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徐清雖然對於這些士大夫口中的保守思想不以為然,但想要讓他們尊重自己的想法,自然也隻能尊重他們的想法,而如此一來,理學便最終還是大興了,這一點,在徐清看來十分有意思,在他的時代,南宋也是理學大興的時代,朱熹和大小程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來倡導新儒學,既所謂理學。
後來這一流派在明朝建立之後,正式被確定為國學,也成為了理學,其後雖然經曆王陽明的心學和清朝時期的樸學作為衝擊,但依舊沒有動搖理學至高無上的地位,許多後世子孫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作為一個現代人,自然是看不起理學任何一點東西的,認為這是一種摧殘人性的東西,他束縛了女性,壓低了女性在封建社會的權利,同時遏製了人性,對人有著極大的壓迫,最後通過八股考試,將每個人的思想統一,直至僵化,這就是理學。
但其實理學並不僅僅隻是如此,要想理解理學,就必須要理解這是一種在什麽年代下特有的產物,理學的誕生具體日期已然不可考了,根據朱熹的說法,理學的開山始祖為周敦頤,而周敦頤則認為理學的始祖,是為孟子,這當然是有些牽強附會了,就像李唐王室定鼎天下之後,因為自身帶有胡人血統,害怕漢族不認可他們家族的地位,所以說老子李聃是他們的祖先,是一樣的道理。
在中國,對於所有的改革和改製,都會使用一種托古的方式,就比如清末,梁啟超先生等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公車上書運動,最後開始百日維新,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其影響卻對後世中國巨大,而其中康有為作為百日維新運動中的核心人物,是思想的代言人,當時很多儒家學者並不認可,西方的思想,認為那是蠻夷之國的東西。
中國隻需要學西方的技術就好了,即所謂師夷長技以製夷,但在文化思想上,我們是不需要學習西方的,繼續使用儒家的思想,便可以通達天下,致使國家太平了,但這樣的想法,卻被後來的曆代列強所擊垮,人們漸漸發現,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科技上的落後,更是思想上的落後,是文化上的落後,是全方位的落後,人們應該學習西方的思想,去真正的用現代化的方式,去改造這個老大帝國。
但是眾人雖然有這個想法,但是心中的文化塊壘卻很難消除,幾千年的儒家教育,天朝上國,早已經讓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們,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極度自信,導致沒有人敢提出來,要改變國家的製度,因為改變製度,必然要改變思想和文化,而儒家文化根植中國文明幾千年,已然深入了骨髓,進入了肺腑,便是在現代化的今天,人們提到孔子,孟子,儒家,雖然有嗤之以鼻者,但更多的還是懷有一份尊敬之情的。
而康有為,則在南海發出了第一聲啼鳴,他利用孔子,孟子的言論,然後寫出了一本《孔子改製考》一書,在其中詳細記載了孔子其實是支持將帝國建立成共和製度的國家的,他在其中就《三羊》一章中,認為孔子口中的“據亂世,開平世,太平世”分別是帝製封建時代,君主立憲製度和共和國時代,然後利用這個說法,逐漸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思想的變化,從而假托古製,從而為維新變法尋找法理的依托。
這件事情在當代來看,簡直就是愚不可及,畢竟孔子從來沒有說過什麽封建製度,君主立憲製度,更別說什麽共和國製度了,單看孔子的言行,他就是一個希望國家恢複到周朝井田製,既所謂古禮時代的人,認為國家不發生變化就是大治,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會宣揚所謂的改製呢?
