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樣的進攻,徐清自然並不慌張,趙昕詢問百官對於新大陸的事宜,徐清早已經有所知曉,此時被百官挑出來,倒也沒有什麽意外的,而他也有應對之策,那就是采取拖延戰術,每當有官員詢問他的態度時,他就莫衷一是,顧左右而言他,反正一場朝會下來,徐清是既沒有否定新大陸的政策,也沒有同意新大陸如今的政策,算是保持了中立。
但整個朝堂之上卻是炸開了鍋,對於新大陸如今的製度擁護者紛紛開口斥責那些想要改變現狀的人,而那些想要恢複新大陸舊秩序的人則認為這些革新派是數典忘祖,叛逆之徒,兩方對罵,簡直堪比菜市場的大媽們為了一捆青菜吵架一般,但吵了兩個時辰,最終也是什麽都沒得到,徐清不鬆口,趙昕又不願意落人口實,雙方不說話,底下的人吵得再兇,也隻能是吵架而已。
再說了,趙昕也清楚,這隻不過是一次攤牌而已,如此重要的事情,斷然不可能通過一次朝議便解決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今天的這一番作為,隻是為了讓徐清知道,自己並不喜歡新大陸如今的製度,以及讓徐清知道,自己在朝廷之上並不是沒有擁躉,自己不是一個傀儡,相比起前一個目標,趙昕的後一個目標才更為重要一些。
自從進行了官製改革之後,趙昕雖然理智上非常讚同如今的改革,也覺得這樣做,更能保證宋朝的長治久安,但當時的他還沒有掌權,並沒有體會到權力的滋味到底是什麽樣的感覺,所以雖然在強大的士大夫階級麵前隻能妥協,倒也沒有什麽特別難受的感覺,畢竟那權力巔峰的味道都沒體驗過,又談何失去的痛苦呢?
但隨著年歲漸長,趙昕心中的雄心壯誌便慢慢開始膨脹開來,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真切的感受到權力被束縛的滋味,雖然整個天下所有人依舊非常敬重他,他們的天子,皇帝,甚至這種敬重要比以前更加來的真切,通過義務教育的普及,書本之中的尊皇思想被每一個孩子所接受,那種真切的熱愛,趙昕是感受的到的,可是作為一個皇帝所應有的權力,卻是這份尊重的代價。
他成為了一個不可以對政事做出決定的皇帝,對於這一點,隨著趙昕執政時間越來越長,便開始越來越不滿,他覺得現在的自己是已經有能力加入到參政議政的團體之中去的,而不是做一個橡皮圖章,僅僅簽一個字這麽簡單,而如今新大陸這件事情,便是趙昕的突破口。
他很清楚的明白,朝廷之中有大量的人對新大陸如今施行的政策並不滿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其製度的不滿意,至於其主要原因,則是那些民選上來的政客擠掉了他們的位置,若是把如今新大陸的政治製度恢複成本土的製度,那麽他們就可以去新大陸擔任官職,這一下就會給朝廷平添出數百個官位,這對於許多官僚來說,當然是一件值得激動的事情,沒有官位的可以借此獲得一份真正的官職,而已經擁有官職的人,也可以借此向著更高處攀爬,誰不想更上一層樓呢?
趙昕深刻的認識到百官們的想法,誰都想往上爬,那麽他也願意給他們這些官職,隻要他們能夠在這次行動中幫助自己,成功將徐清的意見改變,那麽百官將來對待自己的態度,必然不會再像現在這樣。
俗話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朝會之上,四十多個官員一起上奏,這確實讓許多人對於皇帝陛下在朝廷的勢力感到驚訝,要知道這樣的朝會,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夠參加的,而四品以上的京官,才不過三四百人而已,徐清經營朝廷五年的時間,在許多人的眼裏,早已經將這朝廷打造的如同鐵桶一般,根本就不可能卷起什麽大風浪,卻沒想到,這第一次反對就有那麽多人站出來,這些人可都是朝廷的棟梁之才,這一下許多猶豫的人心中自然會開始搖擺,這對於徐清的威望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徐清也很清楚的知道,這件事情背後授意的人,就是趙昕這位皇帝,為了保全與皇帝之間表麵上的關係,徐清也不能立刻將這些官員逐出朝廷,這樣一來,自然會在民間落下一個不能容人的惡名,說不定還會牽扯到皇帝,讓民間一位君臣不和,這是徐清不願意見到的,對於皇帝,他始終認為應該是一個精神領袖,若是明著反對他,必然會使君王的名聲下降,這對於宋朝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自古以來接受的教育都是皇帝至高至大,絕對正確,若是自己這個時候明麵上用逐出支持他的官員來表明自己的態度,無疑會讓學生們認知出現錯亂,畢竟徐清也很清楚自己在社會上的威望,絕對是不下於趙昕的,兩個宋朝最為頂尖的人撞在一起,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又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徐清並不想去觀察,所以開除這些人,無疑是不可能的。
這也讓許多投機的人紛紛有了想要賭一把的想法,當然,能夠爬到這議政殿的人,也沒有一個會是蠢笨的人,自然知道這個時候不能直接站出來表示支持,畢竟剛才不說,現在來說,這不就是表明自己就是來投機倒把的嗎,沒人會做這樣的事情,即便是要站在皇帝這一邊,可也沒有誰願意去真的得罪徐清,畢竟徐清不僅在民間的聲望太高了,而且在朝堂之上,凡是重要官職,全部都是徐清安排的,整個政事堂,除他之外的六位宰相,也都是徐清的同黨,有他們在,誰要得罪了徐清,現在或許不會出事,可以後呢?
