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終還是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最為簡便,也更加符合宋朝大一統的思想,不然各個地區的電路都不能統一,電壓都需要進行改變,那也實在是太麻煩了,同時宋朝還有很多地方,交通落後,貧困不發達,若完全私營,這些人唯利是圖,必然不會把電站修建到太過於偏遠的地方,就像現代,很多歐洲城市明明很發達,但隻要離開城市進入郊區,手機的信號就會變得很差。
這其中的原因便是他們的公司不願意在郊區多安裝基站,他們把大量的基站安裝在城市之中,以保證大多數的人口可以使用,至於那少部分的人口,自然就不予處置,畢竟他們是私營企業,是需要賺錢的,而在中國,你隨處都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基站,甚至是在珠穆朗瑪峰上,都可以保證手機滿格的信號,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大宋朝地廣物博,遠遠超出現代的麵積,許多人口生活在比較偏遠的地方,若是采取完全私營,他們的利益就很難得到顧及,因此徐清還是會選擇公私合營的方式,也是最為適合宋朝的,不過這一切如今都還僅僅是一種設想而已,隻要一天不解決電線價格的問題,想要使用到廉價的電,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不過這其中的技術難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徐清對此,倒也隻能是保持著平靜的心情,緩緩等待著新的時代到來,而除了關心電力之外,農業也是近來徐清特別關心的事情,民以食為天,任何國家,糧食問題都是這個國家最為根本的問題,若是百姓吃不飽,他們就會造反,從而社會動蕩,王朝傾覆,再怎麽強大的王朝,如果當他的人民都吃不飽飯了,那麽這個王朝也就在衰亡的邊陲,所以曆代中國王朝,對於吃的問題,可以說都是十分的重視,對於地方官,糧食的增長也是重要的考核目標。
不過隨著如今化肥工業的進步,以及從美洲帶來的玉米,番薯等新作舞的出現,現在的宋朝人,已然沒有了餓肚子的可能,除了極少部分極端貧困的人之外,大部分人基本都能吃飽飯,如今宋朝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倒不是吃不吃得飽,而是糧食產量過剩的問題。
因為化肥工業的先進,糧食產量完全是翻倍的增長,而土豆和玉米的引進,則又翻倍了原本的糧食產量,而宋朝的人口增長,完全追不上這樣恐怖的糧食增長,導致糧食的價格下降,許多農民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最後賺到的錢,卻遠遠不如自己花出去的錢,虧本的情況比比皆是。
麵對這樣的情況,一方麵宋朝自然是學習美國,把多餘的糧食販賣到其他國家去,一來可以加深殖民地對於宋朝的依賴,二來則是可以解決本土糧食價格過於低廉的狀況,這無疑是一個好辦法,看看前世的美國就知道了,利用這一招,讓非洲,南美等許多國家的人口暴漲,在此之後,便利用糧食問題,屢屢要挾這些國家,隻要稍有不如意,便掐斷他們的糧食供給,而因為美國常年低廉的糧食供應,導致這些國家的人口數量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暴增了十幾倍,自己本來的土地,根本無法養育如此多的人口,失去了美國的援助,立刻便會陷入到糧食危機之中,甚至會出現大量的人餓死的情況。
最後隻能屈從於美國的意誌之下,成為美國人的走狗,幫助他們辦事,從而獲得廉價的糧食,這一招美國在現代社會可謂是無往不利,畢竟他們占據著這個世界幾乎是最為肥沃的土地,同時他們本國的人口並不多,不像中國,雖然也擁有東北的黑土地,但養活十四億人口已然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了,自然沒有能力去支援其他的國家,而美國憑借這大片的土地和精良的技術,幾乎近百年來都是糧食出口的第一大國,在這種狀況下,糧食政策也是美國僅次於石油政策,最為重要的政策之一,宋朝自然也會那麽做。
畢竟隻要是人,就要吃飯,無論科技發展到如何先進,隻要沒有飯吃,人就是會死,社會就是會發生動蕩,再繁榮的文明,也會頃刻間蕩然無存,這就是事實,而另外一方麵,徐清則是開始在國內倡導退耕還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曆朝曆代,對於農業的重視都是排在第一的,即便是相比起其他朝代來說,更加重視商業的宋朝,對於農事也是相當看重的,因此農業的發展,就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軸,看看我們的先祖所留下的足跡,許多都已經隨著曆史時間的長河而緩緩流逝,但依然有足跡被保留了下來,京杭大運河,鄭國渠,都江堰,這些工程幾乎全部都是水利工程,而他們的目的,也都是開拓千裏的良土,是用來種地的。
