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的聲浪此起彼伏,但稅製改革終究還是站在人民所認可的立場上的,畢竟這一次稅製改革並沒有增加富人們的稅,隻是在如今寬鬆的稅製上管理更加嚴格一些而已,隻要是合法經營,一切權利也依舊會獲得朝廷的認可和保護,如果是合法繳稅的人,其實這一套稅製改革對於他們來說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同時一套更加合理的稅收製度其實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著無窮的好處,比如說原本可以偷稅漏稅的企業如今無法偷稅漏稅了,那麽為了增加盈利,他就必須在其他方麵做功,同時整個市場所有的公司都按照法律法規教稅,那麽其他本來好好做事的企業自然也就好好做事,不像以前,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如何逃稅上,卻沒有人去做真正的產品研發,畢竟研發產品需要花大量的錢,得到的東西還不一定能夠推向市場,風險大的同時盈利並不多,哪像現在,隻需要雇傭幾個會計,做假賬,然後在境外開幾個公司,就可以每年為自己的公司省去幾十萬貫的稅收,這錢來的著實是快。
在稅製改革之前,人們對於利潤的爭奪往往就是在如何更加高級的偷稅逃稅上,而如今,徐清將這一條路變得更加狹窄,完全封死是不可能的,逃稅漏稅隻不過是少繳稅的一種,避稅也能夠減少稅收,可以說,少繳稅的方式是很多的,但總歸不至於像現在這麽嚴重,那麽大家的心思自然就會放在研發科技上,使得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從而使自己的商品成本下降,利潤上升,或者是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才是正道。
而如此之外,資本家們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壓榨勞工,這也是包括現代企業們賺錢的一種方式,一是合理避稅,二就是壓榨勞工,三來則是官商勾結,比如說一些需要競標的項目,就故意提前泄露最後的底價,然後將這項工程承包給專門的企業,這種事情也是很多的,總而言之,寧願把錢用在這種事情上,也不願意多花錢去培養自己的科研隊伍,從而通過科技來創造利潤。
這種思想雖然在許多跨國企業中已經慢慢出現,但在很多地方性的大型企業,卻依舊很少有人會這麽思考問題,而法令的出台,便是減少企業其他方式增加利潤,把更多心思放在企業的經營上和科技產品的研發上,這些才是更加應該去重視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達國家,中國是沒有石頭可以摸著過河的,我們的前麵隻有自己,如果我們不探索一條路出來,要知道,在宋朝的後麵,可是有幾十個國家正在摸著宋朝往前走呢。
他們的前方是一片坦途,因為所有到蒸汽時代遇到的困難和瓶頸,宋朝都已經幫他們走過一遍了,他們要想成為工業化國家,隻要照著宋朝如今走的道路去走就行了,進步自然是非常快,若是宋朝還不趕緊加快科研進度,那麽被他們追上隻不過是起碼的事情,而研究並不能單單依靠國家的科研單位。
這些科研單位,研發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他們的研發,往往隻會產生一些技術性特別高的東西,而對於現實社會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影響,他們的成果必須借由商人的手去改造,成為商品從而推廣到市場上去,就像是電磁一樣,放在實驗室裏,他也隻是一種現象而已,但經過商人們的改造,他就可以變成收音機,電話等收聽設備的原理,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將理論進入到生活,這是公司需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徐清也希望通過這種利出一孔的方式,來使得宋朝的企業可以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產品的開發上,而不是如何給自己的企業省錢,通過一些非法的手段,或者是下作的手段,來減少企業的開支,這麽做當然有好處,錢也來得快,但終究不是正道。
