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部隊部署在邊界各大城市,以防止邊民占領城市,同時堅壁清野,不給邊民們補充補給的機會,這就是現階段,軍隊要完成的任務,除此之外,行政部門也立刻開始行動起來,首先便是對整個雲貴地區的邊民進行測定,對一些尚未謀反的部落進行招安,如今大多數山野內部的邊民已經造反了,但很多生活在城市邊緣的邊民們還處於猶豫的階段。
畢竟他們與漢族的接觸十分頻繁,甚至部落之中也已經有不少漢族人口棲息了,對於他們來說,漢族和自己已經沒有任何的區別,同時這些部落的老百姓基本上即會說漢語,也會說自己部落的語言,在貿易之中占盡了好處,這些人自然不希望因為種族的問題,而斷送了自己的財路。
同時在種族認同上,這些人也已然不是一邊倒的認為自己是邊民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完全是可以爭取的,所以張世昌立刻命令各地方衙門,穩住這些邊民們的情緒,如果這些邊民種有罌粟田,便答應他們,在短時間內,這些罌粟田可以繼續種植下去,不會拆除,同時朝廷答應他們,將會未來五年內,在他們的部落之中修建一些正規的小學,且會從城市中派出一些受到過正規教育的老師來教導這些孩子們。
讓他們的孩子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不至於落後於漢族的小孩兒,從教育上徹底改變邊民們的意識形態,讓邊民與漢族相互融合,成為新的漢族,這是長遠的目標,而這樣的條件,對於邊民們來說,無疑是很吸引人的,做父母的,最想要做的便是給孩子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縱然是邊民,可生活在宋朝的土地上久了,也知道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他們這一代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時機,大多數人都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夠走出這片大山,去往大城市中看看,開拓自己的視野,而不是一輩子跟自己一樣,窩在這小小的山村之中,走不出去。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教育,即便是這些靠近漢族的邊民部族,他們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有限的,因為這些部族大多數都處於十分原始的狀態,經濟上十分貧困,當地的衙門對於這些邊民又有偏見,自然不願意給他們補助,他們的孩子可以說是很難上學的,當然,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去山下的城市上學,這一點是朝廷的法令所保證的。
在宋朝,無論是漢族子弟還是邊民,又或者是殖民地的孩子,隻要是在宋朝本土出生的,都有權利接受教育,這是任何一個孩子天生的權利,誰都不能阻攔,所以這些部落的孩子,隻要他們的父母願意,是可以前往城市就讀的,但法令是法令,真實情況卻不能這麽簡單的歸納。
當地的學校是對這些邊民的孩子敞開大門的,但這些孩子在學校中,往往會成為漢族孩子的打壓對象,甚至即便是老師,對於這些孩子的態度也是十分惡劣的,這些邊民的孩子會承擔整個學校的打掃事務,若是老師有什麽事情要做,則也是讓他們來做,至於讀書的時候,這些邊民的孩子需要坐在最後一排,前麵的好位置則都是漢族的,而且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都在山裏,這些孩子從小學開始便是寄宿在學校的,這些孩子長久以來都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父母不在身邊,連一個傾訴的對象都沒有,許多孩子甚至會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而選擇輕生,又或者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但事實卻真的就是如此,種族之間的隔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對於漢族的父母來說,容忍這些邊民的子孫進入學校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學,這已經是能夠容忍的最大極限了,畢竟這些學校的經費,是他們納稅建起來的,這些邊民一分錢不用出,就可以上這些學校,他們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因此,許多部族的父母紛紛都把孩子接迴了山中,雖然在城市中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大多數父母是不願意自己孩子受這個苦的,誰家的孩子不是寶?又何必送到山下去受這等折磨的,唯有一些意誌比較堅定的孩子選擇留了下來,即便有人罵他們,讓他們去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他們也依舊選擇留了下來,這樣的人也有,但這隻是少部分而已。
小學,不過是十一二歲的年紀,這個年紀的孩子,真正堅強到可以忍受大多數人非議的又有幾個呢?絕大多數人還是會看其他人的臉色行事的,能夠堅定自己的意誌,留在學校之中讀書的,始終隻是少數而已,而這樣的人,即便上不了大學,也必然是會有出息的。
而大多數人的則選擇迴到了山寨之中,這些山寨雖然沒有錢,但也勉力建起了一些小學校,來就近讀書,在這些學校讀書,確實是沒有人會欺辱他們,但這些學校的師資力量卻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數都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師,這些老教師沒有接受過現代的教師教育,會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可這些東西大多數都已經過時了。
