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聽罷,很滿意,點頭道:「就是嘛,宰執大臣裏,論知兵,不是自誇,誰比得過我?他們隻知道喊著鬧著北伐,哪曉得這裏頭有多少名堂?唉,趙相那脾氣實在太倔了。」
秦檜此時說了一句話:「恐怕不隻是脾氣倔。」
徐良一愣,隨即道:「當然,宰相意見相左,各執己見,他當然要據理力爭,盡管,在我看來他也沒多少理。」
「不是。」秦檜搖搖頭。「相公難道沒看見麽?三個參知政事,兩個支持首相。」
徐良不說話了,神情陰沉地想了好一陣,才道:「政府之內,各抒己見,原是常事,沒什麽好擔心的。」秦檜聞此語,也不再多說。
此時,有內侍自禁中傳來詔命,言趙官家召首相次相到垂拱殿,有事相商。這倒是稀奇,趙官家除非朝會,或者宰相要求麵君之外,是絕計不會主動召見宰相的,今天吹什麽風?
徐良當即離了辦公堂,在出中書大門時,正好碰上趙鼎。雖說兩人政見不同,但徐良還是首先施了一禮,並作出手勢,請趙鼎先走,畢竟是長者嘛。而趙鼎也沒有橫眉冷目,一拱手還了禮,這才前行。
兩人就這麽一個稍靠前,一個稍落後,同往垂拱殿。一路上,兩人沒有任何交談,隻顧埋頭走路,到垂拱殿時,連那立在殿門口值事的內侍都覺得奇怪,從前兩位宰相向來是齊頭並進,並肩而行,今天怎麽不走一條路了?
趁著內侍入內通報的當口,兩人整理著衣冠。趙鼎可能是因為不小心,把放在袖子裏的一個本子,一下子甩了出來,掉在地上「啪」地一聲。徐良微微側目一看,那是個奏本,他甚至瞥見了上頭的幾句話,立時眉頭緊鎖。
而趙鼎卻和沒事一般,將本子拾起來。內侍出來道:「官家召二位相公入內晉見。」
第七百三十九章 謀而後動
趙謹高居於禦座,這個位置,他的父兄都曾經坐過。趙諶當初坐時,雖則體格瘦弱,時常患病,但其威儀是能震懾群臣的。而趙謹則不同,不是說他年紀輕就沒有威儀,而是因為你明顯看得出來他有些緊張,從趙鼎徐良踏進殿裏開始,他就不停地變換著坐姿,盡管動作都很小,但卻暴露了他心裏的慌張。
等二臣行了大禮,他伸出手去勉強笑道:「兩位賢卿平身,來,賜座。」在宋代以前,宰相見皇帝都是「坐而論道」,還得擺杯茶。因為皇帝是國家元首,但宰相是政府領袖。相權,一定程度上製約著皇權。但是本朝宋太祖,就廢除了這種製度,從他以後,宰相見皇帝都是站著說話,除非皇帝賜座,你才有位置,至於茶,是別想了。
兩人坐下以後,趙謹自己連喝了幾個口茶,這才道:「朕召兩位賢卿來,是想再聽聽關於北伐之事。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二卿是不是再,再與朕說說?」
趙鼎在他話音剛落之時,掐準時間迅速起身,奏道:「官家,臣……」
皇帝見他站起來,伸手似乎想讓他坐下,但趙鼎已經啪啪開始往下講了,趙謹幾次動了動嘴唇,終究還是不敢打斷這倔老頭的話。
「臣認為,前番徐郡王引西軍復河東半壁,重挫北夷氣焰!今番,又攻滅黨項,擊敗金夏聯軍,北夷之士氣已然跌至穀底!更因如此,北夷勢必將防禦重心放在西部,不可避免地削弱其中原江淮的力量。此時,正該號令三軍,許以賞格,以振奮將士軍心,使其披肝瀝膽,鼓譟而北!如此,則中原可復,陵寢可還!」
