的是漢武帝廢藩的政策,隻要稍有不對,就剝奪他們的權利,然後改由流官來擔任地方上的長官,以進行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而不再由土司來進行剝削。
這種方法相比起直接連根拔除土司製度來說要好得多,起碼大多數土司都不想跟宋朝打,而宋朝如今的做法等於是給了他們一條活路,隻要老實安穩的相處,那他們的位置就能保住,這樣一來,也算是間接交出了權利,對於這些土司家庭,朝廷予以優待,給他們一部分的好處和保留一部分的特權,讓他們可以繼續享受富裕的生活。
當然,有認命的自然也有不認命的,對於宋朝改土歸流的政策,自然也會有人采取反對的措施,對於這些人,那就隻能鎮壓了,而針對那些願意改土歸流的部族,朝廷也必須要慎重對待,而對此,朝廷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應該把人分散開來,將這些少數族裔安插在漢族的村寨中,以使得他們被分散,然後就慢慢融入漢族之中了。
而還有一種聲音則認為應該保護好這些民族,不應該將他們徹底銷毀,而是應該建立專門的自留地,以保證他們的繁衍生息,這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最後徐清采取的則是中庸的態度,對於這些願意歸順的部族,其中一部分送進各大村寨之中得以消化,還有一小部分則被保留下來,給予他們一塊土地,讓他們生活在其中,以保存自己從祖先那裏繼承來的所有文化,如此一來,文化得以保存,人口也不至於威脅到宋朝的統治,也算是可以和平的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戰爭方麵的問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曆史上從明朝開始,便進行改土歸流,對於西南地區的戰爭也是此起彼伏,幾乎不斷的,到了清朝的時候,更是大力整頓西南地區的土司州,以保證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戰爭也是幾乎持續了清朝整整三百年的時間,經過明清兩代,才算是把整個西南地區融入進了中國的核心版圖之中。
而對此,徐清也有足夠的耐心,他並不渴望在自己任內就將整個西南接近上千萬人整合起來,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用一種柔和的手段,相比起粗暴的手段來說,柔和的手段往往要更慢一些,畢竟當權者往往不願意放棄的權利,如何從他們的手中奪取權利,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發動人民群眾推翻這個製度。
但這樣做,就會陷入到自相殘殺之中,這就會給地方造成巨大的動蕩,兩年前整個雲南地區才剛剛爆發過土司暴亂,若是再來一次,恐怕這三處地方的漢人比例會持續下降,畢竟大家都不希望生活在戰火連天的地方,整個宋朝這麽大哪裏不是生活的好地方,何必在這裏遭罪呢。
要比較和平的收迴權貴們的權利,自然時間就會比較長,朝廷也等得起,這樣做雖然時間長,但後患卻少,不像戰爭,雖然可以非常快的完成整合,但後患無窮,除非你把所有土司家族極其手下和整個體係之中的全部人都殺光不然就會有人煽動民族情緒,從而產生不可預料的後果。
而徐清所使用的改土歸流政策,則能夠盡量把這些矛盾用時間來慢慢解決,就舉一個例子,讓一個億萬富翁立刻把百分之八十的錢交給政府,他當然是不願意的,但如果你跟他說,先交百分之十,然後慢慢再調整到百分之四十,等到死了以後遺產稅再叫百分之六十,如此一來,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也就覺得沒什麽了,徐清用的就是這個套路。
先給你一個名頭讓你開心開心,然後再慢慢的剝奪你手中的權利,最後讓你成為有名無實的土司,再把你的官帽子一拿,整個地盤也就能合理合法的迴收了,通過這種方式來改土歸流,風險最小也最為適宜,所以徐清采取這種方式來進行變革,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起碼在他看來確實如此。
但朝堂上有的官員卻並不這麽看待,有的認為應該將這些少數族裔徹底王化,讓他們融入進漢人的文化中,對此,朝廷也有極大的爭辯,雙方之間的辯論也是此起彼伏,對此徐清也不阻攔。
