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遠會錯了意,以為徐衛要送他,忙道:「使不得,使不得!下官不過是迴家去,大王……」說到這兒,他停住了,猜測著太原王是不是有什麽機密的事,不方便在衙門裏說,偏要在路上講?
卻見徐衛牽了那馬韁繩,又撫幾把,對他道:「德遠兄,你此去河東,責任重大。少不得要各地奔波,你雖是文官,在川陝久了,也是終日馬來馬去。我這匹馬,原是遼國送的,腳力極好,一日能行四百裏以上。如今,便贈與兄代步。」
張浚受寵若驚,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這是大王寶馬,下官如何敢奪人之美?」
「你我何須客氣?實話與你說,我如今想再親自上陣,已是不可能了。留著這良駒,成天招搖過市,也是委屈它。今早來,差點沒摔我下背,你騎了去,比我有用。」徐衛道。
張浚還想推辭,徐衛急了:「你若再辭,便是矯情了。」
張德遠推辭不過,隻得拜領,再三感謝徐衛,方才去了。沒兩日,家中安排整齊,收拾了行裝,便來宣撫處置司辭行。徐衛命在城中頂好的酒家設宴,本司官員盡皆出席,連兩興安撫司、興元知府衙門、利州路提刑司的官員也出了麵,替張浚送行。
到底在川陝幹了這麽多年,一旦辭去,不免感傷。張浚在席間表現出少有的感性,謝這個,謝那個,直喝了個爛醉!最後,還是同僚送他迴家去。次日,便攜帶家眷,離了興元府,遠赴河東就任。
徐衛送佛送到西,他早於幾日前就寫了書信往河東,曉諭邵興、邵翼、黃守、鄭普等河東將領,不得藐視張浚,恭聽節製。隻因那河東駐軍,雖然跟西軍隔著一條黃河,但與徐衛卻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邵興是河東義軍首領之一,徐衛作過義軍總管,論起來,是太原王的舊部,當年平陽保衛戰,邵興的弟弟邵翼還曾率軍相助;至於黃守鄭普這兩位原紅巾軍首領,他們本來就是徐衛的部下,昔年徐衛從平陽撤出之後,留沒角牛楊進守城,後來城破,楊進戰死,這兩人突出重圍,以倖存的虎兒軍官兵為基礎,發展出數萬紅巾義軍,威震河東!
後來河東陸續光復,這些義軍部隊都歸徐衛節製,整編成了正規軍。說句犯忌諱的話,這些人眼裏,有沒有皇帝不知道,但不敢沒有徐郡王。徐衛就是擔心他們一直聽命於自己,無視張浚,這樣反而不好。
張浚前腳一走,徐衛立馬就收到了徐六的來信,真相這才大白。
徐良告訴堂弟,他本來是打算將秦檜這廝攆出朝,到河東宣撫的。但折彥質橫插一槓,極力保全,雙方爭執不下。後來,折彥質主動來溝通,提出把川陝宣撫處置司的張浚調往河東坐鎮,留下秦檜在朝,擔任禦營使。至於新任川陝宣撫判官的人選,他不幹預。
徐良考慮到,這張浚本是先帝時安排在陝西,為朝廷張目,監視堂弟的。如今若抽調了他去,堂弟倒也少些掣肘。再有,張浚比起秦檜來,更適合作河東宣撫使,若拿到檯麵上爭,不一定爭得過。麟王又不幹預新任宣撫判官的人選,這筆交易,倒也作得。遂促成了此事。
徐六還在信中提到,後悔沒聽老九的勸說,重用了秦檜,如今才發現,這廝是個暗藏禍心的撮鳥,最不地道。雖攆出了權力核心,但沒能趕出朝去,終究不爽。
徐六還提到,侄女進了宮,皇帝倒也喜歡,四哥作了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又代理殿帥職權。可堂弟作宰相,堂兄又握著殿帥兵權,控製行朝安危,這樣讓人覺得很不妥當。正好,禦營司重設,缺少一個有資歷的武臣作副手,他便主動提出來,讓徐四改任禦營副使。皇帝表示同意,朝中也無異議,遂晉升太尉,作了禦營副使。
徐衛對親哥哥的職務變動,但沒什麽擔憂。雖說殿帥手裏有實權,禦營副使隻是個閑官,但四哥是個實誠人,若打仗倒還好,若不打仗,放在殿帥的位置上,莫說旁人有閑話,他自己也不自在,若如作個閑官。說到底,他當初從川陝調往江南,不過是為了作人質罷了。
對禦營司的重設,徐衛也不擔心。因為哪怕現在局勢趨於緩和了,朝廷想要直接控製軍隊也是不可能的。又尤其是西軍,朝廷就從來沒有直接節製過。
倒是秦檜這廝,讓他有些擔心。秦檜是什麽品性,他太清楚了!早就勸過六哥,可惜聽不進去,現在才發現其麵目,都有些遲了。而更讓徐郡王擔心的是,折彥質又跟秦檜攪到了一起!
