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麵對遼國如此破釜沉舟的態勢,宋朝君臣原本十分堅定的開戰決心也不由得動搖了起來,無疑所有人都低估了遼國的作戰能力以及誤估了遼帝國的統治基礎,動員兩百萬的軍隊上前線,這對於古代王朝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盡管其中雜碎多於精銳,可即便如此,這也遠遠超出了宋朝君臣們的設想。
原本在他們的構想中,遼國迫於四方的壓力必然會對宋國退步,到時候自己完全可以憑借戰場上的優勢讓遼國直接將煙雲十六州的一部分土地退還給自己,而對於兵力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失,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可是到現在為止,為了應對遼國在宋朝邊境上的大舉進攻,宋朝不得不將許多百姓也開始武裝起來,以此防衛整個邊境,其數量之大,已從原本的百萬之眾,擴張到了現在的一百五十萬左右,這單單隻是前線部隊而已,為了給這些軍隊充足的食物,沿運河兩岸無數的造船廠不停的製造著新的船隻以運送不斷擴大的物資需求,到現在為止,宋朝的國庫早已經是損失殆盡,空的老鼠都能在裏麵亂鑽了。
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情況,戰爭打到這個地步,不少人都開始發起了唿籲停戰的行動,尤其是在民間,不少人深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征召入伍的對象,紛紛開始聯名上書,還有的則直接將聯名信投遞到了不少支持他們的報館之中刊登了出來,這一下子,原本隻停留在河北地區的陳抗活動一下子蔓延到了整個天下,一時之間,徐清、範仲淹等朝堂重臣的壓力猛然倍增,所有人一上朝,基本都如同後世的國寶大熊貓一般,黑著兩個眼眶,全然一副被掏空的樣子。
“豈弟,當初你創造報紙之時,可曾想過會有此等結局?”
範仲淹看著徐清一臉苦笑的說道,幾個月前報紙剛剛大行與天下之時,範仲淹也不由得參了一腳,當然,他之所以會進入報紙行業中來,倒並不是為了錢,畢竟以他副宰相的身份來看,他怎麽也不會到缺錢要靠做生意來彌補,他之所以會創建報紙,完全是為了給那些報考無門的落魄士子們找到一點活幹,用他們的文章來換點錢,算是接濟他們了。
不過隨著範仲淹報紙的發行,在文學水平的欣賞上,自然是無出其右的,所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隨著四期報刊的刊印,許多比較高級的文人士子們紛紛開始放棄了徐清自己出版的《韻社》,而是改讀起了範仲淹出版的《文社》一時之間倒也是賺了不少錢,範仲淹便拿著這些錢給了作者們一大筆的稿費,至於剩下來的錢,還自己搞了一個文學獎出來,一年一評,隻要能夠拿到文學獎的前三名,便能成為《文社》的簽約作者,並且獲得一大筆的獎金。
範仲淹之所以這麽幹,本意是想要培養一些會寫文章的人才能夠安安靜靜的寫文章,可他這樣的做法卻瞬間讓許多其他報社的優秀作者們開始改換門庭,這直接導致其他報社的品質開始飛快下降,而範仲淹的報社盈利開始快速提升,畢竟誰都喜歡看好故事好文采,而範仲淹的報紙既有文人騷客喜歡看的東西,也有普羅大眾喜歡的玩意兒,自然就受到十分巨大的歡迎了。
這一件事當時在整個汴京都傳為美談,甚至讓徐清都佩服不已,給文學作品專門開設獎項這種事情,他自己都從來沒想過,而千年之前的範仲淹卻自己想了出來,不得不說文豪就是文豪,隻要給他點靈感,便能創造出徐清也意想不到的東西出來,後來徐清等人也紛風創建了自己報社的文學獎,這才讓不少的作者開始迴流,報社的成績也才穩定了下來,而經過這一次的調整,也讓作者與報社之間的利益分配發生了變化,報社從原本的絕對強勢方變成了甲方和乙方之間的關係,雖然仍舊占有一定的優勢,可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對作者們予取予奪了。
而不少的作者也因為自己出色的能力,從原本給一家報社工作開始發展到給好幾家報社提供文章,到最後甚至有些作者直接用自己的錢去出書,反響也甚好,一時之間,報紙的功效和利潤開始被大眾廣為接受,可誰曾想到,隻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原本給他們這些士大夫帶來無數利潤的報紙卻轉眼間成了那些士子們討伐自己的工具了,徐清想到這裏也不由得苦笑起來。