且在這些部落之中教書的讀書人,其孔孟之道的水準也是十分差的,最多做到背誦全文罷了,至於這些四書五經之中的道理,真義他們能夠明白多少,也是一件很難確定的事情,孩子們學了之後,隻是認識了一些字而已,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科學的看法,對於文學,都沒有絲毫的進步,可以說僅僅隻是一個啟蒙罷了。
而張世昌如今則答應他們,隻要現在歸順與朝廷,那麽他們的孩子將可以就近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這教育跟城市相比,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可起碼他們的孩子不僅僅會識字,還可以知道更多新鮮的知識,同時張世昌還答應他們,這些部落之間,會給他們建造一些圖書館,同時每一期當地的報紙和朝廷中央的報紙,都會給他們每個部落五份,讓他們可以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怎麽樣的變化。
這一切,原本的部落幾乎是沒有的,他們的生活十分閉塞,山寨建立在山上,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下山一次,因此,張世昌還答應他們,若是他們願意歸順,還會給他們修建道路,讓他們可以更加方便的下山,以及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升學考試,隻要通過了,他們的孩子就可以進入城市去讀中學,學費由當地衙門承擔,若是能夠上大學,則也可以通過考試來上,每年甚至專門拿出二十個獎學金名額來,隻要能夠考上的前二十名,當地衙門將幫他們來支付這筆入學費用,以此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這種種的好處,對於這些邊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同時張世昌還向他們保證,隻要他們的孩子,能夠考入當地的中學,那麽當地的衙門,就必須保證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中受到同等的待遇,若是有人敢因為身份種族等問題就欺負他們,那麽衙門就會追究當事人,便是開除漢族子弟學生也在所不惜,在學校中,人人平等,誰都是一樣的,這一點,對於邊民們來說,可以說是讓他們真正下定了決心。
要是可以,誰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裏麵讀書啊,山寨的學校再好,那也是山寨的規模而已,與那些大城市的學校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昆明,貴陽,大理這些城市的中學,每一個都配備著一個四百米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橄欖球場,棒球場還有各種各樣的社團,這些東西在這些小小的山寨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要想讓孩子有出息,到外麵去上學,去大城市上學,是必須的,小學之間的差距或許還看不出來,但到了中學,這就是分水嶺了,小學到中學的升學率,在如今的宋朝,內地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邊地則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也就是說一百個小學生之中,有六十五個人可以接受到中學教育,這個比例是算上邊民的孩童的,可以說是很高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教育的好壞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等到中學升高等中學的時候,升學率之間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了,內地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在邊地,則隻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百個人裏麵就三十個人能上所謂的高中,這就要求他們的中學教育必須是在一個比較好的中學,他們才有更大的可能進入一所高中就讀。
不然他們要麽是天才,要麽有著十分深厚的家庭背景,不然中學便是他們教育的終點了,所以作為父母,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的中學就讀,但在以前,他們的孩子隻能參加周圍城市的升學考試,不能像漢族的孩童一樣,參與整個雲貴的統一考試。
在宋朝,每一個路,道,都有統一的升學考試,通過升學考試來進行排名,從而將最好的學生送到如重點中學中,這很有點像現代的高中,通過成績,名牌高中選最好的學生,普通高中選普通的學生,技校選最差的那一批,隻不過這個時代還沒有九年義務製教育,隻有小學是義務的,其餘則需要通過考試來完成,這其中中學是最為至關重要的,因為隻要上了高中,考上大學最主要的就不是學習問題了,而是金錢問題了,因為高中升大學,托了大學擴招的福,升學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若是重點大學,則是在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說想要升入大學並不是特別難的事情。