這但凡耿直之人,情緒激動處,說話自然是慷慨激昂,擲地有聲,極具鼓起性。皇帝如何不知道,就連徐六聽了這話,都感覺一絲躁動。
趙謹頻頻點頭,接著道:「朕向使在王府,也時常聽到前線將士擊敗北軍之捷報,由此可知,北夷不足懼,是吧,趙卿?」
「陛下聖明,正是如此!這一點,相信徐相也清楚!」趙鼎突然扯到這個。
徐良默默起身,點頭道:「自建武以來,北夷已不復昔年之勇,內外交困,實不足懼。」
趙鼎馬上接過話頭:「陛下,先帝在時,銳意進取,以收復失地,恢復舊疆為任。惜天不假年,中道崩殂,今陛下繼先帝之遺誌,當以祖先基業為念,以中原遺民為念,切不可錯失良機!」
皇帝聽到此處,正要說話,卻見趙鼎跟變戲法一般從袖子裏取出一個本子道:「臣近日會現參知政事朱倬,李若水,進一步擬定方略,懇請陛下過目。」
趙謹見狀,便使身旁內侍下階來取,趙鼎趁機奏道:「今歲兩浙、荊湖、江南等地皆大稔,軍需充足,無須擔憂。而前線將士枕戈等旦,士氣高漲,也無須懷疑。臣所憂者,隻有兩件。」
此時,徐六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倒真想聽聽他有什麽高見,想聽聽他怎麽解決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是統一指揮,二是西軍的配合。
「這第一件,就是統一指揮。」趙鼎朗聲道。「上迴北伐,折彥質都督諸路兵馬,然則何薊以功臣之子,手執兵柄而跋扈不法,違背節製,方有失利。此番,臣仍擬用折彥質節製荊湖江西兩宣撫司部隊,權荊湖宣撫使韓世忠,都統製嶽飛二將,皆起於行伍,折彥質以二府大臣之尊,易製二將,統一指揮沒有問題。」
徐良聽到此處,嘴角不禁掛起一絲冷笑。
「第二件,西軍連年征戰,方才經歷了收復河東,討伐西夏諸役,民力匱乏,將士疲倦,實不宜再舉大兵。但是,金人極為忌憚西師,就算六路西軍不動,金人也斷斷不敢掉以輕心,也不可能將其燕雲河東諸師調往中原馳援。這兩個問題都不在話下,如此一來,北伐之役,焉有不成之理?」
秦檜此時說了一句話:「恐怕不隻是脾氣倔。」
徐良一愣,隨即道:「當然,宰相意見相左,各執己見,他當然要據理力爭,盡管,在我看來他也沒多少理。」
「不是。」秦檜搖搖頭。「相公難道沒看見麽?三個參知政事,兩個支持首相。」
徐良不說話了,神情陰沉地想了好一陣,才道:「政府之內,各抒己見,原是常事,沒什麽好擔心的。」秦檜聞此語,也不再多說。
此時,有內侍自禁中傳來詔命,言趙官家召首相次相到垂拱殿,有事相商。這倒是稀奇,趙官家除非朝會,或者宰相要求麵君之外,是絕計不會主動召見宰相的,今天吹什麽風?
徐良當即離了辦公堂,在出中書大門時,正好碰上趙鼎。雖說兩人政見不同,但徐良還是首先施了一禮,並作出手勢,請趙鼎先走,畢竟是長者嘛。而趙鼎也沒有橫眉冷目,一拱手還了禮,這才前行。
兩人就這麽一個稍靠前,一個稍落後,同往垂拱殿。一路上,兩人沒有任何交談,隻顧埋頭走路,到垂拱殿時,連那立在殿門口值事的內侍都覺得奇怪,從前兩位宰相向來是齊頭並進,並肩而行,今天怎麽不走一條路了?