而人民對此自然也是支持的,對於百姓來說,朝廷的政策可以說並不過分,甚至在他們看來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朝廷對普通老百姓可從來沒有手軟過,每一個月的工資,還沒到他們的手裏呢,就已經被企業交了稅,他們也從來沒有抱怨過,畢竟朝廷需要稅收來支持國家各個方麵的建設,對於稅收,老百姓也沒什麽反感,給國家繳稅,從春秋戰國時代便已經開始了,中國人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大一統政府之下的稅收製度。
老百姓賺的錢根本沒有這些達官顯貴多,但稅卻是一分錢都不能少,在他們看來,這實在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憑什麽這些富豪賺的錢遠遠比他們多,卻還可以偷稅漏稅呢?如今朝廷製定下如此嚴厲的稅法,自然是讓許多人感覺到喜大普奔,在他們看來,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甚至許多人認為他們如今交的稅還是太少,稅收應該繼續增大,畢竟他們的手中有這麽多的錢,再拿出一些難道就要破產了嗎。
雖然宋朝的百姓因為自己本身活的也挺好的,所以並不仇富,但對於富豪的厭惡還是很深的,畢竟他們一天賺到的錢,是許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平日裏享受特權也就罷了,在繳稅上,憑什麽他們窮人一分錢也不能少,而這些富人卻可以到處吃拿卡要呢?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在強大的民意基礎之下,反對派們自然也隻能做一些私底下的反抗,明麵上的反抗是斷然不敢的,畢竟他們都是靠名聲吃飯的,若是在家鄉敗壞了名聲,別說自己的宗族能不能包容下自己,起碼自己的鄉親肯定是會對自己另眼相待的,身為士族,在地方上若是名譽掃地了,那可就是巨大的危險了,畢竟朝廷之所以尊重他們,也跟他們是當地望族有著很深的關係,若是失去了民間基礎,那麽他們的根基將被動搖,所以明麵上,他們自然不敢對趙思銭做什麽,隻能背地裏搞出一些小動作來。
對此,徐清自然也是嚴防死守,將趙思銭和他的家人全部妥善照顧,不留給反對派一絲的機會,就是這樣,依舊有無數的官員在互相的攻防之中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從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是真的要錢不要命,要想拿他們的錢,簡直就是在虎口裏拔牙,若不是朝廷如今急需用錢,徐清也實在是不想那麽做。
別看如今的宋朝相比起之前富裕了上百倍左右,但對於愈發龐大的帝國來說,錢永遠是不夠的,尤其是隨著用人成本的增加,以及福利社會的搭建,養老金慢慢開始龐大起來,原本每個月支付款項隻有幾百萬貫而已,而繳納的數量則是幾十億左右,但如今養老金的發放已經達到了兩億貫左右,而繳納的數量則開始減少,雖然如今還不需要朝廷補錢,依舊可以自行運轉,但這件事也讓徐清感到警惕。
另一方麵,全國的交通建設開始從簡單模式進入到困難模式,經過二十年時間的大建設,由朝廷牽頭所引發的鐵路建設,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裏,基本把鐵路網連接了所有平原城市,如今鐵路網開始要向著山區進行連接,各個路之間要相互通車,這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原本的鐵路網主要集中在華北大平原地區,其他地方是很少有鐵路的,因為技術不夠,修建鐵路就變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量的丘陵嗬嗬山地,足以讓所有人放棄修路的想法。
但二十年的時間,平原地區的鐵路已經完全飽和了,再繼續修下去,經濟效益將大幅度的減少,而其他地區的鐵路需求則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對於沿海的浙江,福建和廣東來說,就更是如此了,他們背靠大海,擁有巨大的經貿需求,但因為周邊都是山地,沒有鐵路,所以內地的貨物想要運送到這些地方十分困難,這就給出貨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他們對於鐵路的需求已經到了迫切的時候。