所以中學教育是重中之重,任何人都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到重點中學,從而能夠讀一個重點的高中,成為大學生,從此揚名立萬,成為一個家族的榮耀,也因此即便是漢族的家長們,也會努力讓孩子努力,去考一個好的中學,但因為宋朝的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的大城市,所以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讀上大城市的重點中學,宋朝曾經發生過數次遊行,最終教育製度改革,宣布中學考試變成整個路的聯考,也就是省級聯考,隻要成績好的人,無論是小城市的,還是農村的,都可以進入到大城市,甚至是省會中的中學就讀,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優秀的人更加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說是如今宋朝教育體製的特色了。
但邊民們在以前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他們隻能參與周圍地方的聯考,即便成績優異,也隻能讀一個當地的中學罷了,而在這種中學裏麵,升學率不過百分之三十而已,大部分人是上不去的,一個邊民就更難出頭了,因為老師也懶得教導你們,大多數會把時間和功夫花在漢人的孩子那裏,以保證他們的升學率能夠提升上去,在這種情況下,邊民孩童的教育是很成問題的,也是父母們心中的一個結。
而如今,張世昌的許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那麽自己的家庭也有可能會因為下一代而改變如今的處境,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邊民們也是如此,所以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打動了這些父母們,最終讓他們倒向了宋朝這一邊。
而張世昌其實付出的也並不多,首先在山寨之中建立學校,這其實也不需要多少的錢,至於教師,或許麻煩一點,但也不會特別的困難,至於建立圖書館之類的事情,那就更是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了,即便雲貴行省拿不出錢來,還有朝廷呢,既然首相大人要求自己穩重行事,那麽自己隻要遵照他的意思來辦就是了,對於朝廷來說,這筆錢又算得了什麽呢?怎麽擠都能擠出來的。
唯一有些麻煩的就是重點中學,入學名額罷了,畢竟即便是漢族想要考進那些重點中學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若是大量的邊民進入重點中學,必然會擠占漢族的學生額度,這必然會招致整個境內漢族的不滿,但對此,張世昌也隻能先行這麽做了,其實剛占領大理國之後就應該這麽做,雙方應該平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放縱他們互相敵視,直到今天這樣的局麵,可以說眼下的一切,都是官府不作為所造成的。
畢竟他們與漢族的接觸十分頻繁,甚至部落之中也已經有不少漢族人口棲息了,對於他們來說,漢族和自己已經沒有任何的區別,同時這些部落的老百姓基本上即會說漢語,也會說自己部落的語言,在貿易之中占盡了好處,這些人自然不希望因為種族的問題,而斷送了自己的財路。
同時在種族認同上,這些人也已然不是一邊倒的認為自己是邊民了,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完全是可以爭取的,所以張世昌立刻命令各地方衙門,穩住這些邊民們的情緒,如果這些邊民種有罌粟田,便答應他們,在短時間內,這些罌粟田可以繼續種植下去,不會拆除,同時朝廷答應他們,將會未來五年內,在他們的部落之中修建一些正規的小學,且會從城市中派出一些受到過正規教育的老師來教導這些孩子們。
讓他們的孩子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不至於落後於漢族的小孩兒,從教育上徹底改變邊民們的意識形態,讓邊民與漢族相互融合,成為新的漢族,這是長遠的目標,而這樣的條件,對於邊民們來說,無疑是很吸引人的,做父母的,最想要做的便是給孩子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縱然是邊民,可生活在宋朝的土地上久了,也知道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他們這一代錯過了接受教育的時機,大多數人都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他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夠走出這片大山,去往大城市中看看,開拓自己的視野,而不是一輩子跟自己一樣,窩在這小小的山村之中,走不出去。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教育,即便是這些靠近漢族的邊民部族,他們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有限的,因為這些部族大多數都處於十分原始的狀態,經濟上十分貧困,當地的衙門對於這些邊民又有偏見,自然不願意給他們補助,他們的孩子可以說是很難上學的,當然,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去山下的城市上學,這一點是朝廷的法令所保證的。
在宋朝,無論是漢族子弟還是邊民,又或者是殖民地的孩子,隻要是在宋朝本土出生的,都有權利接受教育,這是任何一個孩子天生的權利,誰都不能阻攔,所以這些部落的孩子,隻要他們的父母願意,是可以前往城市就讀的,但法令是法令,真實情況卻不能這麽簡單的歸納。
