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著實嚇到了趙謹,脫口道:「你是說徐衛?不會吧?徐衛鎮邊二十載,歷來都以忠勇雙全,事君得體而著稱。太上皇以及先帝,對他評價都非常之高,他可是忠臣吶!」
沈擇此時說出了一句對大宋歷代皇帝百試不爽的話來:「請聖上恕小人之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方才沉下去的一顆心,又驟然騰起來,趙謹麵上陰雲密布,忐忑不安!此時他倒覺得,早知如此,也就不逼迫徐良了,也免得生出這許多事來!走一個徐六,還得麵對一個徐九!太原王手握西軍兵權,他要是真有二心,那天下還不大亂!
想到這裏,心頭不禁一震,搖頭道:「此事太大!徐良這節須得從長計議!重新計議!」
沈擇一怔,萬沒想到說了半天,剛到節骨眼上,皇帝倒打退堂鼓了!自己嚇唬過頭了?可秦會之是叫這麽說的啊!絞盡腦汁想了一陣,繼續嚇唬皇帝道:「官家,縱使現在官家下詔撫慰徐良,可他怨恨已生,怕是不會領情!唯今之計,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至於徐衛,官家大可不必擔心!他縱使有什麽想法,短期之內也不敢輕舉妄動,陛下徐徐圖之可也!」
趙謹坐立難安,想了好半晌,嘆道:「唉,依你所言罷!可別出事才好!」
徐良求見皇帝不得後,一連等了三日,趙謹都避不上朝。見此情形,徐六也就死了心,寫下表章,上奏請辭。他心中有怨,因此上表中言辭難免激烈,多有影射。倒不是針對皇帝,而是將矛頭對準後宮幹政,奸侫弄權!
皇帝火速批準其辭職請求,但同時下詔高度評價徐良的功業,命其以原有級別出知泉州。按皇後和沈擇的想法,是打算把徐良弄到海南島或者嶺南這些偏僻窮困的地方去,但皇帝在這件事情上作了一迴主,不聽他們的建議,選擇了泉州這個大海邊上,但條件還不錯的地方。
徐良的去職,在朝野引起的震動,實在是超乎趙謹等人的預料。就在徐良請辭的當日,便有與徐良關係密切的大臣上奏,自請出朝。徐良都走了,他們留下來要麽是無法施展,要麽就是等著被逐,與其如此,不如自己自覺。
隨後,三省、樞府、諸部、乃至台諫,自請外任的高官達十數人。這讓趙謹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徐良去了、李若樸去了,朱悼病著,中書追隨徐良的大臣又請辭,最高行政機構突然空出許多位置,一時運作不暢!
趙謹慌了手腳,急忙把禦營使秦檜提迴來,仍作參知政事,同時兼任禦營使。同時又下詔,再有無故請辭者,一概不許!即使如此,也還擋不住朝中洶湧的去職潮!徐紹在朝中經營多年,徐良繼承父親的衣缽,朝中上上下下,追隨者支持者極多,牽一髮而動全身!徐良這顆大樹倒了,他們呆著也沒意思,何苦來著?
為了盡快穩定朝中局勢,徐良空出來的「尚書左僕射兼平章軍國重事」必須馬上任命。趙謹沒有太多的選擇,就有秦檜和範同兩個候選。趙謹屬意秦檜,當初此人提出分權的策略時,原本就準備讓他拜相的,現在徐良去了,他「扶正」順理成章。
但劉皇後卻有意範同,沒有其他原因,隻不過因為範同跟劉家的關係近些。但是範同不管是資歷、聲望、能力都無法與秦檜相比,關鍵時刻,秦檜上下打點,走沈擇這條路子,說動了劉皇後。秦檜在復任參知政事不滿五天後,便又升任次相,上台執政!
折彥質也沒有閑著,徐良一倒台,朝中勢力肯定是要「重新洗牌」的,他怎麽會放棄這個機會?一番運作下來,也提了一個自己人進入中書,擔任副相。這人,便是他作江南西路宣撫大使時的下屬,原江州知州,陳康伯。徐衛當初奉詔攜妻入京,在江州停留時,此人曾親自去拜望過。
在朝中眾人粉墨登場之際,徐良黯然地收拾行裝,帶著全家老小,離開杭州,啟程前往泉州赴任。都說樹倒猢猻散,大難臨頭各自飛,但徐良出城之時,前來送別的人中,光是四品以上高官,便有二十多個!除此之外,一些在杭的退休元老,以及士紳名流都來相送!百姓聞聽徐相去職,也是傳言四起,徐良的車馬出城時,杭州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相送,隊伍綿延兩裏地!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百姓心中有桿秤,徐良執政期間,大宋真正地從苟延殘喘,備受屈辱的境地走了出來,麵對北方強敵,幾次戰役打下來,硬是窩心腳踹得女真人有些喘不過氣!這不單單是前線將帥們的功勞,也有他徐良運籌帷幄之力!
在送別的人群中,有一個身份特殊。那便是徐家老四,徐勝。當年,國難當頭,徐家子弟忘身於外,不懈於內,世人贊其勇赴國難,曾有「徐門五虎」之說。如今,徐大去世多年,徐五徐九又遠在川陝,也隻有他送送徐六了。
「行了,四哥,別送了,迴吧。這一去,你我兄弟不知還有沒有相見之日,望兄嫂多多珍重!我此去泉州,相隔千裏,先人墳塋,就有勞兄嫂代祭了!」徐六嘶聲道。看得出來,現在的他,很是悲觀沮喪。
徐四也不好受,執他手道:「莫說這喪氣的話。此去路途遙遠,舟馬勞頓,你也有春秋了,小心身子是要緊。其他事,你一概不要操心,有我在。」
徐六默默無言,突然想起一事,低聲問道:「老九那裏……」
「你放心,我已寫信給他,算日子,估計也快到了。」徐四迴答道。
沈擇此時說出了一句對大宋歷代皇帝百試不爽的話來:「請聖上恕小人之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方才沉下去的一顆心,又驟然騰起來,趙謹麵上陰雲密布,忐忑不安!此時他倒覺得,早知如此,也就不逼迫徐良了,也免得生出這許多事來!走一個徐六,還得麵對一個徐九!太原王手握西軍兵權,他要是真有二心,那天下還不大亂!
