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樣劇烈的改革,士人以及官僚階層中的反對者自然不少,曆來改革變法,都會遭遇到打擊,對於這件事,徐清在此之前也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所以對於眾人的反對並沒有什麽太過驚訝的表現,這當然是他對於變法有著足夠強烈的信心,這才會施行的變法,而且改革官製不像是王安石的變法,需要對整個社會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改變,官製改革隻局限在當下的宋朝官場之上,所涉及的人數最多也不過數十萬人而已,除此之外的其他人甚至很難感受到其中的波濤洶湧。


    而這也是徐清在吸取了曆史上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之後下的決定,官製改革涉及範圍雖然小,可是影響範圍大啊,隻要能夠建立一個能夠聰明人更加方便執政的政府,那麽即便以後自己不再了,隻要這個政府繼續交到能做事的人手中,當然就能繼續發揮他的作用,而不像以前一樣,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若是遇到昏君,一個王朝就走向衰弱,這樣的曆史,徐清要盡力的避免,這也是徐清要改革官製的原因,隻要把權利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那麽到時候無論是變法還是反貪之類的工作,到將要容易很多,也不會受到太多的有關於皇權的打擊,可以說徐清的做法等於是把即將退網明清集權巔峰的中國政治向著秦漢的狀態推去,在那個時代宰相的權利是與皇帝的權利平起平坐的,這就讓有能力的人可以盡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華。


    當然,這樣也確實會遇到很大的問題,畢竟宰相是全國軍政的最高領導,誰要是成了宰相,那麽就離篡位不遠了,徐清雖然不會篡位,但這也不能保證後麵的人不會做這件事情,最開始的時候徐清想要不就幹脆定一部憲法,把宰相不能篡權的事情寫進去,可後來一想這也未免太過天真了一些,若是利益熏心之輩,別說是一張紙了,便是父母擋在了自己稱帝的道路之上,那逗得一腳踢開,何況是一張破紙了,中國因為中央皇權的集中,自古以來便是崇尚權力,不尊法度的,要想培養人民養成這個習慣,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徐清隻能過度一部分權利在皇帝手中,讓他掌握兵權,如此一來,即便宰相掌握著全國大政,可終究還是反不了天去。


    當然,有了軍權之後,皇帝的力量也幾近與無窮大了,像趙昕這樣的明君或許還好,可若是碰上了昏君那可就真的隻能自歎倒黴了,所以對於皇帝的軍權,徐清也定下了許多的規定,比如說皇帝隻擁有開戰和停戰的權利,不擁有具體規劃戰事的權利,這是為了讓皇帝不要瞎搗亂,自宋朝開國以來,武人的地位就十分低下,前線發生了任何事,將領都必須要聽從後方的文人們指揮,這也是為什麽宋朝總是打敗仗的原因,現在徐清就是要改變這個局麵,讓真正會打仗的人走到台前去,讓他們去指揮部隊,除此之外,軍隊所有的輜重都必須要由兵部來負責,這樣一來,也是限製皇帝窮兵黷武,一位增加軍隊數量,導致勞民傷財,如此一來,皇帝雖然掌握有巨大的兵權,可終究還需要與朝臣商議才能正式使用,也算是限製了昏君當朝之後,國家麵臨分崩離析的危機。


    這樣一套製度,放在趙昕麵前的時候,趙昕也猶豫了很久,此時距離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政府的時代已經過了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了,皇權至高無上的思想早已經根深蒂固了,雖然趙昕從小接受的教育也是現代化的教育,可若要讓他放棄自己的一部分權利過渡給朝廷,這也真的十分困難,曆代以來,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或者是俄羅斯,若想要讓人民獲得一部分權利,必須要經過十分慘重的抗爭才行,英國雖然看上去要平靜許多,可革命的烈度也是非常強的,法國和沙俄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如今徐清的改革並不是要皇帝做一個虛君皇帝,但是這對於趙昕來說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以前當皇帝,毫無掣肘,現在卻必須要與士大夫們商議,這對於趙昕來說自然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皇室成員們就更是如此了,若是趙昕答應了徐清改革官製的想法,那麽以後無論誰當皇帝,就必須要承認這一套辦法了,這對於許多有權利成為皇帝的宗室子弟來說,就是一件十分難以接受的事情了,所以反對的聲浪一下子就湧了出來。


    不過奇怪的是,皇室宗親的反對聲一起來,士林之中反對徐清改製的聲音立刻消失於無形,即便是保守派們也改換槍頭,不再對徐清這樣大範圍的改革方陣進行質疑,甚至在幾天的時間以內,便改換門庭,站在徐清的身邊大肆支持徐清的這套官製,希望朝廷可以尊重宰相的意見,改革官製,將政權讓位與賢德之士,與民謀福利。


    對於這樣突如其來的改變,別說是趙昕了,便是徐清也是措手不及,這些保守派曆來對於自己的政策便是褒貶不一,即便是那些已然獲得成功的政策,如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鐵路建設等計劃,這些人也是時常有諷刺,當然,天下間最不會得罵名的人就是不做事的,凡是做事,就必然會得罵名,對於這個道理,徐清自然清楚,所以對於他們罵自己,徐清也是早就習以為常了,俗話說得好,宰相肚裏能撐船,若是連這麽點不同意見都聽不進去,那自己也著實是太差勁了。


    不過從這些事情也能看得出來,這些文臣們對於自己的改革是很有意見的,尤其是在這次改革中提高了武人的待遇,這對於大多數文臣來說都是接受不了的事情,大宋以文臣立國,時至今日,已然是一百二十年的光景了,文臣站在武官的頭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現如今竟然要跟自己平起平坐,這讓他們怎麽受得了。