當時將報紙帶到宋朝的時候,徐清雖然也想過這些報紙會不會成為反動派的利用工具,可是當時因為報紙業實在是超出了徐清預計的紅火,並且這些紅火都是由類似故事、文章、策論、八卦之類的報紙所帶起來的,並沒有什麽民生、事件之類的報紙,所以當時徐清也沒放在心上,對此也沒有什麽專門的法律來管理這突如其來出現在世界上的上百中報紙,這一下突然之間被這些底層士子用報紙給將了一軍,徐清的心裏自然很是不好受。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體會到,什麽叫做一人一口唾沫能淹死人的感覺。
萬民匯聚的壓力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有些大,而那些原本被他們壓製的死死的士紳們,此時也仿佛是聞到了腥味兒的鯊魚一般,不停的攪動著地方上的風雲,此時正是秋季,萬物豐收的季節,本應該借著這段時間來補充國庫以此來支付軍費,可這些可惡的劣紳卻仗著自己在本地的力量,拒絕向衙門支付自己應該支付的稅款,還將糧食以人工稀少,收割速度慢為理由遲遲不上繳,這種無賴的做法讓整個中央朝堂的人都恨不得把這些人抓起來淩遲處死,可是實際情況卻讓他們不能那麽做,這種感覺簡直是********。
“陛下,臣早就說過,不應該這麽快讓鄉人進入縣城謀生,以免引起鄉紳不滿,可某些人就是不聽微臣之言,以為自己手掌大權,可以予取予奪,看看,現在變成這個樣子,這接下來的仗,該怎麽打啊?”朝議之時,一旁一個官員大聲的說道,很明顯,這番話就是用來譏諷徐清的。
他一說完,不少人也紛紛站出來附議,徐清轉過頭來向著後麵看去,發現這些人幾乎都是一些年輕人,三十多歲,官階也在五六品之間,其中還有幾個徐清認識,大多都是原本保守派的人,這幾個人大多出生於本地的大家族之中,從小錦衣玉食,長相上也比周遭沉默的年輕官員要瀟灑了許多,看上去也年輕了許多,頓時知道他們這番話是早有預謀的,不過久居官場之上,徐清早已經是個老油條了,這樣的話自然不會對他有什麽威脅,他很是嚴肅的站了出來,向著趙禎行了一禮之後,便轉過身對著這幾個跟他歲數差不多,可地位卻有天壤之別的後生說道:
“嗬嗬,後進晚輩,此乃朝堂之上,天子禦前,如此大聲說話,口含譏諷,是在藐視天子麽?”
徐清的這句話頓時讓那開口說話為首之人的囂張氣焰消失了不少,麵對皇帝,他剛才確實是太得意忘形了,不過雖然氣勢收斂了不少,可是此人卻依舊很是囂張,顯然在他看來,通過這件事情,是能夠搬倒徐清的,而搬倒徐清的人,自己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那一個,宋朝的官僚體製,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個尖子塔,越上麵人便越少,一個蘿卜一個坑,若是徐清他們不退出,下麵的人便也上不去,而在這位年輕人看來,他顯然是能夠上去的那個。
至於他為什麽會有那麽強定的意念,徐清就不知道了,或許是因為兩個人歲數差不多,而徐清則已經位居副宰相,太子少師的地位了,而他還是一個六品諫官所以才會對徐清產生這麽龐大的嫉妒之情也猶未可知,不過他顯然用錯了地方,這也是富貴家庭出來的官僚經常會犯的錯誤,還沒等他開口反駁,徐清便說道:
“至於你剛才所提出的問題,我現在就可以迴答你,慶曆新政並非我一人之所求,乃是天下萬民之所求,我等所做之事,也是順應天下之為罷了,也正因為如此,新政以來,天下萬民才會愈發擁戴陛下,此非天賜之,實乃奮進所得。
而那些土豪劣紳,霸占土地,拒絕朝廷調令,乃是題中應有之意罷了,無論我等給不給他們勞工,這隻是一個借口而已,割麥子的人到了,還可以說麥田裏有蟲災,蟲災不行還可以說有一片農地被燒毀了,想要找一個借口還不容易麽,這位大人,我想你應該很清楚吧。”
“哼,徐大人,汝所說之事,下官一概不知,吾家自古以來便是詩書傳家,從未做過偷雞摸狗之事,還請大人不要妄自猜度,再言,無論大人說的對也罷,錯也罷,現如今國庫空虛,無錢打仗,而前線兵事也是連綿不斷,現在該做的,不是去追究誰的責任,而是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大人貴為三司使,難道就沒有辦法,隻能糾我等下官的錯麽?依下官之見,還不如早早與遼國停戰,休養生息來得好。”
“本官自然不會像大人一樣隻會責難而不會攻殲,試問這位大人,此時若是向遼國求和,遼國會答應麽?兩百萬的軍隊,我等用航運尚且力不能支,遼國境內所運物資皆有勞夫完成,其難度,十倍與我朝,所損耗必然也是十倍以上。
如此重大的損失,豈是區區一個和平便能解決的,若是遼國真的答應了我等的求和,必然會讓其國內引發暴動,到時候生靈塗炭之景,難道遼國君臣就想不到麽?他們唯一拯救自己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打敗我們,然後將遼國的損失放到我們宋朝的頭上,讓我們來償還他們所需要支付的財產,隻有如此,他們才能安然度過這一切。而你覺得,我們應該答應這一切是嗎?”