隻要徐清真的想要報複,隻需要動一動手指,他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也隻有那些年輕人才會直接往徐清的身上撞,看看,徐清還沒有表態,其餘六位宰相便已經紛紛表態,對如今新大陸上的政策表示讚揚,並且還舉出了很多例子來證明這種製度該保存下來的原因。
歐陽修說,如今在新大陸上執行的製度,雖然有所缺損,但瑕不掩瑜,依舊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新大陸人口稀少,各個村落城市之間相互距離過於遙遠,若是采取集中治理的方式,必然會消耗朝廷大量的精力,且在治理上也不會有什麽明顯的提升,還不如讓新大陸就這麽繼續下去,等到人口充盈之時再改換製度才會好一點。
而包拯則說,新大陸現在的製度無疑是最為適合當地的製度,從治理效果來看,確實卓有成效,短短兩年的時間裏,不僅僅在人口上實現了大跨步的增長,並且每一個村落都開始慢慢在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數量在進行著自己的改革,這種改革十分微小,但是效果卻非常的好,根據毛戡鑒送來的資料,如今新大陸上的老百姓人均糧食收獲量相比起本土來說,都要多出百分之三十左右,這樣一個數據,不得不說是製度的優勢。
另外一位宰相此時開口也開口講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在這個時候去改變如今正在執行的製度並不是一件好事,即便要改,也應該慢慢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過本土的一場會議,來決定千裏之外一片大陸,數十萬人民的生活方式,這是不正確的,也是不道德的,從這個層麵開口,立時讓許多人都有些啞口無言,是啊,宋朝自詡文明古國,如果這個時候絲毫不顧忌地方上的意見,而隨便改動當地的生活習慣,這無疑是一件會招致非議的事情,這樣的理由,也確實很難爭辯。
宰相們的話,等於是給支持徐清的這一派奠定了基調,也讓以徐清為首的團體氣勢大振,對於皇權,人們的心中始終有著一股恐懼,畢竟那是壓在中國人身上上千年的威嚴,即便如今的皇權已經大不如前,可人們總還是慣性思維的害怕著那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起碼是在心中尊敬和敬畏著他的。
可這個時候,隨著爭辯開始進入到越來越激烈的狀態,許多官員迴過頭來,赫然發現自己心中因為爭吵而對皇帝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敬畏感,而是單純的把他當做了一個政客,這種思想的轉變是非常微妙的,但是你在心裏卻可以知道,自己心裏已然不在尊敬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此時的他在你的心裏,已然跟普通人沒什麽兩樣了。
當至尊不再謹守諾言,而是選擇親自參與凡間的俗事時,那麽他的神聖性便也消失到無影無蹤了,對於這一點,徐清是很清楚的,日本的天皇之所以能夠從這麽古老的時代存在到現在,就是因為他不掌權,不涉及到世俗事務,而中國的皇帝總是要輪換,就是因為中國的皇帝掌握著天下的大權,既然你要參與到世俗事務中來,自然也別指望別人把你當做高高在上的神,在別人的眼中,你也隻能變成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英國的國王也是如此,他們之所以可以代代相續,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是有神聖性的,他們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國王或者女王,更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以及精神領袖,而作為這樣一個的存在,就絕對不允許親手插入到世俗朝堂的爭議上,而應該是不偏不倚,沒有任何立場的做出判斷,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為了奪迴權力親自進入到權鬥之中。
因為你進入到權力這個圈子的時候,你的存在便會徹底威脅到這個圈子裏所有的人,共同的利益,或許有一部分人會因為你的重利而選擇跟隨你,可更多聰明的人卻會徹底跟你劃清界限,因為他們都很清楚的知道,趙昕之所以要那麽做,並不僅僅隻是簡單的想要改變新大陸的政治製度,如果隻是討厭這套政治製度想要改變他,便鬧出這麽大的風波,這隻能證明趙昕腦子不正常,而事實上,趙昕的腦子不但正常,還很聰明。