當地的學校是對這些邊民的孩子敞開大門的,但這些孩子在學校中,往往會成為漢族孩子的打壓對象,甚至即便是老師,對於這些孩子的態度也是十分惡劣的,這些邊民的孩子會承擔整個學校的打掃事務,若是老師有什麽事情要做,則也是讓他們來做,至於讀書的時候,這些邊民的孩子需要坐在最後一排,前麵的好位置則都是漢族的,而且因為他們的父母往往都在山裏,這些孩子從小學開始便是寄宿在學校的,這些孩子長久以來都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父母不在身邊,連一個傾訴的對象都沒有,許多孩子甚至會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而選擇輕生,又或者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這是很無奈的事情,但事實卻真的就是如此,種族之間的隔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對於漢族的父母來說,容忍這些邊民的子孫進入學校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學,這已經是能夠容忍的最大極限了,畢竟這些學校的經費,是他們納稅建起來的,這些邊民一分錢不用出,就可以上這些學校,他們還有什麽不滿足的?
因此,許多部族的父母紛紛都把孩子接迴了山中,雖然在城市中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大多數父母是不願意自己孩子受這個苦的,誰家的孩子不是寶?又何必送到山下去受這等折磨的,唯有一些意誌比較堅定的孩子選擇留了下來,即便有人罵他們,讓他們去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他們也依舊選擇留了下來,這樣的人也有,但這隻是少部分而已。
小學,不過是十一二歲的年紀,這個年紀的孩子,真正堅強到可以忍受大多數人非議的又有幾個呢?絕大多數人還是會看其他人的臉色行事的,能夠堅定自己的意誌,留在學校之中讀書的,始終隻是少數而已,而這樣的人,即便上不了大學,也必然是會有出息的。
而大多數人的則選擇迴到了山寨之中,這些山寨雖然沒有錢,但也勉力建起了一些小學校,來就近讀書,在這些學校讀書,確實是沒有人會欺辱他們,但這些學校的師資力量卻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數都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師,這些老教師沒有接受過現代的教師教育,會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可這些東西大多數都已經過時了。
且在這些部落之中教書的讀書人,其孔孟之道的水準也是十分差的,最多做到背誦全文罷了,至於這些四書五經之中的道理,真義他們能夠明白多少,也是一件很難確定的事情,孩子們學了之後,隻是認識了一些字而已,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科學的看法,對於文學,都沒有絲毫的進步,可以說僅僅隻是一個啟蒙罷了。
而張世昌如今則答應他們,隻要現在歸順與朝廷,那麽他們的孩子將可以就近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這教育跟城市相比,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可起碼他們的孩子不僅僅會識字,還可以知道更多新鮮的知識,同時張世昌還答應他們,這些部落之間,會給他們建造一些圖書館,同時每一期當地的報紙和朝廷中央的報紙,都會給他們每個部落五份,讓他們可以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著怎麽樣的變化。
這一切,原本的部落幾乎是沒有的,他們的生活十分閉塞,山寨建立在山上,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下山一次,因此,張世昌還答應他們,若是他們願意歸順,還會給他們修建道路,讓他們可以更加方便的下山,以及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升學考試,隻要通過了,他們的孩子就可以進入城市去讀中學,學費由當地衙門承擔,若是能夠上大學,則也可以通過考試來上,每年甚至專門拿出二十個獎學金名額來,隻要能夠考上的前二十名,當地衙門將幫他們來支付這筆入學費用,以此來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這種種的好處,對於這些邊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同時張世昌還向他們保證,隻要他們的孩子,能夠考入當地的中學,那麽當地的衙門,就必須保證他們的孩子在學校中受到同等的待遇,若是有人敢因為身份種族等問題就欺負他們,那麽衙門就會追究當事人,便是開除漢族子弟學生也在所不惜,在學校中,人人平等,誰都是一樣的,這一點,對於邊民們來說,可以說是讓他們真正下定了決心。
