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對於如今的宋朝來說,樹立規範,將許多事情定死是很有必要的,因為老百姓沒有太多的知識,他們的道德觀也並不成熟,所以需要別人來給他們規定,不然整個社會都沒有一個統一的世界觀,那麽分裂就會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了,甚至連法律應不應該存在都會變成一個疑問了。
因為法律存在的前提,就是一個地區的道德,大家共同認為不能做的事情,被確立之後,修訂為法律,然後由所有人共同執行,不執行的人就會受到法律的製裁,這就是法律建立的基礎,但若是一個社會的道德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人應該盡孝,而有的人則認為人應該更加自由和自我,對於父母的事情則不需要管,那麽孝這件事還能不能加入到立法之中呢。
就像中國的法律,區別於歐美法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老人的處理,大家會把不照顧好老人當做一條罪名,寫進法律之中,但其他國家或許有,但沒有過分強調這一點,這就是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對於親情,他不會像中國人那麽重視,他們更加重視自己與社會的溝通,因此,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差別。
法律基於道德,而理學的存在,便是為道德樹立起一個標杆,這當然是有好處的,可以讓沒什麽文化水平的人,跟著學,不需要去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背後深刻的含義,因為他們聽不懂,看看現代社會,即便已經是普及了九年義務製教育,每年讀大學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但在網絡上,你到處能夠看到一些沒有腦子的迴答,還有社會上的跟風,對於一件事根本沒有多少的了解,也不是親身參與者,卻經常會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對別人評論是非,在現代,教育要遠遠超過如今的水平,但很多人依然是人雲亦雲,並沒有一個判斷是非,真正的能力,所以在這個階段,樹立起一套標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可隨著教育水平逐漸的提升,人們的自主性越來越大,這套東西也就會慢慢變成桎梏人們發展的東西了,道德有好處,但也有壞處,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全看是什麽階段使用,就像工業化的時代裏,如果你還講父母在,不遠遊,那麽就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發展了,所以從這個時候理學就必須要向心學轉變了。
不過這不應該是此時的徐清應該擔心的事情,因為如今的宋朝雖然非常發達,但與後世那麽普及的教育還是有著很大差距的,大多數人最多也就是認識一些字,但係統性的知識結構並不存在,很多人還是依靠著生活經驗來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些都需要確立,懲惡揚善,是任何社會都會弘揚的道德,尤其是農耕文明,因為農耕文明的第一大要件便是和平,如果沒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任何農耕文明都會被摧殘殆盡。
而理學無疑可以提供這麽一個空間,所以提倡理學進入義務教育之中,即便徐清有些理念並不能完全同意,但他依舊允許了這種文化傳遞進學校之中,隻不過反對了理學思想中的幾個要點,其中之一尊皇思想。
在理學的思想中,認為天地之間的至高神是上帝,這個上帝是昊天上帝,而不是所謂的耶和華上帝,而孔子,老子這些人,便是上帝派下來的聖人,而皇帝,則是感應天地而生的天子,這給予的皇帝合法性,也就是董仲舒的那一套天人感應說,通過宗教的方式,賦予了皇帝超脫其他人群的權利。
就像是日本的天皇不是人,而是天照大神的子孫一樣,他把皇帝從人變成了神,從而擁有了超脫世俗的力量,亦如同埃及的法老王,說自己是太陽神拉的兒子,這種神負王權的方式,是許多封建王朝國家的必然,包括現代的歐美現代民主國家也是如此,他們的選舉製度,其實也是這種封建思想的殘餘。