他倒不是擔心折彥質有秦檜的幫助,實力大增,進而壓過徐家。因為秦檜是不可能甘居人下的,他也不可能真心協助折家。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上,張浚趙鼎這種提攜過秦檜,或者與他共過事的前輩大臣,都被他挑撥陷害,驅逐出朝廷。折彥質若是信了此人,也隻能是養虎為禍!
徐衛擔心的是,看這樣子,秦檜在朝中已經相當影響力了。倘若讓他逮著機會竄起來,那絕對不是什麽好事!
因此,徐衛在迴信中,再三規勸堂兄,現在已經撕破臉皮了,秦檜定然是要協助麟王打壓你的。你若有機會,不要放過此人,最好是弄得他永世不能翻身!
至於徐六在書信中提出的戰略構想,打算時機成熟時,不惜撕毀和約,主動進攻金國。徐衛明確表示反對,他分析了宋、金、遼三國眼下的局勢,提出,三國鼎立,如果沒有萬全之準備,誰先貿然動手,誰就有可能最先倒黴!而且太原王提出了自己的預測,認為,從今以後,最先忍耐不住動刀兵的,多半會是女真人,會是完顏亮,而且時間不會太久。我們隻需穩住陣腳,加強軍備,到時候看他女真人打向哪方,再作計較。
卻見徐衛牽了那馬韁繩,又撫幾把,對他道:「德遠兄,你此去河東,責任重大。少不得要各地奔波,你雖是文官,在川陝久了,也是終日馬來馬去。我這匹馬,原是遼國送的,腳力極好,一日能行四百裏以上。如今,便贈與兄代步。」
張浚受寵若驚,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這是大王寶馬,下官如何敢奪人之美?」
「你我何須客氣?實話與你說,我如今想再親自上陣,已是不可能了。留著這良駒,成天招搖過市,也是委屈它。今早來,差點沒摔我下背,你騎了去,比我有用。」徐衛道。
張浚還想推辭,徐衛急了:「你若再辭,便是矯情了。」
張德遠推辭不過,隻得拜領,再三感謝徐衛,方才去了。沒兩日,家中安排整齊,收拾了行裝,便來宣撫處置司辭行。徐衛命在城中頂好的酒家設宴,本司官員盡皆出席,連兩興安撫司、興元知府衙門、利州路提刑司的官員也出了麵,替張浚送行。
到底在川陝幹了這麽多年,一旦辭去,不免感傷。張浚在席間表現出少有的感性,謝這個,謝那個,直喝了個爛醉!最後,還是同僚送他迴家去。次日,便攜帶家眷,離了興元府,遠赴河東就任。
徐衛送佛送到西,他早於幾日前就寫了書信往河東,曉諭邵興、邵翼、黃守、鄭普等河東將領,不得藐視張浚,恭聽節製。隻因那河東駐軍,雖然跟西軍隔著一條黃河,但與徐衛卻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邵興是河東義軍首領之一,徐衛作過義軍總管,論起來,是太原王的舊部,當年平陽保衛戰,邵興的弟弟邵翼還曾率軍相助;至於黃守鄭普這兩位原紅巾軍首領,他們本來就是徐衛的部下,昔年徐衛從平陽撤出之後,留沒角牛楊進守城,後來城破,楊進戰死,這兩人突出重圍,以倖存的虎兒軍官兵為基礎,發展出數萬紅巾義軍,威震河東!
