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的結果很快便被當地的教育廳公布,在這一萬多名參與考試的學生中,能夠進入重點中學讀書的人不過才區區三十多人而已,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邊民所接受的教育要遠遠不如城市百姓許多,在同等智力下,其教育資源不同,錄取的學生數量自然也不同。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十二名錄取學生中,其中二十九名錄取生皆是從城鎮小學中出來的,接受山寨教育從而考入重點中學的孩子,不到三人而已,從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山寨教育和城鎮教育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麽的大,這也讓家長們開始堅信,如果真的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光是依靠朝廷的幫助在山寨裏麵接受教育是不行的。


    那些老師或許會隔著一個多月來一次山寨,給他們的孩子講課,但不可能讓這些老師永遠留在落後,貧瘠的山村,畢竟在這裏,他們連工資都很難分到,更何況遠離城市的繁榮,這對於已經習慣了城市的人來說,是很難長時間去適應的,或許有人願意為了這些山村的孩子,放棄自己在城市中優渥的生活,來到鄉村打拚,但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更多的人還是願意留在城市裏,享受城市便捷的生活,而不是在耗費了那麽多錢財和時間,成為一名教師之後,來到鄉村之中,默默無名的付出。


    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即便朝廷對這些教師施壓,也是很難解決這個問題的,畢竟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太大了,不是依靠補貼就能夠彌補的,更何況如今的城市,教師資源依舊短缺,無論是普通的教師還是優秀的教師都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對山區穩定的提供優質的教師資源的,最多就是教育一個月,兩個月,就跟現代扶貧一樣,這樣的教育質量自然十分有限,所以如果想要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就必須去城鎮。


    這是這一次升學考試所體現出來的意義,原本這二十九個孩子即便有這麽好的成績,但也隻能在當地小城市,甚至是小鄉鎮中完成自己的中學學業,若是想升重點高中,那根本就是難如登天的事情了,而現在,他們可以提前一步邁入到重點中學中去,未來甚至有可能進入重點大學,這顯然是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考中重點中學的這幾家,無論是貧還是富,幾乎都在家門口擺起了流水席,慶祝自己的孩子金魚躍龍門,一步登天,而這也讓周圍的鄉民們羨慕不已,試想想看,大家原本都是普通老百姓,在這大山之中謀生活,自己的兒子隻了一個普通中學,未來進入高中的機會屈指可數,更別論進入大學的機會了。


    而人家的孩子,已經一步邁入了成功的階梯了,他們將因為知識而真正的改變命運,直到此刻,這些邊民們才第一次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因為以前宋朝的當地衙門封鎖教育資源,不讓這些邊民的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所以對於這些邊民們來說,讀不讀書並不是孩子的首要大事。


    這跟漢族的孩子不同,家長便是賣血賣房,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一個最好的教育,在前世,徐清看多了那些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早一步與國際接軌,賣房租房過日子的家長,還有那些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上國際學校,一家人工資大半付學費的家庭也不少,可以說漢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對於讀書這件事,有著天然的動力。


    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知識確實能夠改變命運,尤其是底層百姓的命運,這一點不是騙人的,而這些邊民們則看不到,他們的孩子努力讀書又怎麽樣,能夠成為大學生的人萬不足一,大多數人依舊在山村之中汲汲營營,躬耕於隴畝之間,與自己的父輩們一樣,代代相傳。


    所以在他們的眼裏,教育也不過如此,它不能改變人的命運,也不能讓一個家庭得到改變,所以大多數人隻認為讀書就是使得一些字就夠了,並不把教育中的知識看得那麽重,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家長對於教育自然也就不關心了。


    而如今則不同了,當看到身邊的鄰居孩子,因為考入了重點中學,整個家庭將在未來幾年內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甚至還沒有考入大學,附近鄉鎮的族老便已經派了人過來,送上了禮金和貴重的禮物,包括讀書人必備的玉佩和筆墨紙硯,全部都是時下最為流行的用品。


    這些鄉野之民,何時見到過地方上的老爺們來給他們送東西,往往都是他們為了讓自己手中的『毛』皮能夠在鄉鎮中的市集賣出一個好價格,去給這些老爺們送禮物的,如今看著這些老爺們不辭辛苦,來到這山溝溝裏來給他們送禮物,且是玉和筆墨紙硯這樣的貴重物品,眾人心裏不由對於教育就更加高看了一眼。


    這些地方上的鄉紳們會送禮物,倒不是張世昌的授意,而是宋朝曆來的傳統,小學能夠升入重點中學的,一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可以進入重點高中,百分之一百都能進入普通高中,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百分之八十的幾率可以進入大學就讀,百分之六十的機會進入重點大學就讀。


    而隻要成為了重點大學的學生,放到古代,便是舉人一般的地位了,在宋朝是享有各種各樣特權的,所有重點大學的學生,他們的工作都是由國家來安排的,可以說畢業就是公務員了,當然,也可以接受其他公司聘用,其地位也不會低,這樣的人物,他們這些鄉老當然需要拉攏了。


    畢竟這其中若是出現一個大人物,便是整個家鄉的光榮了,人家提起這個人的時候可不會說他是哪個村寨出來的,而是會說他的雲貴,貴州哪個府出來的,這對於整個縣來說都是榮光,所以隻要能夠考入重點中學的,往往就會被認為是初步進入了士這個階級。