但就是這麽一篇文章,卻為清朝上千萬讀書人找到了依歸,因為他們的心中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麵知道儒家救不了中國,需要從外國引進新的文化來改變自己的國家,不然就是亡國滅種,但同時他們又不願意徹底否定自己的文化,畢竟這是祖宗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其中有我們祖先數千年的心血,若是就此廢棄,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受不了的。
而康有為則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點,利用這一套說辭,將儒家和改革聯係在了一起,由孔子直接為變法代言,從而天下的讀書人終於找到了一套說服自己的想法,而康有為也因此成為了南海聖人,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當然是幼稚的舉動,但放在那個年代,他的做法,確實是為中國人打開思想的牢籠,做出了有利的改變。
雖然之後的康有為做了很多的混賬事,在私德上也並不完滿,甚至到最後,啟超先生都與自己的恩師,恩斷義絕,但這並不能否認他確實為當時的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就是儒家的做法,托古改製,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遵從古禮,同樣也是如此,所以當初朱熹說理學源自周敦頤,而上至堯舜禹湯,及至孟子,也是沒什麽問題的事情了。
理學和心學,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十分有名的兩大儒家學派,與心學不同,理學認為性即理,與心學的心即理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也跟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原因,兩大流派都來自於南宋時期,心學中最有名的人為王陽明,但他並不是創始者,而是集大成者,從南宋陸九淵開始一直傳承下來,也是從南宋開始的。
可以說理學和心學,從南宋開始,貫穿中國長達九百年左右的時間,直到現在,也一直在影響著中國人的哲學觀,這兩種理論說起來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曆代大家都在這兩種理論上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到最後這兩種流派也變得十分複雜,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理解的,這裏隻說一說他們之所以會誕生的背景。
那時的中國剛剛經曆靖康之恥,南宋作為一個中央王朝,卻不得不偏安一隅,做一個小朝廷,當時的社會上,知識分子們有著十分普遍的焦慮情緒,許多人認為應該打迴去,而還有很多人則認為保持現狀就可以了,而通過海洋貿易,整個宋朝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世界知名的南海一號,便是在這個年代出發然後沉默的,而像這樣的船隻,整個宋朝數以千計,根本不可統計,這是一個十分富庶的時代,甚至許多專家說,南宋的富庶超出了一個封建王朝的極限。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當時的南宋也像現在的宋朝一樣,出現了許多人,開始醉生夢死,許多讀書人,不思報國,整天就想著風花雪月,花前月下,社會處於一種紙醉金迷的時代,且不僅僅是知識分子,便是這個時代的官員們,也都沉迷在富裕之中,茫茫然不知自己的死期已經將至。
就在這個時候,許多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便決定站出來,改變人們心中的想法,讓這個國家的人重新振作起來,而這時,許多大家便紛紛開始走出自己的書齋,開放自己的書院,開始演講,以讓當時的讀書人可以知道,讀書並不僅僅隻是做官,做官並不僅僅隻是為了享受,國家正處於危在旦夕之間,我們應該要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行。
當時的講學,立刻在整個宋朝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隨即許多思想家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也紛紛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學派,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心學和理學,甚至當時一代儒家大家呂祖謙為了調和這兩大學派的紛爭,還在江西上饒鵝湖來進行辯論,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那個時代,下至讀書人,上至官員都卷入到了這場思想大辯論中,最後這場辯論進行了很長的時間,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果。