要是可以,誰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裏麵讀書啊,山寨的學校再好,那也是山寨的規模而已,與那些大城市的學校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昆明,貴陽,大理這些城市的中學,每一個都配備著一個四百米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橄欖球場,棒球場還有各種各樣的社團,這些東西在這些小小的山寨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要想讓孩子有出息,到外麵去上學,去大城市上學,是必須的,小學之間的差距或許還看不出來,但到了中學,這就是分水嶺了,小學到中學的升學率,在如今的宋朝,內地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邊地則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也就是說一百個小學生之中,有六十五個人可以接受到中學教育,這個比例是算上邊民的孩童的,可以說是很高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教育的好壞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等到中學升高等中學的時候,升學率之間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了,內地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在邊地,則隻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百個人裏麵就三十個人能上所謂的高中,這就要求他們的中學教育必須是在一個比較好的中學,他們才有更大的可能進入一所高中就讀。
不然他們要麽是天才,要麽有著十分深厚的家庭背景,不然中學便是他們教育的終點了,所以作為父母,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的中學就讀,但在以前,他們的孩子隻能參加周圍城市的升學考試,不能像漢族的孩童一樣,參與整個雲貴的統一考試。
在宋朝,每一個路,道,都有統一的升學考試,通過升學考試來進行排名,從而將最好的學生送到如重點中學中,這很有點像現代的高中,通過成績,名牌高中選最好的學生,普通高中選普通的學生,技校選最差的那一批,隻不過這個時代還沒有九年義務製教育,隻有小學是義務的,其餘則需要通過考試來完成,這其中中學是最為至關重要的,因為隻要上了高中,考上大學最主要的就不是學習問題了,而是金錢問題了,因為高中升大學,托了大學擴招的福,升學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若是重點大學,則是在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說想要升入大學並不是特別難的事情。
所以中學教育是重中之重,任何人都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到重點中學,從而能夠讀一個重點的高中,成為大學生,從此揚名立萬,成為一個家族的榮耀,也因此即便是漢族的家長們,也會努力讓孩子努力,去考一個好的中學,但因為宋朝的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的大城市,所以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讀上大城市的重點中學,宋朝曾經發生過數次遊行,最終教育製度改革,宣布中學考試變成整個路的聯考,也就是省級聯考,隻要成績好的人,無論是小城市的,還是農村的,都可以進入到大城市,甚至是省會中的中學就讀,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優秀的人更加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說是如今宋朝教育體製的特色了。
但邊民們在以前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他們隻能參與周圍地方的聯考,即便成績優異,也隻能讀一個當地的中學罷了,而在這種中學裏麵,升學率不過百分之三十而已,大部分人是上不去的,一個邊民就更難出頭了,因為老師也懶得教導你們,大多數會把時間和功夫花在漢人的孩子那裏,以保證他們的升學率能夠提升上去,在這種情況下,邊民孩童的教育是很成問題的,也是父母們心中的一個結。
而如今,張世昌的許諾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那麽自己的家庭也有可能會因為下一代而改變如今的處境,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邊民們也是如此,所以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打動了這些父母們,最終讓他們倒向了宋朝這一邊。
而張世昌其實付出的也並不多,首先在山寨之中建立學校,這其實也不需要多少的錢,至於教師,或許麻煩一點,但也不會特別的困難,至於建立圖書館之類的事情,那就更是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了,即便雲貴行省拿不出錢來,還有朝廷呢,既然首相大人要求自己穩重行事,那麽自己隻要遵照他的意思來辦就是了,對於朝廷來說,這筆錢又算得了什麽呢?怎麽擠都能擠出來的。
唯一有些麻煩的就是重點中學,入學名額罷了,畢竟即便是漢族想要考進那些重點中學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若是大量的邊民進入重點中學,必然會擠占漢族的學生額度,這必然會招致整個境內漢族的不滿,但對此,張世昌也隻能先行這麽做了,其實剛占領大理國之後就應該這麽做,雙方應該平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放縱他們互相敵視,直到今天這樣的局麵,可以說眼下的一切,都是官府不作為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