    對於這一點,徐清剛開始的時候也有所顧慮,他最大的希望是改革能夠通過,改革的最大目的便是集中權力到自己的手上,之所以要如此,原因是為了盡情施展才華,然後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加強大,為了這個目標放棄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對於徐清來說,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比如說議事廳的權利,徐清就放棄了,科舉製度徐清也依舊保留了,為的就是降低因為改革官製帶來的社會矛盾,以拖延改革的速度,所以本來徐清是打算繼續繼續維持現在的文武之道,讓文臣繼續淩駕在武官之上的。


    隻不過,徐清想息事寧人,可此一時彼一時也,隨著平叛大軍的逐漸擴大,將軍們雖然在政治上沒有獲得多大的權利,可是在經濟上,名望上的權利,卻日複一日的增大,原本當兵在眾人的眼中猶如殺豬販狗之輩,人人見而厭之,可隨著軍隊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征戰範圍,越來越多的土地納入到士兵們的手中,看著那些衣錦還鄉的士兵們,誰又不羨慕他們的財富呢?


    這樣一來,社會風氣便開始改變,人們對於參軍這件事情也就變得十分熱衷起來,而經過徐清的分封之後,這些將軍、軍官、士兵們紛紛掌握了自己的封地,擁有了自己的財政來源,雖然他們已然脫離了宋朝的正規軍係統,可因為徐清的命令,他們並沒有直接脫離宋朝的軍隊,在名義上他們還是宋朝的士兵,軍官,而此時的他們,擁有的財富盡管不能和宋朝朝廷相提並論,可也絕對不會太差了。


    尤其是隨著二十多萬的軍人成為各個殖民地的領主和爵爺,那些想要到這些地方去經商的人就必須要和這些軍閥們打交道,如此一來他們在經濟上的權利自然會影響到國內,到徐清要改革的時候,軍隊在經濟上和文化上還有社會地位上,相比起以前已然是提高了好幾倍了,此時見徐清要改製,自然紛紛通過狄青這位樞密使把消息傳遞到了徐清的耳朵中,其中自然不乏一些誅心之言,比如說不配合改製之類的消息,或者說若不提升武官待遇,那麽就要延緩征伐的腳步。


    這些話自然讓徐清需要著重的思考這些將軍們的意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作為宰相,徐清當然不能隻顧著文臣們的想法,而不顧及武官們的想法,尤其是在這個時候,宋朝是極為需要獲得軍隊的支持的,唯有獲得了軍隊的支持,才能讓徐清在改革過程中,針對那些不願意聽從中央安排的官吏們心有戚戚然,所以最後徐清在權衡利弊之後,同意了軍隊的意見,在這次官製改革中,將武官係統硬生生提高了一個階級,讓他們在朝堂之上可以享受更大的政治權利,比如說獨自指揮作戰的權利、向皇帝上書的品級從三品降到五品,同時地方上的將軍其權利將會於通判相提並論,僅僅低於當地的縣令或者是知州。


    這可以說是給了軍隊極大的權利了,原本在宋朝,地方上的廂軍是必須聽命於當地的縣令和知州的,興修水利的時候充作苦工,衙門破舊要修的時候當起磚瓦匠,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現在經過徐清的改革之後,軍隊以後就隻負責作戰,平日裏不承擔任何徭役的工作,這些工作都將有當地的衙門雇傭別人來做,錢則從地稅中出,如此一來,地方廂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其地位自然也得以高升了,在這個過程中,徐清的改革自然獲得了軍隊的強烈支持,一百二十年的時間,武人的地位是一變再變,每一次都比以前來的更低,朝廷是隻給他們這些武官發錢,卻不給他們任何的政治地位,甚至軍隊的安排,還要用無數的關隘來卡住他們,以防止他們專權,最後專權是專不了了,可打仗也是根本不行,現在徐清放權給他們,還把他們想要的名譽全部給了他們,自然是死心塌地的支持起徐清來,可這樣一來,自然就得罪了文官集團們。


    在他們看來,隻有東華門唱名的才叫能被稱為男子漢大丈夫,這些當兵的野蠻人簡直就是有辱士人風範,現在竟然要跟他們平起平坐,這在他們看來簡直是奇恥大辱的事情,自然是嚴格反對,這也是為什麽徐清最開始不願意提高軍隊地位的原因,這些文臣,簡直是世界上最死要麵子的一群人,俗話說就是b事多,徐清對他們也沒辦法,畢竟治理國家還是需要依靠這些人,若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去幹,那也隻能像諸葛亮一樣被活活累死了,所以徐清隻能讓著他們,若不是軍隊們逼著,徐清是怎麽也不會得罪他們的。


    可現在這群素來清高的士大夫們竟然一反之前的反對浪潮,統統站起來支持起自己的論調來,這實在是讓徐清很是意外,難不成這些大爺們突然之間都轉了性,變成新黨了?這不可能啊,自己做了那麽多的事情,不算自誇,也算是把國家治理的不錯吧,可也沒見他們誇自己一句啊,這個時候怎麽會因為改革官製就誇起自己了呢?這實在是讓徐清想不通,直到有一天司馬光和王安石來到了自己的家,因為司馬光是保守派中如今最為傑出的一個,而王安石則是改革派中最為傑出的一個,所以徐清在經過歐陽修的引薦之後,便也經常召見他們兩個談話。


    這兩位可以說都是宋朝非常傑出的人才,終宋一朝,也是極為稀少的人中龍鳳,尤其是王安石,他所主持的熙寧變法可謂是中國曆史上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他,徐清也是非常敬重的,所以徐清便把自己的疑問問了出來,最後王安石和司馬光,倒是給了自己一個答案。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