隻不過因為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思想,從而將這種神負王權變成了天賦人權,他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權利是誰給的呢?是上帝,上帝給予每一個人權利,而不是把權利僅僅給了教宗,所以給皇帝加冕的人就不應該是教宗,而應該是老百姓,所有人的民意匯聚起來,便是神的旨意,通過這種方式,從而讓選舉製度擁有了合法性,因為民意就是天意,所以獲得最大民意的人,就是被神選中的人,這是法理基礎,但徐清是斷然不會讓這種基礎流通的。
因為如今民間有很多人都再說這樣的話,天賦予皇帝權利,然後皇帝把自己的權利交給內閣,所以朝廷的權利基礎來自於皇帝,而皇帝的權利來自於天,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可以說一直是主流,但徐清對於這種說法卻非常的討厭,因為這樣一來,皇帝的權利就在事實上是淩駕於朝廷了。
就像英國的王室和議會以及內閣之間的關係一樣,雖然王室沒有任何的權利,但王室卻在事實上是議會和內閣的主人,因為他們的權利來自於王室,而王室的權利來自於上帝,因為國王的授權,所以議會和內閣才擁有了權利,這種思想,放在英國沒事,放在宋朝就得出大事,因為宋朝的皇帝,是真正掌握有權利的。
隻要他擁有權利一刻,那麽這種思想就不能助長,而趙昕是不願意放棄權利的,所以徐清自然也不可能助長這種思想的傳播,在他的設想中,朝廷必須是要與皇帝的權威是平齊的,而不可以是皇帝在朝廷之上,這對於內閣的權威會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這一點確實很難做到,因為這已經是思維的慣性了,同時徐清也不能徹底廢除掉這種思想,因為這種思想,恰恰是朝廷法理的來源,如果徐清直接否決掉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那麽朝廷的法理就不存在了,畢竟這是整個社會廣大民眾的主流,你跟他講朝廷與皇帝之間到底什麽關係,他們可是根本聽不懂的。
所以對於這一點,徐清和朝廷的態度就是淡化,以前為了爭取皇帝的支持,在學校中建立尊皇思想的引導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如今,隨著皇帝在政治上逐漸邊緣化,朝廷自然也不再對皇帝那麽看重了,適當的將皇權思想排除出教育之外,這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不然一代代培養下去,孩子們都成了皇權的死忠,到時候若是向日本人當年一樣,來個下克上,建立軍人政府,那可就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尤其是以宋朝如今的國力,可不是日本可以比的,若是整個國家變成了****執政,那將會是整個人類族群的災難,徐清幾乎不敢想象,這麽一個國家的建立,到底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那實在是一個太過於可怕的場景了。
所以對於尊皇思想的淡化,在整個士大夫階級看起來,都是必須要做的,事實上,在精英學校,也就是士大夫的子女所上的學校上,早已經不再教授什麽尊皇思想了,而是皇帝坐天下,士大夫治天下的思想,皇帝隻有主權,而治權則是在朝廷,在士大夫們的手中,這種思想普通民眾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為別看皇帝和朝廷為了權利爭鬥十分嚴重,但表麵上還是維持著十分平和的樣子,所以基層百姓對此事一無所知的,在他們的眼中,朝廷和皇帝是一體的。
你若要跟他們講清楚皇帝和朝廷之間的關係,恐怕要寫上好幾篇博士論文,才能大致講清楚,畢竟其中的很多概念,對於這些底層民眾來說,根本就是天馬行空的事情,就像現代很多人,明明是老百姓,卻整天依靠著那點淺薄的知識,談論國家大事,但國家大事又哪裏是那麽簡單的,一個國家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所需要思考的問題,遠遠不是一個人能夠想到的。
很多人看到自己國家被欺負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打呀,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在戰爭之後又會發生什麽,而我們的國家能不能夠承受戰爭之後的打擊,這些都是一個國家需要考慮的,而這些你跟平民說,又有什麽用呢?