畢竟土司們囂張跋扈慣了,在自己的領地內,更是橫霸一方,現在讓他們交出自己的權利,自然是不情不願,而朝堂之上有這麽一些激進的建議,自然能夠傳入到土司們的耳朵裏,聽到這些嚴厲的態度,他們心裏也會有畏懼之情,與其被消滅,不如順勢服從朝廷的安排,他們還能得到一場富貴,若是跟朝廷對著幹,則會被徹底掃進曆史的垃圾堆,該怎麽選擇,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歸順,而不是開戰。
畢竟現在的中央王朝正是最強盛的時候,開戰對於這些土司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勝算,即便憑借地形,他們可以對中央王朝的軍隊帶來一定的煩惱,但這些困擾是微乎其微的,而最終的結果,是必然走向毀滅的,這一點他們很清楚。
若是朝堂之上隻有懷柔這一種政策的導向,那麽土司們或許還會認不清情勢,認為朝廷的懷柔是因為忌憚他們,隻有放出一些主戰的聲音來,才能讓他們知道,朝廷采取柔和的態度,是因為朝廷不想要塗炭生靈,而不是因為害怕他們,所以有這些聲音,朝廷並不反對,甚至是放任這些聲音傳達到地方上去。
這樣一來,一些膽小的土司,即便心懷不滿,也隻能選擇歸順,這就是一手蘿卜,一手大棒的策略,這種方式,也最能讓大部分的土司知道朝廷的意思,如今是柔和,若是他們讓朝廷不滿了,那麽大棒也就隨即會揮下,到時候就不是他們來選擇了,而是朝廷逼他們做出選擇了,兩者之間,那一個更加安全,哪一個又是安身立命的選擇,顯然能夠讓他們更加清楚現實是什麽,這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徐清又怎麽會不用呢,隻要用得好,無疑會給朝廷省去無數的麻煩,自然是如此便好,
在中國的邊疆,往往少數族裔占據大多數,他們分布在崇山峻嶺之中,中央王朝強大時,他們往往就會乖乖聽話,通過勞動來和中央王朝進行貿易,而等到中央王朝衰落之後,便會立刻進犯那些漢人建立的城池,然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國度,曆史上幾乎每一次中央王朝的衰落,都會伴隨著地方少數族裔建立政權的過程。
而另一方麵,這些少數族裔生活在深山之中,且民族繁雜,想要管理著實是一件很難插手的事情,所以等到宋朝的時候,往往采取羈縻政策,也就是讓當地人來管當地人,朝廷隻進行名義上的統治,權利主要下放到地方,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管理,倒也十分有效,後來這一套製度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都是如此執行,在當地則被稱唿為土司製度。
這些土司世代傳承,中央王朝對其進行任命,當朝廷需要他們的時候就征召他們來打仗,而平日裏則是由他們自己去管理部眾,朝廷對此並不直接管轄,到明朝中後期,這一製度慢慢開始廢止,朝廷開始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製,史稱改土歸流,也就是中央直接派遣官員進行管轄,到清朝時期,徹底完成改土歸流,土司從原本地方上的諸侯,變成是地方上的士紳本身權利下降到了極點,至革命政府時代,則徹底廢除土司製度,這一製度也就消失在了中國社會之中。
而這一製度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清朝,可以說是中央王朝針對地方王朝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有點像是現在的自治區,有當地人自行管理,朝廷對其貴族加封並承認他們在地方上的特權,通過這種方式來將這些邊疆土地納入國家的統治之中。
這一方法在古代來說,可以說是很好的辦法,一來是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和矛盾,二來則是有效的促進了國家的統合,且是極為低廉的成本進行統合,但這樣做也有很大的壞處,首先第一點便是朝廷在這些地區的影響力是非常弱的,這些土司也是朝令夕改,經常爆發叛亂,對於朝廷並不尊重,秉持著合則用,不合則棄的態度,所以曆史上這些邊疆地區的土司也經常造反,對整個朝廷產生了巨大的災難。
除此之外,土司製度也讓朝廷無法對這些地方進行改革,其主要集中在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因為羈縻製度的存在,使得朝廷無法對這些地方更加完整的控製,也就無法將這些地方納入進朝廷的核心版圖,他們也始終遊離在國家核心之外,這也讓朝廷無法再輻射到更遠的地方,比如南亞地區,隻能通過四川對其進行輻射,影響力較為有限。