想到這裏,心頭不禁一震,搖頭道:「此事太大!徐良這節須得從長計議!重新計議!」
沈擇一怔,萬沒想到說了半天,剛到節骨眼上,皇帝倒打退堂鼓了!自己嚇唬過頭了?可秦會之是叫這麽說的啊!絞盡腦汁想了一陣,繼續嚇唬皇帝道:「官家,縱使現在官家下詔撫慰徐良,可他怨恨已生,怕是不會領情!唯今之計,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至於徐衛,官家大可不必擔心!他縱使有什麽想法,短期之內也不敢輕舉妄動,陛下徐徐圖之可也!」
趙謹坐立難安,想了好半晌,嘆道:「唉,依你所言罷!可別出事才好!」
徐良求見皇帝不得後,一連等了三日,趙謹都避不上朝。見此情形,徐六也就死了心,寫下表章,上奏請辭。他心中有怨,因此上表中言辭難免激烈,多有影射。倒不是針對皇帝,而是將矛頭對準後宮幹政,奸侫弄權!
皇帝火速批準其辭職請求,但同時下詔高度評價徐良的功業,命其以原有級別出知泉州。按皇後和沈擇的想法,是打算把徐良弄到海南島或者嶺南這些偏僻窮困的地方去,但皇帝在這件事情上作了一迴主,不聽他們的建議,選擇了泉州這個大海邊上,但條件還不錯的地方。
徐良的去職,在朝野引起的震動,實在是超乎趙謹等人的預料。就在徐良請辭的當日,便有與徐良關係密切的大臣上奏,自請出朝。徐良都走了,他們留下來要麽是無法施展,要麽就是等著被逐,與其如此,不如自己自覺。
隨後,三省、樞府、諸部、乃至台諫,自請外任的高官達十數人。這讓趙謹始料未及,也措手不及!徐良去了、李若樸去了,朱悼病著,中書追隨徐良的大臣又請辭,最高行政機構突然空出許多位置,一時運作不暢!
趙謹慌了手腳,急忙把禦營使秦檜提迴來,仍作參知政事,同時兼任禦營使。同時又下詔,再有無故請辭者,一概不許!即使如此,也還擋不住朝中洶湧的去職潮!徐紹在朝中經營多年,徐良繼承父親的衣缽,朝中上上下下,追隨者支持者極多,牽一髮而動全身!徐良這顆大樹倒了,他們呆著也沒意思,何苦來著?
為了盡快穩定朝中局勢,徐良空出來的「尚書左僕射兼平章軍國重事」必須馬上任命。趙謹沒有太多的選擇,就有秦檜和範同兩個候選。趙謹屬意秦檜,當初此人提出分權的策略時,原本就準備讓他拜相的,現在徐良去了,他「扶正」順理成章。
但劉皇後卻有意範同,沒有其他原因,隻不過因為範同跟劉家的關係近些。但是範同不管是資歷、聲望、能力都無法與秦檜相比,關鍵時刻,秦檜上下打點,走沈擇這條路子,說動了劉皇後。秦檜在復任參知政事不滿五天後,便又升任次相,上台執政!
折彥質也沒有閑著,徐良一倒台,朝中勢力肯定是要「重新洗牌」的,他怎麽會放棄這個機會?一番運作下來,也提了一個自己人進入中書,擔任副相。這人,便是他作江南西路宣撫大使時的下屬,原江州知州,陳康伯。徐衛當初奉詔攜妻入京,在江州停留時,此人曾親自去拜望過。
在朝中眾人粉墨登場之際,徐良黯然地收拾行裝,帶著全家老小,離開杭州,啟程前往泉州赴任。都說樹倒猢猻散,大難臨頭各自飛,但徐良出城之時,前來送別的人中,光是四品以上高官,便有二十多個!除此之外,一些在杭的退休元老,以及士紳名流都來相送!百姓聞聽徐相去職,也是傳言四起,徐良的車馬出城時,杭州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相送,隊伍綿延兩裏地!
所謂公道自在人心,百姓心中有桿秤,徐良執政期間,大宋真正地從苟延殘喘,備受屈辱的境地走了出來,麵對北方強敵,幾次戰役打下來,硬是窩心腳踹得女真人有些喘不過氣!這不單單是前線將帥們的功勞,也有他徐良運籌帷幄之力!
在送別的人群中,有一個身份特殊。那便是徐家老四,徐勝。當年,國難當頭,徐家子弟忘身於外,不懈於內,世人贊其勇赴國難,曾有「徐門五虎」之說。如今,徐大去世多年,徐五徐九又遠在川陝,也隻有他送送徐六了。
「行了,四哥,別送了,迴吧。這一去,你我兄弟不知還有沒有相見之日,望兄嫂多多珍重!我此去泉州,相隔千裏,先人墳塋,就有勞兄嫂代祭了!」徐六嘶聲道。看得出來,現在的他,很是悲觀沮喪。
徐四也不好受,執他手道:「莫說這喪氣的話。此去路途遙遠,舟馬勞頓,你也有春秋了,小心身子是要緊。其他事,你一概不要操心,有我在。」
徐六默默無言,突然想起一事,低聲問道:「老九那裏……」
「你放心,我已寫信給他,算日子,估計也快到了。」徐四迴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