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徐清得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整個汴京已經是鬧得不可開交了,那些宗親大臣深怕範仲淹等人把他們的榮華富貴變成昨日黃花,所以紛紛聯合起來談何範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整個原本還算和諧的朝堂因為新政頓時分裂成了兩個派閥,其中一派以範仲淹等人為首,主要匯聚貧寒士子,是為改革派,而另一派則以宗親、將軍,還有地方士族為主,他們主張廢除新政,是為保守派。


    兩派一經誕生,便找到了各自龐大的擁躉,每每在朝堂之上,隻要範仲淹等人提出一法,另外一派就不惜一切代價反對,從曆史到傳統,從法理到人情,幾天下來,範仲淹等人疲於應付,根本就應付不過來,而範仲淹等人雖然有經世之學,為人上卻不會變通,一經僵持,便往往也不願意詭辯,隻得再迴去修改,可新政既然是以新為主,那又怎麽可能有例可循呢?


    所以連續一個月的時間,範仲淹等慶曆大臣是一道指令也發不出去,每天幹的事情就是上朝然後打嘴仗,除此之外是什麽都幹不成,而因為中央的推諉,地方上原本如火如荼正在進行著的各項改革也紛紛慢下了速度,所有人都在觀望,這改革到底還能不能進行下去,許多人都沒有了信心,可以說短短半年時間,新政走到這兒,算是到了坎上了,若是範仲淹等人邁不過去,最多一年,改革的民心便會被拖垮,到時候也隻能草草收場了。


    如何讓改革可以順利進行,這對於擁護改革的人來說無疑是非常著急的一件事情,其中最為著急的,就是皇帝了,他是改革的主事者,範仲淹等人,也是他所提拔上來的,這次的改革,可以說全天下都知道,是他在幕後支持著範仲淹等人在主導著改革的進程。


    若是此次改革失敗,雖然對於範仲淹等人來說,會極大的損害政治聲望,可是對於皇帝個人的威望來說,則會更加的眼中,這將會極大的降低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這對於他的權利和身為皇帝的尊嚴,甚至對於大宋皇室的地位,必然會有巨大的打擊,這當然是趙禎所不允許的。


    可是趙禎的年齡對於一位皇帝來說,實在是太年輕了,再加上從小父親便離他而去,登基之後朝政大事也是歸他母親所控製整整十一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生於宮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典型,直到二十三歲才真正親政,到如今,隻不過十年的時間而已,這對於全國最高領導人來說,真的是非常年輕了。


    年輕人有衝勁,有欲望,也有自己的想法,這是趙禎的優點,可年輕人同樣也有他的缺點,目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聽從反對意見就是趙禎較為明顯的缺點,而這些缺點,也集中體現在了他對於那些反對派大臣的態度上了。


    凡是遇到反對派大臣的上奏,趙禎便將這些奏折跳過,或者是幹脆連批都不批,就算有朝中大臣來言明改革的問題,他也是神遊在外,全程采取不同意也不反駁的態度,等人走了之後便會見範仲淹等人詢問改革的進程和多久才能富強等問題,久而久之,反對派的人間皇帝不納諫,自然也是心生怨恨,幾番爭吵下來,對錯之爭也就變成了為反對而反對了。


    可以說,事情鬧到現在這般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改革派等人和皇帝的倔脾氣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這些人自詡為正人君子,不與所謂小人來往,熟不知這世界上終究是小人多,君子少,如此潔身自好,自然引得眾人反感,到如今騎虎難下,實在是可惜了。


    徐清遠在秦鳳,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也是長長一歎,他曾經在改革初期的時候就寫過信給歐陽修、韓琦等人,讓他們不要那麽著急,要一步一步來,等一項新政實施徹底之後,再實施另外一項,可信送了出去之後,卻沒有半點迴音,隻有歐陽修給他迴了封信,信中就寫了一句話,陛下很急,除此之外便沒有其他話了。


