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秦檜出任禦營司,組禦營使司,除副使徐勝之外,他借著皇後和折彥質的支持,將一些與他關係密切的官員都調入該司,委以職務。在任參知政事期間分管兵務的秦會之很清楚,他這個禦營司不過是個空殼衙門,根本節製不了全國的軍隊。他自己也沒有打算拿著雞毛當令箭,他隻想扯起這麵大旗,招兵買馬。
如魏師遜、湯思退、樓照等官員,或兼任,或專任,都在禦營司掛上了名。鄭仲熊眼見此景,十分得意地對沈擇說,秦檜這個人是拉對了。你看,他一豎起禦營司的大旗,立馬就把咱們的人聚在一處,豈不強似從前在朝堂上被「邊緣化」?沈擇也極力向劉皇後稱讚秦檜能幹。
可是,雖然招牌有了,人馬也有了,可禦營司到底是個空架子,並沒有實權。秦檜所能作的,也就是在朝堂上發聲,僅此而已。他自然不甘心這樣,可朝廷裏,要麽是追隨徐良的大臣,要麽就是簇擁在折彥質身邊的官員,剩下的不是人輕言微,就是自命清高。秦檜通盤考慮,認為對他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幫折彥質,壓製徐良。
這頭一件要作的,就是補上他留下的空缺。參知政事,實為副相,參與機要,權力不小。現在剩下的兩位參政,李若樸與朱倬,都與徐良是一黨,必須插一個進去。劉皇後和折彥質都盯著這個位置。
麟王已經物色好一個自己的親信,準備擇機向皇帝奏明。可惜,晚了一步,在秦檜的提醒下,劉皇後很快與沈擇議定,準備將翰林學士範同扶上副相的寶座。範同在劉皇後的祖父劉延慶作「禦營使」時,曾是他的幕僚,與劉家有舊,理所當然成了「後黨」。
定好人選,劉鳳娘便向皇帝吹風,說如今朝中,追隨徐良的大臣仍舊很多。折彥質雖是官家扶持起來的,但其人功勞既大,也就不易控製。陛下當提拔一位親信大臣補這個參知政事的缺。而縱觀朝中,沒有比範同更合適的了。
皇帝深以為然,當折彥質和徐良都向他提出新任參知政事的人選時,他突然把範同抬出來,打了個兩位宰相一個措手不及。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正是這個道理。範同升任參知政事以後,秉持中宮的意思,凡遇事,與折彥質保持一致,專門針對徐良集團。
徐良失這一著,正尋機反撲時,他的政敵們又把目光盯在了李若樸身上。秦檜向折彥質提出,李參政已到致仕年紀,因為徐六的遮掩,一直沒有退,官家也沒有過問。如今,可借著這個由頭,逼他退休,再下一城。
折彥質從其言,本想借言官之口彈劾李若樸。奈何禦史台和知諫院都為徐六所把持,折彥質根本找不到人,逼得他親自出麵,上本彈劾,這實在有些失身份了。事情一出來,徐良反應也快,立即上本,稱李若樸確實到了退休的年紀,但因其人理政卓然,朝廷缺不得他,因此才未上報,他還請皇帝下特旨,將李若樸特事特辦。
折彥質、秦檜,乃至後宮劉鳳娘哪裏肯?各顯神通,非要把李若樸弄走不可。然而此時,皇帝卻動了心思。
沒錯,他扶持折彥質起來,確實是為了掣肘徐良。但這並不表示他不再信任徐良了。隻不過因為徐六以前的權力太大,到了獨攬朝政的地步,所以必須要有人牽製。然而,對這個幾朝元老,又擁立自己登基的大臣,皇帝仍舊有信任在的,更重要的,還有一種依賴在。
折彥質等大臣這段時間以來,咄咄逼人,徐六限於被動。如果再把李若樸強迫致仕,自然沉重打擊了徐良,但這未必就是皇帝想看到的。
趙謹這個皇帝,沒有雄心壯誌,並不想作一名雄主,隻願天下太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再加上,他對朝政不太上心,如果讓他學他的哥哥趙諶,事事親力親為,他恐怕連皇帝也不願作。有得力大臣替他分擔,這是最好的。在他看來,折彥質和徐良兩個人,在朝中爭鬥,彼此牽製,是最理想的局麵。這樣就不用擔心哪一方會坐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
如果持續打壓徐良,萬一折彥質又壯大到當初徐良的地步,豈不失去了「分權」的意義?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他罕見地不理會皇後和首相的意見,下特旨,高度評價李若樸在中書的功勞,明確表示,不受年齡限製,繼續任職。
另外,皇帝此番之所以如此,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那就是,從前,他一門心思都放在皇後身上,兩口子終日卿卿我我,如漆似膠。如今,他自然也是極寵劉鳳娘的,但他的老娘作主,替他選了多位美人進宮,那也不是用來擺著看的。
其中,尤以朱氏和徐氏最得他歡心。朱氏一進宮,就被越級封為「良人」,沒過幾個月,又封了「婉容」,皇帝時常與她相守,談論詩詞文學,很對胃口。至於徐氏,趙謹也是喜愛得非常,她固然不像朱氏那樣家學淵源,奈何精靈古怪,又生得極美,皇帝與她在一處時,總是歡笑,並不曾有半點不快。兩位美人打破了劉鳳娘在後宮中的壟斷,自然就讓皇帝不再把把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女人身上。順理成章的,這兩位新寵的父親,都得到了晉升。
這一次謀劃受挫,未能打擊到秦檜。他審時度勢,分析認為,如今朝中已經隱隱形成了三股勢力。一是徐良、二是折彥、三就是劉家。徐良作為老牌的實力派,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所以才有了折彥質上位。所以,徐良一定是最先被打倒的!