但也正因為中國人對於良田的渴望,導致中國在古代,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大量的湖泊被占據,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導致如今中國的沙漠化日益嚴重,直到近代這一問題才被逐漸解決,但其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可謂不多,而起碼如今中國大地上的沙漠化情況,相比起後世來說,還是要好不少的。
從這時便開始治理,總好過以後來治理,這一點徐清的態度是明確的,環境問題自工業革命開始以後,便一直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直到可控核聚變誕生之前,都將縈繞在人類的身邊,畢竟無論是燒煤的,還是燒炭的,又或者是燒天然氣,汙染必然存在,便是核電站,也是有汙染的,那些核廢料便是汙染,而完全沒有汙染,且可以大量放電的核聚變,才是人類的最終清潔能源。
但即便是現代,對於可控核聚變尚且處於研究狀態,無論是外國的研究所還是中國的人造太陽,都隻不過處於試驗狀態罷了,堅持兩分鍾時間,便已經是世界紀錄,更何況是長久燃燒,基本上是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保護環境的問題,會圍繞人類非常長的時間,而從現在開始,宋朝就起碼要建立起一套環保的體製。
而工業是不能進行消減的,因為工業產值在如今的宋朝占據著最大的一塊,遠遠超出了農業,一些落後產能或許能夠丟出去,但一些核心產業,尤其是重工業,始終還是要留在宋朝的,他們的汙染很嚴重,但卻絕對不能搬出去。
如果削減工業產值,那麽必然會使得宋朝的核心技術外流,同時如今工業領域占據著宋朝最多的就業人口,這麽多的人口,如果企業搬遷到海外,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工人下崗,從而出現社會問題,如今的時代尚且還沒有從第二產業為主過度到第三產業為主,徐清自然不可能將國內的所有工業全部搬遷到國外去,若是真的這兒做,大量人口失業的壓力,將會把徐清給壓垮的。
所以大量的工業隻能在短時間內繼續保存,而相比起工業來說,農業顯然就是一個可以進行削減的產業了,首先是他的產量本來就過剩,削減農業的產量,並不會對國家產生太大的危害,而第二個則是農業產量所依附的人口並不多,且大多數還是大地主,並不完全依靠地裏的東西來吃飯,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削減土地的數量,並不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失業。
再加上朝廷也並不是說直接收迴他們的土地,土地照樣還是他們的,隻是原本用來種地的,如今要變成森林,而這森林還是屬於他們的,無論是在裏麵養雞也好,還是種樹也好,他是可以產生大量收入的,這相比起工業人口直接失業來說要好得多了。
看看現代,很多地方退耕還林之後,並沒有產生大量的難民和無地農民,相反,利用土地,他們倒是創造了更大的收益,畢竟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逐漸提高,自然對於生活的品質也是在不停的改變,普通的大米,土豆逐漸開始被中產階級所厭惡,他們需要更加高級的食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一來,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對於新農作物的渴望。
而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水質,自然能夠種出更好的東西,同樣重量的大米,看看現代,為什麽米的價格卻完全不一樣呢?這都是優選優育的結果,日本的和牛,韓國的韓牛,相比起中國牛的價格都要高上許多,每一斤牛肉之中所蘊含的利潤也遠遠超過了中國牛肉的價格,這就是優選優育的好處,所以在農業上進行改革,不僅僅可以改善環境,同時也可以改善宋朝的產業結構。
宋朝畢竟不是美國,擁有那麽廣闊的平原適合耕種,中國是一個百分之七十六的土地都是丘陵的國度,在這個國家,粗放式的農業並不適合,日本的精耕細作才更加適合,宋朝注定不會像美國一樣,掌握世界的糧食大權,然後宰割世界,這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因為宋朝的土地,根本不可能種植如此多的農作物,隻有平原,才適合現代農業的做法,而丘陵,對於那些大機器來說,絕對是一個十分難以逾越的高坡。
所以宋朝的地理環境根本不適合搞美國這樣的大農業,而事實也是宋朝根本不需要這麽做,前世的中國之所以必須要搞大農業,那是因為中國的人口數量太多,十四億的人口,如果自己不能生產足夠多的糧食,便需要依靠外國的糧食進口,到時候中國就會像非洲和美洲的國家一樣,被美國為首的糧食集團所控製,仰他人鼻息而活。
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也是中國人所不願意接受的事情,所以為了保證中國可以不受製於他人,糧食的增產就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問題,而如今則不同,宋朝有著十分廣闊的殖民地,自己沒有糧食又有什麽關係,直接進口就行了,這些地方都是殖民地,無論是東南亞還是美洲,都是巨大的糧食生產地,宋朝又何必自己生產呢?
