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雙方在政見上本來就不一樣,徐安的政見一向比較激進,而徐寧的政見則是非常溫和的,在他看來,如今的宋朝所走的路並沒有錯,並不需要像王安石公在的時候那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改革雖然見效快,但是對於社會的傷害也同樣大,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情。
畢竟一個朝廷,或者一個政府,他能夠做的事情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當然能夠做好,可像王安石那樣,恨不得一年就把一百件事情都給辦了,國家又怎麽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的盡善盡美呢,其中更多的還是出差錯的比較多,但在王安石的時代,即便知道這樣的改革會有很大的影響可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因為那時的宋朝早已經是病入膏肓了,財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但是開支卻增長的更快,朝廷的收入根本無法追上超支的錢,而在古代,也沒有什麽國家貸款之類的說法,不像現在的美國,即便財政收入低於財政開支,可人家可以通過賣國債來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到現在還把這國債當做了商品在外麵賣,成為了美國金融帝國的一部分,這種能力一個農業國家是無法做到的。
如果財政收入無法增加,那麽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稅了,而中國曆史上有多少王朝是因為加稅而亡的,想必曆史書上也寫的很清楚了,明末的時候,崇禎皇帝為了解決闖王李自成以及遼東的金國,給整個中原征稅,征到了三十年之後,這遠遠超出了朝廷能夠承擔的能力,到最後身死國滅,其中老百姓活不下去當然是主要原因,而那時的宋朝便也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征收加稅,這就像是毒品一樣,隻要你開始征收多餘的稅收,那麽以後繼續碰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繼續往上加,這種事情無疑是會上癮的,因為這解決辦法非常的簡單,隻需要往上加稅就行了,直到老百姓吃不消開始起義,然後國家滅亡,一個新的國家誕生,這便是一個循環了。
而王安石則打破了這種循環,他的改革遵從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主旨,成功將宋朝從財政崩潰的邊緣中帶了出來,雖然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是他的改革無疑是富有成效的,之所以最後會失敗,就是因為步子太大,最後就牽扯到了太多的利益集團,導致改革失敗了,並且王安石自己也有錯,那就是他高估了宋朝的官僚體製,以為憑借這些官員就能做成什麽樣的大事,但事實證明他錯了,古代朝廷的官僚體製的辦事效率是非常慢的,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古代的官僚雖然是考試考出來的,但是那些底層公務員很多卻是世襲的,他們雖然有非常專業的能力,但是工作效率自然是很低的。
這就像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之間的區別一樣,在國有企業,你即便不工作也能照樣拿工資,如果你工作的比別人多,但拿到的其實也不會比別人多多少,而在私有企業,你必須得不停的工作,但是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這也是為什麽私有企業的工作效率相比起國有企業要多得多,就是因為有利益在其中驅動而已,如果沒有這份利益的推動,許多企業就像是當年的國企一樣,根本無法成為擁有超高效率的國際企業。
這一點在日本尤其明顯,當年的日本因為終身聘用製而強大,員工隻要進入到公司之中去,公司就會從開始工作到退休所有的一切都包辦了,在當年通過這種方式,日本的製造業開始空前強大,因為所有員工都知道自己的生活都將由公司承包了,自然就可以專心工作了。
但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這一套製度就開始出現問題了,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因為這套製度讓日本的製造業開始發達,但在現代社會,日本的重要產業已經從工業開始變成第三產業了,也就是文化產業、金融產業、旅遊產業、服務業以及科技產業,這些產業才是整個日本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也正是靠著這些產業,保持著發達國家的水平。