徐清看著那官員笑著說道,心裏卻在想這些人未免也太過於囂張了,此時戰爭勝敗,已然不是一姓之尊榮,而是事關整個天下的未來,在這個時候,竟然還想用這種話來逼迫皇帝搞停戰,這簡直就是想要再一次重蹈五胡亂華之覆轍。
“那依大人之見,我等該如何應對,繼續開戰,然後向百姓征稅麽?”那官員被徐清那麽一說,頓時麵紅耳赤起來,旁邊原本支持他的人也紛紛有些猶豫起來,他們本來都是仗著家裏有錢,所以在到汴京之後便紛紛流連於煙花巷中,自然而然便碰到了,幾番交談下來,對於自己的鬱鬱不得誌便也是頗有相互同心之意,一來二去的,自然就成了好朋友,論起家庭背景來,自然是數一數二,可在才能上,卻是非常的普通,並且還很桀驁,一遇到像徐清這樣的實幹家,頓時像是被紮破的牛皮一般,有些氣餒了下來,唯有這首先開口的人抹不下麵子,繼續開口說道,家中與其家族有所聯係的人不由紛紛低下頭去,一副不認識他的表情。
徐清則開口說道:“自然呢不能向百姓征稅,農業新政伊始,若是此時加稅,必然會讓百姓懷疑朝廷新政的目的,無異於是作繭自縛,更何況我朝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我等想要錢,除了農業上收稅之外,還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調劑金錢,以便作戰之用。”
“徐大人,是想要向銀行借款麽?“這話並不是那年輕官員所說,而是包拯開口說道,徐清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大宋銀行之中,現今存款已有三億貫左右,我等借款四五千萬貫並不會有什麽大礙,這樣一來,既不用增加農稅,又可以繼續跟遼國打下去,何樂而不為呢?“
(本章完)
原本在他們的構想中,遼國迫於四方的壓力必然會對宋國退步,到時候自己完全可以憑借戰場上的優勢讓遼國直接將煙雲十六州的一部分土地退還給自己,而對於兵力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失,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可是到現在為止,為了應對遼國在宋朝邊境上的大舉進攻,宋朝不得不將許多百姓也開始武裝起來,以此防衛整個邊境,其數量之大,已從原本的百萬之眾,擴張到了現在的一百五十萬左右,這單單隻是前線部隊而已,為了給這些軍隊充足的食物,沿運河兩岸無數的造船廠不停的製造著新的船隻以運送不斷擴大的物資需求,到現在為止,宋朝的國庫早已經是損失殆盡,空的老鼠都能在裏麵亂鑽了。
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情況,戰爭打到這個地步,不少人都開始發起了唿籲停戰的行動,尤其是在民間,不少人深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被征召入伍的對象,紛紛開始聯名上書,還有的則直接將聯名信投遞到了不少支持他們的報館之中刊登了出來,這一下子,原本隻停留在河北地區的陳抗活動一下子蔓延到了整個天下,一時之間,徐清、範仲淹等朝堂重臣的壓力猛然倍增,所有人一上朝,基本都如同後世的國寶大熊貓一般,黑著兩個眼眶,全然一副被掏空的樣子。
“豈弟,當初你創造報紙之時,可曾想過會有此等結局?”