秦檜出任禦營司,組禦營使司,除副使徐勝之外,他借著皇後和折彥質的支持,將一些與他關係密切的官員都調入該司,委以職務。在任參知政事期間分管兵務的秦會之很清楚,他這個禦營司不過是個空殼衙門,根本節製不了全國的軍隊。他自己也沒有打算拿著雞毛當令箭,他隻想扯起這麵大旗,招兵買馬。
如魏師遜、湯思退、樓照等官員,或兼任,或專任,都在禦營司掛上了名。鄭仲熊眼見此景,十分得意地對沈擇說,秦檜這個人是拉對了。你看,他一豎起禦營司的大旗,立馬就把咱們的人聚在一處,豈不強似從前在朝堂上被「邊緣化」?沈擇也極力向劉皇後稱讚秦檜能幹。
可是,雖然招牌有了,人馬也有了,可禦營司到底是個空架子,並沒有實權。秦檜所能作的,也就是在朝堂上發聲,僅此而已。他自然不甘心這樣,可朝廷裏,要麽是追隨徐良的大臣,要麽就是簇擁在折彥質身邊的官員,剩下的不是人輕言微,就是自命清高。秦檜通盤考慮,認為對他而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幫折彥質,壓製徐良。
這頭一件要作的,就是補上他留下的空缺。參知政事,實為副相,參與機要,權力不小。現在剩下的兩位參政,李若樸與朱倬,都與徐良是一黨,必須插一個進去。劉皇後和折彥質都盯著這個位置。
麟王已經物色好一個自己的親信,準備擇機向皇帝奏明。可惜,晚了一步,在秦檜的提醒下,劉皇後很快與沈擇議定,準備將翰林學士範同扶上副相的寶座。範同在劉皇後的祖父劉延慶作「禦營使」時,曾是他的幕僚,與劉家有舊,理所當然成了「後黨」。
定好人選,劉鳳娘便向皇帝吹風,說如今朝中,追隨徐良的大臣仍舊很多。折彥質雖是官家扶持起來的,但其人功勞既大,也就不易控製。陛下當提拔一位親信大臣補這個參知政事的缺。而縱觀朝中,沒有比範同更合適的了。
皇帝深以為然,當折彥質和徐良都向他提出新任參知政事的人選時,他突然把範同抬出來,打了個兩位宰相一個措手不及。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正是這個道理。範同升任參知政事以後,秉持中宮的意思,凡遇事,與折彥質保持一致,專門針對徐良集團。
徐良失這一著,正尋機反撲時,他的政敵們又把目光盯在了李若樸身上。秦檜向折彥質提出,李參政已到致仕年紀,因為徐六的遮掩,一直沒有退,官家也沒有過問。如今,可借著這個由頭,逼他退休,再下一城。
折彥質從其言,本想借言官之口彈劾李若樸。奈何禦史台和知諫院都為徐六所把持,折彥質根本找不到人,逼得他親自出麵,上本彈劾,這實在有些失身份了。事情一出來,徐良反應也快,立即上本,稱李若樸確實到了退休的年紀,但因其人理政卓然,朝廷缺不得他,因此才未上報,他還請皇帝下特旨,將李若樸特事特辦。
折彥質、秦檜,乃至後宮劉鳳娘哪裏肯?各顯神通,非要把李若樸弄走不可。然而此時,皇帝卻動了心思。
沒錯,他扶持折彥質起來,確實是為了掣肘徐良。但這並不表示他不再信任徐良了。隻不過因為徐六以前的權力太大,到了獨攬朝政的地步,所以必須要有人牽製。然而,對這個幾朝元老,又擁立自己登基的大臣,皇帝仍舊有信任在的,更重要的,還有一種依賴在。
折彥質等大臣這段時間以來,咄咄逼人,徐六限於被動。如果再把李若樸強迫致仕,自然沉重打擊了徐良,但這未必就是皇帝想看到的。
趙謹這個皇帝,沒有雄心壯誌,並不想作一名雄主,隻願天下太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再加上,他對朝政不太上心,如果讓他學他的哥哥趙諶,事事親力親為,他恐怕連皇帝也不願作。有得力大臣替他分擔,這是最好的。在他看來,折彥質和徐良兩個人,在朝中爭鬥,彼此牽製,是最理想的局麵。這樣就不用擔心哪一方會坐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麵。
如果持續打壓徐良,萬一折彥質又壯大到當初徐良的地步,豈不失去了「分權」的意義?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他罕見地不理會皇後和首相的意見,下特旨,高度評價李若樸在中書的功勞,明確表示,不受年齡限製,繼續任職。
另外,皇帝此番之所以如此,還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那就是,從前,他一門心思都放在皇後身上,兩口子終日卿卿我我,如漆似膠。如今,他自然也是極寵劉鳳娘的,但他的老娘作主,替他選了多位美人進宮,那也不是用來擺著看的。
其中,尤以朱氏和徐氏最得他歡心。朱氏一進宮,就被越級封為「良人」,沒過幾個月,又封了「婉容」,皇帝時常與她相守,談論詩詞文學,很對胃口。至於徐氏,趙謹也是喜愛得非常,她固然不像朱氏那樣家學淵源,奈何精靈古怪,又生得極美,皇帝與她在一處時,總是歡笑,並不曾有半點不快。兩位美人打破了劉鳳娘在後宮中的壟斷,自然就讓皇帝不再把把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個女人身上。順理成章的,這兩位新寵的父親,都得到了晉升。
這一次謀劃受挫,未能打擊到秦檜。他審時度勢,分析認為,如今朝中已經隱隱形成了三股勢力。一是徐良、二是折彥、三就是劉家。徐良作為老牌的實力派,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所以才有了折彥質上位。所以,徐良一定是最先被打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