但這些第三產業,無一例外,大部分全部都是不太講究資曆的地方,這一點從中國每年跳槽人數行業比例也能夠知道在製造業,跳槽的人數是非常少的,而在這些第三產業,跳槽幾乎是所有員工都經曆過的事情,就是因為這個環境是一個不講資曆的環境,並且一般來說,年輕人往往要比年長的人更加能幹,就像打代碼的it員工一樣,一般都是越年輕的人越厲害,而往往四十歲以後還當it員工的人,這輩子大概也就這樣了。
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行業的更新換代實在是太快了,今天還在用ps修圖呢,明天就開始使用isv來修圖了,今天還在用c++打代碼呢,明天就用v+了,這就是時代的變遷,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單是看看我們手機上裝的app,基本上都是一兩周就需要更新,其更新速度可見一斑,所以很多年老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跟上這種更新速度的,隻有年輕人才能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然後再進行創造,這也是為什麽年輕人在這些行業要更加厲害的原因。
但在日本,這一點很難做到,首先跳槽就很難,在日本的大公司之間,你如果要跳槽,這相當於是背叛這樣嚴重的後果,這或許是武士道精神的傳承,這直接導致日本很多年輕人不敢跳槽,背負巨大的危機。
第二個就是大公司中間按資排輩的習慣和傳統根深蒂固,無論你的能力有多麽的強,也必須從頭開始做起,並且要按照年齡來提升工資待遇和福利,這種方式跟國企非常的相似,雖然能夠讓企業給人一種家的溫暖,但既然是自己的家,有些事情自然就不用計較了,這或許也是如今日本商業醜聞不斷的原因。
而宋朝的官僚機構,尤其是底層機構,跟國企裏的員工狀態幾乎是抱持著同等狀態的,用這樣的團隊去實現王安石的改革,自然是矛盾重重了,一件原本利民的事情,後來卻發展到害民的程度,這是徐安一直引以為鑒的。
相比起急匆匆的改革,他更加喜歡的還是溫和的改革,尤其是對於如今的宋朝來說,總的態勢並不需要朝廷進行什麽大刀闊斧的改革,隻需要沿著如今的道路繼續走下去,然後在一些邊邊角角上敲敲打打就可以了,在這個時候進行太過於顛覆的改革,對於這個國家隻有壞處,不會有任何的好處,這是徐寧所認定的。
而徐安則不同,在他看來,如今的宋朝雖然表麵上穩如泰山,發展的態勢也非常的不錯,可是在這個看似平穩的社會之下,動蕩卻掩埋再盛世繁華之下,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朝廷必須在危機爆發之前,率先將這些隱患給除去,而這就需要朝廷有很強大的預警能力,這就需要加強朝廷的權利,而如何讓權利集中,無疑讓皇帝擁有更多的權利是最為快捷的方法。
畢竟天下本就是皇帝的,若是讓他掌握大權,相比起宰相來說要容易的多,畢竟宰相就算再大,文臣們也依舊能夠牽製他,而皇帝的權利則可以隨心所欲,通過這強大的皇權,來改變如今的社會,這就是徐安的想法,無疑是非常激進的了,就比如說新大陸的政治製度這一件事情上,兩個人的意見便完全不同。
在徐寧看來,如今新大陸的製度雖然不是特別的完善,但絕對可以讓他繼續運行下去,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場很好的實驗,能夠借由這樣一個相對來說力量更加分散,人民生活更加自由的社會,來反映出入境宋朝本土的社會所遭遇到的困難,說不定便能夠從這另外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中找到靈感,所以在新大陸這件事情上,徐安是支持徐清的意見,保留如今新大陸的製度,等待觀察過後再做取舍的。
之所以那麽做,並不單單是徐清喜歡現代的民主製度,事實恰恰相反,在他的眼中,民主製度有著很大的問題,他隻是希望通過這兩種政治製度的對比,可以讓人類少走許多的彎路,人總是這樣,當你麵前隻有一條路的時候,如果出現了挫折就會鑽入深淵之中很難出去。
就像一戰之後的德國,在麵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侵略他國然後獲取財富,而美國和蘇聯則是紛紛開始了基礎建設的大踏步前進,當然德國也那麽做過,可是他卻做極端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前麵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德意誌若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唯有戰爭和屠殺這一條路可以走,其餘的道路皆是不通的。