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朱熹認為人應該格物致知,去盡可能的知道一件事物的發生經過,原理樣貌,而陸九淵則認為人首先要明白人自己,然後以人為中心,再去理解世界萬物,這兩種思想放到現在,也是十分精微的討論,在這裏,就不再描述心學和理學的區別了,但心學和理學之所以會誕生,其主要因素,便是社會的浮華和外界的侵擾,以及文化上的自由,和社會的富足,讓許多人有錢可以讀書,從而讀書人的數量大大增加,以致於學院開始廣泛誕生,而從此刻開始,文化開始向民眾傳播,而文學上的思想爭鋒自然也就更為廣闊了。
而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他們所需要處理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應該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可別小看這個問題,對於很多生活富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們沒有住房壓力,也沒有來自社會的壓力,而這些是普通人的生活目標,因為有目標,所以很難墮落,而這些沒有目標的人,他們需要一個新的目標,不然墮落,隻是轉瞬之間的事情罷了。
所以在現代人看來,理學和心學都是陳舊腐朽之學,但在那個年代卻能成為顯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學問可以迴答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困惑,就像在這個時代,成功學,心靈雞湯的書籍往往最受人們歡迎,因為現代社會人們最渴望的就是成功,如果成功不了,就看看心靈雞湯撫慰一下自己受傷的心靈。
但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有什麽實質性的作用麽,其實並沒有,但人們離不開他們,甚至往往會被這兩種書,搞的熱淚盈眶,充滿熱情,心學和理學也是如此,人們之所以當這個時代不喜歡他們了,主要是因為對於人和人的哲學思考,已經不是年輕人們所喜歡的事情了,而那個年代的讀書人,因為讀書人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且即便是南宋,這個中國最富裕的時代,不能讀書的人始終是大多數,隻要能讀書,就是知識分子了,所以在那個年代,讀書人的素質和生活水平往往都比較高,人們也不需要擔心成功與否這件事情,所以對於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並沒有那麽渴望。
而對於心靈的空虛,則更加需要知識來填補,這就是心學和理學能夠在這個時代成為顯學的民間因素,人民需要,自然就成為了他們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民,因為生活富足,自然就會出現很多糜爛的事情出來,人心因為無所拘束而糜爛,而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是提倡節儉的,隻不過一個要極端一點,一個要溫和一點而已,總之,任何一種學派的誕生,都是因為社會的需要,至於限製女性這一點,則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特性,不能因為歐洲有女王,就認為他們的女性在古代更有權利,其實全世界的女性在工業化到來之前都是沒什麽權利的。
世界從新石器時代以後,就漸漸過度到男權社會了,等到工業化之後,才慢慢向著平權社會開始挺進,無論有沒有儒學,這是社會規律自動發生的變化,不是一種學說所能施加的影響,就像歐洲可沒有受到儒學的影響,為什麽女性的地位也是越來越低了呢?是因為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響,難不成儒家的大家們還跟基督教的神父們心靈相通。
這隻不過一個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而已,也是社會生產之中發生的必然,誰是主要勞動者誰享有權利和話語權,所以他們就能判定,在家裏照顧老人和孩子不是勞動,隻有男人幹的活才叫勞動,這就是不公平的體現,但這種不公平是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帶來的,與學說的影響其實並不是特別的大。
而這兩種學說,對於如今的宋朝來說,也可謂十分的重要,雖然如今無論是朱熹還是陸九齡都還沒有出生,但這種思想已經開始萌芽了,而徐清自然就是那個拔苗助長的人,而在心學和理學之間,大多數士大夫顯然更加喜歡理學一些,因為理學思想簡單。