而如今,朝廷顯然不能再接受羈縻製度的存在了,一來是如今宋朝擁有極為強大的軍隊,憑借這支軍隊,根本就不需要再看這些土司的眼色,直接對其改土歸流也沒有任何的問題,這在以前是不行的,西南地區地勢複雜,同時山林之中沼氣密布,中央王朝的軍隊無論再多,麵對這樣的地方,數十萬的軍隊進來,也很難消滅這些長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當地人,因此大多數時候,朝廷都不希望去跟這些土司進行直接作戰,羈縻製度也就應運而生。
但如今宋朝的軍隊,根本不需要擔心作戰的問題,即便是亞馬孫的雨林,宋朝的軍隊都敢衝進去,將其中那些神秘的部落屠殺殆盡,又何況是這些森林裏的少數族裔了,當然,之所以要進行改土歸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徐清希望將這些土地徹底融入宋朝的核心土地之中,以避免未來宋朝衰落之後,這些地方妄圖從宋朝分裂出去的可能。
當然,這種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隻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已,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希望通過加強對著三個省份的控製,從而對整個東南亞以及南亞的輻射,將這些地區更好的納入進宋朝的經濟圈中,為此那些盤踞在山林中的少數族裔,就必須要盡快解決,以使得整片地區能夠納入進宋朝的統治之內。
但這些少數族裔畢竟是宋朝人,所以在對他們進行改土歸流的時候,自然不可能像殖民地人那樣殘暴,在大多數宋朝漢人的心中,這些羈縻政策所覆蓋的地方,其中的人也是大宋帝國的子民,因此在處理他們的時候,手段就要盡可能的委婉,而不能太過於強硬。
所以在政策上,徐清充分參考了明清兩代在處理羈縻政策改土歸流時的做法,首先是承認土司們在中央上的特權,也就是冊封他們為士族,以此保證他們在宋朝的特權,第二是慢慢開始剝奪他們在地方上的特權。
具體做法就是廢除土地之區,建立府和州,以改變當地的行政機構,確立中央形式上的統治,另外在這個過程中要保證土司們的權利,不然這些府和州建立之後,土司若是失去了權利,就會立刻造反,這些地區都生活著大量的漢人和歸化的少數族裔,他們的生命安全是朝廷必須要考慮到的,所以為了穩住這些土司們,朝廷的動作必須要細致。
在新建立的府和州裏,土司們擔任官員,並且世襲罔替,就像原來的羈縻政策一樣,但在針對他們的法令上則要嚴格的多,這一點上,徐清學習的是漢武帝廢藩的政策,隻要稍有不對,就剝奪他們的權利,然後改由流官來擔任地方上的長官,以進行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而不再由土司來進行剝削。
這種方法相比起直接連根拔除土司製度來說要好得多,起碼大多數土司都不想跟宋朝打,而宋朝如今的做法等於是給了他們一條活路,隻要老實安穩的相處,那他們的位置就能保住,這樣一來,也算是間接交出了權利,對於這些土司家庭,朝廷予以優待,給他們一部分的好處和保留一部分的特權,讓他們可以繼續享受富裕的生活。
當然,有認命的自然也有不認命的,對於宋朝改土歸流的政策,自然也會有人采取反對的措施,對於這些人,那就隻能鎮壓了,而針對那些願意改土歸流的部族,朝廷也必須要慎重對待,而對此,朝廷也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應該把人分散開來,將這些少數族裔安插在漢族的村寨中,以使得他們被分散,然後就慢慢融入漢族之中了。
而還有一種聲音則認為應該保護好這些民族,不應該將他們徹底銷毀,而是應該建立專門的自留地,以保證他們的繁衍生息,這兩種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最後徐清采取的則是中庸的態度,對於這些願意歸順的部族,其中一部分送進各大村寨之中得以消化,還有一小部分則被保留下來,給予他們一塊土地,讓他們生活在其中,以保存自己從祖先那裏繼承來的所有文化,如此一來,文化得以保存,人口也不至於威脅到宋朝的統治,也算是可以和平的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戰爭方麵的問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曆史上從明朝開始,便進行改土歸流,對於西南地區的戰爭也是此起彼伏,幾乎不斷的,到了清朝的時候,更是大力整頓西南地區的土司州,以保證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戰爭也是幾乎持續了清朝整整三百年的時間,經過明清兩代,才算是把整個西南地區融入進了中國的核心版圖之中。