他之所以要這麽做,就是為了挫敗徐清在民間和朝堂之上的威望,從而尋找到可以重新掌權的機會,這才是趙昕的目的,隻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夠看出來這一點,這根本就不是什麽有關新大陸的爭議,其背後的鬥爭,就是君權和臣權之間的鬥爭而已,就這麽簡單。
聰明人自然能夠看到這一點,而隻要看到了這一點,即便他們心裏也同樣反對新大陸如今的政策,可是,他們的選擇卻隻有一種,那就是堅定的站在徐清這一邊,並且毫不猶豫的支持下去,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因為他們都屬於同一個階級,士族階級,通過為臣掌握國家權力,隻要趙昕獲得了成功,那麽他們就隻能迴到原本的狀態之下,這樣一來,便是整個臣子的權力受到了損害,這是所有有誌之士都不願意看到的。
畢竟徐清現在還活著,所以他才是宰相而已,可徐清總有死的那一天,或者等他老了,幹不動了,那個時候,他們這些人自然可以接班,那時如今徐清所擁有的權力便會到他們的手上,生殺予奪的大權,這是誰不想擁有的呢,可要是讓趙昕成功了,那麽以後即便成為了宰相又有什麽用,隻不過是皇帝隨時可以更換的傀儡而已,這樣的宰相根本無法實現控製全國的能力,而但凡有誌於丞相之位的人,又有誰願意放棄徐清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權力呢。
雖然徐清在朝堂之上樹敵頗多,但是給臣子們爭取了大量的權益這一點,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功勞,這也是所有大臣心知肚明的一點,而現在,皇帝親自下場想要奪權,除了一部分對於權力極為貪婪的家夥,又或者是有把握將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的家夥,還真的沒有人願意立刻投入到趙昕懷抱的,相反,投入到徐清懷抱的倒是有一大批,這些人都不希望臣子的權利被削弱,所以即便與徐清立場不同,此時也站在了徐清這一邊,開始聲援徐清。
(本章完)
但整個朝堂之上卻是炸開了鍋,對於新大陸如今的製度擁護者紛紛開口斥責那些想要改變現狀的人,而那些想要恢複新大陸舊秩序的人則認為這些革新派是數典忘祖,叛逆之徒,兩方對罵,簡直堪比菜市場的大媽們為了一捆青菜吵架一般,但吵了兩個時辰,最終也是什麽都沒得到,徐清不鬆口,趙昕又不願意落人口實,雙方不說話,底下的人吵得再兇,也隻能是吵架而已。
再說了,趙昕也清楚,這隻不過是一次攤牌而已,如此重要的事情,斷然不可能通過一次朝議便解決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己今天的這一番作為,隻是為了讓徐清知道,自己並不喜歡新大陸如今的製度,以及讓徐清知道,自己在朝廷之上並不是沒有擁躉,自己不是一個傀儡,相比起前一個目標,趙昕的後一個目標才更為重要一些。
自從進行了官製改革之後,趙昕雖然理智上非常讚同如今的改革,也覺得這樣做,更能保證宋朝的長治久安,但當時的他還沒有掌權,並沒有體會到權力的滋味到底是什麽樣的感覺,所以雖然在強大的士大夫階級麵前隻能妥協,倒也沒有什麽特別難受的感覺,畢竟那權力巔峰的味道都沒體驗過,又談何失去的痛苦呢?
但隨著年歲漸長,趙昕心中的雄心壯誌便慢慢開始膨脹開來,而與之對應的,則是真切的感受到權力被束縛的滋味,雖然整個天下所有人依舊非常敬重他,他們的天子,皇帝,甚至這種敬重要比以前更加來的真切,通過義務教育的普及,書本之中的尊皇思想被每一個孩子所接受,那種真切的熱愛,趙昕是感受的到的,可是作為一個皇帝所應有的權力,卻是這份尊重的代價。
他成為了一個不可以對政事做出決定的皇帝,對於這一點,隨著趙昕執政時間越來越長,便開始越來越不滿,他覺得現在的自己是已經有能力加入到參政議政的團體之中去的,而不是做一個橡皮圖章,僅僅簽一個字這麽簡單,而如今新大陸這件事情,便是趙昕的突破口。
他很清楚的明白,朝廷之中有大量的人對新大陸如今施行的政策並不滿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其製度的不滿意,至於其主要原因,則是那些民選上來的政客擠掉了他們的位置,若是把如今新大陸的政治製度恢複成本土的製度,那麽他們就可以去新大陸擔任官職,這一下就會給朝廷平添出數百個官位,這對於許多官僚來說,當然是一件值得激動的事情,沒有官位的可以借此獲得一份真正的官職,而已經擁有官職的人,也可以借此向著更高處攀爬,誰不想更上一層樓呢?