畢竟他們更加需要的還是富足的生活,朝廷對此隻需要滿足就行了,至於朝堂爭鬥,無論是皇帝還是士大夫們,都不希望把這些事情傳遞到民間去,一方麵是免得整個社會限於政治分裂之中,保皇黨和革新黨之間爆發戰爭,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畢竟這個國家如今還有一大批人是保皇黨,他們之所以不發作,是因為朝廷並沒有明確表示出對皇帝的不尊重,若是雙方之間的矛盾公開,這批人勢必會站出來,來加入到輿論的廝殺中,這對於一個國家是很困難的事情,一個搞不好,就是內戰的下場。
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見到的,所以把政治鬥爭控製在朝堂之上,這是所有人的共識,而另外一點則是作為體麵人,他們並不想讓平民知道他們政治鬥爭時的醜態,麵對權力,任何貴人都跟普通人沒什麽兩樣,甚至比普通人都要來的更加兇殘,就像以徐清的高位,天天求著送妻子兒女的數量絕對不少於三位數,是的,你沒看錯,不僅僅是送女兒,孫女,這些十三四歲的童女,甚至還有送童子的,還有送自己小妾的,還有一些官員則甚至把自己的老婆都送過來,希望借此跟徐清拉上關係的。
甚至還有些人,自己的父親,爺爺都還活著,直接就來到徐清的家門口,然後叫徐清爺爺,爸爸之類的稱唿,這種事情,放到民間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朝堂之上,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從徐清登上首相之位以來,就從沒停過,天知道當他看到好幾個隻有十四五歲的小女孩兒,站在自己家門口,由乳娘,丫頭照看著,正看著自己的時候,徐清的心中是有多麽震驚了。
他都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這種事情都能幹得出來,至於送童男的,也是數之不盡,有些人見徐清對於少女不感興趣,再看著徐清隻有一個妻子,便以為徐清不好女色,而好男色,便開始送一些清倌人,這種事情在徐清的世界中經常發生,甚至還有比自己年紀大的人,稱自己為考父,既幹爹的意思。
這種事情簡直是充斥在官場之中,這些人為了權利,可以說是爾虞我詐,完全沒有任何一丁點讀書人該有的體麵,但這種事情也是杜絕不了的,也因此,若是這些事情流傳出去,那對於國家的形象來說,實在是太敗壞了,所以朝廷便也不能徹底與皇帝撕破臉,不然這些訊息流傳至民間,整個朝廷形象毀於一旦,對於他們的施政來說,就會出現很大的困難。
第二個需要改變的,就是那種農耕文明特有的小農經濟思想,這也是需要改變的,理學的思想核心是哲學,但在國家政策上,就表現出重農抑商,這是如今工業時代完全不需要的東西,以農為本,以士為中,工商並舉,這才是如今朝廷所推行的政策,重農抑商,實在不是朝廷想要的,所以這一點自然也不可能進行傳播,第三點則是有關於在思想上的枷鎖,朱熹認為儒家門人隻需要讀儒家經典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經典卻是不用讀的,因此到明朝前中期的時候,甚至很多學校都明言,隻教朱子集注中的知識,其他的東西都不教,這就完全變成了應試教育,這同樣也不是徐清想要的,兼容並蓄,讓所有的哲學思想,甚至是國外的哲學思想也能在其中碰撞,產生火花,這才是徐清想要的,對於這三點,就是對理學主要的改變方向。
因為法律存在的前提,就是一個地區的道德,大家共同認為不能做的事情,被確立之後,修訂為法律,然後由所有人共同執行,不執行的人就會受到法律的製裁,這就是法律建立的基礎,但若是一個社會的道德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人應該盡孝,而有的人則認為人應該更加自由和自我,對於父母的事情則不需要管,那麽孝這件事還能不能加入到立法之中呢。
就像中國的法律,區別於歐美法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於老人的處理,大家會把不照顧好老人當做一條罪名,寫進法律之中,但其他國家或許有,但沒有過分強調這一點,這就是在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對於親情,他不會像中國人那麽重視,他們更加重視自己與社會的溝通,因此,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差別。
法律基於道德,而理學的存在,便是為道德樹立起一個標杆,這當然是有好處的,可以讓沒什麽文化水平的人,跟著學,不需要去知道為什麽要這麽做,背後深刻的含義,因為他們聽不懂,看看現代社會,即便已經是普及了九年義務製教育,每年讀大學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但在網絡上,你到處能夠看到一些沒有腦子的迴答,還有社會上的跟風,對於一件事根本沒有多少的了解,也不是親身參與者,卻經常會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對別人評論是非,在現代,教育要遠遠超過如今的水平,但很多人依然是人雲亦雲,並沒有一個判斷是非,真正的能力,所以在這個階段,樹立起一套標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可隨著教育水平逐漸的提升,人們的自主性越來越大,這套東西也就會慢慢變成桎梏人們發展的東西了,道德有好處,但也有壞處,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全看是什麽階段使用,就像工業化的時代裏,如果你還講父母在,不遠遊,那麽就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發展了,所以從這個時候理學就必須要向心學轉變了。