這個時候,朝廷自然也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地方的需求,將這些經濟發達地區聯通到整個鐵路網中,將彼此之間的商品可以進行大範圍的流通,這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所以鐵路決不能龜縮在這華北的平原之上,更應該向著四周發展,將原本小段小段的鐵路互相勾連起來,形成一張輻射全國的巨大鐵路網,而這就需要大筆的錢。
雖然在二十年的時間裏,經過鐵路人的不斷努力,克服了許多的困難,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發明創造,從而使得在丘陵上修建鐵路成為了可能,但其所需要的花費相比起平原上來說,依舊是成倍的增加,在平原上修建一公裏的鐵路大概需要三千貫左右,一百公裏就是在六十萬貫錢,而在山區,修建一公裏則大概需要九千貫到一萬千貫不等,若是那些溫州地形,山繞著山,一圈圈盤山而上的地方,則需要兩萬到三萬貫修一公裏,這需要巨大的成本開支。
而朝廷的第一期計劃,便打算在今年開工一千兩百公裏左右的路段,從而將浙江一些較為方便的城市納入到華北的鐵路網中來,同時四川,湖北,廣東的鐵路向內地進行延伸,這一千兩百公裏的鐵路,需要花費的價錢,若是在平原上,隻需要七百二十萬貫,而在這種地方,價格就需要翻五到七倍,也就是三千萬到六千萬貫,而這還隻是最為基礎的價格,除此之外橋梁的建設,以及人員,如今的施工團隊,價格相比起以前要高上不少,同時在這種地方施工,工人的價格自然也比在平原上貴得多,大概需要兩千萬貫左右的錢,沿線的鐵路站台之類的,又是數千萬貫的花費,如此一來,便是兩億貫左右,如今朝廷的收入在一百三十億左右,這筆錢對於朝廷來說,看上去並不多,但其實非常的多了。
因為朝廷的開支最主要的便是教育和國防以及科研,其中教育每年二十四億左右,國防二十六億左右,這兩樣就要占據一百億,科研經費今年十億,這三項基本就把朝廷的收入給拿走了三分之二,而其他的人工成本之類的,其實朝廷還是相當拮據的,尤其是國防,最近幾年的開支可以說是爆發性的增長。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宋朝窮兵黷武,宋朝也不喜歡雇傭那麽多的軍隊,還要不停的更換武器,這實在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但沒辦法,隨著工業化的崛起,不少殖民地也擁有了自己的工業,而憑借著這些工業,他們的軍隊自然也是更新換代,從原本的大砍刀慢慢變成了普及的火槍大炮,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宋朝依舊使用原本的老舊兵器,打敗這些殖民地軍隊就會變得非常費勁,因此朝廷不得已,就必須要連年增加軍費和國防科研的開支,從而使得軍隊可以維持住強大的力量,從而在殖民地上不至於落後。
可以說如今的宋朝跟美國有些相似,在國內的基礎建設上投資越來越少,而在對外戰爭上投資越來越多,這其實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基礎建設越好,國內的經濟就越發繁榮,但現在的狀況卻是基礎建設的投資越來越少了,去年宋朝在基礎建設上的投資還有七億貫左右,但到如今則隻剩下六億四千萬貫,大幅度的縮水了,這實在不是一個經濟瘋狂增長的國家應該出現的狀況,所以徐清必須要增加朝廷的收入,要知道宋朝如今的稅收並不狠,即便是最強大的公司,宋朝的稅收也隻是在百分之十六左右。
個人所得稅稍微高一些,最頂層的富人稅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但也不高,與現代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若是能夠足額上繳,宋朝如今的稅收比如不會隻有上百億貫那麽一丁點,兩百億貫是起碼的,對於這些企業,宋朝有著十分清楚的了解,便是自己的企業,每年的淨利潤也在十三億貫左右,這還是自己的企業呢,而像自己這樣的企業足有二十家,稍微次一點的也有上百家,至於全國各種企業,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這麽多的企業,他們許多都通過各種方法,避開了繳稅,象徐清原本也是如此,十三億貫的收入,按照稅收來看,個人所得稅加上商業稅和公司盈利稅,其中應該有四億是需要交給國家的,但最後真正進入國家口袋的是多少錢呢?