趙昕深刻的認識到百官們的想法,誰都想往上爬,那麽他也願意給他們這些官職,隻要他們能夠在這次行動中幫助自己,成功將徐清的意見改變,那麽百官將來對待自己的態度,必然不會再像現在這樣。
俗話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朝會之上,四十多個官員一起上奏,這確實讓許多人對於皇帝陛下在朝廷的勢力感到驚訝,要知道這樣的朝會,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員才能夠參加的,而四品以上的京官,才不過三四百人而已,徐清經營朝廷五年的時間,在許多人的眼裏,早已經將這朝廷打造的如同鐵桶一般,根本就不可能卷起什麽大風浪,卻沒想到,這第一次反對就有那麽多人站出來,這些人可都是朝廷的棟梁之才,這一下許多猶豫的人心中自然會開始搖擺,這對於徐清的威望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徐清也很清楚的知道,這件事情背後授意的人,就是趙昕這位皇帝,為了保全與皇帝之間表麵上的關係,徐清也不能立刻將這些官員逐出朝廷,這樣一來,自然會在民間落下一個不能容人的惡名,說不定還會牽扯到皇帝,讓民間一位君臣不和,這是徐清不願意見到的,對於皇帝,他始終認為應該是一個精神領袖,若是明著反對他,必然會使君王的名聲下降,這對於宋朝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對於孩子們來說,自古以來接受的教育都是皇帝至高至大,絕對正確,若是自己這個時候明麵上用逐出支持他的官員來表明自己的態度,無疑會讓學生們認知出現錯亂,畢竟徐清也很清楚自己在社會上的威望,絕對是不下於趙昕的,兩個宋朝最為頂尖的人撞在一起,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又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徐清並不想去觀察,所以開除這些人,無疑是不可能的。
這也讓許多投機的人紛紛有了想要賭一把的想法,當然,能夠爬到這議政殿的人,也沒有一個會是蠢笨的人,自然知道這個時候不能直接站出來表示支持,畢竟剛才不說,現在來說,這不就是表明自己就是來投機倒把的嗎,沒人會做這樣的事情,即便是要站在皇帝這一邊,可也沒有誰願意去真的得罪徐清,畢竟徐清不僅在民間的聲望太高了,而且在朝堂之上,凡是重要官職,全部都是徐清安排的,整個政事堂,除他之外的六位宰相,也都是徐清的同黨,有他們在,誰要得罪了徐清,現在或許不會出事,可以後呢?
隻要徐清真的想要報複,隻需要動一動手指,他們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也隻有那些年輕人才會直接往徐清的身上撞,看看,徐清還沒有表態,其餘六位宰相便已經紛紛表態,對如今新大陸上的政策表示讚揚,並且還舉出了很多例子來證明這種製度該保存下來的原因。
歐陽修說,如今在新大陸上執行的製度,雖然有所缺損,但瑕不掩瑜,依舊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尤其是新大陸人口稀少,各個村落城市之間相互距離過於遙遠,若是采取集中治理的方式,必然會消耗朝廷大量的精力,且在治理上也不會有什麽明顯的提升,還不如讓新大陸就這麽繼續下去,等到人口充盈之時再改換製度才會好一點。
而包拯則說,新大陸現在的製度無疑是最為適合當地的製度,從治理效果來看,確實卓有成效,短短兩年的時間裏,不僅僅在人口上實現了大跨步的增長,並且每一個村落都開始慢慢在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數量在進行著自己的改革,這種改革十分微小,但是效果卻非常的好,根據毛戡鑒送來的資料,如今新大陸上的老百姓人均糧食收獲量相比起本土來說,都要多出百分之三十左右,這樣一個數據,不得不說是製度的優勢。
另外一位宰相此時開口也開口講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在這個時候去改變如今正在執行的製度並不是一件好事,即便要改,也應該慢慢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通過本土的一場會議,來決定千裏之外一片大陸,數十萬人民的生活方式,這是不正確的,也是不道德的,從這個層麵開口,立時讓許多人都有些啞口無言,是啊,宋朝自詡文明古國,如果這個時候絲毫不顧忌地方上的意見,而隨便改動當地的生活習慣,這無疑是一件會招致非議的事情,這樣的理由,也確實很難爭辯。