而對此,徐清也有足夠的耐心,他並不渴望在自己任內就將整個西南接近上千萬人整合起來,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用一種柔和的手段,相比起粗暴的手段來說,柔和的手段往往要更慢一些,畢竟當權者往往不願意放棄的權利,如何從他們的手中奪取權利,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發動人民群眾推翻這個製度。
但這樣做,就會陷入到自相殘殺之中,這就會給地方造成巨大的動蕩,兩年前整個雲南地區才剛剛爆發過土司暴亂,若是再來一次,恐怕這三處地方的漢人比例會持續下降,畢竟大家都不希望生活在戰火連天的地方,整個宋朝這麽大哪裏不是生活的好地方,何必在這裏遭罪呢。
要比較和平的收迴權貴們的權利,自然時間就會比較長,朝廷也等得起,這樣做雖然時間長,但後患卻少,不像戰爭,雖然可以非常快的完成整合,但後患無窮,除非你把所有土司家族極其手下和整個體係之中的全部人都殺光不然就會有人煽動民族情緒,從而產生不可預料的後果。
而徐清所使用的改土歸流政策,則能夠盡量把這些矛盾用時間來慢慢解決,就舉一個例子,讓一個億萬富翁立刻把百分之八十的錢交給政府,他當然是不願意的,但如果你跟他說,先交百分之十,然後慢慢再調整到百分之四十,等到死了以後遺產稅再叫百分之六十,如此一來,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也就覺得沒什麽了,徐清用的就是這個套路。
先給你一個名頭讓你開心開心,然後再慢慢的剝奪你手中的權利,最後讓你成為有名無實的土司,再把你的官帽子一拿,整個地盤也就能合理合法的迴收了,通過這種方式來改土歸流,風險最小也最為適宜,所以徐清采取這種方式來進行變革,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起碼在他看來確實如此。
但朝堂上有的官員卻並不這麽看待,有的認為應該將這些少數族裔徹底王化,讓他們融入進漢人的文化中,對此,朝廷也有極大的爭辯,雙方之間的辯論也是此起彼伏,對此徐清也不阻攔。
畢竟土司們囂張跋扈慣了,在自己的領地內,更是橫霸一方,現在讓他們交出自己的權利,自然是不情不願,而朝堂之上有這麽一些激進的建議,自然能夠傳入到土司們的耳朵裏,聽到這些嚴厲的態度,他們心裏也會有畏懼之情,與其被消滅,不如順勢服從朝廷的安排,他們還能得到一場富貴,若是跟朝廷對著幹,則會被徹底掃進曆史的垃圾堆,該怎麽選擇,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選擇歸順,而不是開戰。
畢竟現在的中央王朝正是最強盛的時候,開戰對於這些土司們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勝算,即便憑借地形,他們可以對中央王朝的軍隊帶來一定的煩惱,但這些困擾是微乎其微的,而最終的結果,是必然走向毀滅的,這一點他們很清楚。
若是朝堂之上隻有懷柔這一種政策的導向,那麽土司們或許還會認不清情勢,認為朝廷的懷柔是因為忌憚他們,隻有放出一些主戰的聲音來,才能讓他們知道,朝廷采取柔和的態度,是因為朝廷不想要塗炭生靈,而不是因為害怕他們,所以有這些聲音,朝廷並不反對,甚至是放任這些聲音傳達到地方上去。
這樣一來,一些膽小的土司,即便心懷不滿,也隻能選擇歸順,這就是一手蘿卜,一手大棒的策略,這種方式,也最能讓大部分的土司知道朝廷的意思,如今是柔和,若是他們讓朝廷不滿了,那麽大棒也就隨即會揮下,到時候就不是他們來選擇了,而是朝廷逼他們做出選擇了,兩者之間,那一個更加安全,哪一個又是安身立命的選擇,顯然能夠讓他們更加清楚現實是什麽,這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徐清又怎麽會不用呢,隻要用得好,無疑會給朝廷省去無數的麻煩,自然是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