    地方上的鄉老們呢,就會為他們準備一份禮物,筆墨紙硯是讓他們繼續進修,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賦和機緣,送一塊玉呢,則是儒家的老傳統,宣揚君子如玉,讓他們可以持玉常常想到自己,長大之後要報答鄉裏,做一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的人,這件事,在宋朝幾乎是傳統,如今邊民考入了重點中學,自然也就按照規矩辦事,畢竟有邊民的地方也不僅僅隻是雲貴而已,在這一方麵,種族是沒有作用的。


    雖然如今的宋朝已經工業化了,但階級之間的不可逾越『性』還是十分嚴重的,士農工商之間的壁壘也十分的嚴苛,農工商之間或許已經慢慢開始淡化,農民也可以成為工人和商人,商人也可以去種田,去打工,但士這個階級卻始終是統治階級,這一點不會有任何的疑問,且在未來一百年內,也不會有任何的疑問,宋朝必然會是一個精英治國,百姓享國的狀態。


    種族歧視的對象,一般是屬於同一階級的人才會歧視,比如同樣是商人,漢族商人就會歧視其他非漢族的商人,但若是一位邊民出生的官員,給這位商人多少個膽子,他也是不敢歧視的,這就是階級之間的差距,完全可以彌補種族之間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麽,當這些少數民族的子弟和殖民地的學生,在他們的學位越來越高的同時,他們所受到的歧視也越來越小的緣故,因為等他們進入重點大學之後,宋朝的老百姓已經不把他們看做民的一部分,而是士的一部分了,他們已經進入統治階級了。


    至於他們的出生,膚『色』,自然也就沒有人在意了,這也是鄉老們會不遠山水迢迢也會來送禮的緣故,這些人可都是未來的老爺們,他們的成就會遠遠超過他們這些鄉村裏的老頭,去往更加廣闊的世界,到那個時候,他們之中隻需要有一個人願意報效鄉裏,那也是一份巨大的收獲,在這種背景下,送一點玉石和筆墨紙硯又能算得了什麽呢?


    但這對於邊民們來說,可謂是巨大的震撼了,這讓他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什麽叫做知識改變力量,因為家裏的孩子考上了重點中學,原本高不可攀的老爺便跋山涉水來給他們送禮物,原本連看都不願意多看一眼的,老山民,此刻這些老爺們卻不嫌手髒的握著他們那黑漆漆的雙手,感謝他們為自己縣培養了一個重點中學的孩子,這樣的場景,任何人看了都會有一種魔幻的感覺,而隨即一股想要讓自己孩子去讀書的想法立刻便從腦海中蹦了出來。


    任何人都不是無緣無故會為了一件事情去努力的,要麽他喜歡這樣東西,要麽這樣東西能夠讓他得到些什麽,看著那原本跟自己一樣的鄉巴佬,此刻卻跟穿著絲綢,織錦的大老爺談笑風生,誰又不希望那個人是自己呢,再想想,此刻還隻是一個重點中學而已,便有鄉村的老爺們來看望他們這些家長了,若是考上了重點中學呢,會不會當地小鎮的老爺們都來看望他們,那等到重點高中了呢,會不會縣城的大老爺們也來看望他們,到時候又會送什麽禮物?


    這種事情,讓許多在場的人是越想越興奮,恨不得迴家就提溜起自己的孩子去趕緊學習,畢竟以前學習,沒有任何的前途可言,而現在一條光明大道就擺在眼前,該做什麽選擇,難道還不清楚麽,而張世昌也宣布,邊民如果考上了普通中學,將會享受宋朝國民應有的待遇,免去學費的百分之三十入學,若是依舊不能夠入學,則可以向當地銀行申請入學無息貸款,還款期限在十年以上,以保證可以錄取的學生都可以進入學校接受教育。


    至於重點中學的學生,則學費由朝廷完全承擔,不需要任何的費用就可以讀,宋朝的這套教育體係,徐清曾經也思考了很久,到底是走中國的國家扶持體係,還是走歐美的資本主義體係呢?


    像傳統的教育大國英國和美國,越好的學校往往需要越多的錢財能上,上好的學校不僅僅需要優秀的成績,更需要大量的金錢來提供學生的學業,而中國則走了另外一條路,就是由國家提供資金,以降低學校對於外來資金的依賴度,從而讓學生的負擔降低,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入學。


    而走這條路,往往就是越好的學校,學費就越低,因為這些學校,每年都會因為他們的優異工作而得到朝廷更多的補助和科研經費,所以這些學校對於資金的負擔也不會太大,而且這些學校,在本地往往也很有名氣,經常會得到社會賢達的捐助,畢竟大多數人還是喜歡把錢捐給這些好學校的,畢竟這些學校畢業出來的孩子,未來的成就必然更高,那麽他們這些捐助人,指不定就能從中挑出一兩個加入自己的公司呢?


    這些可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而一般的學校自然朝廷補助的也少,在當地沒有什麽名氣,鄉紳企業捐款的額度自然也不會太大,那麽這些學校就很依賴學費了,所以這些學校往往學費就會十分高昂,在徐清看來,中國的這一套教育製度顯然更加適合宋朝,畢竟隋朝所開發出的科舉製,其根本目的便是讓所有人都有機會實現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若是使用美國的那一套,往往隻會讓社會壁壘,階級壁壘越來越高,不會對社會的底層有什麽幫助,所以最終徐清放棄了這一套,選擇了更加昂貴的國立學校體係,為此,朝廷每年的經費支出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這個條件下,邊民們的孩子不僅僅可以上全省最好的學校,還可以跟其他學生一樣免除學費,可以說眼前一切的猶豫都被掃『蕩』一空了,在這樣的條件下,諸多部族紛紛真心歸順,唯有一些死硬派依舊在聚集兵力,準備對抗張世昌所部署的軍隊。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