相比起心學,他需要一個人有極高的天賦,就像一件事情,就如同人讀書,朱熹認為人應該多看書,當你把書看透了,你就知道怎麽做人了,而心學則認為,你應該先學會做人,等你學會做人了,再去看書,那麽書中的意思就能清晰無誤的被看進去了,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而在這兩者之間,你覺得哪一種比較適合普羅大眾?
自然是前者了,這就有點像是法律和道德之間的爭辯了,你說讓一個人守法容易,還是讓一個人遵守道德容易?當然是讓人守法容易,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守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製裁,而一個人不遵守道德,卻根本不會遭遇法律上的懲處,這就是兩者的差別,一個是告訴你,你什麽不能做,什麽不能做,做了會有什麽樣的懲罰,還有一個則是告訴你如何去做一個好人,但卻不告訴你不能做什麽事情,這兩者之間,便是傻子也會知道法律是什麽,而道德,便很難界定了。
所以理學更適合普及老百姓,他可以讓老百姓很清楚的就知道,做什麽是對的,而做什麽又是不對的,而心學則不同了,這或許也是理學的影響力那麽深遠的重要原因之一,理學可以紮根在老百姓的心中,讓他們照著士大夫設計出來的這些條文來做,等做久了,自然而然也就成為民族的精神了,而心學則不同,隻告訴你一個大體的概念,然後讓你自己去悟,最後大多數人卻是悟不出來的。
所以最終選擇的還會是理學,但理學當然也有問題,那就是他把所有的問題都給出了一個標準答案,然後讓人們去背標準答案,這樣一套東西,在社會初期的時候自然是可行的,他可以規範人們的生活,但長期來看,自然也是有隱患的東西了。
後來這一流派在明朝建立之後,正式被確定為國學,也成為了理學,其後雖然經曆王陽明的心學和清朝時期的樸學作為衝擊,但依舊沒有動搖理學至高無上的地位,許多後世子孫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作為一個現代人,自然是看不起理學任何一點東西的,認為這是一種摧殘人性的東西,他束縛了女性,壓低了女性在封建社會的權利,同時遏製了人性,對人有著極大的壓迫,最後通過八股考試,將每個人的思想統一,直至僵化,這就是理學。
但其實理學並不僅僅隻是如此,要想理解理學,就必須要理解這是一種在什麽年代下特有的產物,理學的誕生具體日期已然不可考了,根據朱熹的說法,理學的開山始祖為周敦頤,而周敦頤則認為理學的始祖,是為孟子,這當然是有些牽強附會了,就像李唐王室定鼎天下之後,因為自身帶有胡人血統,害怕漢族不認可他們家族的地位,所以說老子李聃是他們的祖先,是一樣的道理。
在中國,對於所有的改革和改製,都會使用一種托古的方式,就比如清末,梁啟超先生等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進行公車上書運動,最後開始百日維新,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其影響卻對後世中國巨大,而其中康有為作為百日維新運動中的核心人物,是思想的代言人,當時很多儒家學者並不認可,西方的思想,認為那是蠻夷之國的東西。
中國隻需要學西方的技術就好了,即所謂師夷長技以製夷,但在文化思想上,我們是不需要學習西方的,繼續使用儒家的思想,便可以通達天下,致使國家太平了,但這樣的想法,卻被後來的曆代列強所擊垮,人們漸漸發現,中國的落後,不僅僅是科技上的落後,更是思想上的落後,是文化上的落後,是全方位的落後,人們應該學習西方的思想,去真正的用現代化的方式,去改造這個老大帝國。
但是眾人雖然有這個想法,但是心中的文化塊壘卻很難消除,幾千年的儒家教育,天朝上國,早已經讓這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們,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對自己的文化極度自信,導致沒有人敢提出來,要改變國家的製度,因為改變製度,必然要改變思想和文化,而儒家文化根植中國文明幾千年,已然深入了骨髓,進入了肺腑,便是在現代化的今天,人們提到孔子,孟子,儒家,雖然有嗤之以鼻者,但更多的還是懷有一份尊敬之情的。
而康有為,則在南海發出了第一聲啼鳴,他利用孔子,孟子的言論,然後寫出了一本《孔子改製考》一書,在其中詳細記載了孔子其實是支持將帝國建立成共和製度的國家的,他在其中就《三羊》一章中,認為孔子口中的“據亂世,開平世,太平世”分別是帝製封建時代,君主立憲製度和共和國時代,然後利用這個說法,逐漸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思想的變化,從而假托古製,從而為維新變法尋找法理的依托。
這件事情在當代來看,簡直就是愚不可及,畢竟孔子從來沒有說過什麽封建製度,君主立憲製度,更別說什麽共和國製度了,單看孔子的言行,他就是一個希望國家恢複到周朝井田製,既所謂古禮時代的人,認為國家不發生變化就是大治,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會宣揚所謂的改製呢?