    徐清看到這句話也就清楚了,範仲淹等人何不想慢慢來呢?可是陛下已經三十三歲了,這在古代已經稱得上是中年了,人壽有限,作為大宋的皇帝,他當了十一年的傀儡,又當了十年的學生,他也想留名青史,他也想彪炳史冊,可時間對於他來說,已經非常緊迫了,所以新政必須要快,最好今年下發,明年就能得到成效,後年就能收迴燕雲,大後年便能平定塞北。


    他實在是太急了,而作為大宋王朝的統治者,他的命令便是上天的命令,範仲淹等人隻能勸,卻不能拒絕執行,所以短短半年的時間裏,連續十道足以改變社會根基的法令一道接著一道,其中涉及的方麵之廣,涵蓋了幾乎大宋的所有領域,這樣的改革,範仲淹難道不知道其中的難處和巨大的困難麽?


    看得見,卻隻能裝作看不見,想到這裏,徐清也隻能輕聲一歎,不過對於改革的失禮,徐清還是十分可惜的,再加上範仲淹的這些改革措施,徐清基本上已經全部看過了,對於其中的大致方向和具體措施,徐清自己也很同意,並且他認為如果範仲淹的改革真的能夠通行天下的話,那麽隻要給大宋以時間,將來滅夏平遼就絕對不是說說而已了。


    所以徐清便也秉持著出力總比等死好的態度,寫了封信將自己對於新政的意見和想法,以及反抗聲音之所以如此大的原因和解決措施寫進了寄給歐陽修和韓琦的信中,想著希望他們能夠讀一讀,看一看最後在關鍵時刻勸一勸皇帝,讓他不要那麽急躁。


    等把信寄出去之後,徐清心裏也是一鬆,這是他對於新政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後挽迴手段,若是此信中的內容還不足以挽迴陛下的心,讓他放慢腳步,那徐清也就徹底沒有辦法了,所以等把信寄出去之後,徐清便立即把這件煩心事丟在了一旁,開始處理起了秦鳳路上的事情,等時間一長,便也就把這事情給忘掉了,直到歐陽修同誌來到了自己的麵前,他才驚訝的想起了自己的那封信。


    “永叔啊?你從邊境來到此地,所為何事啊?”


    徐清看著自己麵前站著的歐陽修好奇的問道,於理來說,這是他和歐陽修第一次見麵,麵對一位中國曆史上十分盛名的文壇巨匠,徐清感到激動才是,可徐清心裏卻有一種見到老友的感覺,隻是心生歡喜,卻沒有什麽太多的波動,這或許跟他頻繁與歐陽修通信有關,也有可能是名人見得多了,也就不稀奇的緣故,總之看著眼前這個三寸青須,國字臉的敦厚中年人,徐清的心情很是開心。


    “我此來,是代替陛下而來。”歐陽修看著徐清笑眯眯的說道,兩人之間自從汴京一別,已經是四五年沒有見了,雖然書信往來不絕,可是終歸不如親眼見到,親手碰到來的真實,幾年的時間,西北的風將徐清從一個白淨的書生變成了硬朗的年輕人,相比起以往文弱的形象,此時的徐清站在自己麵前,即便臉上含笑也總是帶著一股威嚴,這種感覺讓歐陽修很是欣賞。


    他自科舉做官以來,一直在中央任職,從來沒有到過地方,所以此時在徐清的眼中,歐陽修與自己腦海中的印象很是相符,這也讓他沒有了隔閡,再加上此時又是在自己的地盤,老友相見,自是說不盡的話語啊。


    “代替陛下而來?永叔,汴京出了什麽事?”聽歐陽修說到了陛下,徐清眉頭一皺,這個年頭,什麽事隻要扯到了皇帝,就總會變得麻煩,徐清討厭麻煩,所以下意識的便有些排斥,可見是派歐陽修而來,徐清心中的壓力便又重新散了,隻是心頭的疑問卻是愈發強烈。