一億四千萬貫,一半都沒有到,這就是宋朝稅收製度的水平,也是徐清為什麽如此堅定的要改造的原因,宋朝的富人有著很大的潛力,隻要壓一壓,就能擠出水來,而這些水,將會投入到基礎建設之中,幫助那些山區和盆地中的人民,讓他們的生活富起來,讓那些需要背井離鄉的人,可以在比較近的城市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就是徐清的目的。
同時一套更加合理的稅收製度其實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有著無窮的好處,比如說原本可以偷稅漏稅的企業如今無法偷稅漏稅了,那麽為了增加盈利,他就必須在其他方麵做功,同時整個市場所有的公司都按照法律法規教稅,那麽其他本來好好做事的企業自然也就好好做事,不像以前,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如何逃稅上,卻沒有人去做真正的產品研發,畢竟研發產品需要花大量的錢,得到的東西還不一定能夠推向市場,風險大的同時盈利並不多,哪像現在,隻需要雇傭幾個會計,做假賬,然後在境外開幾個公司,就可以每年為自己的公司省去幾十萬貫的稅收,這錢來的著實是快。
在稅製改革之前,人們對於利潤的爭奪往往就是在如何更加高級的偷稅逃稅上,而如今,徐清將這一條路變得更加狹窄,完全封死是不可能的,逃稅漏稅隻不過是少繳稅的一種,避稅也能夠減少稅收,可以說,少繳稅的方式是很多的,但總歸不至於像現在這麽嚴重,那麽大家的心思自然就會放在研發科技上,使得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從而使自己的商品成本下降,利潤上升,或者是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這才是正道。
而如此之外,資本家們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壓榨勞工,這也是包括現代企業們賺錢的一種方式,一是合理避稅,二就是壓榨勞工,三來則是官商勾結,比如說一些需要競標的項目,就故意提前泄露最後的底價,然後將這項工程承包給專門的企業,這種事情也是很多的,總而言之,寧願把錢用在這種事情上,也不願意多花錢去培養自己的科研隊伍,從而通過科技來創造利潤。
這種思想雖然在許多跨國企業中已經慢慢出現,但在很多地方性的大型企業,卻依舊很少有人會這麽思考問題,而法令的出台,便是減少企業其他方式增加利潤,把更多心思放在企業的經營上和科技產品的研發上,這些才是更加應該去重視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達國家,中國是沒有石頭可以摸著過河的,我們的前麵隻有自己,如果我們不探索一條路出來,要知道,在宋朝的後麵,可是有幾十個國家正在摸著宋朝往前走呢。
他們的前方是一片坦途,因為所有到蒸汽時代遇到的困難和瓶頸,宋朝都已經幫他們走過一遍了,他們要想成為工業化國家,隻要照著宋朝如今走的道路去走就行了,進步自然是非常快,若是宋朝還不趕緊加快科研進度,那麽被他們追上隻不過是起碼的事情,而研究並不能單單依靠國家的科研單位。
這些科研單位,研發能力雖然很強,但是他們的研發,往往隻會產生一些技術性特別高的東西,而對於現實社會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影響,他們的成果必須借由商人的手去改造,成為商品從而推廣到市場上去,就像是電磁一樣,放在實驗室裏,他也隻是一種現象而已,但經過商人們的改造,他就可以變成收音機,電話等收聽設備的原理,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將理論進入到生活,這是公司需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徐清也希望通過這種利出一孔的方式,來使得宋朝的企業可以更多的把精力放在產品的開發上,而不是如何給自己的企業省錢,通過一些非法的手段,或者是下作的手段,來減少企業的開支,這麽做當然有好處,錢也來得快,但終究不是正道。
而人民對此自然也是支持的,對於百姓來說,朝廷的政策可以說並不過分,甚至在他們看來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朝廷對普通老百姓可從來沒有手軟過,每一個月的工資,還沒到他們的手裏呢,就已經被企業交了稅,他們也從來沒有抱怨過,畢竟朝廷需要稅收來支持國家各個方麵的建設,對於稅收,老百姓也沒什麽反感,給國家繳稅,從春秋戰國時代便已經開始了,中國人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大一統政府之下的稅收製度。
