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一次在全世界亮起燈光開始,足足三年的時間,人類對於黑夜即將光明的時代無疑充滿了期待,而如今,第一個大麵積的燈光覆蓋社區即將在廣州府建立,這自然引發了許多人從世界各地趕到這裏來參觀,還有無數的記者攜帶著攝像裝備,從各個地方趕來,參與這難得的一幕。


    隻不過對於這一次,徐清並沒有到來,倒不是他不想去,而是廣州府距離汴梁實在是路途遙遠,且從浙中開始便是一路蜿蜒曲折,不像從汴梁到西安,一路上大部分的路段都是平原,火車比較容易修建,來迴隻需要三四天的時間就可以了,而從汴梁城到廣州府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卻在半個月以上,因為黃河,長江阻斷了火車的道路,以如今人類的技術,尚且沒有在長江黃河上修建火車用的大橋的手段,因此火車到了這裏,便用輪渡來運送,等到了對岸之後,再用火車進行運輸,等到安徽之後,便需要重新坐船,因為安徽之後的福建直到廣州,幾乎是一路的山川,火車的修建是一個極大的問題,以現代的技術,根本無法修建管理,如此蜿蜒的鐵路,且極為容易出現事故,所以在這些地帶,基本都是使用船隻來進行運輸。


    這也不得不說是當地特有的交通方式,或許河流阻斷了火車的發展,但也正因為河流的存在,讓這裏的百姓生活富庶,家家都有餘錢,米糧存放在自己的家裏,吃不完,用不完,同時在海運為王的時代裏,這些河流就成為了船隻運送貨物的血管,因此坐船是這些地方人的不二選擇,隻不過對於時間來說,自然要滿了許多,而一來一迴便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徐清自然是沒有時間的,別說他了,便是整個宰相內閣都是沒有時間的。


    所以他們也隻能寫一封嘉獎信寄給廣州府的衙門,表彰他們做出的貢獻,同時對做出傑出成就的廣州工程大學給予表彰,同時撥出一筆款項,作為今年度額外的研究經費嘉獎,這些錢並不多,但對於廣州工程大學來說卻格外的重要,作為一所並不算是重點大學的學校,廣州工程大學一直以來都被認定為是普通大學,這一次卻超過所有的重點大學,一舉拿下嘉獎,這確實讓他們得以振奮,要知道在以前,這些嘉獎可都隻有那些重點大學來拿的。


    雖然這份光榮其實是沾了廣州府的光,廣州工程大學與西京大學之間,一個是借著政府的光搶先了一步,另一個則是衙門借著大學的光,第一個研究出十萬瓦級別的發電站,兩者之間的差距由此可見,其實還是不小的,但奈何他們有一個不差錢的城市呢,所以自然也就拔得頭籌了。


    在如今的宋朝,正規大學數量在一百三十所左右,數量並不多,其中一百一十所普通大學,這其中有將近三十所大學是最近幾年新修的,都是因為最近這一段時間,各個科係開始爆發性的增長,而對於大學的建設應該采取綜合性的建設還是專業性的建設,整個學界也是吵得一塌糊塗。


    就像前世也是如此,作為冷戰時期敵對的雙方,蘇聯所采取的就是專業性的大學建設,每一個大學隻管一樣事情,當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就是如此,所以很多綜合類大學在新中國時代被拆分,變成了專門的學校,工業的就隻有工業,理科的就隻有理科,後來直到改革開放,這些學校才開始學習美國的綜合類大學。


    這兩種大學有好有壞,自然也是根據國家的不同來選擇,如今的中國既有專業類大學,如西北工業大學,哈工大,哈工程,南京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大學一類的專業類大學,也有清華,北大,浙大,武漢大學之類的綜合類大學,這也是徐清的建設思路,所以為了培養出一些專業類大學,有很多科係被從原本的大學中分出來,然後成立一個專門研究此類問題的大學,學校的數量自然也得以增加。


    而剩下的二十所大學便是如今宋朝的重點大學,也被成為士族大學,因為隻要從這裏畢業,有很大概率能夠攀上人生的巔峰,成為一名士族,獲得爵位從此之後世襲罔替,封妻蔭子不在話下。


    而這二十所大學的分部是極為不均衡的,其實跟現代很像,那就是發達城市擁有著絕大多數的大學,且政治中心擁有的大學數量極多,而邊緣地帶的重點大學數量就非常少了,如今的這二十所重點大學,七所在汴梁,一所在薊州,兩所在南京,一所在西京,三所在昆山,一所在杭州,兩所在成都,一所在武漢,一所在長沙,最後一所則是在洛陽,總計二十所。


    從中可以看得出來,教育資源是被高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即便是西安和洛陽,放到現代來不算什麽大城市,但在這個時代,他們還是十分強大的城市,同時身上的文化底蘊也不是其他城市所能比擬的,那是一種超越金錢的力量,再加上他們的政治身份,所以必然會有一所重點學校。


    而廣東廣西地區是一所都沒有,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廣東,廣西地處偏遠,在傳統中國文人看來,是化外之地,宋朝一般對於犯了錯的官員,才會流放到這裏來,其地位相當於清朝時期的寧古塔,相當於是大英帝國時期的澳大利亞,是對待犯人的地方。


    因此雖然經濟發達,但在文化上十分欠缺,因此自然朝廷也不會垂青他們,所以雖然廣州府的財政十分充裕,但本地所擁有的大學數量並不多,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數量就更是一所也沒有,這也是廣東地區人們很介意的一件事情,因為同樣作為國際大都會,他們卻連一所優秀的大學都沒有,這確實有些說不過去,所以最近幾年他們向朝廷申請了很多辦理普通大學的申請處,這多出來的三十所學校,其中很多便建立在廣州,有七所之多。