範仲淹看著徐清一臉苦笑的說道,幾個月前報紙剛剛大行與天下之時,範仲淹也不由得參了一腳,當然,他之所以會進入報紙行業中來,倒並不是為了錢,畢竟以他副宰相的身份來看,他怎麽也不會到缺錢要靠做生意來彌補,他之所以會創建報紙,完全是為了給那些報考無門的落魄士子們找到一點活幹,用他們的文章來換點錢,算是接濟他們了。
不過隨著範仲淹報紙的發行,在文學水平的欣賞上,自然是無出其右的,所以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隨著四期報刊的刊印,許多比較高級的文人士子們紛紛開始放棄了徐清自己出版的《韻社》,而是改讀起了範仲淹出版的《文社》一時之間倒也是賺了不少錢,範仲淹便拿著這些錢給了作者們一大筆的稿費,至於剩下來的錢,還自己搞了一個文學獎出來,一年一評,隻要能夠拿到文學獎的前三名,便能成為《文社》的簽約作者,並且獲得一大筆的獎金。
範仲淹之所以這麽幹,本意是想要培養一些會寫文章的人才能夠安安靜靜的寫文章,可他這樣的做法卻瞬間讓許多其他報社的優秀作者們開始改換門庭,這直接導致其他報社的品質開始飛快下降,而範仲淹的報社盈利開始快速提升,畢竟誰都喜歡看好故事好文采,而範仲淹的報紙既有文人騷客喜歡看的東西,也有普羅大眾喜歡的玩意兒,自然就受到十分巨大的歡迎了。
這一件事當時在整個汴京都傳為美談,甚至讓徐清都佩服不已,給文學作品專門開設獎項這種事情,他自己都從來沒想過,而千年之前的範仲淹卻自己想了出來,不得不說文豪就是文豪,隻要給他點靈感,便能創造出徐清也意想不到的東西出來,後來徐清等人也紛風創建了自己報社的文學獎,這才讓不少的作者開始迴流,報社的成績也才穩定了下來,而經過這一次的調整,也讓作者與報社之間的利益分配發生了變化,報社從原本的絕對強勢方變成了甲方和乙方之間的關係,雖然仍舊占有一定的優勢,可已經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對作者們予取予奪了。
而不少的作者也因為自己出色的能力,從原本給一家報社工作開始發展到給好幾家報社提供文章,到最後甚至有些作者直接用自己的錢去出書,反響也甚好,一時之間,報紙的功效和利潤開始被大眾廣為接受,可誰曾想到,隻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原本給他們這些士大夫帶來無數利潤的報紙卻轉眼間成了那些士子們討伐自己的工具了,徐清想到這裏也不由得苦笑起來。
當時將報紙帶到宋朝的時候,徐清雖然也想過這些報紙會不會成為反動派的利用工具,可是當時因為報紙業實在是超出了徐清預計的紅火,並且這些紅火都是由類似故事、文章、策論、八卦之類的報紙所帶起來的,並沒有什麽民生、事件之類的報紙,所以當時徐清也沒放在心上,對此也沒有什麽專門的法律來管理這突如其來出現在世界上的上百中報紙,這一下突然之間被這些底層士子用報紙給將了一軍,徐清的心裏自然很是不好受。
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體會到,什麽叫做一人一口唾沫能淹死人的感覺。
萬民匯聚的壓力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有些大,而那些原本被他們壓製的死死的士紳們,此時也仿佛是聞到了腥味兒的鯊魚一般,不停的攪動著地方上的風雲,此時正是秋季,萬物豐收的季節,本應該借著這段時間來補充國庫以此來支付軍費,可這些可惡的劣紳卻仗著自己在本地的力量,拒絕向衙門支付自己應該支付的稅款,還將糧食以人工稀少,收割速度慢為理由遲遲不上繳,這種無賴的做法讓整個中央朝堂的人都恨不得把這些人抓起來淩遲處死,可是實際情況卻讓他們不能那麽做,這種感覺簡直是********。
“陛下,臣早就說過,不應該這麽快讓鄉人進入縣城謀生,以免引起鄉紳不滿,可某些人就是不聽微臣之言,以為自己手掌大權,可以予取予奪,看看,現在變成這個樣子,這接下來的仗,該怎麽打啊?”朝議之時,一旁一個官員大聲的說道,很明顯,這番話就是用來譏諷徐清的。
他一說完,不少人也紛紛站出來附議,徐清轉過頭來向著後麵看去,發現這些人幾乎都是一些年輕人,三十多歲,官階也在五六品之間,其中還有幾個徐清認識,大多都是原本保守派的人,這幾個人大多出生於本地的大家族之中,從小錦衣玉食,長相上也比周遭沉默的年輕官員要瀟灑了許多,看上去也年輕了許多,頓時知道他們這番話是早有預謀的,不過久居官場之上,徐清早已經是個老油條了,這樣的話自然不會對他有什麽威脅,他很是嚴肅的站了出來,向著趙禎行了一禮之後,便轉過身對著這幾個跟他歲數差不多,可地位卻有天壤之別的後生說道:
“嗬嗬,後進晚輩,此乃朝堂之上,天子禦前,如此大聲說話,口含譏諷,是在藐視天子麽?”