而在這個時候,如果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這無疑會讓國家獲得新的轉機,比如說美國,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美國一項采取的都是小政府大市場的策略,對於市場基本不進行任何的幹預,而在羅斯福上任之後,他便開始大肆建設基礎設施,然後對銀行進行監管,強製國家給銀行貸款讓銀行不能破產,同時對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幹預,美國政府也正是從羅斯福時代,開始慢慢由一個小政府變成了大政府,這便是變通之道,通過這樣的變通,最終美國成功的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並沒有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剩下一方便是蘇聯了,在金融危機之中,蘇聯因為采取了社會主義製度,所以金融危機在它的身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自給自足的經濟讓蘇聯趁著這段時間奮力向前追趕,終於在二戰爆發之前,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這便是製度思考之後對於國家的利處。
這便是製度的作用,如果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製度,那麽在麵對一個製度性的矛盾問題時,你就會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而這個時候,有另外一種製度提供借鑒,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以說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並且在內心中,徐寧相比起宋朝本土的製度,也更加喜歡如今新大陸的製度。
在那裏,雖然城市之中的繁華程度遠遠不是宋朝本土的大城市可以比擬的,但是在那裏生活也確實非常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對於徐寧這種貴公子來說就是無拘無束的自由,在那裏他想要殺死誰隻是一句話的事情,如果他想要修建一個大的公園或者是官邸,也絕對可以輕鬆修起來,但對於底層民眾來說,這個時代的自由可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如今的新大陸官府的力量是非常弱的,日常治安基本上全部依靠各個鄉村、小鎮自己的能力去守衛,這些農村保鄉團最多也就保護保護自己的村子而已,各個城市道路之間卻經常有盜賊出沒,若是碰到一些強悍的盜賊,屠村之類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這種自由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是非常殘忍的,徐寧雖然在本土也擁有極大的權勢,可他即便要殺人,也得偷偷摸摸的進行,而不能光明正大的來,而在新大陸,擁有力量的人屠殺百姓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縱然徐寧喜歡新大陸的政策,可並不代表這種政策一定是好的,隻是站在他的角度,他覺得新大陸非常自由而已。
也正是因為如此,皇帝才會拿這件事情來炒作,若是百姓對於新大陸的政策沒有任何的反對聲音,趙昕也不敢拿這件事情出來說,畢竟官員站在他這邊的實在是太少了,他必須爭取到足夠的民心才能夠與百官進行對抗,而之所以選擇這件事情,就是因為新大陸的製度如今在民眾中間的感受是兩極分化的。
(本章完)
畢竟一個朝廷,或者一個政府,他能夠做的事情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當然能夠做好,可像王安石那樣,恨不得一年就把一百件事情都給辦了,國家又怎麽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的盡善盡美呢,其中更多的還是出差錯的比較多,但在王安石的時代,即便知道這樣的改革會有很大的影響可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因為那時的宋朝早已經是病入膏肓了,財政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但是開支卻增長的更快,朝廷的收入根本無法追上超支的錢,而在古代,也沒有什麽國家貸款之類的說法,不像現在的美國,即便財政收入低於財政開支,可人家可以通過賣國債來解決這個問題,甚至到現在還把這國債當做了商品在外麵賣,成為了美國金融帝國的一部分,這種能力一個農業國家是無法做到的。
如果財政收入無法增加,那麽唯一能做的就是加稅了,而中國曆史上有多少王朝是因為加稅而亡的,想必曆史書上也寫的很清楚了,明末的時候,崇禎皇帝為了解決闖王李自成以及遼東的金國,給整個中原征稅,征到了三十年之後,這遠遠超出了朝廷能夠承擔的能力,到最後身死國滅,其中老百姓活不下去當然是主要原因,而那時的宋朝便也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征收加稅,這就像是毒品一樣,隻要你開始征收多餘的稅收,那麽以後繼續碰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你就會繼續往上加,這種事情無疑是會上癮的,因為這解決辦法非常的簡單,隻需要往上加稅就行了,直到老百姓吃不消開始起義,然後國家滅亡,一個新的國家誕生,這便是一個循環了。