不過這不應該是此時的徐清應該擔心的事情,因為如今的宋朝雖然非常發達,但與後世那麽普及的教育還是有著很大差距的,大多數人最多也就是認識一些字,但係統性的知識結構並不存在,很多人還是依靠著生活經驗來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這些都需要確立,懲惡揚善,是任何社會都會弘揚的道德,尤其是農耕文明,因為農耕文明的第一大要件便是和平,如果沒有一個和平的環境,任何農耕文明都會被摧殘殆盡。
而理學無疑可以提供這麽一個空間,所以提倡理學進入義務教育之中,即便徐清有些理念並不能完全同意,但他依舊允許了這種文化傳遞進學校之中,隻不過反對了理學思想中的幾個要點,其中之一尊皇思想。
在理學的思想中,認為天地之間的至高神是上帝,這個上帝是昊天上帝,而不是所謂的耶和華上帝,而孔子,老子這些人,便是上帝派下來的聖人,而皇帝,則是感應天地而生的天子,這給予的皇帝合法性,也就是董仲舒的那一套天人感應說,通過宗教的方式,賦予了皇帝超脫其他人群的權利。
就像是日本的天皇不是人,而是天照大神的子孫一樣,他把皇帝從人變成了神,從而擁有了超脫世俗的力量,亦如同埃及的法老王,說自己是太陽神拉的兒子,這種神負王權的方式,是許多封建王朝國家的必然,包括現代的歐美現代民主國家也是如此,他們的選舉製度,其實也是這種封建思想的殘餘。
隻不過因為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思想,從而將這種神負王權變成了天賦人權,他們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權利,這權利是誰給的呢?是上帝,上帝給予每一個人權利,而不是把權利僅僅給了教宗,所以給皇帝加冕的人就不應該是教宗,而應該是老百姓,所有人的民意匯聚起來,便是神的旨意,通過這種方式,從而讓選舉製度擁有了合法性,因為民意就是天意,所以獲得最大民意的人,就是被神選中的人,這是法理基礎,但徐清是斷然不會讓這種基礎流通的。
因為如今民間有很多人都再說這樣的話,天賦予皇帝權利,然後皇帝把自己的權利交給內閣,所以朝廷的權利基礎來自於皇帝,而皇帝的權利來自於天,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可以說一直是主流,但徐清對於這種說法卻非常的討厭,因為這樣一來,皇帝的權利就在事實上是淩駕於朝廷了。
就像英國的王室和議會以及內閣之間的關係一樣,雖然王室沒有任何的權利,但王室卻在事實上是議會和內閣的主人,因為他們的權利來自於王室,而王室的權利來自於上帝,因為國王的授權,所以議會和內閣才擁有了權利,這種思想,放在英國沒事,放在宋朝就得出大事,因為宋朝的皇帝,是真正掌握有權利的。
隻要他擁有權利一刻,那麽這種思想就不能助長,而趙昕是不願意放棄權利的,所以徐清自然也不可能助長這種思想的傳播,在他的設想中,朝廷必須是要與皇帝的權威是平齊的,而不可以是皇帝在朝廷之上,這對於內閣的權威會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這一點確實很難做到,因為這已經是思維的慣性了,同時徐清也不能徹底廢除掉這種思想,因為這種思想,恰恰是朝廷法理的來源,如果徐清直接否決掉了兩者之間的關係,那麽朝廷的法理就不存在了,畢竟這是整個社會廣大民眾的主流,你跟他講朝廷與皇帝之間到底什麽關係,他們可是根本聽不懂的。
所以對於這一點,徐清和朝廷的態度就是淡化,以前為了爭取皇帝的支持,在學校中建立尊皇思想的引導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如今,隨著皇帝在政治上逐漸邊緣化,朝廷自然也不再對皇帝那麽看重了,適當的將皇權思想排除出教育之外,這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不然一代代培養下去,孩子們都成了皇權的死忠,到時候若是向日本人當年一樣,來個下克上,建立軍人政府,那可就真的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尤其是以宋朝如今的國力,可不是日本可以比的,若是整個國家變成了****執政,那將會是整個人類族群的災難,徐清幾乎不敢想象,這麽一個國家的建立,到底會發生什麽樣的事情,那實在是一個太過於可怕的場景了。
所以對於尊皇思想的淡化,在整個士大夫階級看起來,都是必須要做的,事實上,在精英學校,也就是士大夫的子女所上的學校上,早已經不再教授什麽尊皇思想了,而是皇帝坐天下,士大夫治天下的思想,皇帝隻有主權,而治權則是在朝廷,在士大夫們的手中,這種思想普通民眾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為別看皇帝和朝廷為了權利爭鬥十分嚴重,但表麵上還是維持著十分平和的樣子,所以基層百姓對此事一無所知的,在他們的眼中,朝廷和皇帝是一體的。
你若要跟他們講清楚皇帝和朝廷之間的關係,恐怕要寫上好幾篇博士論文,才能大致講清楚,畢竟其中的很多概念,對於這些底層民眾來說,根本就是天馬行空的事情,就像現代很多人,明明是老百姓,卻整天依靠著那點淺薄的知識,談論國家大事,但國家大事又哪裏是那麽簡單的,一個國家在做出決策的時候,所需要思考的問題,遠遠不是一個人能夠想到的。
很多人看到自己國家被欺負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打呀,但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在戰爭之後又會發生什麽,而我們的國家能不能夠承受戰爭之後的打擊,這些都是一個國家需要考慮的,而這些你跟平民說,又有什麽用呢?