徐清的這句話頓時讓那開口說話為首之人的囂張氣焰消失了不少,麵對皇帝,他剛才確實是太得意忘形了,不過雖然氣勢收斂了不少,可是此人卻依舊很是囂張,顯然在他看來,通過這件事情,是能夠搬倒徐清的,而搬倒徐清的人,自己無疑是最為重要的那一個,宋朝的官僚體製,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個尖子塔,越上麵人便越少,一個蘿卜一個坑,若是徐清他們不退出,下麵的人便也上不去,而在這位年輕人看來,他顯然是能夠上去的那個。
至於他為什麽會有那麽強定的意念,徐清就不知道了,或許是因為兩個人歲數差不多,而徐清則已經位居副宰相,太子少師的地位了,而他還是一個六品諫官所以才會對徐清產生這麽龐大的嫉妒之情也猶未可知,不過他顯然用錯了地方,這也是富貴家庭出來的官僚經常會犯的錯誤,還沒等他開口反駁,徐清便說道:
“至於你剛才所提出的問題,我現在就可以迴答你,慶曆新政並非我一人之所求,乃是天下萬民之所求,我等所做之事,也是順應天下之為罷了,也正因為如此,新政以來,天下萬民才會愈發擁戴陛下,此非天賜之,實乃奮進所得。
而那些土豪劣紳,霸占土地,拒絕朝廷調令,乃是題中應有之意罷了,無論我等給不給他們勞工,這隻是一個借口而已,割麥子的人到了,還可以說麥田裏有蟲災,蟲災不行還可以說有一片農地被燒毀了,想要找一個借口還不容易麽,這位大人,我想你應該很清楚吧。”
“哼,徐大人,汝所說之事,下官一概不知,吾家自古以來便是詩書傳家,從未做過偷雞摸狗之事,還請大人不要妄自猜度,再言,無論大人說的對也罷,錯也罷,現如今國庫空虛,無錢打仗,而前線兵事也是連綿不斷,現在該做的,不是去追究誰的責任,而是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大人貴為三司使,難道就沒有辦法,隻能糾我等下官的錯麽?依下官之見,還不如早早與遼國停戰,休養生息來得好。”
“本官自然不會像大人一樣隻會責難而不會攻殲,試問這位大人,此時若是向遼國求和,遼國會答應麽?兩百萬的軍隊,我等用航運尚且力不能支,遼國境內所運物資皆有勞夫完成,其難度,十倍與我朝,所損耗必然也是十倍以上。
如此重大的損失,豈是區區一個和平便能解決的,若是遼國真的答應了我等的求和,必然會讓其國內引發暴動,到時候生靈塗炭之景,難道遼國君臣就想不到麽?他們唯一拯救自己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打敗我們,然後將遼國的損失放到我們宋朝的頭上,讓我們來償還他們所需要支付的財產,隻有如此,他們才能安然度過這一切。而你覺得,我們應該答應這一切是嗎?”
徐清看著那官員笑著說道,心裏卻在想這些人未免也太過於囂張了,此時戰爭勝敗,已然不是一姓之尊榮,而是事關整個天下的未來,在這個時候,竟然還想用這種話來逼迫皇帝搞停戰,這簡直就是想要再一次重蹈五胡亂華之覆轍。
“那依大人之見,我等該如何應對,繼續開戰,然後向百姓征稅麽?”那官員被徐清那麽一說,頓時麵紅耳赤起來,旁邊原本支持他的人也紛紛有些猶豫起來,他們本來都是仗著家裏有錢,所以在到汴京之後便紛紛流連於煙花巷中,自然而然便碰到了,幾番交談下來,對於自己的鬱鬱不得誌便也是頗有相互同心之意,一來二去的,自然就成了好朋友,論起家庭背景來,自然是數一數二,可在才能上,卻是非常的普通,並且還很桀驁,一遇到像徐清這樣的實幹家,頓時像是被紮破的牛皮一般,有些氣餒了下來,唯有這首先開口的人抹不下麵子,繼續開口說道,家中與其家族有所聯係的人不由紛紛低下頭去,一副不認識他的表情。
徐清則開口說道:“自然呢不能向百姓征稅,農業新政伊始,若是此時加稅,必然會讓百姓懷疑朝廷新政的目的,無異於是作繭自縛,更何況我朝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我等想要錢,除了農業上收稅之外,還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調劑金錢,以便作戰之用。”
“徐大人,是想要向銀行借款麽?“這話並不是那年輕官員所說,而是包拯開口說道,徐清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大宋銀行之中,現今存款已有三億貫左右,我等借款四五千萬貫並不會有什麽大礙,這樣一來,既不用增加農稅,又可以繼續跟遼國打下去,何樂而不為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