而王安石則打破了這種循環,他的改革遵從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主旨,成功將宋朝從財政崩潰的邊緣中帶了出來,雖然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但是他的改革無疑是富有成效的,之所以最後會失敗,就是因為步子太大,最後就牽扯到了太多的利益集團,導致改革失敗了,並且王安石自己也有錯,那就是他高估了宋朝的官僚體製,以為憑借這些官員就能做成什麽樣的大事,但事實證明他錯了,古代朝廷的官僚體製的辦事效率是非常慢的,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畢竟古代的官僚雖然是考試考出來的,但是那些底層公務員很多卻是世襲的,他們雖然有非常專業的能力,但是工作效率自然是很低的。
這就像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之間的區別一樣,在國有企業,你即便不工作也能照樣拿工資,如果你工作的比別人多,但拿到的其實也不會比別人多多少,而在私有企業,你必須得不停的工作,但是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這也是為什麽私有企業的工作效率相比起國有企業要多得多,就是因為有利益在其中驅動而已,如果沒有這份利益的推動,許多企業就像是當年的國企一樣,根本無法成為擁有超高效率的國際企業。
這一點在日本尤其明顯,當年的日本因為終身聘用製而強大,員工隻要進入到公司之中去,公司就會從開始工作到退休所有的一切都包辦了,在當年通過這種方式,日本的製造業開始空前強大,因為所有員工都知道自己的生活都將由公司承包了,自然就可以專心工作了。
但是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這一套製度就開始出現問題了,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因為這套製度讓日本的製造業開始發達,但在現代社會,日本的重要產業已經從工業開始變成第三產業了,也就是文化產業、金融產業、旅遊產業、服務業以及科技產業,這些產業才是整個日本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也正是靠著這些產業,保持著發達國家的水平。
但這些第三產業,無一例外,大部分全部都是不太講究資曆的地方,這一點從中國每年跳槽人數行業比例也能夠知道在製造業,跳槽的人數是非常少的,而在這些第三產業,跳槽幾乎是所有員工都經曆過的事情,就是因為這個環境是一個不講資曆的環境,並且一般來說,年輕人往往要比年長的人更加能幹,就像打代碼的it員工一樣,一般都是越年輕的人越厲害,而往往四十歲以後還當it員工的人,這輩子大概也就這樣了。
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行業的更新換代實在是太快了,今天還在用ps修圖呢,明天就開始使用isv來修圖了,今天還在用c++打代碼呢,明天就用v+了,這就是時代的變遷,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單是看看我們手機上裝的app,基本上都是一兩周就需要更新,其更新速度可見一斑,所以很多年老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跟上這種更新速度的,隻有年輕人才能不停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然後再進行創造,這也是為什麽年輕人在這些行業要更加厲害的原因。
但在日本,這一點很難做到,首先跳槽就很難,在日本的大公司之間,你如果要跳槽,這相當於是背叛這樣嚴重的後果,這或許是武士道精神的傳承,這直接導致日本很多年輕人不敢跳槽,背負巨大的危機。
第二個就是大公司中間按資排輩的習慣和傳統根深蒂固,無論你的能力有多麽的強,也必須從頭開始做起,並且要按照年齡來提升工資待遇和福利,這種方式跟國企非常的相似,雖然能夠讓企業給人一種家的溫暖,但既然是自己的家,有些事情自然就不用計較了,這或許也是如今日本商業醜聞不斷的原因。
而宋朝的官僚機構,尤其是底層機構,跟國企裏的員工狀態幾乎是抱持著同等狀態的,用這樣的團隊去實現王安石的改革,自然是矛盾重重了,一件原本利民的事情,後來卻發展到害民的程度,這是徐安一直引以為鑒的。
相比起急匆匆的改革,他更加喜歡的還是溫和的改革,尤其是對於如今的宋朝來說,總的態勢並不需要朝廷進行什麽大刀闊斧的改革,隻需要沿著如今的道路繼續走下去,然後在一些邊邊角角上敲敲打打就可以了,在這個時候進行太過於顛覆的改革,對於這個國家隻有壞處,不會有任何的好處,這是徐寧所認定的。
而徐安則不同,在他看來,如今的宋朝雖然表麵上穩如泰山,發展的態勢也非常的不錯,可是在這個看似平穩的社會之下,動蕩卻掩埋再盛世繁華之下,隨時都有可能爆發,而朝廷必須在危機爆發之前,率先將這些隱患給除去,而這就需要朝廷有很強大的預警能力,這就需要加強朝廷的權利,而如何讓權利集中,無疑讓皇帝擁有更多的權利是最為快捷的方法。