趁著內侍入內通報的當口,兩人整理著衣冠。趙鼎可能是因為不小心,把放在袖子裏的一個本子,一下子甩了出來,掉在地上「啪」地一聲。徐良微微側目一看,那是個奏本,他甚至瞥見了上頭的幾句話,立時眉頭緊鎖。
而趙鼎卻和沒事一般,將本子拾起來。內侍出來道:「官家召二位相公入內晉見。」
第七百三十九章 謀而後動
趙謹高居於禦座,這個位置,他的父兄都曾經坐過。趙諶當初坐時,雖則體格瘦弱,時常患病,但其威儀是能震懾群臣的。而趙謹則不同,不是說他年紀輕就沒有威儀,而是因為你明顯看得出來他有些緊張,從趙鼎徐良踏進殿裏開始,他就不停地變換著坐姿,盡管動作都很小,但卻暴露了他心裏的慌張。
等二臣行了大禮,他伸出手去勉強笑道:「兩位賢卿平身,來,賜座。」在宋代以前,宰相見皇帝都是「坐而論道」,還得擺杯茶。因為皇帝是國家元首,但宰相是政府領袖。相權,一定程度上製約著皇權。但是本朝宋太祖,就廢除了這種製度,從他以後,宰相見皇帝都是站著說話,除非皇帝賜座,你才有位置,至於茶,是別想了。
兩人坐下以後,趙謹自己連喝了幾個口茶,這才道:「朕召兩位賢卿來,是想再聽聽關於北伐之事。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二卿是不是再,再與朕說說?」
趙鼎在他話音剛落之時,掐準時間迅速起身,奏道:「官家,臣……」
皇帝見他站起來,伸手似乎想讓他坐下,但趙鼎已經啪啪開始往下講了,趙謹幾次動了動嘴唇,終究還是不敢打斷這倔老頭的話。
「臣認為,前番徐郡王引西軍復河東半壁,重挫北夷氣焰!今番,又攻滅黨項,擊敗金夏聯軍,北夷之士氣已然跌至穀底!更因如此,北夷勢必將防禦重心放在西部,不可避免地削弱其中原江淮的力量。此時,正該號令三軍,許以賞格,以振奮將士軍心,使其披肝瀝膽,鼓譟而北!如此,則中原可復,陵寢可還!」
這但凡耿直之人,情緒激動處,說話自然是慷慨激昂,擲地有聲,極具鼓起性。皇帝如何不知道,就連徐六聽了這話,都感覺一絲躁動。
趙謹頻頻點頭,接著道:「朕向使在王府,也時常聽到前線將士擊敗北軍之捷報,由此可知,北夷不足懼,是吧,趙卿?」
「陛下聖明,正是如此!這一點,相信徐相也清楚!」趙鼎突然扯到這個。
徐良默默起身,點頭道:「自建武以來,北夷已不復昔年之勇,內外交困,實不足懼。」
趙鼎馬上接過話頭:「陛下,先帝在時,銳意進取,以收復失地,恢復舊疆為任。惜天不假年,中道崩殂,今陛下繼先帝之遺誌,當以祖先基業為念,以中原遺民為念,切不可錯失良機!」
皇帝聽到此處,正要說話,卻見趙鼎跟變戲法一般從袖子裏取出一個本子道:「臣近日會現參知政事朱倬,李若水,進一步擬定方略,懇請陛下過目。」
趙謹見狀,便使身旁內侍下階來取,趙鼎趁機奏道:「今歲兩浙、荊湖、江南等地皆大稔,軍需充足,無須擔憂。而前線將士枕戈等旦,士氣高漲,也無須懷疑。臣所憂者,隻有兩件。」
此時,徐六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倒真想聽聽他有什麽高見,想聽聽他怎麽解決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是統一指揮,二是西軍的配合。
「這第一件,就是統一指揮。」趙鼎朗聲道。「上迴北伐,折彥質都督諸路兵馬,然則何薊以功臣之子,手執兵柄而跋扈不法,違背節製,方有失利。此番,臣仍擬用折彥質節製荊湖江西兩宣撫司部隊,權荊湖宣撫使韓世忠,都統製嶽飛二將,皆起於行伍,折彥質以二府大臣之尊,易製二將,統一指揮沒有問題。」
徐良聽到此處,嘴角不禁掛起一絲冷笑。
「第二件,西軍連年征戰,方才經歷了收復河東,討伐西夏諸役,民力匱乏,將士疲倦,實不宜再舉大兵。但是,金人極為忌憚西師,就算六路西軍不動,金人也斷斷不敢掉以輕心,也不可能將其燕雲河東諸師調往中原馳援。這兩個問題都不在話下,如此一來,北伐之役,焉有不成之理?」