但就是這麽一篇文章,卻為清朝上千萬讀書人找到了依歸,因為他們的心中是矛盾的,他們一方麵知道儒家救不了中國,需要從外國引進新的文化來改變自己的國家,不然就是亡國滅種,但同時他們又不願意徹底否定自己的文化,畢竟這是祖宗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其中有我們祖先數千年的心血,若是就此廢棄,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受不了的。
而康有為則在其中找到了平衡點,利用這一套說辭,將儒家和改革聯係在了一起,由孔子直接為變法代言,從而天下的讀書人終於找到了一套說服自己的想法,而康有為也因此成為了南海聖人,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當然是幼稚的舉動,但放在那個年代,他的做法,確實是為中國人打開思想的牢籠,做出了有利的改變。
雖然之後的康有為做了很多的混賬事,在私德上也並不完滿,甚至到最後,啟超先生都與自己的恩師,恩斷義絕,但這並不能否認他確實為當時的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就是儒家的做法,托古改製,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遵從古禮,同樣也是如此,所以當初朱熹說理學源自周敦頤,而上至堯舜禹湯,及至孟子,也是沒什麽問題的事情了。
理學和心學,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十分有名的兩大儒家學派,與心學不同,理學認為性即理,與心學的心即理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也跟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原因,兩大流派都來自於南宋時期,心學中最有名的人為王陽明,但他並不是創始者,而是集大成者,從南宋陸九淵開始一直傳承下來,也是從南宋開始的。
可以說理學和心學,從南宋開始,貫穿中國長達九百年左右的時間,直到現在,也一直在影響著中國人的哲學觀,這兩種理論說起來是非常複雜的,因為曆代大家都在這兩種理論上添加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到最後這兩種流派也變得十分複雜,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理解的,這裏隻說一說他們之所以會誕生的背景。
那時的中國剛剛經曆靖康之恥,南宋作為一個中央王朝,卻不得不偏安一隅,做一個小朝廷,當時的社會上,知識分子們有著十分普遍的焦慮情緒,許多人認為應該打迴去,而還有很多人則認為保持現狀就可以了,而通過海洋貿易,整個宋朝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世界知名的南海一號,便是在這個年代出發然後沉默的,而像這樣的船隻,整個宋朝數以千計,根本不可統計,這是一個十分富庶的時代,甚至許多專家說,南宋的富庶超出了一個封建王朝的極限。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當時的南宋也像現在的宋朝一樣,出現了許多人,開始醉生夢死,許多讀書人,不思報國,整天就想著風花雪月,花前月下,社會處於一種紙醉金迷的時代,且不僅僅是知識分子,便是這個時代的官員們,也都沉迷在富裕之中,茫茫然不知自己的死期已經將至。
就在這個時候,許多憂國憂民的士大夫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便決定站出來,改變人們心中的想法,讓這個國家的人重新振作起來,而這時,許多大家便紛紛開始走出自己的書齋,開放自己的書院,開始演講,以讓當時的讀書人可以知道,讀書並不僅僅隻是做官,做官並不僅僅隻是為了享受,國家正處於危在旦夕之間,我們應該要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行。
當時的講學,立刻在整個宋朝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隨即許多思想家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也紛紛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學派,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心學和理學,甚至當時一代儒家大家呂祖謙為了調和這兩大學派的紛爭,還在江西上饒鵝湖來進行辯論,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那個時代,下至讀書人,上至官員都卷入到了這場思想大辯論中,最後這場辯論進行了很長的時間,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結果。
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朱熹認為人應該格物致知,去盡可能的知道一件事物的發生經過,原理樣貌,而陸九淵則認為人首先要明白人自己,然後以人為中心,再去理解世界萬物,這兩種思想放到現在,也是十分精微的討論,在這裏,就不再描述心學和理學的區別了,但心學和理學之所以會誕生,其主要因素,便是社會的浮華和外界的侵擾,以及文化上的自由,和社會的富足,讓許多人有錢可以讀書,從而讀書人的數量大大增加,以致於學院開始廣泛誕生,而從此刻開始,文化開始向民眾傳播,而文學上的思想爭鋒自然也就更為廣闊了。