畢竟天下本就是皇帝的,若是讓他掌握大權,相比起宰相來說要容易的多,畢竟宰相就算再大,文臣們也依舊能夠牽製他,而皇帝的權利則可以隨心所欲,通過這強大的皇權,來改變如今的社會,這就是徐安的想法,無疑是非常激進的了,就比如說新大陸的政治製度這一件事情上,兩個人的意見便完全不同。
在徐寧看來,如今新大陸的製度雖然不是特別的完善,但絕對可以讓他繼續運行下去,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無疑是一場很好的實驗,能夠借由這樣一個相對來說力量更加分散,人民生活更加自由的社會,來反映出入境宋朝本土的社會所遭遇到的困難,說不定便能夠從這另外一種社會生活方式中找到靈感,所以在新大陸這件事情上,徐安是支持徐清的意見,保留如今新大陸的製度,等待觀察過後再做取舍的。
之所以那麽做,並不單單是徐清喜歡現代的民主製度,事實恰恰相反,在他的眼中,民主製度有著很大的問題,他隻是希望通過這兩種政治製度的對比,可以讓人類少走許多的彎路,人總是這樣,當你麵前隻有一條路的時候,如果出現了挫折就會鑽入深淵之中很難出去。
就像一戰之後的德國,在麵對金融危機的時候,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侵略他國然後獲取財富,而美國和蘇聯則是紛紛開始了基礎建設的大踏步前進,當然德國也那麽做過,可是他卻做極端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前麵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德意誌若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唯有戰爭和屠殺這一條路可以走,其餘的道路皆是不通的。
而在這個時候,如果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這無疑會讓國家獲得新的轉機,比如說美國,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美國一項采取的都是小政府大市場的策略,對於市場基本不進行任何的幹預,而在羅斯福上任之後,他便開始大肆建設基礎設施,然後對銀行進行監管,強製國家給銀行貸款讓銀行不能破產,同時對市場進行大規模的幹預,美國政府也正是從羅斯福時代,開始慢慢由一個小政府變成了大政府,這便是變通之道,通過這樣的變通,最終美國成功的走出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並沒有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剩下一方便是蘇聯了,在金融危機之中,蘇聯因為采取了社會主義製度,所以金融危機在它的身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自給自足的經濟讓蘇聯趁著這段時間奮力向前追趕,終於在二戰爆發之前,從一個農業國變成了一個工業國,這便是製度思考之後對於國家的利處。
這便是製度的作用,如果這個世界上隻有一種製度,那麽在麵對一個製度性的矛盾問題時,你就會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而這個時候,有另外一種製度提供借鑒,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可以說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並且在內心中,徐寧相比起宋朝本土的製度,也更加喜歡如今新大陸的製度。
在那裏,雖然城市之中的繁華程度遠遠不是宋朝本土的大城市可以比擬的,但是在那裏生活也確實非常的自由,當然,這種自由對於徐寧這種貴公子來說就是無拘無束的自由,在那裏他想要殺死誰隻是一句話的事情,如果他想要修建一個大的公園或者是官邸,也絕對可以輕鬆修起來,但對於底層民眾來說,這個時代的自由可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如今的新大陸官府的力量是非常弱的,日常治安基本上全部依靠各個鄉村、小鎮自己的能力去守衛,這些農村保鄉團最多也就保護保護自己的村子而已,各個城市道路之間卻經常有盜賊出沒,若是碰到一些強悍的盜賊,屠村之類的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這種自由對於底層民眾來說,是非常殘忍的,徐寧雖然在本土也擁有極大的權勢,可他即便要殺人,也得偷偷摸摸的進行,而不能光明正大的來,而在新大陸,擁有力量的人屠殺百姓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縱然徐寧喜歡新大陸的政策,可並不代表這種政策一定是好的,隻是站在他的角度,他覺得新大陸非常自由而已。
也正是因為如此,皇帝才會拿這件事情來炒作,若是百姓對於新大陸的政策沒有任何的反對聲音,趙昕也不敢拿這件事情出來說,畢竟官員站在他這邊的實在是太少了,他必須爭取到足夠的民心才能夠與百官進行對抗,而之所以選擇這件事情,就是因為新大陸的製度如今在民眾中間的感受是兩極分化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