老百姓賺的錢根本沒有這些達官顯貴多,但稅卻是一分錢都不能少,在他們看來,這實在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憑什麽這些富豪賺的錢遠遠比他們多,卻還可以偷稅漏稅呢?如今朝廷製定下如此嚴厲的稅法,自然是讓許多人感覺到喜大普奔,在他們看來,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甚至許多人認為他們如今交的稅還是太少,稅收應該繼續增大,畢竟他們的手中有這麽多的錢,再拿出一些難道就要破產了嗎。
雖然宋朝的百姓因為自己本身活的也挺好的,所以並不仇富,但對於富豪的厭惡還是很深的,畢竟他們一天賺到的錢,是許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平日裏享受特權也就罷了,在繳稅上,憑什麽他們窮人一分錢也不能少,而這些富人卻可以到處吃拿卡要呢?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在強大的民意基礎之下,反對派們自然也隻能做一些私底下的反抗,明麵上的反抗是斷然不敢的,畢竟他們都是靠名聲吃飯的,若是在家鄉敗壞了名聲,別說自己的宗族能不能包容下自己,起碼自己的鄉親肯定是會對自己另眼相待的,身為士族,在地方上若是名譽掃地了,那可就是巨大的危險了,畢竟朝廷之所以尊重他們,也跟他們是當地望族有著很深的關係,若是失去了民間基礎,那麽他們的根基將被動搖,所以明麵上,他們自然不敢對趙思銭做什麽,隻能背地裏搞出一些小動作來。
對此,徐清自然也是嚴防死守,將趙思銭和他的家人全部妥善照顧,不留給反對派一絲的機會,就是這樣,依舊有無數的官員在互相的攻防之中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從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人是真的要錢不要命,要想拿他們的錢,簡直就是在虎口裏拔牙,若不是朝廷如今急需用錢,徐清也實在是不想那麽做。
別看如今的宋朝相比起之前富裕了上百倍左右,但對於愈發龐大的帝國來說,錢永遠是不夠的,尤其是隨著用人成本的增加,以及福利社會的搭建,養老金慢慢開始龐大起來,原本每個月支付款項隻有幾百萬貫而已,而繳納的數量則是幾十億左右,但如今養老金的發放已經達到了兩億貫左右,而繳納的數量則開始減少,雖然如今還不需要朝廷補錢,依舊可以自行運轉,但這件事也讓徐清感到警惕。
另一方麵,全國的交通建設開始從簡單模式進入到困難模式,經過二十年時間的大建設,由朝廷牽頭所引發的鐵路建設,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裏,基本把鐵路網連接了所有平原城市,如今鐵路網開始要向著山區進行連接,各個路之間要相互通車,這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原本的鐵路網主要集中在華北大平原地區,其他地方是很少有鐵路的,因為技術不夠,修建鐵路就變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量的丘陵嗬嗬山地,足以讓所有人放棄修路的想法。
但二十年的時間,平原地區的鐵路已經完全飽和了,再繼續修下去,經濟效益將大幅度的減少,而其他地區的鐵路需求則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對於沿海的浙江,福建和廣東來說,就更是如此了,他們背靠大海,擁有巨大的經貿需求,但因為周邊都是山地,沒有鐵路,所以內地的貨物想要運送到這些地方十分困難,這就給出貨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他們對於鐵路的需求已經到了迫切的時候。
這個時候,朝廷自然也必須要考慮到這些地方的需求,將這些經濟發達地區聯通到整個鐵路網中,將彼此之間的商品可以進行大範圍的流通,這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所以鐵路決不能龜縮在這華北的平原之上,更應該向著四周發展,將原本小段小段的鐵路互相勾連起來,形成一張輻射全國的巨大鐵路網,而這就需要大筆的錢。