後來河東陸續光復,這些義軍部隊都歸徐衛節製,整編成了正規軍。說句犯忌諱的話,這些人眼裏,有沒有皇帝不知道,但不敢沒有徐郡王。徐衛就是擔心他們一直聽命於自己,無視張浚,這樣反而不好。
張浚前腳一走,徐衛立馬就收到了徐六的來信,真相這才大白。
徐良告訴堂弟,他本來是打算將秦檜這廝攆出朝,到河東宣撫的。但折彥質橫插一槓,極力保全,雙方爭執不下。後來,折彥質主動來溝通,提出把川陝宣撫處置司的張浚調往河東坐鎮,留下秦檜在朝,擔任禦營使。至於新任川陝宣撫判官的人選,他不幹預。
徐良考慮到,這張浚本是先帝時安排在陝西,為朝廷張目,監視堂弟的。如今若抽調了他去,堂弟倒也少些掣肘。再有,張浚比起秦檜來,更適合作河東宣撫使,若拿到檯麵上爭,不一定爭得過。麟王又不幹預新任宣撫判官的人選,這筆交易,倒也作得。遂促成了此事。
徐六還在信中提到,後悔沒聽老九的勸說,重用了秦檜,如今才發現,這廝是個暗藏禍心的撮鳥,最不地道。雖攆出了權力核心,但沒能趕出朝去,終究不爽。
徐六還提到,侄女進了宮,皇帝倒也喜歡,四哥作了殿前司副都指揮使,又代理殿帥職權。可堂弟作宰相,堂兄又握著殿帥兵權,控製行朝安危,這樣讓人覺得很不妥當。正好,禦營司重設,缺少一個有資歷的武臣作副手,他便主動提出來,讓徐四改任禦營副使。皇帝表示同意,朝中也無異議,遂晉升太尉,作了禦營副使。
徐衛對親哥哥的職務變動,但沒什麽擔憂。雖說殿帥手裏有實權,禦營副使隻是個閑官,但四哥是個實誠人,若打仗倒還好,若不打仗,放在殿帥的位置上,莫說旁人有閑話,他自己也不自在,若如作個閑官。說到底,他當初從川陝調往江南,不過是為了作人質罷了。
對禦營司的重設,徐衛也不擔心。因為哪怕現在局勢趨於緩和了,朝廷想要直接控製軍隊也是不可能的。又尤其是西軍,朝廷就從來沒有直接節製過。
倒是秦檜這廝,讓他有些擔心。秦檜是什麽品性,他太清楚了!早就勸過六哥,可惜聽不進去,現在才發現其麵目,都有些遲了。而更讓徐郡王擔心的是,折彥質又跟秦檜攪到了一起!
他倒不是擔心折彥質有秦檜的幫助,實力大增,進而壓過徐家。因為秦檜是不可能甘居人下的,他也不可能真心協助折家。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上,張浚趙鼎這種提攜過秦檜,或者與他共過事的前輩大臣,都被他挑撥陷害,驅逐出朝廷。折彥質若是信了此人,也隻能是養虎為禍!
徐衛擔心的是,看這樣子,秦檜在朝中已經相當影響力了。倘若讓他逮著機會竄起來,那絕對不是什麽好事!
因此,徐衛在迴信中,再三規勸堂兄,現在已經撕破臉皮了,秦檜定然是要協助麟王打壓你的。你若有機會,不要放過此人,最好是弄得他永世不能翻身!
至於徐六在書信中提出的戰略構想,打算時機成熟時,不惜撕毀和約,主動進攻金國。徐衛明確表示反對,他分析了宋、金、遼三國眼下的局勢,提出,三國鼎立,如果沒有萬全之準備,誰先貿然動手,誰就有可能最先倒黴!而且太原王提出了自己的預測,認為,從今以後,最先忍耐不住動刀兵的,多半會是女真人,會是完顏亮,而且時間不會太久。我們隻需穩住陣腳,加強軍備,到時候看他女真人打向哪方,再作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