宰相們的話,等於是給支持徐清的這一派奠定了基調,也讓以徐清為首的團體氣勢大振,對於皇權,人們的心中始終有著一股恐懼,畢竟那是壓在中國人身上上千年的威嚴,即便如今的皇權已經大不如前,可人們總還是慣性思維的害怕著那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起碼是在心中尊敬和敬畏著他的。
可這個時候,隨著爭辯開始進入到越來越激烈的狀態,許多官員迴過頭來,赫然發現自己心中因為爭吵而對皇帝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敬畏感,而是單純的把他當做了一個政客,這種思想的轉變是非常微妙的,但是你在心裏卻可以知道,自己心裏已然不在尊敬這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此時的他在你的心裏,已然跟普通人沒什麽兩樣了。
當至尊不再謹守諾言,而是選擇親自參與凡間的俗事時,那麽他的神聖性便也消失到無影無蹤了,對於這一點,徐清是很清楚的,日本的天皇之所以能夠從這麽古老的時代存在到現在,就是因為他不掌權,不涉及到世俗事務,而中國的皇帝總是要輪換,就是因為中國的皇帝掌握著天下的大權,既然你要參與到世俗事務中來,自然也別指望別人把你當做高高在上的神,在別人的眼中,你也隻能變成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英國的國王也是如此,他們之所以可以代代相續,就是因為他們身上是有神聖性的,他們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國王或者女王,更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以及精神領袖,而作為這樣一個的存在,就絕對不允許親手插入到世俗朝堂的爭議上,而應該是不偏不倚,沒有任何立場的做出判斷,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為了奪迴權力親自進入到權鬥之中。
因為你進入到權力這個圈子的時候,你的存在便會徹底威脅到這個圈子裏所有的人,共同的利益,或許有一部分人會因為你的重利而選擇跟隨你,可更多聰明的人卻會徹底跟你劃清界限,因為他們都很清楚的知道,趙昕之所以要那麽做,並不僅僅隻是簡單的想要改變新大陸的政治製度,如果隻是討厭這套政治製度想要改變他,便鬧出這麽大的風波,這隻能證明趙昕腦子不正常,而事實上,趙昕的腦子不但正常,還很聰明。
他之所以要這麽做,就是為了挫敗徐清在民間和朝堂之上的威望,從而尋找到可以重新掌權的機會,這才是趙昕的目的,隻要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夠看出來這一點,這根本就不是什麽有關新大陸的爭議,其背後的鬥爭,就是君權和臣權之間的鬥爭而已,就這麽簡單。
聰明人自然能夠看到這一點,而隻要看到了這一點,即便他們心裏也同樣反對新大陸如今的政策,可是,他們的選擇卻隻有一種,那就是堅定的站在徐清這一邊,並且毫不猶豫的支持下去,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因為他們都屬於同一個階級,士族階級,通過為臣掌握國家權力,隻要趙昕獲得了成功,那麽他們就隻能迴到原本的狀態之下,這樣一來,便是整個臣子的權力受到了損害,這是所有有誌之士都不願意看到的。
畢竟徐清現在還活著,所以他才是宰相而已,可徐清總有死的那一天,或者等他老了,幹不動了,那個時候,他們這些人自然可以接班,那時如今徐清所擁有的權力便會到他們的手上,生殺予奪的大權,這是誰不想擁有的呢,可要是讓趙昕成功了,那麽以後即便成為了宰相又有什麽用,隻不過是皇帝隨時可以更換的傀儡而已,這樣的宰相根本無法實現控製全國的能力,而但凡有誌於丞相之位的人,又有誰願意放棄徐清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權力呢。
雖然徐清在朝堂之上樹敵頗多,但是給臣子們爭取了大量的權益這一點,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功勞,這也是所有大臣心知肚明的一點,而現在,皇帝親自下場想要奪權,除了一部分對於權力極為貪婪的家夥,又或者是有把握將皇帝玩弄於鼓掌之間的家夥,還真的沒有人願意立刻投入到趙昕懷抱的,相反,投入到徐清懷抱的倒是有一大批,這些人都不希望臣子的權利被削弱,所以即便與徐清立場不同,此時也站在了徐清這一邊,開始聲援徐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