而已宋朝如此小的平原,自然是進行精耕細作,根據每一個地方的地理情況進行分門別類的耕種才是最好的辦法,就像日本一樣,每一個縣,甚至是每一個市都有自己專屬的品牌,大米就有上百種,牛肉更是五花八門,神戶牛,信濃牛,可以說是最大程度的促進了日本的農業發展,相比起中國來說,日本的平原地區更加稀少,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都是丘陵,依靠如此稀少的土地,日本的農業產值卻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精耕細作,使得每一塊地方上的糧食,都符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因此產生不同的口感,這是美國和中國都無法做到的。
而如今宋朝卻有這個條件去做,因為沒有糧食的壓力,完全可以用這種做法,一來是減輕土地的負擔,二來也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鄉村的生活水平,看看那些發達國家的農村,就知道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並不僅僅是因為龐大的城市,更是因為富裕的農村。
美國這樣的農村自然不用說,大農場主的生產方式,保證了他們即便是粗獷式的生產,憑借龐大的生產力,也依然能夠使自己的生活保持富裕,但德國,英國之類的國家就不行了,如果像美國一樣,那麽大一塊土地承包出去,然後讓他們生產,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而日本的做法,無疑是最為值得參考的,這是少平原的地區,最為適合的耕種方法,如此一來,無論是從環境上,還是從經濟上,改變如今粗獷式的種植風格,都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徐清對此也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畢竟宋朝的土地,尤其是農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地主的手裏,自由民的數量並不多,大概隻占所有土地所有者的不到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全國將近八成的土地都是在地主的手裏,而他們之中又有許多人在城市中開設企業,在官場上則是士大夫,擁有很大的權利和話語權,想要讓他們改變自己名下的土地耕種方式,靠強硬的做法是不行的,必須要讓他們知道,這麽做對他們有利,他們才會去改,而要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
這其中的原因便是他們的公司不願意在郊區多安裝基站,他們把大量的基站安裝在城市之中,以保證大多數的人口可以使用,至於那少部分的人口,自然就不予處置,畢竟他們是私營企業,是需要賺錢的,而在中國,你隨處都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基站,甚至是在珠穆朗瑪峰上,都可以保證手機滿格的信號,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大宋朝地廣物博,遠遠超出現代的麵積,許多人口生活在比較偏遠的地方,若是采取完全私營,他們的利益就很難得到顧及,因此徐清還是會選擇公私合營的方式,也是最為適合宋朝的,不過這一切如今都還僅僅是一種設想而已,隻要一天不解決電線價格的問題,想要使用到廉價的電,還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不過這其中的技術難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徐清對此,倒也隻能是保持著平靜的心情,緩緩等待著新的時代到來,而除了關心電力之外,農業也是近來徐清特別關心的事情,民以食為天,任何國家,糧食問題都是這個國家最為根本的問題,若是百姓吃不飽,他們就會造反,從而社會動蕩,王朝傾覆,再怎麽強大的王朝,如果當他的人民都吃不飽飯了,那麽這個王朝也就在衰亡的邊陲,所以曆代中國王朝,對於吃的問題,可以說都是十分的重視,對於地方官,糧食的增長也是重要的考核目標。
不過隨著如今化肥工業的進步,以及從美洲帶來的玉米,番薯等新作舞的出現,現在的宋朝人,已然沒有了餓肚子的可能,除了極少部分極端貧困的人之外,大部分人基本都能吃飽飯,如今宋朝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倒不是吃不吃得飽,而是糧食產量過剩的問題。
因為化肥工業的先進,糧食產量完全是翻倍的增長,而土豆和玉米的引進,則又翻倍了原本的糧食產量,而宋朝的人口增長,完全追不上這樣恐怖的糧食增長,導致糧食的價格下降,許多農民花費了一整年的時間,最後賺到的錢,卻遠遠不如自己花出去的錢,虧本的情況比比皆是。