    之所以會有那麽多的學校建設在廣州府,廣州府自己有強烈的意願這是第一個,朝廷有補償的想法這是第二個,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廣州府是拿自己的錢來辦學校,朝廷不用出錢,還能多幾個學校自然是何樂而不為的事情呢。


    隻不過這樣的做法,也立刻引起了其他道的效仿,一些比較富裕的地方,自然不願意局於人後,便也開始設立學校,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要在經濟上作比較,還要在文化,教育,潮流,思想上做全方位的比較,因此這些地方也是大辦學校,最後導致這三十所新的學校,幾乎二十五所左右全部開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以及京畿地區,這也是讓眾人沒有想到的事情。


    原本建立大學是一件很公平的事情,就是為了讓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大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但被這麽一弄,卻讓高等教育的資源變得極為不公平了,因為各地的大學麵對不同道的考生,他的考試分數線是不同的,這跟現代幾乎一樣,為的就是保護本地考生的權利。


    之所以會那麽做,是因為這些學校辦校的錢幾乎都是由各個道自己負擔,也就是說這些學校辦出來的錢,來自於當地老百姓的稅收,那自然是要招收更多本地人才能把這部分教育資源迴饋給當地人,所以在考試分數線上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麽京城的戶口這麽值錢的原因,因為這裏有七所重點學校,還有二十多所普通學校,學校數量和質量都居於全國之首,其他地方的人想要考汴梁大學,需要極高的分數,而本地人考,或許低一百分都能夠進去,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差別。


    或許會有人覺得不公平,但一來如前文所說,辦學經費一小半由朝廷撥款,大部分來自於當地衙門,因此照顧當地人,在學校看來,合情合理,二來則是出於當地保護政策,汴梁大學是汴梁人的大學,這是很多人會說的一句話,至於第三個原因,自然是特權了,士族有士族的特權,這本身就是一個合理合法擁有特權的時代,所以自然大城市的人也擁有專屬的特權了,他們報考屬於當地的大學就是會容易很多,而本道的學生相比起其他道的學生就是要容易的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這些學校的建立,也是經過了很長波折的。


    至於這一套製度,也是久而久之緩慢形成的,它雖然有瑕疵,但也沒有阻礙真正有能力的人往上走,所以對於這一套製度,整個社會也普遍滿意,雖然位於底層的人大致也並不喜歡,但又有什麽辦法呢,他們唯一能做的隻有兩件事,一個是努力搬到大城市來生活,如此一來,他們就能享受大城市人的待遇,二來就是努力培養自己的孩子讀書,讓孩子能夠靠自己的本事,考進理想的學校,如此一來,自然就省卻了功夫,至於其他的手段,雖然有,但大多上不了台麵,比如說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無法生育的士族,讓他們認士族為爹,從而改變戶籍,這些都是辦法,但真正去用的人還是少。


    畢竟如今社會上的機會很多,並不說一定要考上大學才能出人頭地,這是一個小攤販明天也有可能四海揚名的時代,所以大多數人不會為了一個大學名額而幹出這樣的事情來,更多的人還是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如今境遇的。


    而這也是廣東人都為之振奮的原因,第一個實現電燈在一個社區的全覆蓋,並不足以讓他們興奮,因為說到底,他們也隻是過一個眼癮,大部分人在如今是用不起電燈的,而真正能夠亮起的也就是一片而已,參觀完後,大部分人要迴到自己的家,等到電燈真正普及,是需要很長時間的,真正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是這一次在如此重大的大學之中,廣州工程大學,完成了這一次壯舉,第一次配合廣州府的衙門完成了電線的覆蓋,僅僅耗時兩個月的時間,便真的照亮了一個壯闊的社區,足足十萬人口的居民區,這才是最大的震撼。


    也是讓廣東人感到自然的一件事,以前他們最好的學生,大部分都隻能去汴梁,昆山或者是其他大城市讀書,這些最優秀的人才流失,一直是廣東永遠的痛,但隨著廣東工程大學的這一次成功,許多廣東家長們紛紛開始改變態度,用另一種眼光開始審視這些大學,甚至還真的出現了明明可以上重點最後卻選擇就地在廣東讀書的情況,當然這隻是個例,且比例實在是很低。


    因為重點大學始終是重點大學,普通大學主要是接受來自於社會捐贈和地方衙門捐贈補助,而重點大學則是接受來自於朝廷的直接撥款,且招生也是全國統考,同時每個學校有自主招生的權利,也是為了防止一些專科人才因為偏科的緣故,通過正常考試無法進入大學,無論是從製度上還是在資金上,都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


    像一所重點大學一年的研究經費平均是在兩億貫左右,而一所普通大學的研究經費平均是七千萬貫左右,大概是重點大學三分之一左右,而重點大學一年隻招一千四百人,而普通大學一年都是以八千人起跳的,一些更大的學校甚至會出現一萬人的情況,因此真正花費在每一個人身上的錢大概是十八倍左右,如此巨大的倍數,這是任何天資都無法彌補的差距,因此雖然讓廣東人對自己的學校產生了改觀,但大環境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這些重點學校是朝廷花費無數心學建立起來的,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真正的棟梁之才,他們若是垮了,中國也必然垮台,又怎麽能是普通高校所可以媲美的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