雖然在二十年的時間裏,經過鐵路人的不斷努力,克服了許多的困難,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發明創造,從而使得在丘陵上修建鐵路成為了可能,但其所需要的花費相比起平原上來說,依舊是成倍的增加,在平原上修建一公裏的鐵路大概需要三千貫左右,一百公裏就是在六十萬貫錢,而在山區,修建一公裏則大概需要九千貫到一萬千貫不等,若是那些溫州地形,山繞著山,一圈圈盤山而上的地方,則需要兩萬到三萬貫修一公裏,這需要巨大的成本開支。
而朝廷的第一期計劃,便打算在今年開工一千兩百公裏左右的路段,從而將浙江一些較為方便的城市納入到華北的鐵路網中來,同時四川,湖北,廣東的鐵路向內地進行延伸,這一千兩百公裏的鐵路,需要花費的價錢,若是在平原上,隻需要七百二十萬貫,而在這種地方,價格就需要翻五到七倍,也就是三千萬到六千萬貫,而這還隻是最為基礎的價格,除此之外橋梁的建設,以及人員,如今的施工團隊,價格相比起以前要高上不少,同時在這種地方施工,工人的價格自然也比在平原上貴得多,大概需要兩千萬貫左右的錢,沿線的鐵路站台之類的,又是數千萬貫的花費,如此一來,便是兩億貫左右,如今朝廷的收入在一百三十億左右,這筆錢對於朝廷來說,看上去並不多,但其實非常的多了。
因為朝廷的開支最主要的便是教育和國防以及科研,其中教育每年二十四億左右,國防二十六億左右,這兩樣就要占據一百億,科研經費今年十億,這三項基本就把朝廷的收入給拿走了三分之二,而其他的人工成本之類的,其實朝廷還是相當拮據的,尤其是國防,最近幾年的開支可以說是爆發性的增長。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宋朝窮兵黷武,宋朝也不喜歡雇傭那麽多的軍隊,還要不停的更換武器,這實在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但沒辦法,隨著工業化的崛起,不少殖民地也擁有了自己的工業,而憑借著這些工業,他們的軍隊自然也是更新換代,從原本的大砍刀慢慢變成了普及的火槍大炮,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宋朝依舊使用原本的老舊兵器,打敗這些殖民地軍隊就會變得非常費勁,因此朝廷不得已,就必須要連年增加軍費和國防科研的開支,從而使得軍隊可以維持住強大的力量,從而在殖民地上不至於落後。
可以說如今的宋朝跟美國有些相似,在國內的基礎建設上投資越來越少,而在對外戰爭上投資越來越多,這其實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基礎建設越好,國內的經濟就越發繁榮,但現在的狀況卻是基礎建設的投資越來越少了,去年宋朝在基礎建設上的投資還有七億貫左右,但到如今則隻剩下六億四千萬貫,大幅度的縮水了,這實在不是一個經濟瘋狂增長的國家應該出現的狀況,所以徐清必須要增加朝廷的收入,要知道宋朝如今的稅收並不狠,即便是最強大的公司,宋朝的稅收也隻是在百分之十六左右。
個人所得稅稍微高一些,最頂層的富人稅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但也不高,與現代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若是能夠足額上繳,宋朝如今的稅收比如不會隻有上百億貫那麽一丁點,兩百億貫是起碼的,對於這些企業,宋朝有著十分清楚的了解,便是自己的企業,每年的淨利潤也在十三億貫左右,這還是自己的企業呢,而像自己這樣的企業足有二十家,稍微次一點的也有上百家,至於全國各種企業,那就更是數不勝數了,這麽多的企業,他們許多都通過各種方法,避開了繳稅,象徐清原本也是如此,十三億貫的收入,按照稅收來看,個人所得稅加上商業稅和公司盈利稅,其中應該有四億是需要交給國家的,但最後真正進入國家口袋的是多少錢呢?
一億四千萬貫,一半都沒有到,這就是宋朝稅收製度的水平,也是徐清為什麽如此堅定的要改造的原因,宋朝的富人有著很大的潛力,隻要壓一壓,就能擠出水來,而這些水,將會投入到基礎建設之中,幫助那些山區和盆地中的人民,讓他們的生活富起來,讓那些需要背井離鄉的人,可以在比較近的城市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這就是徐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