麵對這樣的情況,一方麵宋朝自然是學習美國,把多餘的糧食販賣到其他國家去,一來可以加深殖民地對於宋朝的依賴,二來則是可以解決本土糧食價格過於低廉的狀況,這無疑是一個好辦法,看看前世的美國就知道了,利用這一招,讓非洲,南美等許多國家的人口暴漲,在此之後,便利用糧食問題,屢屢要挾這些國家,隻要稍有不如意,便掐斷他們的糧食供給,而因為美國常年低廉的糧食供應,導致這些國家的人口數量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暴增了十幾倍,自己本來的土地,根本無法養育如此多的人口,失去了美國的援助,立刻便會陷入到糧食危機之中,甚至會出現大量的人餓死的情況。
最後隻能屈從於美國的意誌之下,成為美國人的走狗,幫助他們辦事,從而獲得廉價的糧食,這一招美國在現代社會可謂是無往不利,畢竟他們占據著這個世界幾乎是最為肥沃的土地,同時他們本國的人口並不多,不像中國,雖然也擁有東北的黑土地,但養活十四億人口已然是一件非常耗費精力的事情了,自然沒有能力去支援其他的國家,而美國憑借這大片的土地和精良的技術,幾乎近百年來都是糧食出口的第一大國,在這種狀況下,糧食政策也是美國僅次於石油政策,最為重要的政策之一,宋朝自然也會那麽做。
畢竟隻要是人,就要吃飯,無論科技發展到如何先進,隻要沒有飯吃,人就是會死,社會就是會發生動蕩,再繁榮的文明,也會頃刻間蕩然無存,這就是事實,而另外一方麵,徐清則是開始在國內倡導退耕還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曆朝曆代,對於農業的重視都是排在第一的,即便是相比起其他朝代來說,更加重視商業的宋朝,對於農事也是相當看重的,因此農業的發展,就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軸,看看我們的先祖所留下的足跡,許多都已經隨著曆史時間的長河而緩緩流逝,但依然有足跡被保留了下來,京杭大運河,鄭國渠,都江堰,這些工程幾乎全部都是水利工程,而他們的目的,也都是開拓千裏的良土,是用來種地的。
但也正因為中國人對於良田的渴望,導致中國在古代,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大量的湖泊被占據,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導致如今中國的沙漠化日益嚴重,直到近代這一問題才被逐漸解決,但其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可謂不多,而起碼如今中國大地上的沙漠化情況,相比起後世來說,還是要好不少的。
從這時便開始治理,總好過以後來治理,這一點徐清的態度是明確的,環境問題自工業革命開始以後,便一直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直到可控核聚變誕生之前,都將縈繞在人類的身邊,畢竟無論是燒煤的,還是燒炭的,又或者是燒天然氣,汙染必然存在,便是核電站,也是有汙染的,那些核廢料便是汙染,而完全沒有汙染,且可以大量放電的核聚變,才是人類的最終清潔能源。
但即便是現代,對於可控核聚變尚且處於研究狀態,無論是外國的研究所還是中國的人造太陽,都隻不過處於試驗狀態罷了,堅持兩分鍾時間,便已經是世界紀錄,更何況是長久燃燒,基本上是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保護環境的問題,會圍繞人類非常長的時間,而從現在開始,宋朝就起碼要建立起一套環保的體製。
而工業是不能進行消減的,因為工業產值在如今的宋朝占據著最大的一塊,遠遠超出了農業,一些落後產能或許能夠丟出去,但一些核心產業,尤其是重工業,始終還是要留在宋朝的,他們的汙染很嚴重,但卻絕對不能搬出去。
如果削減工業產值,那麽必然會使得宋朝的核心技術外流,同時如今工業領域占據著宋朝最多的就業人口,這麽多的人口,如果企業搬遷到海外,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工人下崗,從而出現社會問題,如今的時代尚且還沒有從第二產業為主過度到第三產業為主,徐清自然不可能將國內的所有工業全部搬遷到國外去,若是真的這兒做,大量人口失業的壓力,將會把徐清給壓垮的。
所以大量的工業隻能在短時間內繼續保存,而相比起工業來說,農業顯然就是一個可以進行削減的產業了,首先是他的產量本來就過剩,削減農業的產量,並不會對國家產生太大的危害,而第二個則是農業產量所依附的人口並不多,且大多數還是大地主,並不完全依靠地裏的東西來吃飯,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削減土地的數量,並不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失業。
再加上朝廷也並不是說直接收迴他們的土地,土地照樣還是他們的,隻是原本用來種地的,如今要變成森林,而這森林還是屬於他們的,無論是在裏麵養雞也好,還是種樹也好,他是可以產生大量收入的,這相比起工業人口直接失業來說要好得多了。