而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他們所需要處理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應該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可別小看這個問題,對於很多生活富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們沒有住房壓力,也沒有來自社會的壓力,而這些是普通人的生活目標,因為有目標,所以很難墮落,而這些沒有目標的人,他們需要一個新的目標,不然墮落,隻是轉瞬之間的事情罷了。
所以在現代人看來,理學和心學都是陳舊腐朽之學,但在那個年代卻能成為顯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學問可以迴答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困惑,就像在這個時代,成功學,心靈雞湯的書籍往往最受人們歡迎,因為現代社會人們最渴望的就是成功,如果成功不了,就看看心靈雞湯撫慰一下自己受傷的心靈。
但成功學和心靈雞湯有什麽實質性的作用麽,其實並沒有,但人們離不開他們,甚至往往會被這兩種書,搞的熱淚盈眶,充滿熱情,心學和理學也是如此,人們之所以當這個時代不喜歡他們了,主要是因為對於人和人的哲學思考,已經不是年輕人們所喜歡的事情了,而那個年代的讀書人,因為讀書人大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且即便是南宋,這個中國最富裕的時代,不能讀書的人始終是大多數,隻要能讀書,就是知識分子了,所以在那個年代,讀書人的素質和生活水平往往都比較高,人們也不需要擔心成功與否這件事情,所以對於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並沒有那麽渴望。
而對於心靈的空虛,則更加需要知識來填補,這就是心學和理學能夠在這個時代成為顯學的民間因素,人民需要,自然就成為了他們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民,因為生活富足,自然就會出現很多糜爛的事情出來,人心因為無所拘束而糜爛,而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都是提倡節儉的,隻不過一個要極端一點,一個要溫和一點而已,總之,任何一種學派的誕生,都是因為社會的需要,至於限製女性這一點,則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特性,不能因為歐洲有女王,就認為他們的女性在古代更有權利,其實全世界的女性在工業化到來之前都是沒什麽權利的。
世界從新石器時代以後,就漸漸過度到男權社會了,等到工業化之後,才慢慢向著平權社會開始挺進,無論有沒有儒學,這是社會規律自動發生的變化,不是一種學說所能施加的影響,就像歐洲可沒有受到儒學的影響,為什麽女性的地位也是越來越低了呢?是因為受到了基督教文化的影響,難不成儒家的大家們還跟基督教的神父們心靈相通。
這隻不過一個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而已,也是社會生產之中發生的必然,誰是主要勞動者誰享有權利和話語權,所以他們就能判定,在家裏照顧老人和孩子不是勞動,隻有男人幹的活才叫勞動,這就是不公平的體現,但這種不公平是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帶來的,與學說的影響其實並不是特別的大。
而這兩種學說,對於如今的宋朝來說,也可謂十分的重要,雖然如今無論是朱熹還是陸九齡都還沒有出生,但這種思想已經開始萌芽了,而徐清自然就是那個拔苗助長的人,而在心學和理學之間,大多數士大夫顯然更加喜歡理學一些,因為理學思想簡單。
相比起心學,他需要一個人有極高的天賦,就像一件事情,就如同人讀書,朱熹認為人應該多看書,當你把書看透了,你就知道怎麽做人了,而心學則認為,你應該先學會做人,等你學會做人了,再去看書,那麽書中的意思就能清晰無誤的被看進去了,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而在這兩者之間,你覺得哪一種比較適合普羅大眾?
自然是前者了,這就有點像是法律和道德之間的爭辯了,你說讓一個人守法容易,還是讓一個人遵守道德容易?當然是讓人守法容易,因為如果一個人不守法,就要受到法律的製裁,而一個人不遵守道德,卻根本不會遭遇法律上的懲處,這就是兩者的差別,一個是告訴你,你什麽不能做,什麽不能做,做了會有什麽樣的懲罰,還有一個則是告訴你如何去做一個好人,但卻不告訴你不能做什麽事情,這兩者之間,便是傻子也會知道法律是什麽,而道德,便很難界定了。
所以理學更適合普及老百姓,他可以讓老百姓很清楚的就知道,做什麽是對的,而做什麽又是不對的,而心學則不同了,這或許也是理學的影響力那麽深遠的重要原因之一,理學可以紮根在老百姓的心中,讓他們照著士大夫設計出來的這些條文來做,等做久了,自然而然也就成為民族的精神了,而心學則不同,隻告訴你一個大體的概念,然後讓你自己去悟,最後大多數人卻是悟不出來的。
所以最終選擇的還會是理學,但理學當然也有問題,那就是他把所有的問題都給出了一個標準答案,然後讓人們去背標準答案,這樣一套東西,在社會初期的時候自然是可行的,他可以規範人們的生活,但長期來看,自然也是有隱患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