    “汴京有諸位大臣在,雖有宵小,但不足為懼,我來此,乃是替陛下來宣旨的。”歐陽修了然的拍了拍徐清的手臂,最近汴京的事情搞得全天下人心惶惶,什麽樣的言論危言聳聽就流傳的越廣,甚至在偏遠地區,連範仲淹已經被陛下賜死以此來平息天下士族怨氣的流言都時有耳聞,秦鳳路位於大宋西北,地處四極,徐清聽到些什麽風言風語為此緊張,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宣旨?”徐清看著歐陽修,自己這官才剛剛上任,有什麽好宣旨的?難道是那些士族正麵剛不過自己去找皇帝打小報告了?那這動作也太慢了吧,從自己改革開始可都已經有五個月的時間了,該做的早就已經做了,財政撥款更是四個月前就已經發下去了,現在想改,怕不是隻能找皇帝要錢了。


    歐陽修看著徐清疑惑的表情,抿了抿因為西北風而幹燥開裂的嘴唇,從旁邊的內侍官手中接過了聖旨,高高的舉過頭頂,也不多說,徐清看著他,雖然心裏疑惑,可還是默默的跪在了地上,行禮,聽旨。


    歐陽修緩緩將聖旨展開,念道:“陛下詔曰,命秦鳳路安撫使徐清,進宮覲見,欽此,豈弟,接旨吧。”念完之後,歐陽修就把卷軸折疊,雙手擺在了徐清的麵前,徐清抬起頭,看了眼歐陽修,等了一會兒,這才緩過來,說道:“陛下讓我去汴京?”


    “恩。”歐陽修言簡意賅的迴答道。


    “為何?”徐清問道。


    “因為我把你的信給陛下看了,所以陛下想要見見你。”歐陽修迴答道,嘴上那若有若無的笑更加明顯了。


    “你把我寫給你的信給官家看了?”徐清再次問道。


    “恩,還有韓琦和陳執中大人,也把你的信給陛下看了。”歐陽修迴答道,還把韓琦和陳執中都給出賣了。


    “為何呀?”徐清不解的說道,你們看了之後自己出頭就是了,幹嘛要把我給拉出來,還要去汴京,誰知道那皇帝聽了自己講的話到底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啊,若是被自己那一步一步慢慢來的話給逼急了,直接把自己送去海南島三亞度假,那我這輩子不就完了?


    此時的三亞可不是度假勝地啊,那裏人煙稀少,蠻荒至極,據徐清所知,蘇軾最後被流放的地方就是海南島,在那之前,他已經流放過四五次了,等到最後一次,才流放到了那裏去,自己也死在了那裏,可見其到底有多麽的危險,徐清可不想跨過瓊州海峽去那玩兒。


    “陛下想聽聽你的意見,豈弟不要多心了。”見徐清臉色有些不大好,歐陽修寬慰了兩句,接著說道:“昭譽先生、希文先生和稚圭先生都認為你的意見很是中肯,所以便希望陛下能夠下詔召你入京,由你來親自給陛下講解心中內容的詳細緣由,陛下雖有些小性子,可對於群臣卻還是尊敬的,豈弟真的不要多想,隻需陛下問什麽,答什麽就好。”


    “想聽我的意見?”歐陽修的這番話讓徐清安心了不少,根據他那淺顯的曆史知識,這位仁宗皇帝即便在號稱仁君遍布的宋朝,都覺得稱得上是仁厚之主,作為天下萬民之主,不僅僅一輩子從來沒有鋪張浪費過,便是連大臣在朝堂之上公然反駁與他,他也從來沒有降罪過自己的大臣,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在他的任內,有所謂四真(富弼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拯真中丞,胡瑗真先生。)


    可以說仁宗皇帝的人品還是有保證的,起碼他不會像某些皇帝那樣,一言不合就拖出去打一頓,這讓徐清放心不少,可是此時若是離開秦鳳,去往汴京,動輒一個月,多則甚至要兩三個月之久,秦鳳此時也正在改革,自己作為地方之長,若是離開那麽長的時間,對於改革的進程勢必會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說不定那些世族大家就會在此時鬧出什麽事來,這可不是徐清所樂見的。


    所以他對歐陽修真誠的說道:“永叔,此地現如今大事連連,內有改革陣痛之危,外有強敵之患,我若離開,邊境於此地千裏之遙,我怕會讓秦鳳的新政,毀於一旦啊。”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