看看現代,很多地方退耕還林之後,並沒有產生大量的難民和無地農民,相反,利用土地,他們倒是創造了更大的收益,畢竟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逐漸提高,自然對於生活的品質也是在不停的改變,普通的大米,土豆逐漸開始被中產階級所厭惡,他們需要更加高級的食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樣一來,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對於新農作物的渴望。
而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水質,自然能夠種出更好的東西,同樣重量的大米,看看現代,為什麽米的價格卻完全不一樣呢?這都是優選優育的結果,日本的和牛,韓國的韓牛,相比起中國牛的價格都要高上許多,每一斤牛肉之中所蘊含的利潤也遠遠超過了中國牛肉的價格,這就是優選優育的好處,所以在農業上進行改革,不僅僅可以改善環境,同時也可以改善宋朝的產業結構。
宋朝畢竟不是美國,擁有那麽廣闊的平原適合耕種,中國是一個百分之七十六的土地都是丘陵的國度,在這個國家,粗放式的農業並不適合,日本的精耕細作才更加適合,宋朝注定不會像美國一樣,掌握世界的糧食大權,然後宰割世界,這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因為宋朝的土地,根本不可能種植如此多的農作物,隻有平原,才適合現代農業的做法,而丘陵,對於那些大機器來說,絕對是一個十分難以逾越的高坡。
所以宋朝的地理環境根本不適合搞美國這樣的大農業,而事實也是宋朝根本不需要這麽做,前世的中國之所以必須要搞大農業,那是因為中國的人口數量太多,十四億的人口,如果自己不能生產足夠多的糧食,便需要依靠外國的糧食進口,到時候中國就會像非洲和美洲的國家一樣,被美國為首的糧食集團所控製,仰他人鼻息而活。
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也是中國人所不願意接受的事情,所以為了保證中國可以不受製於他人,糧食的增產就是一個必須要正視的問題,而如今則不同,宋朝有著十分廣闊的殖民地,自己沒有糧食又有什麽關係,直接進口就行了,這些地方都是殖民地,無論是東南亞還是美洲,都是巨大的糧食生產地,宋朝又何必自己生產呢?
而已宋朝如此小的平原,自然是進行精耕細作,根據每一個地方的地理情況進行分門別類的耕種才是最好的辦法,就像日本一樣,每一個縣,甚至是每一個市都有自己專屬的品牌,大米就有上百種,牛肉更是五花八門,神戶牛,信濃牛,可以說是最大程度的促進了日本的農業發展,相比起中國來說,日本的平原地區更加稀少,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都是丘陵,依靠如此稀少的土地,日本的農業產值卻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精耕細作,使得每一塊地方上的糧食,都符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因此產生不同的口感,這是美國和中國都無法做到的。
而如今宋朝卻有這個條件去做,因為沒有糧食的壓力,完全可以用這種做法,一來是減輕土地的負擔,二來也是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鄉村的生活水平,看看那些發達國家的農村,就知道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並不僅僅是因為龐大的城市,更是因為富裕的農村。
美國這樣的農村自然不用說,大農場主的生產方式,保證了他們即便是粗獷式的生產,憑借龐大的生產力,也依然能夠使自己的生活保持富裕,但德國,英國之類的國家就不行了,如果像美國一樣,那麽大一塊土地承包出去,然後讓他們生產,就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而日本的做法,無疑是最為值得參考的,這是少平原的地區,最為適合的耕種方法,如此一來,無論是從環境上,還是從經濟上,改變如今粗獷式的種植風格,都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徐清對此也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畢竟宋朝的土地,尤其是農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地主的手裏,自由民的數量並不多,大概隻占所有土地所有者的不到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全國將近八成的土地都是在地主的手裏,而他們之中又有許多人在城市中開設企業,在官場上則是士大夫,擁有很大的權利和話語權,想要讓他們改變自己名下的土地耕種方式,靠強硬的做法是不行的,必須要讓他們知道,這麽做對他們有利,他們才會去改,而要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