畢竟他們更加需要的還是富足的生活,朝廷對此隻需要滿足就行了,至於朝堂爭鬥,無論是皇帝還是士大夫們,都不希望把這些事情傳遞到民間去,一方麵是免得整個社會限於政治分裂之中,保皇黨和革新黨之間爆發戰爭,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畢竟這個國家如今還有一大批人是保皇黨,他們之所以不發作,是因為朝廷並沒有明確表示出對皇帝的不尊重,若是雙方之間的矛盾公開,這批人勢必會站出來,來加入到輿論的廝殺中,這對於一個國家是很困難的事情,一個搞不好,就是內戰的下場。
這是所有人都不願意見到的,所以把政治鬥爭控製在朝堂之上,這是所有人的共識,而另外一點則是作為體麵人,他們並不想讓平民知道他們政治鬥爭時的醜態,麵對權力,任何貴人都跟普通人沒什麽兩樣,甚至比普通人都要來的更加兇殘,就像以徐清的高位,天天求著送妻子兒女的數量絕對不少於三位數,是的,你沒看錯,不僅僅是送女兒,孫女,這些十三四歲的童女,甚至還有送童子的,還有送自己小妾的,還有一些官員則甚至把自己的老婆都送過來,希望借此跟徐清拉上關係的。
甚至還有些人,自己的父親,爺爺都還活著,直接就來到徐清的家門口,然後叫徐清爺爺,爸爸之類的稱唿,這種事情,放到民間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朝堂之上,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從徐清登上首相之位以來,就從沒停過,天知道當他看到好幾個隻有十四五歲的小女孩兒,站在自己家門口,由乳娘,丫頭照看著,正看著自己的時候,徐清的心中是有多麽震驚了。
他都已經是四十多歲的人了,這種事情都能幹得出來,至於送童男的,也是數之不盡,有些人見徐清對於少女不感興趣,再看著徐清隻有一個妻子,便以為徐清不好女色,而好男色,便開始送一些清倌人,這種事情在徐清的世界中經常發生,甚至還有比自己年紀大的人,稱自己為考父,既幹爹的意思。
這種事情簡直是充斥在官場之中,這些人為了權利,可以說是爾虞我詐,完全沒有任何一丁點讀書人該有的體麵,但這種事情也是杜絕不了的,也因此,若是這些事情流傳出去,那對於國家的形象來說,實在是太敗壞了,所以朝廷便也不能徹底與皇帝撕破臉,不然這些訊息流傳至民間,整個朝廷形象毀於一旦,對於他們的施政來說,就會出現很大的困難。
第二個需要改變的,就是那種農耕文明特有的小農經濟思想,這也是需要改變的,理學的思想核心是哲學,但在國家政策上,就表現出重農抑商,這是如今工業時代完全不需要的東西,以農為本,以士為中,工商並舉,這才是如今朝廷所推行的政策,重農抑商,實在不是朝廷想要的,所以這一點自然也不可能進行傳播,第三點則是有關於在思想上的枷鎖,朱熹認為儒家門人隻需要讀儒家經典就可以了,至於其他的經典卻是不用讀的,因此到明朝前中期的時候,甚至很多學校都明言,隻教朱子集注中的知識,其他的東西都不教,這就完全變成了應試教育,這同樣也不是徐清想要的,兼容並蓄,讓所有的哲學思想,甚至是國外的哲學思想也能在其中碰撞,產生火花,這才是徐清想要的,對於這三點,就是對理學主要的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